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21個女兒詳細介紹 最喜歡哪個女兒?
襄城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長女,生母不詳,生年不詳。
原本襄城作為唐太宗的長女,本該更容易得到父親的關(guān)注,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根據(jù)史書的記載,直到襄城表現(xiàn)出自己擁有格外出眾的品行后,唐太宗這才留意到了這個女兒。
而這樣一位各種行為舉止堪稱楷模的公主自然能搏得皇帝的稱贊,于是就像漢和帝讓皇后貴人們都去學習班昭,齊武帝令韓蘭英教導(dǎo)后宮嬪妃與公主那樣,唐太宗也曾讓各位公主們向襄城學習她的品行,并打算給她建座公主府。
不過這里就有些讓人不解了,因為公主府與湯沐邑一樣,是每位出嫁的公主都會有的慣例,結(jié)果此刻唐太宗卻將這份慣例當做一種額外的賞賜,賞給了表現(xiàn)異常優(yōu)秀的襄城公主。
易優(yōu)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易優(yōu)作文評分評價 <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但令人欽佩的是,盡管唐太宗對襄城的獎賞一點也不夠大方,襄城卻連自己按照慣例就該有的公主府都不肯要,因為她認為自己一旦住進公主府里就不方便每天早晚都能向公公蕭瑀請安了。如此謙卑的態(tài)度再一次彰顯了襄城十分高尚的品德,甚至也讓人察覺到,這位頂著唐太宗長女頭銜的公主,為人處事卻是極為謙卑,步步小心處處留意,唯恐自己的行為出現(xiàn)一絲差錯。
至于襄城的兩次婚姻生活,則又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
襄城的第一位駙馬是宋國公蕭瑀的嫡長子蕭銳,看似是婚配的可靠人選,其實不然。因為襄城很有可能就是在武德年間出嫁的,而眾所周知,李世民因為顯赫的軍功在武德時備受唐高祖李淵的猜忌,所以如果襄城的婚事是由李世民做主,是為了拉攏當時在朝中頗有分量且能為他說話的蕭瑀,那么遺憾的是,李世民登基后蕭瑀的待遇卻不是世人所想象的那般風光。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據(jù)《舊唐書 蕭瑀列傳》的記載,李世民雖然聲稱蕭瑀是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但貞觀一朝蕭瑀至少被李世民貶黜過五次,甚至七十歲的一把老骨頭了,還被削去了國公的頭銜貶出京城。直到蕭瑀去世的前一年,李世民這才恢復(fù)了他的爵位讓他回到京城。
而如果這門婚事是由唐高祖安排,那么蕭瑀看到自己的嫡長子娶了這么一個地位十分危險且朝不保夕的親王的庶女,被李世民親口評價為 性多猜貳 的蕭瑀又會對這個兒媳作何感想?
又根據(jù)《新唐書 公主列傳》的記載,襄城后來改嫁給了姜簡,但由《唐故特進莒國公唐府君之碑》可知,蕭銳直到顯慶元年還活著,并為莒國公唐儉監(jiān)護了喪事。再結(jié)合日后襄城與蕭銳一起陪葬昭陵,而姜簡終其一生也不曾得到過駙馬都尉這一頭銜的情況來看,襄城與姜簡之間的婚事應(yīng)當并沒有結(jié)成。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永徽二年襄城在恒州病逝,棺柩只停留在京城外的驛站里沒進京城,唐高宗令工部侍郎丘行淹前去吊祭,然后親自登樓望著棺柩所在的方向并為之灑淚 對于謹小慎微了一輩子的襄城公主來說,能夠得到皇帝這般哀悼,可謂是莫大的哀榮與安慰了吧!
汝南公主
新唐書記載為唐太宗第二女,但墓志記載為第三女,生母不詳。
根據(jù)墓志記載,汝南的身體一直不太好,而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逝世于立政殿后,上至皇帝皇子公主,下至百官黎庶皆要服喪。
皇后的葬禮本就非同一般,規(guī)矩森嚴,再加上唐太宗痛失愛妻悲難自禁,更是不容半點有失。當時朝中有位官員就不幸撞上了槍口,這位倒霉的中書舍人許敬宗不過是因為在服喪期間看到歐陽詢的相貌丑陋怪異忍不住大笑出聲,唐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氣,當即就將許敬宗貶出了京城,官職也連降3級,罰得極重。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
所以在這樣悲傷肅穆的守孝環(huán)境中,本就體弱的汝南很快就一病不起,不多久就撒手人寰,陪葬了昭陵。
南平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三女,生母不詳。
南平嫁凌煙閣功臣王珪的小兒子王敬直為妻。在舉辦公主出降的儀式時,公公王珪認為南平作為兒媳應(yīng)該向自己行拜見公婆的禮儀,于是讓她向自己行禮,唐太宗聽說后對此十分贊賞,從此公主出嫁的時候都要向自己的公婆行禮。
貞觀十三年王珪病重,唐太宗下令讓南平去看望自己的公公。
貞觀十七年,皇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泄,駙馬王敬直因為與其結(jié)交而被判處流放嶺南,于是南平與王敬直斷絕夫妻關(guān)系,改嫁給劉政會之子劉玄意(也作劉玄懿)。
不過雖然同樣都是因為謀反案而導(dǎo)致婚姻破裂,但南平并沒有像城陽公主那樣得到唐太宗更多的關(guān)注,南平改嫁時,唐太宗并沒有特地為她這段新的婚姻進行占卜。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顯慶三年,南平與駙馬劉玄意分別在齊州神通寺千佛崖南端第一窟與第二窟造坐佛一尊,為唐太宗的冥壽祈福。后來夫妻二人共同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四女,生母不詳。
遂安先嫁太穆竇皇后的族孫竇逵,竇逵在父親民部尚書竇靜死后,襲爵信都縣男。竇逵并不長壽,先遂安而終,于是遂安在貞觀二十年左右唐太宗征遼凱旋后又嫁給了王大禮,夫婦二人陪葬于昭陵。
長樂公主
新唐書與墓志均記載為唐太宗第五女,名麗質(zhì),生于武德四年,長孫皇后所生,是唐太宗特所鐘愛的女兒。
貞觀二年,年僅八歲的李麗質(zhì)被父親唐太宗冊封為長樂公主,食邑三千戶。
貞觀六年,唐太宗考慮到自己鐘愛的女兒即將出嫁,于是特別下令讓有司為她準備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的嫁妝。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韋挺剛剛上表批評過時風: 今貴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極歡宴;唯競奢侈,不顧禮經(jīng)。 若不訓以義方,將恐此風愈扇。 結(jié)果唐太宗竟然頂風作案,要為愛女準備的嫁妝甚至比長公主還要多許多,此舉自然遭到了一向善于拍磚的名嘴魏征的嚴厲制止。
畢竟長公主怎么說也是皇帝的姐妹,而公主只是皇帝的女兒,輩分低卻要嫁妝多一倍,這點完全不合禮法,于是魏征極力諫止。唐太宗下朝后將這件事告訴了妻子長孫皇后,長孫皇后不禁感嘆道: 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征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曉原來魏征果然是于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征作為臣下卻能夠秉直上諫,這份品行實在是難能可貴。 于是下旨賞賜了二十萬錢與四百匹絹給魏征,并特意囑咐道: 我希望鄭公能夠一直將這份敢于直諫之心保持下去,認為不對的就直說,不要因為君臣之禮而有所諱言。
這場風波雖然告一段落,但留下的影響直到唐高宗時期,仍有臣子張鷟等人還在寫文影射批評唐太宗為了愛女而逾制的這番舉動。
