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功卓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的統(tǒng)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他有能力奪取的天下,但卻沒有那樣的野心。
在玄武門之變中保持中立 消滅各路反王后,唐朝的天下并沒有太平,北方的突厥在定襄城立的后人楊政道為天子,聲稱為復仇,不斷對唐發(fā)動進攻,嚴重威脅著唐朝的統(tǒng)治,甚至 讓害怕到要放棄長安避難。武德八年,突厥大舉進攻太原,李靖就在此時奉命率江淮精兵一萬人北上參戰(zhàn)。由于突厥兵戰(zhàn)斗力太強,這次參戰(zhàn)的各路唐軍多有損 傷,甚至連督戰(zhàn)的中書侍郎溫彥博都不幸被俘。只有李靖所部保持不敗,得以全軍而還。由于李靖在對付突厥時表現(xiàn)優(yōu)異,李淵任命李靖擔任安州大都督,留在前線 防御突厥。武德九年四月,突厥頡利可汗親自領兵進犯,李靖率部在靈州與頡利血戰(zhàn)一日,迫使頡利退兵。因為這次戰(zhàn)功,李靖調(diào)任靈州大都督。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與李建成的政治斗爭達到頂峰,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控制了唐朝軍政大權。事發(fā)之前,李世民的心腹長孫無 忌、高士廉、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鼓動他發(fā)動兵變,李世民仍猶豫未絕。為爭取更多的人,李世民派人去"征求"李靖和李世的意見。不料二李竟然均拒絕響 應,對太子之爭采取中立態(tài)度??傊?,李世民當上太子,李靖并無擁戴之功。 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7.html>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不過,李世民登基后,李靖還是服從其領導的,李世民也沒有因 為他不參與兵變而歧視他。李世民甚至認為李靖和李世不參與兵變密謀是有操守的表現(xiàn),登基以后對二李好生敬重。分析李世民的心態(tài),排除為收買二李拉攏人心的 成分后,可能還是有些真實性在內(nèi),長孫無忌等人是自己的心腹,所以要對自己負責;而二李是國家的大將,所以只對國家負責,這種拒絕參加政治斗爭的大將是最 讓統(tǒng)治者放心的,可以視為國家棟梁,當然必須加以珍重。
為了滅突厥不惜犧牲一個外交官
八月,李淵退位,李世民登 基,就是后來的。此時突厥頡利可汗、突利可汗以傾國之兵南下,直打到長安城外渭水之北。李世民迫不得已,擺了空城計,只帶了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親 自前往渭水便橋與頡利和談,僥幸將頡利嚇住,雙方結盟,突厥撤兵。李世民剛稱帝就遭到突厥來襲,其憤怒之情可想而知,從此日夜練兵,圖謀報復。 易優(yōu)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易優(yōu)作文評分評價 <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不用多久,回擊突厥的機會就來了。李世民登基后突厥地方連年災害,牲畜戰(zhàn)馬損失極大,頡利可汗又不善于內(nèi)政,弄得突厥人心離散,連當年一起進攻長安的突利可汗都投降了唐朝。眼看主動進攻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李世民下令發(fā)動進攻。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只帶了精銳騎兵三千人從馬邑出發(fā),夜襲定襄城。