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遇害
嵇康被殺,起于呂安一案。《晉書 嵇康傳》載: 安為兄所枉訴,以事系獄,辭相證引,遂復(fù)收康。 但其被殺,卻緣于鐘會的構(gòu)陷:
初,康貧居,嘗與向秀共鍛于大樹之下,以自贍給。潁川鐘會,貴公子也,精練有才辯,故往造焉??挡粸橹Y,而鍛不輟。良久,會去??抵^曰: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會曰: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會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 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 因讒: 康欲助毋丘儉,賴山濤不聽。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政,故圣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fēng)俗。 帝既昵聽信會,遂并害之。(《晉書 嵇康傳》)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魏志 鐘會傳》也說: (會)遷司隸校尉,雖在外司,時政損益,當(dāng)時與奪,無不綜典。嵇康等見誅,皆會謀也。 據(jù)此所言,嵇康之被殺,罪魁禍?zhǔn)拙褪晴姇?。鐘會為報睚眥之怨,借呂安一案,乘機陷害嵇康。這似乎已成為定案,多少年來,從來沒有人懷疑過。
但是,如果僅僅把嵇康被殺歸咎于鐘會的陷害,似乎很難自圓其說。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們先從呂安一案說起。
呂安與其兄呂巽都是嵇康的好朋友??蓞钨闳嗣娅F心,見弟媳徐氏貌美,乘呂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將其奸污。事發(fā)后,呂安欲訴之于官。呂巽急忙請嵇康從中調(diào)停。嵇康因與二人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又知此家丑一旦傳揚出去,呂氏兄弟都不好做人,遂應(yīng)呂巽之請,出面調(diào)停,把這件事情按了下來??墒?,事后呂巽卻倒打一耙,惡人先告狀,說呂安不孝順,竟然敢撾母親之面。司馬昭高舉以孝治天下的旗幟,見呂安為子不孝,遂把他抓了起來。嵇康知道真相后,憤然與呂巽絕交,寫下了《與呂長悌絕交書》。呂安入獄后,為了說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調(diào)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進監(jiān)獄。 作文網(wǎng)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中小學(xué)生學(xué)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這件事情很蹊蹺。首先,呂巽誣呂安不孝,如要證實,不僅要呂安自己承認,而且還要有呂安母親的證詞。只要問一問呂安的母親,一切就可真相大白。其次,即使呂安真的不孝,按當(dāng)時的法律,最多也就是發(fā)配邊遠之地,還不至于處死。而嵇康只是調(diào)停人,沒有違法之事,不當(dāng)系獄,更不應(yīng)斬首。再者,司馬昭雖然標(biāo)榜以孝治天下,但對當(dāng)時的名士還是比較寬容的。阮籍為母服喪期間,飲酒食肉,司隸何曾對阮籍 任性放蕩,敗禮傷教 恨之入骨,建議把阮籍 投之四裔,以潔王道 。司馬昭對此卻不予追究,顯得很是寬容[3]。嵇康是與阮籍齊名的大名士,司馬昭對阮籍如此寬容,卻對嵇康如此嚴酷,豈不是有點自相矛盾嗎?
至于說鐘會故意陷害,也是與理不通。鐘會陷害嵇康的口實,按《晉書 嵇康傳》的記載,主要有二:一是當(dāng)初毋丘儉反叛時,嵇康欲助之;二是嵇康 言論放蕩,非毀典謨 。這兩條其實都是站不住腳的。嵇康雖是中散大夫,但已如前述,他在正始九年已移居山陽,希心世外,慎言慎行,不要說他不知道毋丘儉反叛之事,即使知道,也不可能 欲助毋丘儉 ,司馬昭怎么可能相信呢?關(guān)于第二點,如果說 言論放蕩,非毀典奇愛彈彈堂謨 就要殺頭的話,魏晉名士不知該有多少要被斬首示眾?當(dāng)時名士皆以談玄清議為能事,以非薄禮教為時尚,即使是禮俗之士,又有多少人不 言論放蕩 呢?魏晉之際,名士少有全者固然是事實,但真正因言語招禍者,卻沒有一人。何晏、夏侯玄不是,嵇康不是,其后的張華、潘岳、陸機也不是。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那么,嵇康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余嘉錫先生在其所著《世說新語箋疏》中,提出了 叔夜之死,實因呂安一書 的說法:
叔夜之死,《晉書》本傳及《魏志 王粲傳》注引《魏氏春秋》,《文選 恨賦》注引臧榮緒《晉書》,并孝標(biāo)此注所引《晉陽秋》、《文士傳》,均言呂安被兄誣告,引康為證見誅,不言嘗徙邊及與康書事。惟《文選 思舊賦》注亦引干寶《晉書》,與公孫羅所引略同。然李善于此無所考辨,羅獨明干寶之是,證嵇紹之非,其言甚核。五臣李周翰注,亦謂紹之《家集》未足可據(jù)。然則叔夜之死,實因呂安一書,牽連受禍,非僅因證安被誣事也。
