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素養(yǎng) > 作文素材
網(wǎng)頁轉(zhuǎn)word

(宋朝歷史)元朝時期的甘肅:元朝對甘肅的統(tǒng)治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Word格式下載

全文12000字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至開平(今內(nèi)蒙古多倫西北,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親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皆來會商,在諸大臣的再三勸說下,于三月二十日“即皇帝位”,時年46歲。同年四月,頒布即位詔書。此時,阿里不哥也“僭號于和林城西按坦河”,并得到蒙古諸王的擁護。忽必烈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爭取漢族封建武裝力量的支持,任命大批漢族官僚士大夫擔任軍政要職,同時采取一系列符合當時中原情況與地主階級利益的措施,又拉攏西域諸王來擴充自己的實力,從而獲得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并安定了民心、軍心,從而為元朝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同年五月十九日,忽必烈“建元為中統(tǒng)元年”,發(fā)布建元中統(tǒng)詔書,在詔書中昭示了自己政權(quán)的性質(zhì)和綱紀國家的原則,“惟即位體元之始,必立經(jīng)陳紀為先”。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進行多次戰(zhàn)爭,中統(tǒng)四年(1263年)七月,阿里不哥與諸王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以忽必烈獲勝而告終。

易優(yōu)作文投稿、作文評價系統(tǒng),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十五日,發(fā)布建國號大元詔,“取《易經(jīng)》‘乾元’之義”,“建國號曰‘大元’”。
 ?。ǘ┠纤螠缤?
  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蒙古滅金后,蒙古與南宋政權(quán)就處于沖突的狀態(tài),蒙宋之間開始了長達45年之久的戰(zhàn)爭。
  端平二年(1235年)春天,蒙古兵分三路侵宋,次年秋天,西路軍攻破仙人關(guān)后,先后攻占成都等54個州郡,進入四川地區(qū)。中路蒙軍攻占襄陽,東路軍攻入兩淮后,一度抵達長江沿岸的真州(治今江蘇儀征),但是由于兩淮軍民的奮力抵抗,進軍并不順利。此時,蒙古對南宋的軍事行動,主要以掠奪人口與財物、摧毀經(jīng)濟為主,而不是以占領(lǐng)與保衛(wèi)土地為主要目的。所以在嘉熙二年(1238年),蒙古暫時從四川、兩淮、襄陽等地退兵。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寶五年(1257年)蒙古兵分三路,再次對南宋發(fā)動全面進攻。三路蒙古軍隊在攻宋中,分別受到南宋軍民的奮勇抵抗,被迫撤兵北返。
  忽必烈即位后,繼續(xù)攻宋。咸淳三年(至元四年,1267年),蒙元軍對襄陽和樊城發(fā)起重點進攻,襄樊軍民在艱苦條件下,堅守孤城六年,咸淳九年(至元十年,1273年),蒙古軍先后將兩城攻破,從此打開了進入長江的門戶。第二年,蒙古軍以伯顏、阿術(shù)為統(tǒng)帥,由漢水進入長江,大舉南攻。蒙古軍先占領(lǐng)武昌、漢陽,分軍攻略兩湖,接著主力順流東下,在池州(治今安徽貴池縣)下游丁家洲擊潰督率的南宋軍,占領(lǐng)建康(治今江蘇南京市),直逼臨安,南宋守將望風而逃,廷再三求和不成,于景炎元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上表投降。二月,伯顏率軍進入臨安,隨后將南宋太后、宋恭帝及御用器物、圖籍、珍寶押送北上。蒙古軍占領(lǐng)臨安后,南宋大臣陳宜中、陸秀夫等人擁立趙為帝(端宗),力圖復(fù)興。景炎二年(至元十四年,1277年),宋軍水陸分道進攻閩、廣,陳宜中、張世杰等人帶端宗流亡海上,次年端宗病死,陸秀夫等人又立8歲的衛(wèi)王趙為帝,遷到廣東新會南海中的小島山,聚眾二十余萬。宋祥興二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蒙古軍的猛烈進攻下,宋軍崩潰,陸秀夫背負趙投海身亡,南宋至此徹底滅亡。忽必烈統(tǒng)一全國。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二、元朝行省制與地方行政機構(gòu)
  元朝建立之前,蒙古政權(quán)機構(gòu)混亂,“隨時創(chuàng)立,未有定制”。忽必烈稱帝并統(tǒng)一全國后,為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采納一些儒生的建議,沿襲宋、金的制度,在中央設(shè)立中書?。ㄏ略O(shè)左三部司吏、戶、禮,右三部司兵、刑、工)、樞密院、御史臺以及殿中司、察院、內(nèi)八道肅政廉訪司。此外,還設(shè)立宣政院,主管全國釋教及吐蕃地區(qū)軍民之政,此系元代新創(chuàng)。
