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駕崩后,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恒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1.澶淵之盟
遼朝欺侮宋朝無能,多次進犯邊境。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恒即位后,原準備拜畢士安為相,問畢士安還有誰可以和他同時出任相職。畢士安表示:“忠義雙全,善斷大事,非臣所及也?!闭孀谡f:“我聽說寇準個性過剛,喜歡意氣用事。”畢士安卻說:“寇準為國而忘身,秉正而嫉邪,所以一般朝臣都不喜歡他。但是今天邊疆威脅日重,最需要像寇準這種人才,俾能衛(wèi)護國家的安全?!?
寇準在宋太宗時期擔任過副宰相等重要官職,他的正直敢諫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準上朝奏事,觸犯了宋太宗。宋太宗聽不下去,怒氣沖沖站起來想回到內宮去。寇準卻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讓走,一定請?zhí)谧侣犕晁脑?。宋太宗拿他沒有辦法,后來還稱贊他說:“我有寇準,就像有一樣?!钡钦驗樗麨槿苏?,得罪了一些權貴,后來被排擠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這一回,宋真宗看到邊境形勢緊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薦,把寇準召回京城。
作文網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a>,中小學生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公元1004年,遼朝蕭太后、遼圣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軠蕜裾孀趲ПH征,他認為只要真宗親自帶兵出征,鼓舞士氣,一定能打退遼兵;并且說,如果放棄東京南逃,人心動搖,敵人就會乘虛而入,國家就保不住了。宋真宗聽了寇準一番話,也壯了膽,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大隊人馬剛剛到韋城,聽到南下遼軍兵勢強大,一些隨從大臣嚇壞了,趁寇準不在的時候,又在真宗身邊嘮叨,勸真宗暫時退兵,避一避風頭。宋真宗本來很不堅決,一聽這些意見,動搖起來,又召見寇準。宋真宗對寇準說:“大家都說往南方跑好,你看呢?”寇準嚴肅地說:“主張南逃的都是懦弱無知的人?,F(xiàn)在敵人迫近,人心動蕩。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進,河北各軍士氣百倍;如果回兵幾步,那么全軍瓦解,敵人緊緊追趕。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彼握孀诼牽軠收f得義正辭嚴,沒話可說,但是心里還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軠首叱鲂袪I,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寇準沖著高瓊說:“您受國家栽培,該怎么報答?”高瓊說:“我愿以一死報國?!笨軠示蛶е攮傆诌M了行營,重新把自己的意見向宋真宗說了一遍,并且說:“陛下如果認為我的話不對,請問問高瓊?!备攮傇谂赃吔又f:“宰相說的話是對的。禁軍將士家屬在東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下親征澶州,我們決心死戰(zhàn),擊敗遼兵不在話下?!彼握孀谶€沒開口,寇準緊接著又逼了一句說:“,請陛下立刻動身!”在寇準、高瓊和將士們的催促下,宋真宗才決定動身到澶州去。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s://wEw.euzW.net/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覽帶了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fā),蕭達覽中箭喪了命。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負,就有心講和了。
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在寇準、高瓊等文武大臣的護衛(wèi)下,渡過黃河,到了澶州北城。這時候,各路宋軍也已經集中到澶州,將士們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歡聲雷動。蕭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們?!笨軠史磳ψh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云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钡?,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萬也答應算了?!笨軠试谂赃吢犃撕芡葱?,只是當著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后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你的腦袋!”曹利用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后定下來,由宋朝每年給遼朝銀絹三十萬。 作文培訓網站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a>。
曹利用回到行營,宋真宗正在吃飯,不能馬上接見。真宗急著要知道談判結果,就叫小太監(jiān)出來間曹利用到底答應了多少。曹利用覺得這是國家機密,一定要面奏。太監(jiān)要他說個大概,曹利用沒法,只好伸出三個指頭做了個手勢。太監(jiān)向真宗一回報,宋真宗以為曹利用答應的賠款數目是三百萬,不禁驚叫起來:“這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輕松起來,說:“能夠了結一件大事,也就算了?!彼酝觑?,就讓曹利用進來詳細匯報。當曹利用說出答應的銀絹數目是三十萬的時候,宋真宗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直稱贊曹利用辦事能干。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這筆巨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 易優(yōu)作文網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
“澶淵之盟”后,遼一方面由于內部統(tǒng)治不穩(wěn),另一方面也感到難以打敗宋朝,所以不再舉兵南下,宋遼兩國的戰(zhàn)事基本結束,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此后的100多年間,宋遼大體上維持著和平狀態(tài)。
2.慶歷新政
澶淵之盟之后,宋廷積弱,農民起義猶如山雨欲來,而宰相呂夷簡對此束手無策。宋仁宗在改革呼聲的推動下“遂欲更天下弊事”,罷去呂夷簡的宰相兼樞密使職事,任命、余靖、蔡襄等人為諫官,任命為參知政事與宰相章得象同時執(zhí)政,任命富弼、韓琦等為樞密副使。這一班朝臣中,當時名士居多,士大夫交口稱贊,以為可以有所作為了。