突厥一直不承認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正統(tǒng)地位,于武德三年二月立楊廣的后人楊政道為隋朝 傀儡"皇帝",以此與唐朝抗衡,楊政道的都城就是定襄。突厥沒有料到唐軍會在天寒地凍的正月發(fā)動進攻,這次奇襲非常成功,定襄被一舉攻克,楊政道被俘虜。 頡利可汗不知李靖只有三千騎兵,以為唐朝必定以傾國兵力進犯,不然李靖這種大將不會出現(xiàn),之下,頡利不敢迎戰(zhàn),主動向北撤退。李靖發(fā)現(xiàn)了頡利的判 斷失誤,索性就冒充唐軍主力的樣子在后追擊,同時派人恐嚇收買突厥各路小諸侯、小可汗,令他們投降唐朝,弄得頡利,身邊只剩下幾萬部隊。李世民評 價李靖此戰(zhàn)說,當年李陵以五千人進攻匈奴,即使是戰(zhàn)敗投降也仍能名留青史,如今李靖只用三千人進攻突厥,而且還大獲全勝,這個功勞"古今所未有,足報往年 渭水之役"。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
頡利可汗眼看已無力與唐朝為敵,于是遣使求和,愿意舉國內(nèi)附,甚至同意自己親自到長安朝見,那等于是宣布投降了。李世民 準予接納,派李靖帶兵前往"迎接",又派了大臣唐儉做外交使節(jié)去頡利那里"撫慰"他。當時頡利手下還有數(shù)萬戰(zhàn)士,這數(shù)萬人的忠心是無可懷疑的,其戰(zhàn)斗力仍 不可忽視,應該還沒到窮途末路要主動投降的地步,可能頡利的所謂求和只是一種緩兵之計。
不過頡利的緩兵之計其實要了自己的命。本來唐軍在前線只有李靖的三千人,趁著和談這段時間,唐軍的主力在李世的帶領下終于趕到,與李靖會合了。 二李合兵后,決定利用頡利自以為得計防御懈怠之時,以精騎突襲頡利大帳。李靖的部將張公謹提出反對意見,認為皇帝已經(jīng)同意和談,兩位大將再發(fā)動進攻就有 自作主張的嫌疑;另外皇帝派去的外交使節(jié)正在突厥處,如發(fā)動進攻就必然會威脅使節(jié)的安全。李靖答復說,這一戰(zhàn)是立千秋功業(yè)的良機,,至于那個外交 使節(jié)唐儉"何足惜也"。李靖這話的確沒錯,一個大將看到可以消滅敵人的良機,哪里還會顧慮那么多。而這個唐儉也并非小人物,他是李淵在太原起兵的首義功 臣,一直是李淵的心腹。其最大的功勞是揭發(fā)李淵的表弟獨孤懷恩密謀造反,當時李淵正要動身去獨孤懷恩營中視察,唐儉的密報及時趕到,真正是有救駕之功。雖 然李淵已經(jīng)退位,唐儉的地位已沒以前重要,但李靖如此大大得罪此人,實在是擔了很大的風險。
作文培訓網(wǎng)站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 。
計議已定,李靖親領一萬精銳連夜奔襲頡利 大帳,李世率主力隨后進發(fā)。為保證行動機密,唐軍將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裹脅隨軍,以免他們給頡利報信。突厥方面,頡利正在熱情款待唐朝使節(jié),以為停戰(zhàn)協(xié)議 已經(jīng)生效,唐軍不會進攻,眼前的難關可以渡過,防御自然松懈。唐軍直逼近到頡利大帳十五里處,突厥哨兵才發(fā)出警報。以唐軍騎兵的速度,十五里眨眼即到,突 厥軍根本來不及組織任何有效抵抗。整個作戰(zhàn)過程就是一面倒的屠殺,連頡利的妻子隋義成公主也死于亂軍之中。頡利可汗第一時間上馬逃走,幸免于難,但最后仍 在逃跑途中被唐軍俘虜。后來李世民饒了頡利不死,將他軟禁在長安。
