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謹(jǐn)(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為尉遲敬德等人薦於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兇,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jìn)言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xiàn)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xì)想想?!估钍烂裆钊黄溲?。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於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guān)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其黨羽進(jìn)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627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zhàn)功,封鄒國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dāng)時風(fēng)俗,辰日不能哭泣),曰襄。貞觀十三年(639年),改封郯國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