貞觀七年,在經(jīng)過一年多的準備后,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愛女長樂公主正式出嫁,而駙馬不是別人,正是國舅長孫無忌的嫡長子,未來的趙國公,現(xiàn)在的宗政少卿長孫沖??v觀貞觀一朝,長孫家族作為后族與功臣之家極得唐太宗的眷顧,富貴至極也顯赫非常,且長孫沖與長樂公主作為表兄妹,親上加親更是成就了一段良緣。
婚后的長樂公主與駙馬長孫沖琴瑟和鳴,恩愛無比,但她并沒有只顧著沉浸在自己的個人幸福中,當貞觀十一年唐太宗試圖開歷史的倒車,分封諸位親王與功臣為世襲刺史時,當以房玄齡、魏徵、長孫無忌、馬周、李百藥、于志寧為首的眾臣在極力反對無效時,長樂公主毅然挺身而出,向父親轉(zhuǎn)達了公公長孫無忌的心愿: 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nèi)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 最后,唐太宗眼見實在拗不過大家,終于下詔停止封建。
然而好景不長,貞觀十七年時長樂公主突然病倒,久治不愈,留下剛剛結(jié)縭十載的丈夫長孫沖,于八月十日溘然與世長辭。
面對愛女的離世,唐太宗深受打擊, 皇帝悼深夭蕙,懷三號而猶感 ,多次痛哭后仍然悲傷得不能自已,皇太子李治也 痛結(jié)分荊,尋萬恨而增慕 。只是逝者已矣,悲慟過后,這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唐太宗強打精神,敕命鴻臚寺卿韋挺為喪事監(jiān)護正使、鴻臚寺少卿崔仁師為喪事監(jiān)護副使,將長樂公主陪葬昭陵。
同時根據(jù)考古的發(fā)現(xiàn),長樂公主的墓并沒有遵照公主墓只設(shè)一道石門的規(guī)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門 這不僅是在昭陵現(xiàn)已發(fā)掘的陪葬墓中獨屬一份,即便是在整個已發(fā)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 號墓為陵 、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屬這一情況。由此也足可見唐太宗對長樂公主的鐘愛之情,從來不是史書上的一句泛泛之談。
而長樂公主的墓志上還記載道: (公主)散玉軸于縹帙,懸鏡慚明;耀銀書于彩箋,春葩掩麗。
當展開公主所作的畫卷時,懸掛的明鏡就顯得黯淡無光;當展示公主所寫的書法時,就連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麗色。事實上長樂公主的墓室里陪葬的一方辟雍硯出土時,硯面四周的弦紋內(nèi)仍殘留些許墨跡,硯面上還有清晰可見的長期研磨留下的痕跡,顯然正是長樂生前長期的所用之物,而長樂公主雅擅丹青,遂以生前用硯隨葬,也無愧于墓志對公主書畫才藝的褒揚。
事實上長樂公主在書法丹青上的造詣也是有跡可循的,唐太宗本人就十分愛好書法,又擅長飛白體,長孫皇后的墨寶雖然在傳到清代后失傳了,但歷代看過的古人均將其與吳采鸞、胡惠齋、張妙凈、朱淑真、管道升等諸位女書法家相提并論。而長樂的同母哥哥李泰工于草書、隸書,同母弟弟李治除了草、行、隸書外還與父親一樣擅長飛白體,同母妹妹李明達也是寫得一手好飛白,和父親李世民的飛白體放在一起能達到別人不能分辨的程度。
縱觀長樂公主的一生,享年不永固然有些遺憾,但她出身尊貴,自幼被父母特所鐘愛,出嫁時父親唐太宗特地為了她想超越常規(guī)禮儀,后又嫁與外戚重臣之子,享盡尊榮華貴。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當朝中大臣沒法勸阻唐太宗試圖封建時,關(guān)鍵時刻長樂公主能站出來助朝中各位大臣一臂之力,終其一生,可謂是圓滿順遂。
豫章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六女,生母為唐太宗下嬪,難產(chǎn)而死后為長孫皇后所收養(yǎng)。
豫章公主下嫁凌煙閣功臣唐儉之子唐義識(又名唐善識),而唐義識的胞弟唐嘉會早年以皇太子李承乾的東宮千牛一官出仕,隨后又升為東宮通事舍人。后來唐嘉會的前妻元氏逝世,唐嘉會又娶了魏王李泰的王妃閻婉的妹妹為妻。更甚至日后唐嘉會的孫子唐晙還娶了唐高宗李治的外孫女,也就是太平公主的女兒為妻。
唐氏一族得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與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嫡出皇子乃至日后的唐朝皇帝屢屢結(jié)下親密的關(guān)系,想來與豫章公主是長孫皇后的養(yǎng)女這一身份也是密不可分的。
甚至貞觀十五年魏王李泰在龍門石窟為母親長孫皇后建造三龕,次年豫章公主也在龍門石窟南壁建造了兩小龕,為自己和孩子祈福。
同時也正因為豫章自幼長在長孫皇后的身邊,所以豫章本人與唐太宗之間的感情也頗為深厚。貞觀十六年左右豫章病逝后,唐太宗為此十分悲痛,穿了很長時間的素服,超過了禮法規(guī)定的父親為子女服喪的時間,一度惹得群臣悚動不安,后來還是被魏征勸止才作罷,最后豫章與駙馬唐亦識均陪葬于昭陵。
比景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七女,生母不詳,初封巴陵公主。
巴陵公主的駙馬為唐太宗唯一的同母姐姐平陽公主之子柴令武 唐太宗膝下有四位嫡出公主,但他卻沒舍得將其中一位嫁到柴家,而是只嫁了一個不得寵的庶出公主。反觀唐高宗僅有一位嫡出公主,也就是愛女太平公主,卻毫不猶豫地嫁給了自己的同母姐妹城陽公主的兒子薛紹。由此可知,唐太宗與平陽公主之間的姐弟情或許并沒有世人所想象得那般深厚美好。
永徽三年,時任衛(wèi)州刺史的駙馬柴令武本該離京就職,但他借口巴陵公主生病需要留在京城求醫(yī),借此機會與高陽公主、房遺愛等人勾結(jié),意圖推舉當時宗室輩分最高的唐高祖庶長子荊王李元景為帝,結(jié)果事情敗露,巴陵公主被削去公主封號并賜死,柴令武則自盡身亡。
顯慶年間唐高宗追贈為比景公主,立廟于墓,四時祭以少牢。不過立廟一事只能說明皇帝的皇恩浩蕩,并不能證明巴陵在謀反一事上就是無辜的,因為《舊唐書 柴紹列傳》上說的很清楚: 令武尚巴陵公主 永徽中,坐與公主及房遺愛謀反,遣使收之。 明確指出柴令武是因為參與了巴陵與房遺愛等人的謀反才遭殃的,很明顯,巴陵也是謀反案的主謀之一而不是無辜者。
普安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八女,生母不詳。
普安公主的駙馬史仁表,其父史大奈雖然出身突厥族,但早年跟著唐高祖打天下,為唐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特別得到唐高祖賜姓為史,不僅是元從功臣,又追隨李世民征戰(zhàn)四方立下赫赫戰(zhàn)功。所以在貞觀時期,史大奈早已是正宗的唐人,只不過民族是突厥族的而已,與貞觀四年時因戰(zhàn)敗歸降的突厥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史大奈最終名列開國第一功臣表之中,封竇國公,享實封三百,逝世后又被追贈為輔國大將軍。而普安公主與駙馬史仁表則陪葬昭陵。
東陽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九女,生母不詳。
貞觀十二年東陽嫁給高士廉的長子高履行為妻。根據(jù)史書記載,高履行的父親高士廉于隋大業(yè)九年被貶為硃鳶主簿,于是留下妻子鮮卑氏奉養(yǎng)年邁的母親后赴任嶺南,直到唐高祖武德五年這才回來。
又根據(jù)高履行之子高琁的墓志所載: 父慜,字履行,秦府軍直千?;荽淌穼⒆鞔蠼辰鹱瞎獾摯蠓蛱G浜橹荻级缴现鶉陣?。李世民曾為秦王時,高履行在秦王府任職過,可見高士廉大業(yè)九年遠赴嶺南的時候高履行就已經(jīng)出生了 能尚主的只有嫡子,而且千牛一職必須要執(zhí)弓箭以宿衛(wèi),若是等到武德五年高士廉歸京后才出生,一個最多年僅四歲的幼兒又如何能勝任千牛這樣的職責呢?