  元朝建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地方上設(shè)置行省,山東、山西、河北、蒙古等地,則稱為腹里,由中書省直接管轄?!爸袝偸?,是為都省。幅員際天,機務(wù)日繁。相天下重地,立行省而分治焉。”當時人們認為:“若稽古制,魏晉有行臺,齊隋所管置外州稱行臺尚書省,唐以諸道事繁,準齊分置,今行省,其遺制也?!卑研惺≈频慕⒁暈槲簳x的行臺和隋唐的行臺尚書省。實際上元代的行省制是金朝行省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變更。金朝尚書省宰相或執(zhí)政官(金制以尚書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左、右丞,參知政事為執(zhí)政)被派遣到地方上行使尚書省職權(quán)時,所設(shè)立的臨時建置稱為行尚書省。金朝后期,為了抵御蒙古的軍事需要,曾先后在各地遍置行省,但就其性質(zhì)而言,始終屬于臨時性的權(quán)宜建置。蒙古政權(quán)建立初期,官制未備,“惟以萬戶統(tǒng)軍旅,以斷事官治政刑”。自南下攻金開始,隨著蒙金戰(zhàn)爭的發(fā)展,一大批漢族地主武裝頭目先后歸附蒙古政權(quán),蒙古貴族也采用金的行省官稱予以封賞,以表彰他們效忠蒙古政權(quán)的誠意。故凡有征伐之役,分任軍民之事,往往稱行省或行臺??傊?,當時未有定制,隨事設(shè)立,屢為廢置。

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作文點評、作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忽必烈即位后,隨著四大汗國相繼走向獨立發(fā)展的道路,蒙古皇帝直接統(tǒng)治的轄區(qū)只限于漠南各地,為了管理各地事務(wù)的需要,初置燕京、開平、京兆、平陽等十路宣撫司,作為地方一級的最高行政機構(gòu)。同時,以中書省官行某處省事系銜,代表中書省赴各地處理政務(wù),行使中書省的職權(quán),從而也設(shè)立了不少行省,但這時的行省仍屬于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gòu)。后由于宰執(zhí)行某處省事系銜嫌于外重,權(quán)力過大,因此,改為某處行中書省平章或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而不再以中書省的官員行某處省事系銜,于是行省就從中書省派出機構(gòu)逐步演變?yōu)榈胤阶罡咝姓C構(gòu)。元代的行省職責,即“掌國庶務(wù),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胺插X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統(tǒng)之?!痹惺」賳T設(shè)置、名稱及其品級大都同中書省。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代的行省建制已基本定型。當時,除河北、山東、山西及內(nèi)蒙由中書省直接統(tǒng)轄,稱為腹里地區(qū)外,在全國設(shè)置了遼陽、陜西、甘肅、四川、云南、湖廣、江西、江浙、河南、征東等十行省,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朝政府在蒙古本部設(shè)置和林行省,皇慶元年(1312年),再改和林行省為嶺北行省。終元一代,十一行省建制的格局一直延續(xù)下來。
  元代在行省制下,還依次設(shè)置了路、府、州、縣四級行政組織,分別管理轄區(qū)內(nèi)的各種政務(wù)。邊遠地區(qū)還設(shè)有軍的建制,其官吏的設(shè)置與品級相當于下州。在遠離行省政治中心的地區(qū)和邊遠的民族聚集區(qū),則設(shè)置宣慰司、宣撫司及宣慰司都元帥府,以便就近處理轄區(qū)內(nèi)的軍民事務(wù)。此外,元代的樞密院和御史臺在地方上也有其相應(yīng)的分設(shè)機構(gòu),稱行樞密院和行御史臺。行樞密院是適應(yīng)大規(guī)模的軍事活動的需要專為征伐之事設(shè)置的,有時也掌管民事,但主要以征伐和鎮(zhèn)撫為主。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曾經(jīng)在甘州設(shè)立行樞密院,專門負責提調(diào)西路軍馬。行御史臺是專門負責監(jiān)察的機構(gòu),分為江南行臺和陜西行臺。行臺之下又按道設(shè)立肅政廉訪司,對各級地方官吏實行監(jiān)察與監(jiān)督。負責甘肅行省監(jiān)察工作的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隸屬于陜西行御史臺管轄。
  三、甘肅行省的設(shè)置及其州縣建制
  在元代,由于行政區(qū)劃的歷史演變,今之甘肅地區(qū)分屬甘肅、陜西兩行省和宣政院所屬的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管轄。元朝在甘肅設(shè)置的行政機構(gòu)既與全國相一致,又凸現(xiàn)了甘肅地域、民族的特點。
  甘肅行省設(shè)置始于中統(tǒng)二年(1261年),初稱中興行省,省治設(shè)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市)。至元十年(1273年)撤罷,十八年(1281年),又重新設(shè)置,二十二年(1285年),再次撤罷,改置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年),徙西夏中興省于甘州(治今甘肅張掖市甘州區(qū)),改稱甘肅行省。三十一年(1294年),分省按治寧夏,不久,又并歸甘肅行省管轄。元代甘肅行省轄區(qū)奄有原西夏的全部屬地,相當于今甘肅省的河西地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全部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一部分。按照元朝制度,其全稱為“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據(jù)此可知,元代的甘肅行省的范圍與今甘肅省行政區(qū)劃相比,有很大差異。盡管甘肅省的名稱淵源于13、14世紀元代的“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而具體轄區(qū)卻有很大的變化。
  元朝時期,在甘肅設(shè)置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主要有路、直隸州、屬州共14處,屬于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的管轄范圍。
 ?。ㄒ唬┞芬患壗ㄖ?