這一仗全殲了東突厥最后的軍事和政治力量,滅亡了東突厥政權。突厥 興起于北朝末年,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數(shù)朝之患,尤其在隋唐之交,突厥更是乘機擴張。唐朝自建立起就一直生活在突厥威脅之下,當年李淵起兵 時,為了得到外援不得不向突厥稱臣,后來突厥又支持劉武周進攻唐朝,甚至直接對唐動武,唐朝受突厥欺壓可謂由來已久。如今這個大敵竟然就這樣被李靖滅了, 李淵、李世民父子的欣喜可想而知。 作文培訓,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經(jīng)受住了李世民對自己忠誠心的考驗
得知李靖大破突厥的消息后,李世民下旨大赦天下,李氏父子又召眾王、功臣在宮中夜宴狂歡。
李靖一回來,御史大夫蕭、溫彥博就上書彈劾他,其罪名是"治軍無法,突厥珍物,擄掠俱盡",說李靖的部下私分了戰(zhàn)利品沒有上繳國庫。 李世民的處分很有學問,收到彈劾文書后,他駁回了將李靖交司法機關審查的提議,但又當面把李靖狠狠地責備了一番。李靖的心中想必十分委屈,所謂珍物自己 根本就沒染指,是不是自己部下拿了也不清楚,有如此大功不但不獎賞,還抓住小辮子大做文章......不過心中委屈,嘴上是不能說的,李靖毫無辯解之詞, 只是叩頭請罪,隨后回家待罪。過了一段時間,李世民下詔說:"隋將史萬歲破突厥有功,不但沒得獎賞反而因犯法被殺,我不能學隋煬帝,李靖的功勞照賞,過錯 就赦免了。"于是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食邑通前五百戶。又過了一段時間,李世民召見李靖,跟著又賜絹二千匹,還讓李靖擔任尚書右仆射。
看來李世民是把這事件當成了對李靖忠誠心的一次考驗。
這次"突厥珍物案"中,李靖表面上是勝利了,皇帝親自為他洗刷罪名,還升其為尚書右仆射。這個職位相當于丞相,有權參與國家大政,但據(jù)記載,他"每與時宰參議,恂恂然似不能言",凡事三緘其口。至于原因,《舊唐書》認為是因為李靖"性情沉厚"。
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絕對沒有野心 李靖在貞觀八年十月上表告老,李世民準其奏,于是李靖退出政壇。李靖一辭官,唐朝與吐谷渾就發(fā)生了嚴重的軍事沖突,吐谷渾可汗伏允公然不服唐朝領導," 興兵作亂"。李世民于十一月下令調(diào)集大軍遠征吐谷渾。終于李靖的存在又變得重要了,李世民希望李靖重新回來為他領兵。李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掛帥出 征。吐谷渾的國力和軍力自然不能與大唐同日而語,何況對手又是李靖這樣的沙場老將。到貞觀九年五月,吐谷渾的軍隊被全殲,國人被迫殺掉伏允向唐朝投降,李 靖凱旋而歸。
不料"突厥珍物案"的歷史居然又重演了,李靖一回來,他的部下岷州都督高甑生就密報他擁兵自重,意圖謀反。這個罪名比上 次的私分戰(zhàn)利品要嚴重多了,李世民因此又大大地查問了一番,后來終于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高甑生在跟隨李靖進攻吐谷渾時曾因違反軍紀被李靖處分,為泄私憤才誣告 李靖。事件的結果當然是誣告者被從重處罰,而李靖也從此閉門不出,以示再不理世事。
為了不讓李靖的軍事才能白白浪費,李世民派了心腹 侯君集(此人也是凌煙閣功臣,排第十七)到李靖處向他學習兵法。不久侯君集就向李世民抱怨,說李靖只挑些基本知識傳授,請教他高深些的就不肯教,說不定是 有什么貳心。李世民找到李靖要他解釋,李靖答復說:"我教給侯君集的部分已經(jīng)足以安定國內(nèi)、震懾四鄰,侯君集一再要學更高的東西,只怕侯君集才真是有貳 心。"當然李世民沒有因為李靖之言而去追究侯君集是否有貳心,不過事實證明李靖是正確的,侯君集后來密謀殺李世民擁立太子李承乾即位,最后事泄被殺。
李靖在貞觀二十三年去世,享年79歲。一代名將,終于在寂寞中辭世。雖然寂寞,但畢竟是壽終正寢,得享天年,這也許是名將最好的歸宿。為紀念他的戰(zhàn)功,仿漢朝、的故事,他的陵墓被筑成鐵山(突厥境內(nèi))和積石山(吐谷渾境內(nèi))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