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揚州詩 揚州 主題 地域文化
"詩文地理"歷來受到專家學者的關(guān)注和研究,山川大湖、城市邊關(guān)在詩人的筆下顯現(xiàn)出濃郁的地方特色。這種區(qū)域性的創(chuàng)作特點使得詩歌形成別樣風格。揚州作為城市,它也是人類文明孕育出的產(chǎn)物。但是作為具有濃厚本真自我意識的中國古代文人為了表達他們的精神世界與價值觀念往往寄情于山川村野,特別是在唐詩中城市文明是處于一種相對弱勢的因素。而正是在這種大前提之下,歷代描寫揚州的詩詞卻不在少數(shù)?!稉P州歷代詩詞》中就收錄了2500多人的近2萬首詩詞,、高適、、、、、、、秦觀、陸游等都有膾炙人口的詩篇留世,而作于的詩詞為394首,其中見于《全唐詩》的為369首。這雖不比二京詩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因為那里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自然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最為繁盛的地方,但相對于在隋唐以前作為南方文化中心的金陵,揚州詩的創(chuàng)作又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因此本文依據(jù)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有幾大文學主題,就揚州詩所涉及的方面描述闡釋揚州在唐代詩人視角下所呈現(xiàn)的"千姿萬態(tài)"。
1. 懷古詩之"興亡多少事,回首一長吁"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懷古主題可以說歷久彌存,懷古詠古之作更是浩如煙海,俯拾皆是。而形成這種主題又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心理成因,從先秦《詩經(jīng)》開始,這種"賦詩言志"的創(chuàng)作思路一直延續(xù)至今。正如《小雅?小宛》中:"我心憂傷,念昔先人", 這種思古念古的思想逐漸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固定的審美模式,特別是自漢末之后,社會的大動蕩,命運無常,導致士人們對于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得文人們往往在揮毫之間盡顯追古思今之嘆。作為一代之文學,唐詩中詩題直接以"懷古"題揚州的只有李益的《揚州懷古》,詩云:"故國歌鐘地,長橋車馬塵。彭城閣邊柳,偏似不勝春。"
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作文點評、作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唐人在描寫揚州之景時往往夾雜著懷古的詩文,寫揚州的景色多在春秋季節(jié),描寫的內(nèi)容多為大運河以及一些古跡盛地,其背后所包含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隋煬帝及其有關(guān)的事件。這種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與典型事件,只不過是渲染出詩人抒情感懷的基調(diào)與布景。據(jù)統(tǒng)計直接以"隋堤柳"為題的有6首,"隋堤"4首,"隋宮"7首,"汴河"4首。在初唐卷王泠然《汴堤柳(一本作題河邊枯柳)》以寫現(xiàn)實秋柳的枯敗來追述當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時盛況,表達詩人對煬帝生前榮華與生后凄涼的慨嘆。晚唐時期劉滄的《經(jīng)煬帝行宮》:"此地曾經(jīng)翠輦過,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殘柳宮前空露葉,夕陽川上浩煙波。行人遙起廣陵思,古渡月明聞棹歌。" 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馀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可以說這兩首是晚唐詠史懷古詩中描寫大運河的佳作。它以一種"翻案法"創(chuàng)作方式,欲貶于褒地將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與大禹治水作比,反證煬帝的荒淫無道。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據(jù)統(tǒng)計,慨嘆往昔隋代興衰的揚州詩絕大多數(shù)作于晚唐時代,將濃縮于眼前的運河、隋柳定格在敘寫前朝衰敗的基調(diào)之上,自然而然的,這些物象也就帶有凄涼落寞之感。唐詩作為整個唐代詩人的靈魂寫照,而揚州的自然環(huán)境及其形成的社會生活為詩歌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晚唐時期,王朝統(tǒng)治已經(jīng)走向衰亡,回望盛唐時代的豪邁氣勢,此時的社會生活更多的是一種沉淪與背棄,一向?qū)φ蚊舾械奈娜瞬坏貌煌炊ㄋ纪?,行文之間從特定的物象當中提取警示性的信號,拷問歷史以求得對現(xiàn)實的解答。這也正是晚唐詩人偏愛運河隋柳的主要原因所在。
2.詠妓詩之"人來多不見,莫是上迷樓"
唐詩中有關(guān)妓女的詩文有兩千多首,無怪乎甚至有人稱唐文學是"倡妓文學",而唐文學史為"進士與倡妓的文學史"。揚州自古多美女,這句話隱含著揚州青樓甚多之意,其實青樓到了唐代才逐漸演變成了煙花之地即妓院的代名詞。值得一提的事,一個地方的青樓業(yè)的繁榮與其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達是緊密相關(guān)的,李唐近三百年,幾經(jīng)浩劫,卻均未波及揚州,使其保持一種相對安定的局面。而且由于揚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為重要的南北交通樞紐和對外貿(mào)易港口,《資治通鑒》中敘述了:"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 這種優(yōu)越富足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免會孕育出享樂安逸的溫床。 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