  甘肅行省中,屬于路一級建置有甘州、肅州、沙州、亦集乃、寧夏府、永昌府、兀剌海七處,在今甘肅境內(nèi)的主要有甘州(治今甘肅張掖市甘州區(qū))、肅州(治今甘肅酒泉市肅州區(qū))、沙州(治今甘肅敦煌市)、永昌府(治今甘肅永昌縣)四路。
  甘州路,稱甘州,又稱張掖郡。北宋初,為西夏所據(jù),西夏政權(quán)在這里設(shè)鎮(zhèn)夷郡,后又立宣化府。蒙古奄有此地后,仍稱甘州。至元元年(1264年),置甘肅路總管府。至元八年(1271年),改為甘州路總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年),立甘肅等處行中書省于甘州,以控制河西諸郡。自此,甘州遂成為甘肅行省的政治中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時,甘州有“戶一千五百五十,口二萬三千九百八十七”,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人口比較密集的城市之一。
  永昌路,唐代稱涼州,宋初更名為西涼府,景德(1004-1007)中為西夏占據(jù),蒙古入據(jù)河西后,仍為西涼府,成為河西走廊地區(qū)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即汗位后,西涼府成為太子闊端的封地。闊端曾以西涼王的身份,代表蒙古王室與吐蕃薩迦派領(lǐng)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在涼州會晤,從而實現(xiàn)了蒙古對西藏地區(qū)的政治統(tǒng)一。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壬戌,“諸王只必帖木兒筑新城成,賜名永昌府”。以永昌王宮殿所在設(shè)立永昌路,遂降西涼府為西涼州,隸于永昌路所轄。其地處河西走廊東段要沖,南臨宣政院轄地及西寧州,其主要職責是鎮(zhèn)守河西及與宣政院臨接地區(qū)。元朝初期永昌路的城址,在今武威市涼州區(qū)以北30里處的永昌堡(鄉(xiāng)),至今仍可依稀辨認。
  肅州路,唐代稱肅州,又稱為酒泉郡。宋初為西夏占據(jù)。早在1226年成吉思汗西征時,就攻占了肅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設(shè)置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時,有“戶一千二百六十二,口八千六百七十九”。
  沙州路,唐代為沙州,又稱為敦煌郡,宋初仍為沙州。景(1034-1037)初,西夏攻陷瓜、沙、肅三州,盡得河西走廊全境。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滅西夏,攻占沙州,遂以其地為術(shù)赤子拔都大王的封地。直到至元十四年(1277年),始立為沙州。因沙州遠離肅州,而“內(nèi)附貧民欲乞糧沙州”,必須上報肅州當局,然后才能撥給,元朝政府“以其不便”,于是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將沙州升為沙州路總管府,瓜州歸其轄屬。沙州升格為路的建制,便于就近解決內(nèi)附貧民乞糧問題。
  亦集乃路(治亦集乃城,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地在甘州北1500里,路治亦集乃城東北有大澤,西北俱接沙漠。該地是西??ぞ友庸食?,西夏立國后,曾在這里設(shè)立黑水鎮(zhèn)燕軍司,作為抵御蒙古南下的軍事防線。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該地即為蒙古占領(lǐng)。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始立亦集乃路總管府,并且根據(jù)亦集乃路總管忽都魯?shù)淖嗾?,調(diào)遣“新軍二百人鑿合即渠于亦集乃地”,引水溉田,進行屯田,并讓附近人民、僧戶也“助其力”,先后墾田九十余頃。這一地區(qū)今屬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
  寧夏府路(治今寧夏銀川市),唐代屬靈州,宋初廢為鎮(zhèn),領(lǐng)蕃部。西夏立國后,成為西夏王都所在地,初名興慶府,后改為中興府。西夏滅亡后,蒙古奄有此地。中統(tǒng)二年(1261年),始置西夏中興行省,至元八年(1271年),立西夏中興等處行尚書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徙西夏中興行省于甘州,改稱甘肅行省。此后,寧夏府一直保留路一級的行政建制。直至元朝滅亡。按照元朝的區(qū)劃,寧夏府下轄的靈州、鳴沙州(今寧夏中寧縣)、應(yīng)理州(今寧夏中衛(wèi)縣),今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境內(nèi)。
  兀剌海路,在原西夏疆域東北部,有兀剌海(一作斡羅孩)城,西夏曾在這里設(shè)立黑山威福軍司。是蒙古從西夏北部邊境進攻西夏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蒙古曾與西夏在這里激烈爭奪。元朝建立后,在這一地區(qū)設(shè)立路的建制,實際上是突出了這一地區(qū)的軍事防御性。其地大約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左、右旗境內(nèi)。
 ?。ǘ┲彪`州與屬州
  1.直隸州
  甘肅行省中,屬于直隸州建制的有山丹州(治今甘肅山丹縣)、西寧州(治今青海西寧市)。系今甘肅境內(nèi)的是山丹州。