九月,仁宗頒布手詔,點名要求他新提拔的范仲淹、韓琦和富弼條陳奏聞可以實行的“當世急務”,數日以后,范仲淹就呈上了《答手詔條陳十事》,標志著慶歷新政拉開了序幕,而這篇《條陳》則被視為這場改革的綱領性文獻。他所條陳的十件事,一曰明黜陟,二曰抑僥幸,三曰精貢舉,四曰擇官長,五曰均公田,六日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減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其內容大體可以歸納為整頓吏治(一、二、三、四、五、九、十諸條)、發(fā)展經濟(六、八兩條)和加強軍備(第七條)三個方面,可見這是一次以吏治整頓為中心的政治改革。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宋仁宗采納了這些意見,連續(xù)頒布幾道詔令,規(guī)定:
一、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資升遷的磨勘法,注重以實際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員,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稱職者和在任犯罪者。
二、嚴格恩蔭制。限制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
三、改革貢舉制。令州縣立學,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改變專以詩賦、墨義取士的舊制,著重策論和操行。
四、慎選地方長官。由中書、樞密院慎選各路、州的長官。由各路、州長官慎選各縣的長官,擇其舉主多者盡先差補。
五、改進職田法。重新規(guī)定官員按等級給以一定數量的職田,調配給缺乏職田的官員,以“責其廉節(jié)”,防止貪贓枉法。
六、“天下女人心259減徭役”。將西京河南府的五縣廢為鎮(zhèn),又析王屋縣并入河南府,以精簡鄉(xiāng)村投入。范仲淹、富弼提出“厚農?!?,“修武備”等建議則并未實施。
慶歷新政的推行,雖然主要是為了鞏固北宋王朝的統(tǒng)治,但對官僚機構的整頓,卻不能不觸犯那些在因循腐敗的官僚制度中獲得利益的勢官權貴的利益。
范仲淹與呂夷簡矛盾發(fā)生后,宋仁宗于公元1038年詔誡百官朋黨,對范仲淹早就存有戒心。到公元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被更張綱紀、紛擾國經等罪名貶黜。朝中支持新政的官員也都被貶官到地方任職,已經頒行的磨勘(考績)、蔭子等新法也被宣布作廢,“慶歷新政”推行僅僅一年左右便夭折。
3.
近千年來,包公在歷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包青天。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躍于戲曲、小說和民間傳說里。
(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年幼時便以勤學聞名,成年后更以孝行達于鄉(xiāng)里。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中甲科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今江西水修)。因父母年事已高,他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jiān)稅,但由于父母不愿隨他赴任而辭官,回鄉(xiāng)侍養(yǎng)雙親。直到父母去世后,包拯才出來做官。
不久,他出知天長縣(今屬安徽),在這里他很快就以處理“牛舌案”,而顯示出斷訟執(zhí)法的明敏正直。某日,有一農夫至縣衙告狀,說昨夜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頭,請求追查罪犯。包拯認為割去牛舌并無任何財利可圖,故推斷此事必是仇家的報復行為。于是,讓農夫私下里將牛屠宰掉,在市面上賣肉以引罪犯上鉤。因為,根據法律規(guī)定:宰殺耕牛是犯法行為。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的仇家見牛主宰牛售肉,想讓官府治他的罪,果然前往縣衙首告,自然自投羅網,疑案立破。包拯善于審案的名聲就此傳開。
或許由于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被大臣們賞識,所以朝廷于慶歷三年(1043年)將包拯調到首都開封。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后,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包拯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當時,監(jiān)察御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但對包拯來講,卻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并且可以對于朝廷各個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議。實際上,包拯在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并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慶歷六年(1046年)夏,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兩稅等,戶部判官協(xié)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擔任京東、陜西、河北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于省)的財政、監(jiān)察等行政事務。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而.兩年之后,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陜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yè)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yǎng)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民。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于商販經營鹽業(yè)。
出色的工作,利國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而無權。包拯又叫包待制,不過是對他的尊稱。然而,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卻十分重要。諫官的任務是向皇帝進諫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抨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議。可惜的是,兩年之后,包拯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這也是個虛銜(從此人們又稱他為包龍圖),并且又一次離開京城,到河北、廬州、池州(今安徽貴池),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等官職,上升為當時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之職。但是,年過六旬的包拯,這時已經夕陽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開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賜謚“孝肅”,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肅。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戒廉家訓》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非吾子若孫也。"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過去小說、戲曲多取為題材。元雜劇已有《陳州糶米》等作品。以后流傳日廣,形成豐富的傳說。
