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日期: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2日
逝世日期:宣統(tǒng)元年(1909年)10月4日
職業(yè):清朝官員、政治家
畢業(yè)院校:筆山書院(現(xiàn)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信仰:儒家
?。v史)
主要成就:洋務(wù)運動健將之一,發(fā)展軍工重工業(yè)清流派的首領(lǐng)創(chuàng)辦了華科大、武大、南大、華農(nóng)、武科大等多所高校的前身和中學
代表作品:《勸學篇》
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謚號:文襄
祖籍: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
追贈:太保
張之洞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張之洞出生于興義府(今安龍縣)官舍,是張锳的第四個兒子。張之洞幼年稟賦聰慧。五歲入家塾,張之洞從小讀書用功,才思敏捷,受過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他先后從好幾位老師就學,其中丁誦先、韓超兩位老師給他的影響較大。丁誦先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翰林院侍讀。韓超累官至貴州巡撫。13歲以前,已學完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兼習史學、小學(文字學)、文學及經(jīng)濟之學,又自學了《孫子兵法》、《六韜》等多篇兵學名著,打下日后從政和治學的初步基礎(chǔ),并在12歲那年刊刻了名為《天香閣十二齡草》的詩文集。少年張之洞有夜讀靜思的習慣,“嘗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他回憶說:“后服官治文書往往達旦,乃幼時好夜坐讀書故?!边@種夜間工作的習慣,曾被人指為“興居無節(jié)”,影響了會見僚屬。 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a>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不滿14歲的張之洞回原籍南皮應(yīng)縣試,得中第一名秀才,進入縣學。兩年后,又以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一名中舉,取得參加會試得中進士的資格。以當時張之洞的學養(yǎng)實力,他應(yīng)當能夠一氣呵成,早日金榜題名,進士及第,但他直到27歲那年才得中進士。這十一年中,他前幾年的時間耗在幫父親辦理軍務(wù),應(yīng)付貴州苗民起義,以及結(jié)婚生子,為父親治喪守制,自然無暇無心于應(yīng)試。到23歲那年將應(yīng)會試,因族兄張之萬為同考官,循例回避。第二年應(yīng)恩科會試,因為同樣的原因,又沒有考成。
同治二年(1863年),他如愿以償,得中第三名進士及第,進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銜編修,正式步入仕途,成為官僚階層中的一員。同治三年(1864年)參加會試、殿試,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以后,他曾擔任浙江鄉(xiāng)試的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職務(wù)。張之洞任湖北學政時,整頓學風,建立經(jīng)心書院,提拔獎勵有真才實學的人,頗得眾望。他任四川學政時,在成都建立尊經(jīng)書院,延請名儒,分科講授,仿照阮元杭州詁經(jīng)精舍、廣州學海堂的例規(guī),鄒市明一龍雙雙跌下神壇手訂條教,并撰寫《輶軒語》、《書目答問》兩本書,以教導士子應(yīng)讀什么書,應(yīng)怎樣做學問以及修養(yǎng)品德等。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清流首領(lǐng)
光緒五年(1879年),張之洞補國子監(jiān)司業(yè),補授詹事府左春坊中允,轉(zhuǎn)司經(jīng)局洗馬。同年,清廷因俄國侵占新疆伊犁,派左都御史完顏崇厚赴俄國交涉索還伊犁。崇厚昏庸無知,與俄國簽定了喪權(quán)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這一條約名義上收回伊犁,但西境、南境被沙俄宰割,伊犁處于俄國包圍的危險境地。消息傳來,輿論大嘩。群臣上疏,張之洞上《熟權(quán)俄約利害折》、《籌議交涉伊犁事宜折》,分析俄約有十不可許,堅持必改此議,宜修武備,緩立約,并要求治崇厚罪。上折之后被慈禧、慈安太后召見,特許其隨時赴總理衙門以備咨詢。他同張佩綸、陳寶琛共同起草奏折19件,提出了籌兵籌餉、籌防邊備的積極建議。當時,張之洞、寶廷、張佩綸、黃體芳稱翰林四諫,號為清流派。他們擁戴軍機大臣、大學士李鴻藻為領(lǐng)袖,而實際上張之洞是清流派的首領(lǐng)。在中俄交涉事件中,張之洞的政治聲望提高了,并且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光緒六年(1880年)授翰林院侍讀。次年擢內(nèi)閣學士。又任山西巡撫。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練字</a>
光緒七年至十年(1881至1884年)間,張之洞任山西巡撫。當時,山西吏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鴉片流毒嚴重。張之洞給友人書云:“山西官場亂極,見聞陋極,文案武案兩等人才乏極,吏事民事兵事應(yīng)急辦之事多極。竟非清凈無為之地也。”“晉患不在災(zāi)而在煙。有嗜好者四鄉(xiāng)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吏役兵三種幾乎十人而十矣。人人枯瘠,家家晏起。堂堂晉陽,一派陰慘敗落景象,有如鬼國,何論振作有為,循此不已,殆將不可國矣,如何如何?!睆堉醋⒁庹D吏治,一上任便勤考吏屬,振作革弊,劾罷貪縱害民的縣官,獎勵好的官吏,嚴禁鴉片,臚舉人才,編練軍隊,清查倉庫。山西的鐵運銷奉天、上海等地,陸運成本很高,他改由天津出海,海運降低運費,又在產(chǎn)地籌辦冶煉局。他創(chuàng)辦令德堂,也是仿照阮元詁經(jīng)精舍、學海堂的例規(guī),聘請王軒為主講,楊深秀為襄校兼監(jiān)院。楊深秀后來成為戊戌六君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