所以貞觀十二年時高履行至少已經(jīng)25歲了,古代普遍早婚早育,尤其高履行作為高氏的嫡長子,更不可能25歲都沒婚配,所以在尚東陽公主為妻之前,高履行應(yīng)當已經(jīng)有過一段婚姻,只是原配早逝,所以又以東陽為續(xù)弦。
而高氏一門作為長孫皇后的舅族與凌煙閣功臣,一直備受唐太宗的看重與優(yōu)待,榮寵不斷,甚至高士廉的兒子高真行不過四歲,就被唐太宗封為了樂安縣公,享食邑一千戶。但一朝天子一朝臣,貞觀一朝風光無比的高氏與長孫氏,在唐高宗登基后因為外戚的緣故一度受到打壓。
根據(jù)《新唐書 公主傳》記載 韋正矩之誅,主坐婚家,斥徙集州。 所謂婚家,即親家。史官聲稱東陽公主因為是新城公主的駙馬韋正矩親家的緣故,在新城公主猝死后被唐高宗遷怒,然而事實則是東陽的大兒媳韋氏與韋正矩既非同支,又隔了至少八代,這么遙遠的關(guān)系根本談不上親家一說。退一萬步說,就算唐高宗盛怒之下非要將高家當成韋家的親家,倒霉的也該是高家而不應(yīng)該只是身為高家婦的東陽一個人,所以東陽被唐高宗疏遠應(yīng)當另有隱情。
調(diào)露二年章懷太子李賢因為謀逆被廢,駙馬高履行的堂侄高岐也牽涉其中,高氏一族因此多有連坐。垂拱年間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史書稱 以長孫無忌舅族也,故武后惡之 的緣故,東陽被削去了封邑,并與兩個兒子高琁、高瑾一起貶到巫州,但是根據(jù)高琁和高瑾的墓志可知,高琁早在唐高宗時就病逝了,垂拱年間只有高瑾跟隨母親東陽一起去了巫州。
不過所謂的武后在唐高宗活著時就掌握了生殺大權(quán)的謊言也就此不攻自破,彼時號稱已經(jīng)垂簾聽政了多年的武后為什么沒能將東陽貶斥,而是直到唐高宗駕崩了自己仗著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了這才將東陽貶黜?
事實上不僅僅是針對東陽公主一事可以看出來武后在唐高宗活著時并無多少實權(quán),即便武后在唐高宗病重時代為處理朝政也只能 處事皆稱旨 ,必須根據(jù)唐高宗的旨意來行事。所以翻遍史書都看不到唐高宗活著時武后究竟任命了哪位宰相大將,能看到的都是當年力挺武后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許敬宗外沒一個落著了好下場,倒是那些屢屢被武后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備受唐高宗的青睞。
例如,武后當年恨王皇后與蕭淑妃恨得非得將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對其子女家族的種種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獨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沒有辦法。是武后寬宏大量嗎?史書中可是明載了她對王方翼 欲因罪除之,未得也 的經(jīng)過。然而,當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運亨通的時候, 生殺予奪 的武后除了眼睜睜地看著還能做什么?
又如,長孫無忌對武后立后一事多有阻撓,武后對此也暗恨在心。雖然長孫無忌最后失勢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時間,長孫無忌的嫡孫長孫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員。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后稱 天后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唐高宗便下詔追復(fù)了長孫無忌的官爵,將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國公。而此時 把持朝政 的武后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后登上后位有功的李義府、袁公瑜、崔義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的時候, 大權(quán)在握 的武后又做了些什么呢?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駕崩后,才想起來這些人 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 ,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后若是真的對唐高宗對朝政有那么大影響力的話,真的是生殺予奪大權(quán)在握的話,那么想必處理掉王方翼、長孫延這些人絕對不在話下,而將李義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舉手之勞。然而縱觀史書,唐高宗發(fā)話的時候偏偏看不到武后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后這才敢出面收拾這些曾經(jīng)恨之入骨之人,追封當初于自己有恩之人。
對于東陽公主本人而言,遺憾的是她并沒能看到李唐復(fù)辟的那一天,于武周長安元年病逝在巫州。
臨川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記載為唐太宗第十女,但墓志及詔書記載為第十一女,生于武德七年,字孟姜,生母韋貴妃。
臨川公主的人生可謂是慢半拍,這是因為臨川所應(yīng)得的榮譽總要比其他公主慢上良久。比如與臨川同齡的公主早早就得到了冊封,唯獨臨川直到18歲才被冊封為公主,足足晚了13年;又比如唐高宗永徽元年,別的公主都順利進封為了長公主,唯獨臨川的長公主封號比其他姐妹整整遲了19年才得到冊封;再比如進封長公主后不少公主都有相應(yīng)的加實封,最少的也有五十戶,臨川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加封。
那么臨川公主這些應(yīng)得的榮譽為什么總要比別人慢上半拍才能得到呢?這就要從她本人的生平說起了。
根據(jù)臨川公主的墓志記載,貞觀六年唐太宗避暑九成宮,沒被準許一同前去行宮避暑只能留在長安的臨川,眼看與自己同年出生的李敬早在四年前就已經(jīng)被冊封為了清河公主,而自己到現(xiàn)在連個正式的公主封號都沒有,于是借機上表向唐太宗請安,想要得到父親的關(guān)注。而墓志上寫道,唐太宗在看了這個女兒的上表后頗為贊賞,為其取字孟姜,并 尋封臨川郡公主 ,然而事實上根據(jù)冊封詔書等史料的記載,臨川真正受封公主卻是在貞觀十五年。
尋 是不久的意思,但是從貞觀六年到貞觀十五年過了近十年的漫長時間,就這樣還能粉飾為 不久 ,臨川的墓志貼金有多厲害由此可想而知。何況如果唐太宗真的對臨川如墓志上所吹捧的那樣比較看重與關(guān)心的話,不會等到她給自己上表請安了,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女兒的字寫得還不錯,更不會事隔十年,直到女兒已經(jīng)18歲了,這才想到該給她一個公主封號了。
而且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冊封詔書來看,貞觀十五年正月二十日臨川公主正式進行冊封,唐太宗卻并沒有留在長安參加儀式,而是早在十八日的時候就已經(jīng)離京駕幸850里之外的洛陽宮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臨川冊封的前幾天,即十五日,文成公主進藏。也許正是為了避免和親的可能,貞觀十五年時,宗室里諸位大齡公主、縣主們紛紛冊封的冊封,嫁人的嫁人。比如年已20的文安縣主就是在正月五日受到冊封的,十四日便匆匆出嫁了;18歲左右的和靜縣主也是在這一年出嫁的;21歲的淮南長公主同樣是在這一年才嫁出去。所以被父親遺忘良久的臨川在文成公主入藏后便得到了冊封,也極有可能與之有關(guān)。
同樣根據(jù)墓志的記載,貞觀十七年臨川的實封加至350戶,有人因此認為臨川的350戶實封是和太平公主的待遇一樣,但太平公主是史書上明確記載的一早就有了實封350戶,與臨川這樣冊封后過了整整2年,直到出嫁后實封才加到350戶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論。
何況貞觀十七年正是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的國慶之際,唐太宗欣喜之下又是大赦天下,又是賜酺三日,各級官員均得到進爵,臨川的實封極有可能便是因此而加封的。作為佐證,貞觀十六年冊封為衡山公主的新城長公主墓志上,同樣記載之后有次 湯沐增賦 ,可見臨川的350戶實封不過是當時唐太宗的女兒們都有的集體待遇罷了,所以連一向浮夸成風的墓志上也絲毫沒有提及這次加封是臨川獨有的榮耀(更別提史書了)。
臨川出嫁后,便跟隨駙馬離開了京城遠赴任上,直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臨川才有機會一路旅途跋涉,匆忙趕回長安。但喪禮結(jié)束后,臨川再次隨著駙馬遠離京城遠赴邊地。也正因為這樣長久且遙遠地離開自幼成長的長安京城,臨川跟著駙馬周道務(wù)再次風塵仆仆地離開時,留在長安的是不舍,是思念,是無奈。
說到臨川的駙馬周道務(wù),則不得不令人心生另一番感慨:臨川作為貴妃之女,所下嫁的駙馬周道務(wù),論家世,卻堪稱是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駙馬中墊底的。
臨川的駙馬周道務(wù)雖然出身汝南周氏也算是個貴族,但無論是在哪個朝代,汝南周氏都算不上是多高級的門第,不僅遠遠無法與山東士族、隴西貴族、江南華族相提并論,更別說其他庶出的公主們嫁的不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子,便是太穆竇皇后、長孫皇后的族人,又或是京兆韋氏、獨孤信的后人,這些駙馬的家世都遠非汝南周氏可以企及的。
即便是普安公主的駙馬史仁表,其父史大奈出身突厥,但史大奈早年跟著唐高祖打天下,為唐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不僅是元從功臣,又追隨李世民征戰(zhàn)四方立下赫赫戰(zhàn)功。所以在貞觀時期,史大奈早已是正宗的唐人,只不過民族是突厥族的而已,與貞觀四年時因戰(zhàn)敗歸降的突厥人決不可同日而語。
且史大奈在唐書中有單獨列傳,而周道務(wù)的父親周孝范連獨立的傳記也沒有;史大奈被封國公,周孝范只是郡公;史大奈名列開國第一功臣表之中,周孝范則沒有。
又根據(jù)史書記載,周道務(wù)是以功臣之子的身份在皇宮中長大,但周道務(wù)能夠住進皇宮是因為 功臣子 的身份,而不是因為周孝范個人的原因,再加上貞觀年間比周孝范功勞更大的功臣大有人在,所以可知周道務(wù)能夠住進皇宮中,不過是各位功臣之子都有的待遇罷了。
同時,周孝范本人的墓志上雖然一再強調(diào)自己是功臣,并且深得皇帝的看重,然而唐人墓志一向愛貼金已不是新聞,如果周孝范真的如此居功甚偉,史官為何不在史書上將他單獨列傳,周孝范又為何憑借如此顯赫的功勞竟然連凌煙閣功臣都沒能封上,甚至日后皇帝頒發(fā)的開國第一功臣表中也絲毫不見周孝范的身影?