歷史上的包拯,不愧為值得肯定與歌頌的政治家、改革家與律專家。他為民請命的一生,將永遠使人懷念。
4.熙寧新法
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沒有改革的決心,國家越來越衰弱下去。他沒有兒子,死后由一個皇族子弟做他的繼承人,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駕崩。太子趙頊即位,這就是宋神宗。
神宗即位第三天,三司使韓絳奏報:自仁宗朝宋夏戰(zhàn)爭以來,征調財力,動用國庫,“百年之積,惟存空簿”。他這才知道自己繼承的是怎樣一副攤子。
不過二十歲正是血氣方剛、奮發(fā)有為的當口,神宗決心把國家治理得國富兵強。他求治心切,對當時的元老大臣寄予很大的期望。即位次年,他召見前宰相富弼,問以邊事,富弼對他說:“愿二十年口不言兵?!痹賳栔蔚?,回答是“安內為先”。而所能提供的治國忠告只有“官人、信賞、必罰”六個字,也似乎有點空泛。對朝廷舊臣,神宗未免失望。
實際上,宋朝積貧積弱由來已久。所謂積貧是指國家財政人不敷出,慶歷以后每年赤字在三百萬貫,治平二年(1065年)差額擴大到一千五百七十萬貫。而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數量不斷攀升的冗官和冗兵。宋朝為達到權力分散的目的,官僚機構牽制重疊,“事即依舊公事,人即加倍添人”,冗官不可避免。所謂積弱,是指宋代不斷擴大的軍隊,卻在與遼、夏沖突中一再處于劣勢,康定、慶歷年間的宋夏戰(zhàn)爭實在令宋人氣短。
在農業(yè)社會的土地問題上,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到仁宗后期,大官富姓占田無限,這種土地兼并趨勢與天災人禍相結合,迫使大批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跌破貧困生存線。不僅如此,兼并大量土地的官紳形勢戶還憑借特權逃避稅役負擔,據治平年間統(tǒng)計,全國土地中,“賦租不加者,十居其七”。土地兼并和賦役不均的直接后果,就是從仁宗中期起,鋌而走險的農民與士兵“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強如一伙”。
神宗看到國家的不景氣情況,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圍的人,都是仁宗時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這樣支持過新政的人,也變得暮氣沉沉。宋神宗想,要改革現(xiàn)狀,一定得找個得力的助手。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寧做官的調到京城。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撫州臨川人。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就做了幾任地方官。他在鄞縣當縣官的時候,正逢到那里災情嚴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難。王安石興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條。每逢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窮人的口糧接不上,他就打開官倉,把糧食借給農民,到秋收以后,要他們加上官定的利息償還。這樣做,農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強的重利盤剝,日子比較好過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聲越來越大。宋仁宗曾調他到京城當管理財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萬言書,提出他對改革財政的主張。宋仁宗剛剛廢除范仲淹的新政,一聽到要改革就頭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擱在一邊。王安石知道朝廷沒有改革的決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來,他就趁母親去世的時機,辭職回家。此次接到宋神宗召見的命令,就應召上京,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單獨進宮談話。神宗一見面就問他說:“你看要治理國家,該從哪兒著手?”王安石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先從改革舊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開始。
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為副宰相,開始改革變法。王安石的變法對鞏固宋王朝的統(tǒng)治、增加固家收入,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許多朝臣的反對。宋神宗詢問對策,王安石坦然回答說:“陛下認真處理政事,這就可說是防止天變了。陛下征詢下面的意見,這就是照顧到輿論了;再說,人們的話也有錯誤的,只要我們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議論。至于祖宗老規(guī)矩,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
王安石堅持變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堅決,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就動搖起來。公元1074年,河北鬧了一次大旱災,一連十個月沒下雨,農民斷了糧食,到處逃荒。宋神宗正為這個發(fā)愁,有一個官員趁機畫了一幅“流民圖”獻給宋神宗,說旱災是王安石變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職。宋神宗看了這幅流民圖,只是長吁短嘆,晚上睡不著覺,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都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迫神宗停止新法。王安石眼看新法沒法實行下去,氣憤得上書辭職。宋神宗也只好讓王安石暫時離開東京,到江寧府去休養(yǎng)。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當宰相。剛過了幾個月,天空上出現(xiàn)了彗星。這本來是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但是在當時卻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宋神宗 又慌了,要大臣對朝政提意見。一些保守派又趁機攻擊新法。王安石竭力為新法辯護,要宋神宗不要相信這種迷信說法,但宋神宗還是猶豫不定。王安石沒辦法繼續(xù)貫徹自己的主張。到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辭去宰相職位,返回江寧府去了。到宋神宗逝世以后,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掌握了政權,廢除了新法,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