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四年,也即公元824年,熙熙攘攘的長安街還是一片繁華,琳瑯滿目的商品陳列在店鋪中,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而在其中,一個很響亮的小販 叫賣卻是顯得很不一般。原來他的商品竟然全是等當朝大詩人作品的寫本和印本,字跡清晰,包裝精美。且看當初平民能夠看到白居易等大詩人詩作的機會并 不是很多,而有人能將他們的詩作刻印出來,確實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而此時,在京城各個大大小小的酒店里,竟還有人拿著白詩來換酒或者茶,一來二去,竟 然相當于貨幣而在坊間流行起來。由此可見,當時的雕版印刷已經開始在民間普及起來。
有關雕版印刷,在民間的應運還有這樣一條有趣的史 料?!杜f唐書》記載,大和九年(835),唐文宗忽然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每年頒發(fā)新歷的事 情應該由朝廷的司天臺管轄。然而,最近在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在朝廷頒發(fā)新歷之前已經有民間私印的歷書出賣。因此,東川節(jié)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 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但這道禁令對于天高皇帝遠的四川地區(qū)成效卻不是很大,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十分風行??尚Φ氖?,當時 民間印刷歷書已經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根本就不能完全禁止。等到黃巢起義圍攻京城,唐僖宗慌張?zhí)拥剿拇??;实鄢鎏?,朝廷岌岌可危,當然更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 的事了,由此一度,民間私印歷書得到更大發(fā)展。據(jù)記載,唐僖宗中和元年(881),江東地區(qū)有兩家不同的書社刻印歷書,可是不知為何,這兩個版本的歷書在 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fā)生了爭執(zhí)。兩家為給自己的歷書正名,就鬧到地方官衙門,于是這個地方官相當不屑地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 關系呢?”一時被傳為笑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時私印歷書已經不在官府的禁止范圍,而且民間雕版印刷已經成為一種正當職業(yè),并且有一定競爭的存在,雕版 印刷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
刻印的書籍,目前保存下來的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咸通九年是公元868年,這個時段,距離 現(xiàn)在已有一千多年。關于這本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的保存,還有這樣一段故事。早在的時候,在今甘肅省墩煌東南的鳴沙山,有一些佛教徒即在這里鑿開山 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1900年,有一位王姓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fā) 現(xiàn)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里面竟然堆滿了一捆捆已經泛黃的紙卷,而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這部《金 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7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首有一幅畫,是關于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人物形態(tài)非常逼真,。畫面的后 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注明這卷書冊乃是咸通九年刻印的。這個卷子圖文都非常精美,雕刻刀法細膩,渾樸凝重,說明當時刊刻印刷的技術都達 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這本書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而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這或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在《夢溪筆談》中說,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熟練工匠,一天可印兩千張”,同時,雕版印刷技術也已逐步傳到國外,唐朝時期,朝鮮和日本來我國的留學生學到許多工藝技術,包括印刷技術。
雕版印刷的發(fā)明時間,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當唐朝大量刻印書籍的出現(xiàn),即已充分表明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已經開始盛行。 與印刷術一同出現(xiàn)的,還有火藥的發(fā)明。火藥最初起源于我國樂此不疲的煉丹術。在古代人持久不息的煉丹生涯中,終于有一日他們中的某人忽然就在火爐中發(fā)現(xiàn) 了明媚的火光和焰火。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與火藥的發(fā)明有直接關系。因此,在發(fā)明火藥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藥 品,如硫化汞等。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制成的產品之一。
作文培訓,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當持續(xù)了近千年的煉丹術到了唐代以后,技術和材料的配置又有了新發(fā) 展。煉丹家對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藥,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將其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xù)稱為“伏火”。唐初的名醫(y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 內伏硫磺法”中記載:將硫磺、硝石各二兩混合,并將其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再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后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 起燒焰火。等焰火逐步熄滅,并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到了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又提出了一個新的伏火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 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藥于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們的煉丹技術已經一步步接近現(xiàn)代制作火藥的技術水平。在 《太平廣記》有這樣一則記載,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忽然被一陣燒灼的味道給嗆醒了,只見屋內煉丹爐 內有“紫煙穿屋上”。這說的即是煉丹過程中火藥的偶然出現(xiàn)。
易優(yōu)作文網,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站(http://www.zequeka.cn)。
而這種技術到了軍事家的手里,于是火藥因此配置而成了?!毒艊尽酚涊d, 唐哀帝時,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他們使用“發(fā)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藥攻城的最早記載。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火藥的 制作水平也越來越高。遺憾的是,到了近代,我國的火藥卻并沒有完全運用到軍事之中,相反卻廣泛地被用作街頭雜耍、爆仗的制作。相反,對于外國帝國主義的侵 略,我們卻顯得落后了幾千年??墒?,當初火藥的最初發(fā)現(xiàn),卻是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