由此可見,周道務(wù)的家世確實在所有駙馬中是最差的。
通觀臨川的墓志,特別是 駙馬以克清邊難,驛詔入京,公主隨行,途中大漸,恩敕便令于幽州安置 薨于幽州公館 這一段話,可以看出臨川的一生雖然看似平穩(wěn),然而背后卻是看不見的凄涼。
臨川出嫁后就隨丈夫到地方上任,直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才有機會回京,甚至年近60的時候,還跟著駙馬在遠離長安3589里的邊關(guān)營州辛勞,且不能享有兒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等到臨川好不容易等來駙馬奉詔返京隨行的機會時,又病困在幽州半路,而周道務(wù)以公務(wù)為重,無法一直陪伴在公主的身邊,只有庶出的長子(隴州司功)與臨川嫡出的四子周季童(左千牛)能夠偶爾前來看望,以慰臨川病中相思之苦。3年后,臨川最終客死在距離長安東北2520里的異鄉(xiāng)。
也正因為長年累月地過著遠離京城,苦守邊疆的生活,隨著年歲漸長,對長安親人的思念,對繁華京城的渴望,這些心情漸漸吞噬著臨川,再加上早在永徽元年便該得到的長公主的封號遲遲沒有得到進封,唐高宗年間,臨川不得不再次提筆仿效當年向唐太宗上表請安的舉動,向唐高宗奉上了一篇《孝德頌》 此舉雖然得到了唐高宗與武后的嘉許,但最終并未能讓她從遙遠的大唐邊疆回到故土長安。不過至少在苦苦期盼了19年后,總章二年的時候,臨川公主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受封長公主的詔書,至于實封,詔書上則明確寫道 封并如故 ,也就是說臨川并沒有因為進封長公主而被加實封。
事實上也正因為臨川公主遲遲未被冊封為長公主,所以就連一向最喜歡吹捧的墓志在提及這件事時,也只是以 進封長公主,從朝例也 這樣的話草草一筆帶過,絲毫沒有以此為榮耀。
綜合墓志上的記載以及史書上簡略之至的事跡,臨川公主最終給人留下的是這樣一個印象:她歷經(jīng)唐太宗與唐高宗兩朝,她的人生并不順遂得意,但她面對每一個皇帝都能充分利用自己能文工書的特點,抓住有利的時機撰表上頌。
而臨川公主之所以會有這些看似圓滑實則無奈的舉動,也完全是被現(xiàn)實所迫。畢竟臨川公主的生母韋貴妃不得寵于唐太宗,而古代流行的便是子以母貴,如果生母不得寵,其兒女也很難得到父親的寵愛。作為一位備受冷遇的公主,作為一位人生中處處要比其他姐妹慢半拍的公主,臨川公主自然不得不善于經(jīng)營這些逢迎之道。
清河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十一女,名敬,字德賢,生于武德七年,生母不詳。
貞觀二年李敬被冊封為清河公主。貞觀七年,10歲的李敬嫁給凌煙閣功臣程知節(jié)的次子程處亮為妻 李敬雖然與長樂公主李麗質(zhì)同一年出嫁,但唐太宗只記得長樂公主是他與長孫皇后特所鐘愛的女兒,所以特地要讓長樂的嫁妝比永嘉長公主還要多一倍,卻沒想到李敬也是和愛女同一年出嫁的女兒,更沒想到要將她的嫁妝增加一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敬雖然5歲時就得到了公主的封號,乍看之下似乎比同年出生卻直到18歲才得到冊封的臨川公主幸運一些,但李敬的墓志卻明明白白地指出, (缺)式崇笄□,載加湯沐 。
按照唐朝的規(guī)定,除了個別特例,正常情況下公主在出嫁前后就能拿到實封。而在唐太宗時期,只有晉陽公主、新城公主這些深得父親唐太宗寵愛的公主,才享受到了小小年紀就冊封為公主并且同時拿到實封的恩寵。
也就是說李敬并非有了公主封號后就開始拿實封,也不是結(jié)了婚后就開始有實封,而是直到行過成人禮之后這才拿到了自己作為公主該享有的實封。換言之,在舉行及笄禮之前,李敬頂著一個看似美好的公主封號,卻連一戶實封都沒有。
麟德元年,李敬病逝后與程處亮共同陪葬昭陵。
蘭陵公主
按《新唐書 公主列傳》記載為唐太宗第十二女,墓志及詔書記載為第十九女,名淑,字麗貞,出生于貞觀二年,生母不詳。
考慮到蘭陵公主的墓志是當時就寫好的而不是遷葬后過了幾十年才寫的,而且還直接引用了詔書的內(nèi)容: 貞觀十年乃下詔曰: 第十九女,理識幽閑,質(zhì)性柔順,幼嫻禮訓,夙鏡詩史,湯沐之典,抑有恒規(guī),可封蘭陵郡公主,食邑三千戶。 所以可信度很高,再加上排行十五的新興公主出生在武德年間,正好可以證明蘭陵的生年與排行確如墓志所記載。
貞觀十年李淑被冊封為蘭陵公主,嫁竇懷哲為妻。竇懷哲的父親竇德素是太穆竇皇后的兄長竇照的孫子,看起來出身不錯,不過有意思的是,竇照的子孫很多,有能力有才干能在史書上列傳的也不少,唯獨竇德素與竇懷哲這對父子在史書上鮮有提及,只能通過墓志等資料知道竇懷哲常年戍守在慶州、云州這些邊地。
由此可知竇德素竇懷哲父子的能力并不突出,也沒什么出眾的事跡和才干,所以史官都沒辦法為他們列傳。而竇氏一族明明有能力優(yōu)秀且留在京中任職的各枝子孫,李淑卻嫁進了能力并不算優(yōu)秀的這一支,可見唐太宗也沒為這個女兒的婚事花多少心思。
永徽元年,李淑按例被唐高宗加封為蘭陵長公主,并增加了五十戶的實封。此次增封雖然不能與唐高宗為新城長公主的增封五千戶相提并論,但比起臨川公主加封長公主時一戶實封也沒增加,也算是一絲安慰了。
不過李淑也許是不想像臨川那樣長年累月地跟隨丈夫待在邊地擔驚受怕,所以直到臨終,李淑與駙馬竇懷哲都處于兩地分居的狀態(tài) 當李淑病逝于雍州萬年縣平樂里的宅邸時,竇懷哲正在千里之外的慶州。
顯慶三年李淑逝世后,唐高宗下詔說 竇氏既是太外家,情禮稍異,特宜陪葬昭陵。 因為竇氏是唐高宗的祖母太穆竇皇后娘家的緣故,所以李淑沾了竇氏的光彩,被特別允許與駙馬竇懷哲陪葬昭陵。
晉安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十三女,生母不詳。
晉安先嫁韋思安為妻,韋思安早逝,于是晉安又嫁楊仁輅。但這樁婚事并不如意,因為晉安與汴州司法李思禎、有司御獨孤元康等人通奸,丑聞傳出來后,唐高宗下令審查此事,最終有11個人被流配、杖決。
所以最后與晉安一起陪葬昭陵的,還是第一任駙馬韋思安。
安康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十四女,生母不詳。
安康的駙馬是獨孤諶(字彥云),是唐高祖的母親元貞皇后獨孤氏的哥哥獨孤藏的曾孫。夫妻二人共同陪葬昭陵。
新興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十五女,生母不詳。
新興公主的具體生年不詳,但考慮到貞觀九年新興的駙馬長孫曦的弟弟長孫白澤逝世時,墓志上記載了 兄駙馬都尉,榮降王姬,貴連戚氏 ,可知新興最晚貞觀九年時就已經(jīng)出嫁了,也就是說新興公主應(yīng)出生在武德年間,這樣才有可能在貞觀九年之前出嫁。
新興公主的駙馬長孫曦,乃長孫敬道之子,長孫順德之侄。而長孫家族作為外戚在貞觀一朝備受唐太宗的看重,連出三位國公與四位駙馬,就連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yè)在貞觀元年犯下十惡不赦的謀反大罪本該按律當斬,唐太宗也因為長孫皇后的求情特別赦免了他的死罪。長孫敞因為受賄被免官,但唐太宗念及他是長孫皇后叔父的緣故,經(jīng)常命人送絹給他供他開銷,最后又讓他以宗政卿的官銜退休,并加授了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長孫安世因效忠唐朝的死敵王世充被唐高祖李淵殺死,但他的幾個兒子不僅安然無恙,次子長孫祥還因為是長孫皇后侄子的原因被唐太宗提拔為了刑部尚書。
不過長孫曦于貞觀十六年之前逝世,所以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欲與薛延陀和親時首先就想到了這個孀居的女兒。所幸的是,這次和親最后因為真珠可汗所準備的羊馬等聘禮在跋山涉水的過程中死失大半,于是婚事作廢。最后新興公主還是與駙馬長孫曦一起陪葬昭陵。
城陽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十六女,生母長孫皇后。