自然吟詠唐代揚州妓女的詩亦屬常見,見于《揚州歷代詩詞》中的有15首,特別是以杜牧的三首七絕為代表?!顿泟e二首》都是抒寫分別之時詩人對于妙齡歌女的依依不舍之情,文意纏綿,含而不露,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更有徐凝的《憶揚州》雖為懷地實為懷人之作。另外還有晚唐張又新的《贈廣陵妓》:"云雨分飛二十年,當時求夢不曾眠。今來頭白重相見,還上襄王玳瑁筵。"在詩題中直接點明,是贈予一位青樓知己,二十年宛如隔世,相見唯遺恨?!兑孤勆倘舜泄~》劉禹錫的"大高帆一百尺,新聲促柱十三弦。揚州市里商人女,來占江西明月天。"表現(xiàn)了對揚州妓女的贊美之情。
3.送別羈旅詩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英國阿瑟韋利曾說中國詩有半數(shù)是描寫別離之情,也不為過。而嚴羽的《滄浪詩話 詩評》中也論述道:" 唐人好詩, 多是征戍、遷滴、行旅、離別之作, 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 的確友人行將別離之際,自是飽含詩人的離愁別緒。而送別詩中,可以體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內(nèi)涵,一個是送別地點的地域文化,一個是友人將至地點的地域文化,揚州,在詩篇中既作為送別地點又作為將至地點出現(xiàn)。唐詩中多送別詩,而其在揚州詩中又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共104首。這也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文人生活空間流動性是非常大的。有唐一代,知識分子想取得功名,途徑是非常多的,除了朝廷的科舉制之外,在地方上盛行"入幕"之風,士子們必須跋涉于各地。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揚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其繁榮的社會經(jīng)濟又吸引了大批文人騷客游歷于此,且流動性比較大。朋友匆匆而逢,匆匆而別。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易優(yōu)作文評分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系統(tǒng)。
李白的一首《送之廣陵》可以稱得上是唐代送別詩的佳作,"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劉綺莊的《揚州送人》:"桂楫木蘭舟,楓江竹箭流。故人從此去,望遠不勝愁。落日低帆影,歸風引棹謳。思君折楊柳,淚盡武昌樓。"有關(guān)揚州的送別詩,多出現(xiàn)的物象是"江水"與"楊柳",可見這與揚州地域的特色是有關(guān)的,通過以景托意,借物而言別。
4.登臨冶游詩之"寄遠悲春草,登臨憶使君"
揚州詩里寫登高之作的絕大多數(shù)非揚州人士,登高而望,望盡繁華,卻是舉目蒼茫。正如所云"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而登揚州棲靈塔的詩作更是引人注目,其中三首最為精妙。高適詩中對于登高之后所見之景作了一番精心的描述,最后的四句"軒車疑蠢動,造化資大塊。何必了無身,然后知所退。"寫出了詩人慷慨激昂的博大胸懷。劉長卿亦在詩句的結(jié)尾道出了:"向暮期下來,誰堪復行役。"表現(xiàn)一種寄寓離亂之悲切感。"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云長。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梁。水搖金剎影,日動火珠光。鳥拂瓊簾度,霞連繡張。目隨征路斷,心逐去帆揚。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黃。玉毫如可見,于此照迷方。"雖然李白的這首《秋日登揚州西靈塔》中描繪的是那種宏大萬千氣象,但是思鄉(xiāng)懷人之情還是包藏其中的。
由上可觀,唐代揚州詩中以贈答送別題材為主。這主要是與揚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其高度發(fā)達的經(jīng)濟水平分不開的,因為揚州,詩人慕名而來,因為揚州,詩人知興而返。延伸開來,這也是大唐氣象的一種顯性抒發(fā)。詩在,流動于詩人行南走北的足下,纏繞在詩人憶昔作別的袖端。揚州詩中描摹自然風光多與歷史結(jié)合緊密,特別是隋煬帝與揚州的關(guān)系,注定揚州會帶上幾許蕭瑟。揚州詩多寫市井生活,將商人、文人與妓女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印刻于篇幅之中,將揚州商婦之作與蜀地商婦之作對比,白居易詩說過"本是揚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鹽商婦》),劉禹錫詩也說過"揚州市里商人女,來占西江明月天"(《夜聞商人船中箏》),在她們的感情世界里似乎飽含著一種凄苦和落寞,"商婦怨"情節(jié)濃厚,而后者,在唐代詩人筆下幾乎未曾著跡。不可否認蜀地商婦怨的存在,但是文人筆下的這種差別,不得不分析一二,"成都與維揚,相去萬里地",兩者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環(huán)境,一個造就了揚州"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的繁華娛樂型都市,一個造就了巴蜀"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jié)束隨商旅"的艱難謀生型群商,作為背后的女子自然會流露出不一樣的心境。
參考文獻
?。?]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M].中華書局.2006年2月
?。?]揚州歷代詩詞[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3]蔡鎮(zhèn)楚.龍宿莽.唐宋詩詞文化解讀[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9月
?。?]蔡燕.唐詩宋詞藝術(shù)與文化審視[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文學主題原型與流變[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全唐詩(全二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