余嘉錫先生的說法,本自公孫羅《文選鈔》引干寶《晉紀》。其文云: 安妻美,巽使婦人醉而幸之。丑惡發(fā)露,巽病之,反告安謗己。巽善鐘會,有寵于太祖,遂徙安邊郡。安還書與康,其中云: 顧影中原,憤氣云踴。哀物悼世,激情風(fēng)厲。龍嘯大野,虎睇六合。猛志紛紜,雄心四據(jù)。思躡云梯,橫奮八極。披艱掃難,蕩海夷岳。蹴昆侖使西倒,蹋太山令東覆。平滌九區(qū),恢維宇宙。斯吾之鄙愿也。豈能與吾同大丈夫之憂樂哉! 太祖惡之,追收下獄。康理之,俱死。 [4]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臧榮緒《晉書》從干寶《晉紀》,亦錄此事。文稱安妻甚美,兄巽淫之,反誣安不孝,啟太祖(司馬昭)徙安邊郡。呂安在赴邊郡的路上寫下了《與嵇康書》。此書滿腹怨氣,一腔義憤。司馬昭見了,很是惱怒, 收安付廷尉 ,呂安與嵇康因此俱被斬首[5]。
按當(dāng)時的法律,呂安之罪即使成立,也罪不至死,而應(yīng)判徒刑。結(jié)合何曾向司馬昭建議將阮籍發(fā)配邊遠事,呂安因兄長的誣告而被發(fā)配邊郡,應(yīng)是可信的。所以,最接近真相的是干寶《晉紀》所說,呂安因其兄誣告而被發(fā)配邊郡。而呂安難以咽下這口惡氣,就在發(fā)配邊郡的路上給嵇康寫了一封充滿怨氣和義憤的信,結(jié)果導(dǎo)致二人同被殺害。
應(yīng)該說,關(guān)于嵇康之死,干寶《晉紀》和臧榮緒《晉書》所記是比較合乎實際的。 易優(yōu)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易優(yōu)作文評分評價 <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干寶是兩晉之際的著名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在記述魏晉之際的一些重要事件時,他的情感天平不由自主地要偏向司馬氏一方,所以,他記述嵇康和呂安之死,是僅記事件本末,而不究其事件之原因,只是說 康理之,俱死 。但是,嵇康為何會因替呂安申冤而被殺呢?這同樣是一個疑問。
嵇康是一個對身外之事反映十分平淡的人,王戎與其居20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他還努力向阮籍學(xué)習(xí),口不論人過,很少說別人的不是。這樣一個人物,是不大可能樹敵的。但是,這只是就一般的人際交往而言,若是涉及到政治斗爭、國家大事和政權(quán)的穩(wěn)固與否等重大事情,不論你是否招惹別人,只要別人認為你可能是一種威脅,哪怕是潛在的威脅,那么你就很難超然世外。嵇康的情況就是這樣。
嵇康是曹操的孫女婿,何晏的侄女婿,又不明不白地跑到漢獻帝的貶居地山陽住了十幾年。這種身份,這種態(tài)度,都令司馬昭難以放得下心來,這是其一。其二,嵇康平時就抱一種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態(tài)度,山濤舉薦他為吏部郎,他竟然憤然與山濤絕交。其三,王肅、皇甫謐等人杜撰湯、武、周、孔的話,為司馬氏篡位制造禮教根據(jù),而嵇康卻 非湯、武而薄周、孔 ,這就等于是反對司馬氏篡位[6]。其四,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嵇康下獄后,三千太學(xué)生為之請命,司馬昭心生忌憚。太學(xué)生為嵇康請命本來是想救嵇康,結(jié)果卻讓司馬昭看到了嵇康在文士中的巨大影響,促使司馬昭痛下決心。
如果只是一般人物,司馬昭也許不會把嵇康放在心上。但嵇康不同,他是曹操的孫女婿,和被司馬懿殺掉的何晏有姑侄之親,又是魏晉之際的大名士,在文士中很有號召力。嵇康下獄后,三千太學(xué)生為之請命,要嵇康做他們的老師。遭到司馬昭的拒絕后,他們又要和嵇康一道入獄。這充分說明了嵇康在當(dāng)時文士中的影響力。嵇康如果僅僅是不合作也就罷了,但是他竟然 非湯武而薄周孔 ,反對司馬氏代魏自立。這樣一個如此有影響的人,竟然反對他謀篡曹魏大權(quán),司馬昭如何能夠容忍!司馬昭處心積慮代魏自立,雖然已是人人盡知之事,但是沒有一人敢于公開站出來反對。嵇康盡管是以 非湯武而薄周孔 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達反對的意思,但還是被司馬昭看了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嵇康即使不牽扯進呂安的案子中,即使鐘會不去誣陷他,但只要嵇康稍有不慎,隨便有一點不合禮教的行為,司馬昭都會對他痛下殺手。嵇康之死的真正原因,就在這里。
比較而言,阮籍雖然狂放不羈,任性而為,且同樣不與司馬氏合作,但他善于掩飾,且能屈能伸,該低頭時就低頭。司馬昭要進位晉王,鄭沖讓他起草勸進書,阮籍雖不情愿,喝酒醉得一塌糊涂,但他還是寫了,并且詞不加點,一揮而就。像阮籍這樣的不合作,司馬昭能夠容忍。而對嵇康這種既不合作又反對司馬氏篡魏自立的人,司馬昭就不可能那么寬容了。所以,嵇康之死,表面上看是受呂安一案的牽連,是鐘會有意誣陷,而實際上則是司馬昭認定嵇康有意與他作對造成的。兩晉史學(xué)家看到了這一點,但為了替司馬氏掩飾,卻不愿意明白指出,而是歸罪于鐘會的誣陷。許多論者出于對正史的迷信,對嵇康之死不加懷疑,不作辨析,結(jié)果自然是因襲舊說,而真相始終不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