城陽公主作為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愛女,貞觀年間唐太宗親自為她選擇了一位夫婿,即萊國公杜如晦的次子杜荷。杜如晦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三,杜荷也因娶城陽為妻被冊封為襄陽郡公,但可惜的是,杜荷并沒能好好珍惜這一份特殊的殊榮。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意欲謀反,杜荷對李承乾說道: 瑯琊顏利仁對星數(shù)頗有研究,認為天象有變,正是建立一番大業(yè)的時機,若事成,可以尊陛下為太上皇。只要太子您假裝稱疾,那么陛下一定會親自前來看望您,這樣您就可以借機成事了。 結(jié)果謀反事泄,杜荷下獄當死,臨行刑之前,杜荷卻意象軒驁,毫無畏懼之色。
杜荷雖一介文臣之子,卻有如此勇謀膽識,惋惜之余亦令人心生欽佩。然而杜荷的不慎之舉卻連累了城陽成婚不及數(shù)年,便守了新寡。而唐太宗亦心疼愛女,于是又為她選擇了被后世譽為一門四主駙馬房的薛懷昱之子薛瓘作為夫婿,而為了讓愛女這一次的婚事再無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則顯示: 兩火俱食,始則同榮,末亦雙悴。若晝?nèi)招泻现Y,則終吉。
按照當時的慣例,婚禮應(yīng)于傍晚時分舉行,不過根據(jù)占卜的結(jié)果,婚禮需要白天舉行才會吉利。于是唐太宗決定將城陽的婚禮改在白天舉行,但此舉卻遭到了馬周的極力阻止,唐太宗不得不因此作罷。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城陽與薛瓘的婚事并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夫妻二人婚后感情十分和睦,連生薛顗、薛緒、薛紹三子。
其中長子薛顗為河東縣侯、濟州刺史,次子薛緒為翼城縣男、中散大夫、尚舍奉御。幼子薛紹為平陽縣子、散騎常侍、右武衛(wèi)大將軍,又以唐高宗唯一的嫡女太平公主為妻,并生下了二子二女,長子薛崇胤為壽陽郡王、太常卿;次子薛崇簡年幼時便以皇家之出的緣故封為郢國公,后又因擁立之功被唐玄宗封為立節(jié)郡王;次女薛氏封萬泉縣主,食實封三百戶。
等到唐高宗即位后,李治對自己的這個同母姐妹也是非常的疼愛,史書因此特別記載道: 友愛殊厚 。
龍朔二年城陽公主生了場大病,李治令尚藥局悉心醫(yī)治公主,哪怕連換幾十個名醫(yī)也在所不惜,只為了能讓城陽痊愈。后來城陽聽聞青龍寺的法朗禪師能夠醫(yī)治自己的病,便將之召來設(shè)壇持誦,果然很快便康復(fù)了。病愈后,城陽不僅將法朗禪師大肆賞賜一番,還向李治上奏請求將青龍寺改為觀音寺,李治見城陽大病得愈,欣喜之下自然應(yīng)允。
龍朔二年薛瓘被提拔為司宗正卿,麟德初又任左奉宸衛(wèi)將軍,后因為城陽公主巫蠱,被貶為了房州刺史。試想巫蠱在古代是性質(zhì)極為惡劣的事件之一,僅在唐高宗時期就有王皇后、陳王李忠因為巫蠱被廢為庶人,甚至武后也曾經(jīng)因為巫蠱差點被廢。然而此次巫蠱事發(fā)后,城陽公主既沒有被削封邑,也沒有被幽禁,李治輕描淡寫,只將駙馬貶為了房州刺史。
雖然城陽因為李治的偏袒沒有受罰,但出于夫妻之情,城陽仍堅持隨丈夫離京上任。而其后李治仍然不忌諱巫蠱這一惡劣事件,選擇了城陽公主的兒子薛紹娶自己的愛女太平公主為妻。
咸亨二年五月十六日,城陽公主薨。李治悲慟之下,遣中使及宮人前往房州視其喪事,等到城陽夫婦的靈輦回京后,李治又于顯福門舉哀,哭之甚慟,連續(xù)五日不視事,大大超過了一般公主逝世后三日不視事的慣例。
而城陽公主之子薛顗與薛紹亦護送父母的靈柩返京,陪葬昭陵,李治追念自己的同胞姐妹,又將自己唯一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下嫁給城陽的幼子薛紹,永淳二年九月薛紹與太平的長子出生,唐高宗還因此特別赦免了整個東都洛陽 雖然有唐一代,帝甥尚主乃國家故事,但李治偏偏只選擇了城陽公主的兒子來迎娶自己最心愛的女兒,如此看重這段婚事,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源自于他與城陽之間深厚的手足之情。
合浦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十七女,生母不詳,初封高陽,永徽四年謀反賜死后追贈為合浦公主。
不少人認為高陽公主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女兒,除了是受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外,主要是因為《舊唐書》中的一句話: 初,主(高陽公主)有寵于太宗,故遺愛特承恩遇,與諸主婿禮秩絕異。
意思就是因為高陽公主受到唐太宗的寵愛,所以駙馬房遺愛待遇優(yōu)厚,和別的駙馬受到的禮遇都不一樣。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舊唐書》說房遺愛 特承恩遇,與諸主婿禮秩絕異 ,但是縱觀整個貞觀年間都沒能發(fā)現(xiàn)房遺愛因為娶高陽公主而得到了什么好處。
想想杜如晦之子杜荷還能夠因為尚城陽公主,得封正二品的郡公 不要以為杜如晦死得早,杜家就漸漸沒落了,房謀杜斷就不能相提并論了。要知道貞觀十七年的時候唐太宗建立凌煙閣,將杜如晦排在了第三名,房玄齡還落后了兩名排在了第五位。而那時杜如晦已經(jīng)死了十三年了,房玄齡仍健在,可見唐太宗仍時時掛念著杜如晦。長孫操也因為兒子尚新城公主為駙馬,得以連升三四級的官成為從三品的岐州刺史。唯獨不見房遺愛因為尚高陽公主而得到了何種特殊待遇,反倒是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危,唐太宗親至其病床前與之握手訣別,并當即授予了房遺愛為右衛(wèi)中郎將(正四品下),房遺則為中散大夫,讓房玄齡能夠在活著的時候親眼看見兒子們的顯貴。
這樣看來,雖然史官聲稱房遺愛是因為娶了高陽公主而在眾多駙馬中脫穎而出的,但就史實而言,房遺愛備受優(yōu)待是托了父親房玄齡的福而不是妻子的福。更別說房遺愛在貞觀一朝的地位根本不能與長孫沖、杜荷這些尚嫡出公主的駙馬相提并論了,即便是在同樣尚庶出公主的一干駙馬里,比起蕭銳、高履行等人身為凌煙閣功臣長子承襲的從一品國公的爵位,房遺愛得到的待遇也是毫無出彩之處。所以若要由房遺愛受到的待遇來推斷高陽公主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女兒,證據(jù)未免太過單薄。
何況與高陽類似的有一位隋朝的蘭陵公主,即隋文帝第五女,《隋書》記載蘭陵的駙馬柳述是隋文帝所有女婿當中最喜歡的, 于諸婿中,特所寵敬 。不過與房遺愛不同的是,柳述不僅在史書上大大風光了一把,還因此得到了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內(nèi)史侍郎(正四品)的高官厚祿,大大的實惠也撈在了手。再反觀房遺愛,除了因為房玄齡病危而被唐太宗加封了一下,絲毫不見因為娶高陽為妻而得到了什么額外的好處。
高陽后來因為和辯機通奸一事就被唐太宗疏遠,這點更加令人嘖嘖稱奇,因為唐太宗對于自己真正喜愛的人,從來不會因為對方的行為舉止不當而冷落一邊,比如皇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
盡管李承乾試圖謀反,而謀反乃是唐律中十惡之首,屬于罪不容赦的滔天大罪,但就算這樣唐太宗仍不愿傷害李承乾的性命,不但絞盡腦汁設(shè)法保住了他的命,還將為李承乾說話的來濟連連升官,甚至還出現(xiàn)了這樁謀反案中一干從犯被處死主謀卻活了下來的神奇場景。而李泰雖然有奪嫡之心,唐太宗卻也不愿多加處罰這個心愛的兒子,只將他的爵位從正一品親王將為從一品郡王不說,降級還不到四年,就又重新晉封為了正一品的親王,唐太宗甚至還經(jīng)常拿著李泰的書信對周圍人傾訴自己是有多思念多在乎這個兒子,立李治為太子也是為了可以同時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