  山丹州,唐代為刪丹縣,隸屬甘州。宋初為西夏據(jù)有,成為西夏軍事重鎮(zhèn),曾在這里設(shè)甘肅軍司。蒙古奄有此地后,這里成為察合臺孫不里之子威遠王阿只吉長期駐守地區(qū)。為了溝通察合臺汗國與中原內(nèi)地的交通聯(lián)系,在蒙古國時期,就曾在山丹設(shè)置驛站,連接內(nèi)地到西域的驛路。后因“刪丹”訛傳為“山丹”,遂以訛為正,至元六年(1269年),“行山丹城事,刪訛為山”,山丹之名始定。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升為山丹州,直隸甘肅行省管轄。
  西寧州,于其地設(shè)鄯州,上元(761-762)年間,陷入吐蕃,號稱青唐城。北宋時,改為西寧州。成吉思汗滅西夏時,曾被蒙古軍占領(lǐng)。元朝初期,曾是章吉駙馬封地。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shè)立西寧州等處拘榷課所,隸甘肅行省直轄。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章吉駙馬晉升為寧濮郡王,鎮(zhèn)守此地。這一地區(qū)現(xiàn)屬青海省轄區(qū)。
  2.屬州
  甘肅行省中,還有西涼州(治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靈州(治今寧夏市吳忠市北)、瓜州(治今甘肅瓜州縣)、鳴沙州(治今寧夏中寧縣東北鳴沙鎮(zhèn))及應(yīng)理州(治今寧夏中衛(wèi)縣)五屬州。
  靈州,唐朝時為靈州,又為靈武郡。北宋初,陷入夏國,改為翔慶軍。
  鳴沙州,隋置環(huán)州,立鳴沙縣。唐去州以縣隸靈州。北宋初,西夏據(jù)有,仍稱為鳴沙縣。元初,立鳴沙州。
  應(yīng)理州,系唐靈武郡轄境,地與“蘭州接境,東阻大河,西據(jù)沙山”。其州城不知何時建立,元朝初期,仍立為州。
  西涼州,唐代稱涼州,宋初更名為西涼府,后被西夏占據(jù)。蒙古入據(jù)河西后,仍為西涼府,窩闊臺即汗位后,西涼府成為太子闊端的封地,也是闊端與薩班的會晤地,元朝初期,改西涼府為西涼州。
  瓜州,唐朝時為晉昌郡,后復(fù)為瓜州,宋初陷于西夏。西夏亡國后,州廢。至元十四年(1277年),重立,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政府將瓜州居民遷至肅州,但瓜州名仍存。
  上述五州中,系今甘肅境內(nèi)的只有西涼州與瓜州。
  元代的甘肅行省,除了上述七路、二直隸州、五屬州的行政建制外,還在甘肅行省所轄的河西地區(qū)設(shè)置了脫脫禾孫馬站六處,共有“馬四百九十一匹,牛一百四十九頭,驢一百七十一頭,羊六百五十口”,用以專職稽查出入河西的乘驛人員。這充分證明甘肅行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三)陜西行省與宣政院統(tǒng)管的甘肅轄區(qū)
  由于行政區(qū)劃的歷史演變,現(xiàn)今甘肅省所轄的東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區(qū),在元代分別屬于陜西行省和宣政院所屬的河州路和脫思麻路管轄。據(jù)《元史?地理志三》記載,主要分布在黃河以東的甘肅中部、東部及南部地區(qū)。
  陜西行省東起黃河,西迄蘭州,北至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南倚大巴山,所轄地域包括今陜西全部與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部分地區(qū),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今甘肅東、中、南部地區(qū)主要屬陜西行省直隸涇州、開成州、莊浪州與鞏昌等處總帥府、吐蕃等處宣慰司的轄區(qū)。
  1.陜西行省直隸州轄區(qū)
  涇州(治今甘肅涇川縣北),唐朝時,改為安定郡,后仍為涇州。宋改為彰化軍,舊領(lǐng)保定、長武、靈臺、良原四縣。金朝時,改保定縣為涇川。元初以隸都元帥府,立總司轄州,后屬鞏昌都總帥府,或隸平?jīng)龈?、陜西行省,所隸不一,最后直隸陜西行省。領(lǐng)涇川、靈臺二縣。涇川(今甘肅涇川縣)即涇州治所在地,即保定縣。靈臺(今甘肅靈臺),至元七年(1270年)并歸涇川,十一年(1274年)復(fù)立,以良原(治今甘肅靈臺縣西北良原鄉(xiāng))并入,而長武(治今陜西長武縣西北30里)仍并入涇川。
  開成州(治今寧夏固原市南),唐為原州,宋為鎮(zhèn)戎軍,金升為鎮(zhèn)戎州,元初仍為原州。至元十年(1273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成府,“仍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1323年),降為州,領(lǐng)開成一縣,廣安一州。廣安州(治今寧夏固原市東北),本鎮(zhèn)戎地,金升為縣,隸鎮(zhèn)戎州,經(jīng)戰(zhàn)亂荒廢。元至元十年,安西王封守西土,即立開成路,遂改為廣安縣,募民移居,不久戶口繁興。十五年(1278年)升為州,仍隸開成州所轄。
  莊浪州(治今甘肅莊浪縣西北),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二月,降路為州,無屬縣。
  2.鞏昌等處總帥府轄區(qū)
