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湖北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糧田被淹,房屋坍塌,災民無數(shù),不少搶險戰(zhàn)士犧牲。
面對災情,時任湖北省委書記的王任重,身兼湖北抗洪總指揮,絲毫不敢有所松懈,日夜奔波在抗洪搶險第一線。幾個月下來,本就比較纖瘦的他,體重一下子掉了十斤。
抗洪勝利結(jié)束后,王任重親自帶領一個小組沿江尋找洪水來路。他發(fā)現(xiàn),造成長江中下游洪患的大水60%來自宜昌以上的川江,便對水利部前來武漢協(xié)助抗洪工作的李伯寧說:“看來長江洪水,上游沒有控制工程是不行的。這次我們算僥幸,如果再淹了武漢市,死人不知要多少。長江非根治不可!”
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王任重認定三峽工程是一項綜合效益好、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工程,便自覺地成為三峽工程堅定的促進派,只要一見到毛澤東,他就會提出此事。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
即使在文革遭關押,王任重仍牽掛著三峽工程。他寫信給毛澤東,要求快上三峽,說到:“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我個人有什么關系呢?我已經(jīng)離開湖北了,淹死幾百萬人,責任也負不到我身上,主要要對人民負責?!?
1978年,三峽工程上馬的呼聲重新響起,卻又一波三折。1981年,已調(diào)至中央工作的王任重主動請求,愿意擔負三峽工程的領導工作,準備對工期不拖延,投資不突破等問題立“軍令狀”,遺憾的是未獲中央批準。
1986年4、5月間,王任重陪同國家領導人又一次來到三峽進行考察,深深掛念三峽工程的移民問題。他認為,100萬人需要移民是三峽工程最大的難題。于是,他特地來到巴東縣柿木園觀看開發(fā)性移民試點??吹桨蜄|的成功實踐,他高興地對隨行的同志說:“這個路子是對的,農(nóng)村移民離開土地也不行,巴東經(jīng)驗很好,要在全庫區(qū)推廣,這就可以實現(xiàn)就地后置,就近安置。” 易優(yōu)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易優(yōu)作文點評 <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在人生的最后一刻,王任重仍心系三峽。1992年3月10日,躺在病榻上的王任重找來全國政協(xié)秘書長宋德敏研究三峽工程論證報告的有關事項,說到:“關于三峽工程問題,要讓常委和委員們充分討論,反復醞釀,讓贊成和反對的意見充分發(fā)表?!?6日,王任重因過度勞累病情惡化,與世長辭。
1992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三峽工程的議案。王任重的骨灰,按照他的遺愿,撒進了長江武漢關的江面,撒進了三峽水庫大壩將奠基的中堡島岸旁的江中……
編輯手記:
從三十而立到年逾古稀,王任重盼望三峽工程上馬的心情始終堅定而迫切,為它到處奔走,為它鞠躬盡瘁。王任重這種踏實謀事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
摘自《祖國》2012年第14期文《王任重:俯仰無愧于一生王曉平回憶父親來自牢獄的震撼》作者: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