所以高陽不過是因為與辯機偷情這種無關(guān)朝政大局的私事就因此遭到唐太宗的疏遠與冷落,這也足可證明唐太宗對高陽的感情有多一般,甚至可以說是淡薄。
還有人拿高陽和辯機通奸一事來試圖證明,高陽之所以敢這么驕縱就是因為得寵,遺憾的是,說這種話的人并沒有認真讀過永嘉公主的事跡。貞觀年間永嘉做了和高陽公主一樣的事情,就是與人通奸,于是就此被唐太宗冷落,直到唐高宗登基了,這才讓她改封房陵公主并改嫁他人。
永嘉公主雖然是唐太宗的妹妹,但顯然不得寵,因為當初唐太宗想要為愛女長樂公主多添一些嫁妝,就是要比照這個妹妹的一倍來進行的 永嘉要是得寵,唐太宗又怎么會讓女兒的嫁妝比她翻一倍呢?而高陽號稱 帝所愛 ,結(jié)果得到的結(jié)局卻是和無寵的永嘉公主一樣。
所以驕縱從來不等于得寵,因為王子皇孫的身份就是他們驕縱的本錢,而不是只有得寵的人才會驕縱。歷史上明明無寵卻依舊敢驕縱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比如唐中宗的宜城公主,眾所周知,唐中宗喜歡的女兒從來只有韋后所生的那四個,所以并非韋后所出的宜城公主自然與得寵兩字無緣,但她卻異常驕縱,驕縱到不僅敢把駙馬愛妾的耳鼻割下,還敢把駙馬的頭發(fā)也給割了;再比如唐宣宗的永福公主,也無寵,卻敢當著皇帝的面驕縱一把,在陪皇帝父親吃飯的時候一怒之下把筷子給折斷了。
所以想要用高陽的驕縱行徑來證明高陽得寵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如果高陽驕縱得能像李承乾一連幾個月都稱病不上朝卻不用承擔任何后果那樣,那么高陽確實是得寵的。但事實卻是高陽驕縱一下就落得和無寵的永嘉公主一樣的結(jié)局,就此被唐太宗疏遠冷落,這樣的驕縱根本不是得寵的象征,更與得寵無關(guān)。
等到永徽四年,高陽公主因為與駙馬房遺愛勾結(jié)比景公主、柴令武等人,意欲推舉唐高祖的庶長子荊王李元景登上皇位,事泄后被唐高宗賜死。雖然唐高宗在賜死這些謀反之人時為了維持自己仁君的形象,象征性地向朝中官員求過情,但高陽等人一死,唐高宗立馬下令將他們的財物放到觀德殿上讓王公大臣舉行射禮,借機震懾那幫蠢蠢欲動的宗室大臣,由此可見唐高宗的求情實質(zhì)也只是鱷魚的眼淚,裝模作樣而已。
金山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十八女,生母不詳,早夭。
晉陽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十九女,字明達,小字兕子,長孫皇后所生,也是唐太宗親自撫養(yǎng)長大的女兒。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夫妻二人鶼鰈情深,唐太宗對長孫皇后所生育或撫養(yǎng)的子女更是疼愛非常,各種偏愛的事跡在史書上數(shù)不勝數(shù)。但當晉陽公主還在孩提時,長孫皇后就病逝了,唐太宗痛失23年來相濡以沫的妻子,悲慟之下做出了一個震驚世人的舉動 親自撫養(yǎng)了長孫皇后所生的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于是《唐會要》上就此留下了這樣一筆令人矚目的記載: 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yǎng)。 試想中國上下五千年出過多少位皇帝,又冊封過多少位公主,卻從來沒有第二位公主能夠如同晉陽公主這般親自被皇帝撫養(yǎng)長大。
但唐太宗對這個女兒的寵愛遠遠不止于此。眾所周知,晉陽乃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唐高祖李淵就曾說過: 朕起義晉陽,遂登皇極。 《舊唐書 地理志》中亦記載: 北京太原府 領(lǐng)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 而晉陽這么拉風的封號,就這樣被唐太宗封給了自己的女兒。
而唐太宗常常將寶貝女兒帶在身邊,不僅沒有增添麻煩,反而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比如在唐太宗手把手的教導(dǎo)下,晉陽習得了一手飛白體,小小年紀就能寫出風格遒勁的字體,甚至拿給周圍的人看,大家都分辨不出哪個是皇帝寫的哪個是小公主寫的。
又比如晉陽看到父親對大臣們發(fā)火了,便上前嬌聲勸解,而唐太宗看著女兒與妻子幾乎是如出一轍的小模樣,立馬沒了火氣,因此朝中大臣們無不對小公主感到由衷的喜愛與感激。
事實上不僅晉陽公主敢常常在父親怒斥大臣的時候抓住時機為他們徐徐辯解,同樣自幼在父親的膝前耳濡目染的晉王李治也敢在父親大發(fā)雷霆欲斬苑西監(jiān)穆裕時大膽進諫,唐太宗對此不僅不以為忤,反而得意地認為這就是兒子從小跟著自己耳濡目染的結(jié)果。
正因為兄妹二人在唐太宗的膝下朝夕相處,感情十分深厚,所以當李治離開立政殿前去上朝時,晉陽公主是依依不舍地送了又送,最后只得淚眼婆娑地和哥哥揮淚告別,這樣傷感的一幕連唐太宗見了,都忍不住老淚縱橫下來。
不過雖然有父親和兄長的相伴,但時間長了,晉陽還是漸漸感覺到自己的生活與眾不同。父親雖然疼愛她,卻無法替代母愛,于是年僅五歲的晉陽開始思念起了母親,唐太宗帶著她去重游妻子當年去過的地方,而看著母親的遺物,聽著旁人的講述,回憶著朦朧的印象,年幼的小公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哀哀地哭了起來。
就這樣過了一日又一日,原本晉陽可以就這樣,在父親的嬌寵之下幸福安然地成長,直到有一天,帝都長安中某位幸運至極的貴族少年得以摘取皇帝陛下掌上的這顆明珠。然而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晉陽公主薨逝時,年僅十二歲,在這還沒來得及含苞待放的年華,便已奄然謝世。
失去了心愛的小公主后,唐太宗悲傷得不能自已,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日要哀傷數(shù)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擔憂之下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 我又怎么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fù)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于事,也換不回我的女兒。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這種悲傷啊。
最終唐太宗只得強忍悲慟,強打精神,為了給自己一絲絲安慰,下詔給有關(guān)官員,將晉陽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女兒的往生祈禱。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晉陽公主不僅冊封得很早,而且同樣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有了實封。因為按照唐制,公主只有在出嫁時才能拿到實封,這一點哪怕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但因為唐太宗對晉陽公主十分寵愛,早早就讓寶貝女兒開始拿實封了,所以晉陽公主12歲逝世時,才會有那么多剩余的實封能夠用來建造佛祠。
晉陽公主字明達,明達一詞為佛教常見詞匯,小名兕子,兕子是一種獨角母犀牛,長得十分兇猛壯碩。唐太宗為女兒取的這兩個小名和字,當真是用心良苦,必然是在希冀佛祖庇佑自己的小兕子,能夠健健康康地順利成長吧!