  鞏昌府(治今甘肅隴西縣),唐初置渭州,后稱隴西郡,不久陷入吐蕃。宋復(fù)得其地后,置鞏州。金為鞏昌府。元初改鞏昌路都總帥府,統(tǒng)鞏昌、平?jīng)?、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會、環(huán)、金、德順、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龍、大安、褒、涇、、寧、定西、鎮(zhèn)原、階、成、西和、蘭二十七州,又于成州行金洋州事。至元五年(1268年),割安西州屬脫思麻路總管府。六年,以河州屬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七年,并洮州入安西州。八年,割岷州屬脫思麻路。十三年(1276年),立鞏昌路總管府。十四年(1277年),復(fù)行便宜都元帥府事,其年割隆慶府,利、巴、大安、褒、沔、龍等州隸廣元路,二十一年(1284年),又以涇、二州隸陜西漢中道宣慰司,而鞏昌等處總帥府所統(tǒng)轄鞏昌、平?jīng)?、臨洮、慶陽四府及秦、隴、寧、定西、鎮(zhèn)原、階、成、西和、蘭、會、環(huán)、金、德順、徽、金洋十五州?!皯羲娜f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七十二”,領(lǐng)錄事司一,縣五。即隴西縣(治今甘肅隴西縣);寧遠縣(治今甘肅武山縣);伏羌縣,今甘谷縣,原為伏羌寨,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為縣;通渭縣(治今甘肅通渭縣);鄣縣(治今甘肅漳縣),宋為鹽川寨(治今甘肅隴西縣西南50里),金為鹽川鎮(zhèn),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縣。
  平?jīng)龈ㄖ谓窀拭C平?jīng)鍪嗅轻紖^(qū)),唐朝時為監(jiān),隸原州。宋為涇原路,升平?jīng)鲕?。金立平?jīng)龈?。元初并潘原縣入平?jīng)?,化平縣入華亭,隸鞏昌帥府。領(lǐng)平?jīng)觯ㄖ谓窀拭C平?jīng)隹h)、崇信(治今甘肅崇信縣)、華亭(治今甘肅華亭縣)三縣。
  臨洮府(治今甘肅臨洮縣),唐朝時為臨洮軍,宋為鎮(zhèn)洮軍,又為熙州,金時為臨洮府。至元初,系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管下。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鞏昌路總管府,第二年,復(fù)行便宜都總帥府事,仍歸治下。至元十三年十二月,升臨洮渭源堡為縣,領(lǐng)狄道(治今甘肅臨洮)、渭源(治今甘肅渭源縣)二縣。
  慶陽府(治今甘肅慶陽市西峰區(qū)),唐慶州,宋朝時為環(huán)慶路,后改為慶陽軍,又升為府。金朝時為慶原路。元初改為慶陽散府,至元七年(1270年),將安化、彭原縣并入。領(lǐng)合水(治今甘肅合水縣)一縣。
  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qū)),唐初為秦州,宋為天水郡,金為秦州。舊領(lǐng)六縣。至元七年(1270年),并雞川、隴城入秦安,冶坊入清水。領(lǐng)成紀(今甘肅天水縣)、清水(今甘肅清水縣)、秦安(今甘肅秦安縣)三縣。
  隴州(治今陜西隴縣),唐改陽郡,復(fù)為隴州,宋、金置防御使。舊領(lǐng)四縣。至元七年(1270年),省吳山、隴安入源。十三年(1276年)罷防御使為散郡。領(lǐng)源、陽二縣。
  寧州(治今甘肅寧縣),唐改北地郡為寧州,宋、金因之。至元七年(1270年),并襄樂、安定、定平入州。領(lǐng)真寧(今甘肅正寧縣西南)一縣。
  定西州(治今甘肅定西市安定區(qū)),本唐渭州西市,五代淪于吐蕃。宋置定西城,金改定西縣,復(fù)升為州,仍置安西縣及倚郭、通西二寨,并成為屬縣。至元三年(1266年),并三縣入定西州。
  鎮(zhèn)原州(治今甘肅鎮(zhèn)原縣),唐原州,又為平?jīng)隹?,宋、金因之。元改鎮(zhèn)原州,以鎮(zhèn)戎州的東山、三川二縣來屬。至元七年(1270年),并州縣,遂以臨涇、彭陽及東山、三川四縣入該州。
  西和州(治今甘肅西和縣),唐岷州,又改和政郡,后仍為岷州,宋改為西和。舊領(lǐng)三縣,大潭、川軍興久廢,惟有長道一縣,于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該州。
  環(huán)州(治今甘肅環(huán)縣),唐改威州,宋復(fù)為環(huán)州,后與慶州定為環(huán)慶路。金隸慶陽府。元初為散郡。舊領(lǐng)通遠一縣,于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該州。
  金州,本蘭州龕谷寨,金升寨為縣,以龕谷為金州治所。至元七年(1270年),并縣入州。
  靜寧州(治今甘肅靜寧縣),宋慶歷中,以渭州隴干城置德順軍,復(fù)置隴干縣,金升為州。元初并治平寨、水洛城入隴干,后復(fù)省隴干,改為靜寧州。領(lǐng)隆德(今寧夏隆德縣)一縣。
  蘭州(治今甘肅蘭州),唐初置,改為金城郡,后仍為蘭州,宋、金因之。元初領(lǐng)阿干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七年(1270年)并司縣入該州。
  會州(治今甘肅會寧縣),唐初改西會州,又為粟州、會寧郡,又為會州。宋置敷川縣。金置保川縣,“陷于河西,僑治州西南百里會川城,名新會州”。元初棄新會州(治今甘肅靖遠縣西南),遷于所隸西寧縣(今甘肅會寧縣東)。至元七年(1270年),并縣入州。
  徽州(治今甘肅徽縣),元兵入蜀,鳳州(治今陜西鳳縣)二縣首降,以鳳州仍治梁泉,別置南鳳州治于河池。后又升永寧鄉(xiāng)為縣,與兩當(今甘肅兩當縣)同為屬邑。至元元年(1264年),改為徽州。至元七年(1270年),并河池、永寧二縣入州。領(lǐng)兩當一縣。
  階州(治今甘肅隴南市階州區(qū)),唐初置武州,又改為武都郡,后更名為階州,宋因之。明朝時,州治在柳樹城,距舊城八十里。舊領(lǐng)福津、將利二縣,至元七年(1270年)并入該州。
  成州(治今甘肅成縣),唐初為成州,又改同谷郡,后仍為成州,宋因之。舊領(lǐng)同谷、栗亭二縣。元初歲壬寅(1302年),以田世顯挈成都府歸附,令遷于栗亭,行栗亭管民司事,不隸成州,割天水縣來屬,至元七年(1270年)并同谷(今甘肅成縣)、天水(今甘肅天水市西南天水鄉(xiāng))二縣入州。
