有個成語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早的出處是張華的《鷦鷯賦》,賦中形容鷦鷯這種小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魏晉時的老莊之學很盛,“竹林七賢”就是這一門學問在當時的代表。張華也不能例外,他學老莊最著名的成就是一篇《鷦鷯賦》。
鷦鷯(音“交遼”)是一種小鳥,“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其羽一無可用,其肉也非美味,隨遇而安、自得其樂。雄鷹因為擅獵而被人馴化,鸚鵡因為能言而被人囚禁,鷦鷯卻因為一無可用,得以自在逍遙。
張華以為鷦鷯“無用”而得全生,但他萬萬不會想到,1700年后的中國人,什么東西都是可以當成美味來吃的,像鷦鷯這樣的野生小鳥,說不定因為“壯陽”之效而被中國人大快朵頤。
張華用鷦鷯宣揚的知足常樂和潔身自保的觀念,與莊子的保命哲學如出一轍,但是不久,張華就被推薦到了朝廷中,先任魏國的中書郎,晉開國后,又拜為黃門侍郎。這個結果,應該與他的岳父有些關系。 作文網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a>,中小學生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張華的記憶力特別強大,簡直就是過目不忘,世人凡有所問,無不對答如流。對了,“對答如流”這個成語也出自張華。
張華還博聞強記,更難得的是在那個年代他懂得不少科學道理。有戶人家有一個銅盆,早晨和晚上不敲自鳴。人人以為有了妖怪。張華說:“哪有什么妖怪?這是 因為皇宮里有一口鐘,厚薄和這個銅盆一樣,宮里每天早晚要敲鐘,振動頻率和這個銅盆一樣,所以它也跟著響,這叫做共振。如果把這個銅盆銼薄一些,它就不會 再響了?!?
銅盆的主人將信將疑,試著把銅盆銼薄了些,果然從此再沒有響過。張華的名聲因此而傳開了。
張華一度被荀勖、馮這兩個家狄陷害排擠,失掉了官位,賦閑在家。小人陷害反倒成全了張華,他趁這個機會,把過去搜集到的許多珍貴奇異的資料和荒誕離奇的傳說,整理為《博物志》400卷,可謂開志異文學的先河。
蘇州少兒書法培訓,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
真正有才能的人就是這樣,小人對他的打擊和排斥阻礙的僅僅是他的仕途,但在學術作品上,反倒往往成全了他。
張華不是士族出身,所以對其他庶族中有才華的人也沒有排斥情緒,愿意給他們展示才華的機會。撰寫《三國志》的陳壽就是得他照拂的人之一。
陳壽在原來的蜀漢因為不拍宦官黃皓的馬屁,而屢屢被譴責排斥。陳壽的父親去世后,按當時的禮法,父母死后三年不得接近女性,但陳壽因病叫一個婢女為自己調藥,被人看到了,傳揚開來,立刻被當時的道德憤青們痛加譴責。以致改朝換代多年后,陳壽也不能出仕為官。
所謂的孝道禮法就是這樣荒唐,就像后來人們喊“萬歲”表忠心一樣,永遠“左”得沒邊。開始喊“萬歲”的挺得寵愛,后來有人喊“萬萬歲”,就顯得喊“萬歲”的不夠忠心了。
作文培訓,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左”,是沒有止境的。蘇聯(lián)時期,斯大林講話后,全場起立“雷鳴般的掌聲”,沒有人敢首先停下來,有時對鼓掌竟然長達幾十分鐘,直到有人累暈。
中國的孝道禮法就是這樣的東西,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一個比一個殘忍,為了保證老娘有充足口糧,竟然想到了把自己的兒子活埋以節(jié)省糧食的主意。
張華是第一個停下鼓掌的人,他大膽推薦陳壽擔任著作郎,使他得以完成皇皇巨著《三國志》,陳壽病死后,張華又派人到陳壽家謄寫這部巨著,《三國志》流傳后世,張華居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