常山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二十女,生母不詳,考慮到常山的年紀比新城公主還要年長,所以最晚也是出生于貞觀八年。
但唐太宗只記得為新城公主張羅婚事,卻忘了比新城年紀還要大的常山,所以直到唐太宗駕崩,常山都沒出嫁。唐高宗登基后也只顧著早早做好準備讓新城公主順利出降,沒記得安排常山的婚事,所以已經(jīng)二十多歲的常山直到顯慶年間逝世都還是未婚。
事實上常山的一生也是皇宮中不得父兄寵愛重視的公主們真實寫照,比如唐高祖的女兒淮南公主,貞觀十五年得以出嫁時已經(jīng)有21歲的高齡了 正因為不得父親和皇帝哥哥的寵愛,淮南、常山這些公主才會蹉跎芳華至此。
新城公主
《新唐書 公主傳》載為唐太宗第二十一女,生于貞觀八年,生母長孫皇后,初封衡山公主,不僅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所生育的七名兒女中最小的那顆掌上明珠,也是唐太宗所有女兒中最年幼者。
不過也有人因此奇怪過,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逝世于太極宮立政殿后,唐太宗親自撫養(yǎng)了長孫皇后所生的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李明達,卻為什么沒有撫養(yǎng)最年幼的女兒衡山公主呢?
事實上正是因為貞觀十年時的衡山最多也就只有兩歲,還是個需要乳母哺育照顧的孩子,唐太宗沒法帶在身邊撫養(yǎng)。不過除了不能親自照料小女兒外,衡山的待遇和其他三位同母姐姐并沒有任何區(qū)別。
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將年僅八歲的小女兒冊封為衡山郡公主 衡山自古以來便是五岳之一,不僅位在名山之列,同時是道家和佛家的宗教圣地,對于自詡為道教鼻祖老子后人的李唐皇室而言更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地方,而《唐六典》中也曾明文規(guī)定道: 凡名山、大川及畿內(nèi)縣皆不得以封。 結(jié)果唐太宗就將這么重要的李唐皇室的宗教圣地衡山郡封給了小女兒,他對這個女兒究竟有著何等的寵愛之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冊封為公主后衡山就有了實封,甚至沒過多久又增加了一次實封,墓志上因此記載道: 湯沐增賦 。而根據(jù)各卷史書的記載,唐朝公主往往只有出嫁時才能拿到實封,這一點哪怕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事實上史書上記載的也只是太平公主是第一個出嫁時在三百戶實封的基礎(chǔ)上又加了五十戶實封的公主,而不是第一個在出嫁之前就開始享有實封的公主。而唯有晉陽公主與衡山公主這樣非常得寵的公主,才能早在出嫁之前就開始享有實封(正因為晉陽公主在冊封公主后就有了實封,晉陽十二歲逝世后,唐太宗下詔讓有關(guān)官員將晉陽于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愛女的往生祈福)。
同年,衡山被父親許配給鄭國公魏征的嫡長子魏叔玉。魏征在貞觀一朝的重要性毋須多強調(diào),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僅次于杜如晦,比房玄齡還高一名,而魏叔玉身為魏征的嫡長子,將來是要繼承從一品鄭國公的爵位的。這一年年底,魏征病重,唐太宗特地帶上太子李承乾與衡山公主一同前去探望,并對魏征說: 你看看,這是你的兒媳婦! 然而魏征此時病勢已沉,連坐起身道謝的力氣都沒有了。
貞觀十七年初,一代諫臣魏征病逝,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魏征去世不久后被人安上了薦人失當邀名賣直的罪名,唐太宗一怒之下親自寫下詔書悔婚仆碑,衡山與魏叔玉的這段姻緣也就就此作罷了。而貞觀十七年的衡山不過九歲,于是唐太宗再次精挑細選,為寶貝女兒敲定了婚事,于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將她許配給長孫操之子長孫詮,而這一天,也正是長孫皇后的生日。
那么衡山未來的公公長孫操又是何許人也?
長孫操即長孫皇后的叔父,長孫家族作為外戚一直備受唐太宗的看重,不僅連出三位國公與四位駙馬,就連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yè)在貞觀元年犯下謀反的大罪本該按律當斬,唐太宗也因為長孫皇后的求情特別赦免了他的死罪。長孫敞因為受賄被免官,但唐太宗念及他是長孫皇后叔父的緣故,經(jīng)常命人送絹給他供他開銷,最后又讓他以宗政卿的官銜退休,并加授了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長孫安世因效忠唐朝的死敵王世充被唐高祖李淵殺死,但他的幾個兒子不僅安然無恙,次子長孫祥還因為是長孫皇后侄子的原因被唐太宗提拔為了刑部尚書。
長孫操本人也頗有才干,武德元年任陜東道大行臺的金部郎中,后出任陜州刺史的時候,從陜州的東邊引水入城,極大地惠及了當?shù)匕傩?。長孫操歷任洺州刺史、益州揚州的都督長史等職務(wù),皆有善政。唐太宗又因為他的兒子長孫詮要娶衡山公主為妻,特意將他升為岐州刺史 乍一看岐州刺史的職位并不打眼,但岐州(即扶風)自西漢以來便與京兆、馮栩并列為三輔,地位非同一般。而唐朝將州分為七個等級,岐州便位列第二等,僅次于雍州、洛陽、并州,中晚唐時更是一度被定為了西京。所以長孫操作為一介臣子,只因兒子尚主便被提拔為了岐州刺史,一下子升了三四級的官,唐太宗對衡山未來的婆家有多重視由此可想而知。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唐太宗希望能夠在生前看到愛女的出嫁,但由于公主出嫁的儀式十分繁瑣,所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逝世于九成宮含風殿時,正在籌備出降儀式的衡山也因為父親的去世中斷了婚禮。但即位后的唐高宗李治并不想耽誤妹妹的婚期,所以永徽元年國喪孝除后,李治打算在這年秋天就讓妹妹風光大嫁,更因此早在正月時便開始令人著手準備婚禮儀式。結(jié)果這樣的舉動遭到了于志寧的強烈反對,于志寧堅持要求衡山長公主守滿3年的孝期才能出嫁,李治無奈之下只得應(yīng)允。
只是李治唯恐耽誤了妹妹的大好年華,所以等到永徽三年五月二十三日,距離三年孝期尚有三天才完全守滿之際,李治便將妹妹由衡山長公主改封為新城長公主,并加食封五千戶,以此作為她的新婚賀禮。
雖然婚期屢有波折,不過好在新城公主與駙馬長孫詮婚后感情十分和睦,夫妻二人琴瑟和鳴,墓志上也因此記載道: 調(diào)諧琴瑟,韻偃笙簧。標海內(nèi)之嬪風,為天下之婦則者矣。 也正因為夫妻感情深厚,所以顯慶四年長孫無忌被李治貶黜,長孫詮也因此被流放巂州甚至被殺后,新城的反應(yīng)十分激烈,她的墓志上于是寫道: 雖外尊大義,不登叛人之黨。而內(nèi)懷專一,無虧字□之□。蘭澤靡加,塵彌□□之鏡;鉛□罷飾,網(wǎng)綴回鸞之機。貫秋柏以居貞,掩寒松而立勁。
面對丈夫的流放至死,新城雖然表面上并沒有抱怨什么,但從此不再梳妝打扮,用沉默來表達對哥哥的抗議。而考慮到新城的葬禮是李治下令操辦的,且墓志銘作為古人喪葬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必然是要經(jīng)過李治親自過目并認可的,所以新城的墓志上敢如此直截了當?shù)赜涊d她是如何因為丈夫的流放而對哥哥耍脾氣,可見李治對這個寶貝妹妹絕對不是一般的縱容。
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城倔強的個性與父親唐太宗如出一轍,再加上新城自幼被父親與哥哥們百般嬌寵著長大,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這樣的風波,會因此事對哥哥不滿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李治既舍不得對妹妹發(fā)火,也舍不得新城就這樣寡居下去,于是為她選了一位新的駙馬,即出自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的韋氏韋正矩,而韋正矩也因為尚新城公主為妻,由從五品的奉冕大夫被提拔為正三品的殿中監(jiān),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官階竟然連升了8級!