  金洋州(治今甘肅成縣),本隸興元路,大德二年(1298年),有雷、李二將挈民戶歸附,令遷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
  3.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qū)
  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系屬宣政院。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務(wù)并統(tǒng)領(lǐng)吐蕃地區(qū)的中央機構(gòu),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zhèn),亦別有印?!捌溆萌藙t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并用?!敝猎?,立總制院,以國師為首領(lǐng)。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于宣政殿的緣故,更名為宣政院。設(shè)有吐蕃等處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司和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三路宣慰司,轄地包括現(xiàn)在的青海省大部和四川、甘肅、西藏的部分地區(qū)。
  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三路宣慰司的轄區(qū)系今西藏自治區(qū)。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轄地,大約為黃河源頭及柴達木河以西,阿爾金山、黨河南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地區(qū),即今青海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朵甘思都元帥府轄地與吐蕃等路宣慰司大體相當。
  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所屬有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其轄地包括現(xiàn)在甘肅的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武都地區(qū)西部與青海西寧以西、扎陵湖以東、青海湖以南、巴顏喀拉山以北地區(qū),大約今青海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等藏族自治州。
  甘肅轄區(qū)主要有河州路,領(lǐng)定羌(即定羌城寨,今甘肅廣河縣)、寧河(今甘肅和政縣)、安鄉(xiāng)(即安鄉(xiāng)關(guān)城,今甘肅臨夏市北)三縣。洮州(治今甘肅臨潭縣),領(lǐng)可當一縣。脫思麻路所屬有岷州(治今甘肅岷縣)、鐵州(今甘肅岷縣東)。
  四、宣政院所屬的甘肅機構(gòu)
  元朝時期,甘肅是吐蕃的重要聚居地,為了加強對吐蕃的鎮(zhèn)戍,在甘肅設(shè)置的宣政院所屬的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屬下機構(gòu),主要有以下諸種。
 ?。ㄒ唬┟撍悸槁奋娒袢f戶府
  脫思麻,藏文mdo-smad的音譯,是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下轄的兩路之一,為較早和主要轄區(qū)。脫思麻路為脫思麻軍民萬戶府的省稱。又有脫思麻路總管府,與其關(guān)系密切的是管民與諸軍奧魯?shù)臋C構(gòu)。據(jù)《漢藏史集》載,元代在吐蕃括戶、置驛皆自脫思麻的丹底水晶殿(在今青?;】h境內(nèi))開始。其中脫思麻設(shè)有七個大的驛站及諸多小驛站。大德元年(1297年)六月丙辰,賜“朵思麻一十三站貧民五千余錠”。延元年(1314年)四月,因“西番諸驛貧乏”,元政府給鈔萬錠賑濟吐蕃三路驛站,脫思麻也為其中之一。
  脫思麻路軍民萬戶府的轄區(qū),南及黃河河曲,北與河州路相接,西至貴德州等地,東與陜西行省、四川行省西部為鄰。洮、岷、安西諸州及禮店文州蒙古漢兒軍民元帥府、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宣撫司等皆在其管轄內(nèi)。
 ?。ǘ┪飨闹信d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
  據(jù)《元史》卷60《地理志三》載,元初河州歸“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統(tǒng)轄,至元六年(1269年),罷行省而設(shè)宣慰司,直隸于中書省,以河州來屬。至元八年(1271年),立西夏中興等路行尚書省,不久改行中書省,至元十年(1273年)又罷。屢經(jīng)變革。至元貞元年(1295年),罷寧夏行省,以其地并入甘肅行省。
  此機構(gòu)真正歸吐蕃等處宣慰司管轄的常設(shè)機構(gòu)是河州路,是該宣慰司治所在地。曾一度與西夏中興聯(lián)為軍民萬戶府,后則分立為路?!对?地理志》載其領(lǐng)定羌(治今甘肅廣河縣)、寧河(治今甘肅和政縣)、安鄉(xiāng)(橘美莉亞治今甘肅臨夏縣北蓮花鄉(xiāng))三縣。定羌縣本吐蕃所置阿諾城,宋熙寧六年(1073年),改為定羌城,金時仍沿用,元時升為縣,曾為河州路治所。寧河縣,本吐蕃香子城,宋熙寧六年(1073年)攻克,置寧河寨,在州治南60里。宋崇寧四年(1105年)改為縣,金時仍屬河州。元朝因襲,后廢為鎮(zhèn)。又別有寧河寨,在州治東40里。至元九年(1272年),在吐蕃西川界立寧河站,至元十七年(1280年),都實受命探查黃河源頭,是歲至河州,“州之東六十里,有寧河驛”。此元代寧河驛即為吐蕃故香子城。元代在這里設(shè)有寧河脫脫禾孫五員,“掌辨使臣奸偽”。又置“寧河縣官”與“寧河弓甲匠達魯花赤”。“寧河弓甲匠達魯花赤”職責為負責鑄造兵器。顯然寧河是河州路重要的軍政據(jù)點。安鄉(xiāng)縣,本是吐蕃所置城橋關(guān),在州治東北50里。宋元符二年(1099年),更名為安鄉(xiāng)關(guān),南至河州界35里。金朝時為安鄉(xiāng)城,歸寧河縣轄屬。元升縣隸河州路。
 ?。ㄈ╀菔俗?、積石州元帥府
  元初洮州(今甘肅卓尼縣東北),歸鞏昌府,至元五年(1268年),入西安州(治今寧夏海原縣西北西安鄉(xiāng))后,歸屬脫思麻路管轄。該州設(shè)有元帥府。泰定三年(1326年)五月,“洮州路可當縣、臨洮府狄邑(道)縣雨雹”,顯然可當也在州內(nèi)。該元帥府延續(xù)至元末。
  《元史》卷5《世祖二》記載,至元元年(1264年)七月癸未,“以西番十八族部立安西州,行安撫司事”,歸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管轄。至元五年(1268年),割安西州屬脫思麻路總管府。至元七年(1270年),并洮州入安西州。至元九年(1272年),忙古帶等十八族參加平定建都蠻叛亂的軍事行動。十八族元帥府一直存在到元末。
  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蒙古軍將領(lǐng)按竺邇“從征積石州,先登,拔其城”。積石州本宋積石軍溪哥城。宋元符(1098-1100)年間,為河湟吐蕃溪巴溫占據(jù)。宋大觀二年(1108年),臧征撲哥以城降,于是在其地建軍。地在青海湖東一百余里,西寧州界南八十里。元朝因襲,置元帥府,隸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在河州西北部。潘昂霄《河源志》載,過貴德州,“又四五日,至積石州,即禹貢積石。五日,至河州安鄉(xiāng)關(guān)”。此積石州在黃河岸邊,貴德州與安鄉(xiāng)關(guān)之間。元朝在這里設(shè)立脫脫禾孫,置有驛站及辨使臣奸偽的官員。
 ?。ㄋ模┒Y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
  《元史?地理志三》記載,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轄下“禮店文州蒙古漢兒軍民元帥府”即此機構(gòu)。顯然蒙古控制這一地區(qū)較早,并在這里置官施政。宋端平三年(1236年),大將按竺邇“破宕昌,殘階州”,繼之攻文州(治今甘肅文縣),諜知城中無井,乃斷城中用水。攻克后,招撫吐蕃酋長勘孟迦等十族。按竺邇以功為元帥,“駐軍漢陽禮店,戍守西和、階、文南界及西蕃邊境”。是時已在漢陽禮店置元帥府?!对贰肪?33《暗伯傳》記暗伯父“禿兒赤襲職,事憲宗,累官至文州禮店元帥府達魯花赤”。憲宗時,此元帥府仍存在。嗣后,按竺邇之子國寶遣其弟國能等人“持金帛說降吐蕃”,一度反叛的吐蕃酋長勘孟迦隨國寶入覲歸附。國寶上奏說:“文州山川險扼,控庸蜀,拒吐蕃,宜城文州,屯兵鎮(zhèn)之?!痹雷娌杉{國寶的建議,授國寶三品印,為蒙古漢軍元帥,兼文州吐蕃萬戶府達魯花赤,與勘孟迦皆賜金符。至元四年(1267年),國寶臨終前又令其弟國安襲其職,后以其兄國寶安邊功,賜金虎符,進昭勇大將軍。至元十五年(1278年),國寶子世榮襲懷遠大將軍、蒙古漢軍元帥,兼文州吐蕃萬戶府達魯花赤,后以功進安遠大將軍、吐蕃宣慰使議事都元帥,佩三珠虎符。弟世延繼之為元帥,兼文州吐蕃萬戶達魯花赤。由此可知,禮店文州蒙古漢軍元帥府、文州吐蕃萬戶府,設(shè)置有“蒙古漢軍元帥”與“萬戶府達魯花赤”,這些要職曾一度為按竺邇及其后裔世襲。
  但是,這一機構(gòu)當時并不隸屬吐蕃等處宣慰司。據(jù)《元史?兵志一》載:“初,西川也速迭兒、按住奴、帖木兒等所統(tǒng)探馬赤軍,自壬子年屬籍禮店,隸王相府,后王相府罷,屬之陜西省,桑哥奏屬土蕃宣慰司,咸以為不便,大德十年命依壬子之籍?!边@一部分探馬赤軍即是禮店文州等處元帥府軍的主力。從壬子年(1252年)籍戶之后即歸禮店(治今甘肅禮縣),隸安西王府管轄。王相府罷后(1280年),歸陜西行省。桑哥執(zhí)政時,奏歸吐蕃宣慰司,大德十年(1306年),又歸禮店文州元帥府。由于有時歸省管,故《元史?百官七》記元帥府有李(禮)店文州等九府,“惟李店文州增置同知、副元帥各一員,其余八府,隸吐蕃宣慰司,設(shè)官并同”。顯然此時李店文州元帥府不屬吐蕃宣慰司,但在第二年四月,元政府“詔禮店軍還屬土蕃宣慰司”,從此則相延不改。
  元代在禮店駐扎有探馬赤軍、蒙古漢軍,設(shè)置有蒙古漢軍元帥府、蒙古軍萬戶府等,在文州設(shè)置有吐蕃萬戶府,以后則合并為“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成為其上級機構(gòu)。其下轄三個機構(gòu):
  一是禮店文州蒙古漢軍奧魯軍民千戶所。秩從五品,置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總把五員,百戶八員。主要負責管理隨軍而來的家屬,即管理軍戶。
  二是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秩正四品,置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百戶一員,新附千戶二員。似為直接管理蒙古、漢軍、西番諸軍的機構(gòu)。