但可惜的是,也許是因為和前夫長孫詮的感情太深,也許是新駙馬與新城的性格不太合適,這段婚姻關(guān)系并不如之前的結(jié)發(fā)情緣融洽,二人成婚不久就有了韋正矩對公主失禮的傳言,而沒過多久,新城公主就逝世了。李治對妹妹的驟然去世十分悲痛,認為是韋正矩導(dǎo)致了新城的死亡,于是下令有司審問,結(jié)果韋正矩無法為自己辯解,李治一怒之下便殺了韋正矩。
然而事實上新城的逝世其實完全是個意外。單從韋正矩來看,韋正矩因為尚主而官運亨通青云直上,再加上皇帝十分疼愛新城,所以韋正矩完全沒有理由,更沒有膽量謀害公主。而且根據(jù)《唐兩京城坊考》和《長安志》等史料記載,就在新城去世的這一年,她的身體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李治特地為新城建了一座建福寺以作祈福之用。和新城身處同一時代的薛克構(gòu)也曾說過, 吾聞新城以病而卒,夫子受其戮辱 ,證明了新城公主的確是病死,并非現(xiàn)代網(wǎng)文所謠傳的那樣是死于駙馬的家庭暴力。
后來李治也發(fā)現(xiàn)這是一樁冤案,所以韋正矩死后李治又將他與新城公主合葬昭陵。根據(jù)《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和《京兆金石錄》的記載,駙馬都尉韋正矩碑至宋朝時還在,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韋正矩并沒有殺害新城公主,否則李治絕對不會允許一個殺害妹妹的兇手與她合葬。
龍朔三年三月,痛失愛妹的唐高宗李治將新城以皇后之禮下葬,陪葬昭陵, 皇帝悲棣萼之長湮 廢朝不舉,有越常倫。赗往飾終,用超恒制 以公主之身卻按皇后之禮隆重下葬的這份殊榮,放眼整個唐朝僅此一例。不過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史書還是墓志都說得很清楚,新城公主的 葬事宜依后禮 以皇后禮葬昭陵旁 ,指的是下葬時的葬禮規(guī)格與皇后同一個等級,而不是指陵墓規(guī)格與皇后同級別。如果指的是陵墓規(guī)格,那么史書就會如永泰公主那樣,明確記載她是 號墓為陵 。
新城公主作為唐太宗的愛女唐高宗心愛的妹妹,自幼備受呵寵,無論是父親唐太宗還是哥哥唐高宗,都將她視為掌上明珠,不僅一早就封為公主且享有實封,她所下嫁的夫婿及其家人也因為她的緣故而備受皇帝的看重。
新城公主雖然三十歲盛年而逝,但活著時享盡了一生榮寵,與駙馬長孫詮夫妻恩愛琴瑟和鳴,死后還以公主的身份得到了整個唐朝獨一無二的以皇后之禮下葬 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后,新城公主的一生不僅完全不像某些網(wǎng)文所謠傳的那樣凄慘可憐,反而是截然相反的備受寵愛。出人意料的同時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新城公主作為唐太宗心愛的女兒,擁有的就是如此華麗矚目的人生!
唐太宗最喜歡的女兒之晉陽公主
這一天是貞觀十六年七月三日,地點是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外的虔化門。
年僅14歲的晉王李治離開立政殿去上朝,同胞妹妹晉陽公主卻依依不舍,一直送他到虔化門。聰明的晉陽察覺到了這一次哥哥的離開與以往并不一樣,哥哥不再只是單純的外出,而是穿著朝服要上朝列于朝臣之中了 哥哥已經(jīng)長大了,就要離開自己了。而一想到自幼朝夕不離的哥哥不能再時時刻刻陪伴著自己,年幼的公主不禁淚眼婆娑地對自己的耶耶說道: 哥哥現(xiàn)在也要和大臣們一樣站班,不能再留在宮中了嗎? 唐太宗聽到女兒這么說,頓時也為之老淚縱橫。
少年李治與年幼的晉陽公主這一依依惜別的場景,被史官收錄于《唐會要》與《新唐書 公主傳》等史書中。那么晉陽公主緣何如此依戀自己的兄長,唐太宗又是為何忍不住潸然淚下呢?這一切,就要從頭開始說起了。
晉陽公主字明達,小字兕子,長孫皇后所生。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夫妻二人鶼鰈情深,唐太宗對長孫皇后所生育或撫養(yǎng)的子女更是疼愛非常,各種偏愛的事跡在史書上數(shù)不勝數(shù)。但當晉陽公主還在孩提時,長孫皇后就病逝了,唐太宗痛失23年來相濡以沫的妻子,悲慟之下做出了一個震驚世人的舉動 親自撫養(yǎng)了長孫皇后所生的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于是《唐會要》上就此留下了這樣一筆令人矚目的記載: 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yǎng)。 試想中國上下五千年出過多少位皇帝,又冊封過多少位公主,卻從來沒有第二位公主能夠如同晉陽公主這般親自被皇帝撫養(yǎng)長大。
但唐太宗對這個女兒的寵愛遠遠不止于此。眾所周知,晉陽乃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唐高祖李淵就曾說過: 朕起義晉陽,遂登皇極。 《舊唐書 地理志》中亦記載: 北京太原府 領(lǐng)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 而晉陽這么拉風的封號,就這樣被唐太宗封給了自己的女兒。
而唐太宗常常將寶貝女兒帶在身邊,不僅沒有增添麻煩,反而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比如在唐太宗手把手的教導(dǎo)下,晉陽習得了一手飛白體,小小年紀就能寫出風格遒勁的字體,甚至拿給周圍的人看,大家都分辨不出哪個是皇帝寫的哪個是小公主寫的。
又比如晉陽看到父親對大臣們發(fā)火了,便上前嬌聲勸解,而唐太宗看著女兒與妻子幾乎是如出一轍的小模樣,立馬沒了火氣,因此朝中大臣們無不對小公主感到由衷的喜愛與感激。
事實上不僅晉陽公主敢常常在父親怒斥大臣的時候抓住時機為他們徐徐辯解,同樣自幼在父親的膝前耳濡目染的晉王李治也敢在父親大發(fā)雷霆欲斬苑西監(jiān)穆裕時大膽進諫,唐太宗對此不僅不以為忤,反而得意地認為這就是兒子從小跟著自己耳濡目染的結(jié)果。
正因為兄妹二人在唐太宗的膝下朝夕相處,感情十分深厚,所以當李治離開立政殿前去上朝時,晉陽公主是依依不舍地送了又送,最后只得淚眼婆娑地和哥哥揮淚告別,這樣傷感的一幕連唐太宗見了,都忍不住老淚縱橫下來。
不過雖然有父親和兄長的相伴,但時間長了,晉陽還是漸漸感覺到自己的生活與眾不同。父親雖然疼愛她,卻無法替代母愛,于是年僅五歲的晉陽開始思念起了母親,唐太宗帶著她去重游妻子當年去過的地方,而看著母親的遺物,聽著旁人的講述,回憶著朦朧的印象,年幼的小公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哀哀地哭了起來。
就這樣過了一日又一日,原本晉陽可以就這樣,在父親的嬌寵之下幸福安然地成長,直到有一天,帝都長安中某位幸運至極的貴族少年得以摘取皇帝陛下掌上的這顆明珠。然而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晉陽公主薨逝時,年僅十二歲,在這還沒來得及含苞待放的年華,便已奄然謝世。
失去了心愛的小公主后,唐太宗悲傷得不能自已,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日要哀傷數(shù)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擔憂之下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 我又怎么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fù)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于事,也換不回我的女兒。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這種悲傷啊。
最終唐太宗只得強忍悲慟,強打精神,為了給自己一絲絲安慰,下詔給有關(guān)官員,將晉陽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女兒的往生祈禱。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晉陽公主不僅冊封得很早,而且同樣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有了實封。因為按照唐制,公主只有在出嫁時才能拿到實封,這一點哪怕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但因為唐太宗對晉陽公主十分寵愛,早早就讓寶貝女兒開始拿實封了,所以晉陽公主12歲逝世時,才會有那么多剩余的實封能夠用來建造佛祠。
晉陽公主字明達,明達一詞為佛教常見詞匯,小名兕子,兕子是一種獨角母犀牛,長得十分兇猛壯碩。唐太宗為女兒取的這兩個小名和字,當真是用心良苦,必然是在希冀佛祖庇佑自己的小兕子,能夠健健康康地順利成長吧!
兕子已然仙去,但唐太宗將他的滿腔深情賦予了這座佛祠,就讓佛祖超度他的愛女,讓兕子在極樂世界里,快樂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