  三是禮店階州西水蒙古漢軍西番軍民總把二員。禮店,治今甘肅禮縣;階州,治今甘肅隴南市階州區(qū)西北;西水即西漢水。階州唐初稱武州,后更名階州,宋因之,元代治柳樹城,距舊城東八十里。“舊領(lǐng)福津、將利二縣,至元七年并入本州”。蒙古對這一地區(qū)用兵較早,1237年,按竺邇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門,術(shù)魯西戍階州之兩水”。此時這里已歸蒙古管轄。元貞二年(1296年)五月庚辰,“土蕃叛,殺掠階州軍民,遣脫脫會諸王鐵木而不花、只列等合兵討之”。大德元年(1297年)三月甲戌,“西蕃寇階州,陜西行省平章脫列伯以兵進討,其黨悉平,留軍五百人戍之”。據(jù)《元史?兵志二》記載,這次戰(zhàn)后,“詔留總帥軍百人及階州舊軍、禿思麻軍各二百人守階州,余軍還元翼?!币螂A州系鞏昌總帥府管內(nèi)。嗣后這里常有戰(zhàn)事發(fā)生。泰定元年(1324年)十二月乙亥,“陜西行省以兵討階州土蕃”。次年閏正月己卯,階州土蕃反抗,鞏昌總帥府調(diào)兵平定。泰定三年(1326年)十一月,武靖王遣臨洮路元帥盞盞招諭反抗的吐蕃部落。這種反抗與鎮(zhèn)壓的斗爭一直延續(xù)到元末,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仍有戰(zhàn)事。
  (五)永昌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永昌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是在元朝末年建立的。因中書省奏“闊端阿哈所分地方,連接西番,自脫脫木兒既沒之后,無人承嗣。達達人口頭匹,時被西番劫奪殺傷,深為未便”。于是在至正三年(1343年)七月,遂定置永昌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予以管理。設(shè)置該司目的是為了保護當?shù)氐拿晒湃嗣馐芪鞣那趾?,說明其地位在某種程度上有所下降。同年十月,在永昌增立巡防捕盜所。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以甘肅行省平章政事鎖南班為永昌宣慰使,總永昌軍馬,仍給平章政事俸。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永昌宣慰使鎖南班與宣政院使哈麻同為中書平章政事,進階光祿大夫,完者貼木兒繼為永昌宣慰使。至正十五年(1355年)八月,受命“討西番賊”。至正十七年(1357年)五月丙申,“詔以永昌宣慰司屬詹事院”管轄。永昌之地在闊端身故后,由其子只必帖木兒鎮(zhèn)守,此后則陷入衰敗,元末各地戰(zhàn)亂紛紛,永昌地位有所上升,這均與位于其南部的吐蕃地方局勢的變化有一定的聯(lián)系。
 ?。┩罗忍幷杏懯顾?
  《元史?百官志》“招討司”條所載“土番”即此機構(gòu),其設(shè)置有“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jīng)歷一員”,顯然因變化所致,二者唯設(shè)官略有不同。在甘肅境內(nèi)的附屬機構(gòu)主要有以下諸種。
  1.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處萬戶府
  秩從三品,置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文州,系至元九年(1272年)冬十月所立,治今甘肅文縣。扶州,治今四川南坪附近,文、扶州以西、以南為吐蕃及其他部落雜居之地,在這里置萬戶府,加強對吐蕃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
  2.慶陽寧環(huán)等處管軍總把一員
  慶陽、寧、環(huán)等地均在今甘肅境內(nèi),與陜西北部、寧夏東南部交界,當為西夏中興河州等處軍民總管府存在時所管轄機構(gòu),設(shè)立未久,即行撤銷,史無詳載。
  3.文州課程倉糧官一員
  元代吐蕃等處宣慰司轄下與文州相關(guān)的機構(gòu)主要有“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禮店文州蒙古漢軍奧魯軍民千戶所”、“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處萬戶府”、“階文扶州等處番漢軍上千戶所”等機構(gòu)。這一“文州課程倉糧官”當與征收科差賦稅、管理糧倉、供給軍用有關(guān)。
  4.岷州十八族周回捕盜官二員
  系負責岷州十八族地方安全的官員,其詳細情況不明。
  5.常陽帖城阿不籠等處萬戶府
  秩從三品,置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对贰肪?1《百官志七》“元帥府”條載有“當陽”、“帖城”。阿不籠地域不詳。顯然這一萬戶府是由兩元帥府聯(lián)合組成。
  “常陽”應(yīng)為“當陽”之形訛,“當陽”即“當彝”(或作“當夷”)。“后周置縣,又置洪和郡于此,郡尋廢,以縣屬同和郡,隋改屬岷州,煬帝初改屬臨洮郡,唐仍屬岷州,神龍初并入溢樂縣?!逼涞卦卺褐菪l(wèi)之西。據(jù)《新增岷州志》所載:“西魏同和郡溢樂縣,周當夷縣,和政縣,俱在城西。”元代在這里置當陽元帥府,又與帖城、阿不籠等合立萬戶府。
  帖城當為“鐵城”之音訛而致。宋熙寧六年(1073年),收復(fù)岷州后,宋熙寧十年(1077年),置鐵城堡(今甘肅岷縣東北80里),隸岷州。元朝時,在這里置鐵州(治今甘肅岷縣東北),立鐵城元帥府?!对?百官七》作“帖城”元帥府,與當陽、阿不籠等合立萬戶府,與岷州皆屬吐蕃等處宣慰司。
  6.階文扶等處番漢軍上千戶所
  秩正五品。置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二員,系管理番漢諸軍的機構(gòu)。其治地在階州(今甘肅隴南市武都區(qū))附近

《(宋朝歷史)元朝時期的甘肅:元朝對甘肅的統(tǒng)治》添加時間:2025-05-16;更新時間:2025-06-25



    2025-05-16-1037134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