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天人感應:人是效仿天的形象而產(chǎn)生的,人是天的副本,因此人與天是同類的。而“同類”事物之間會出現(xiàn)相感相動的現(xiàn)象。所以,天與人之間也存在相感相動關系,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
董仲舒認為,“天人感應”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它的主要作用表現(xiàn)在人類社會的治亂與天道運行之間的關系上。具體來說,人類社會的治亂興衰狀況會影響到天的道運行;反過來,天也會通過災異或祥瑞來體現(xiàn)人間社會治理情況的評判。天地之間除了正常的現(xiàn)象之外,有時還會出現(xiàn)一些異常的現(xiàn)象。小的異常稱之為“災”,大的異常稱之為“異”。董仲舒認為,這些“災”和“異”不是平白無故出現(xiàn)的,它們是天對人間的警告。董仲舒的本意,是借助天對人間帝王起限制,威懾與警示的作用。 易優(yōu)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易優(yōu)作文評分評價 <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推而廣之,天不僅會降下災異現(xiàn)象來遣告人間統(tǒng)治的過失,同樣會降下祥瑞之兆來預示有德者的興起。所謂“帝王之將興也,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物故以類相召也”。(《同類相動》)天對人間統(tǒng)治的干預是全方位的。因此,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乃是一個人作用于天,天作用于人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
西漢時期的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非常重視儒學的人,在他即位的以后,便開始詔舉賢良方正之士,董仲舒也在應召對策之列。對策這一天,武帝的第一個問卷是:“天命是不能挽回的嗎?”?
董仲舒答道:“臣小心查考了春秋的記載,根據(jù)前代事來看天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覺的很值得敬畏。國家將要發(fā)生違背天道的壞事,天就先降下災害來譴責、告誡他;如果不知道醒悟,又顯示一些怪異的事情來警告他;仍然不知道改變,而后災禍才來到。由此可見,天對人君還是愛護的,而且要替他來防止災禍。只要不是十分無道的時代,天總是要扶助和保全他的。事情的成功取決于君主的努力。努力于學問,見聞就會廣博;努力行道,品德就會日漸提高?!?
作文培訓網(wǎng)站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
武帝看完他的對策很是滿意,于是又問道:“虞舜為帝,整日漫步于回廊之上,拱手無為,天下太平。周文王整日忙碌,到黃昏也無暇吃飯,天下也得到了治理,帝王之道不是一脈相承的嗎?為什么勞逸相差如此之大呢?”?
董仲舒回答說:“臣聽說堯接受天命,把天下作為憂慮對象,誅伐亂臣,力求圣賢,所以得到舜、禹、稷等賢人。有眾人輔佐,所以教化大行、天下合洽。到了商紂王的時候,殺戮賢良、殘害百姓,文王順應天命,以圣賢為師,把仁愛施于百姓,天下歸心。但此時紂仍然為君王,尊卑混亂,百姓逃亡。所以文王感到悲傷,要安撫他們,因此直到黃昏仍無暇吃飯。由此看來,帝王的傳承相同,而勞逸有別,是由于時代不同的緣故?!? 作文網(wǎng)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中小學生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武帝聽了點頭稱是,又發(fā)出第三道詔問:“朕想尋求昌明或漸漸滅亡的道理,以便虛心變革?!?
董仲舒回答說:“臣聽說,天是萬物之祖,通過陰陽寒暑來使萬物生長。所以圣人效法天而創(chuàng)立道;仁是人君用來愛護人民的;德是人君用來養(yǎng)育人民的;刑罰是人君用來懲罰人民的。道的根本來自天,天不變,道也就不變。所以禹繼承舜的道,舜繼承堯的道,三圣相傳而遵守一個道。”?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觀點為漢武帝采納,開此后兩千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tǒng)的先聲。
他的“天人三策”,是是答武帝策問“賢良文學之士”的三個對策。從“天人感應”說出發(fā),論證了“王者承天意以從事”的一套辦法,歸結到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在治公羊?qū)W時,說《春秋經(jīng)》上所論的那些“變異”,如日月蝕、地震、山崩、水溢之類,不是自然界的偶然現(xiàn)象,而是“上天”有意的借以示警。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
《漢書·董仲舒?zhèn)鳌酚涊d其對策語云:“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這就是他所發(fā)揮的“災異”之說的意義。
“天人感應”論,把天人格化了,把自然界原本與人間無關的災異,硬拉在一起。他說,作皇帝的,須要時時刻刻注意這些“變異”。每當遇上“變異”的出現(xiàn),變要檢查自己的德行,看一看有哪些地方違背了“天意”,借此“改過自新”,爭取挽回“天意”。
為了進一步將“變異”和皇帝的行動聯(lián)系起來,他把若干自然現(xiàn)象同皇帝的某些行為,作了一個系統(tǒng)的類比。如陰雨象征什么,天旱象征什么,四時失時象征什么,日月失序象片什么,山崩地裂象征什么,凡此種種,仿佛列表一般,都依一定的次序排列出來。反正遇到這些“變異”,皇帝就要“修省”。如果“修省”之后,“變異”不消,皇帝就要受“天”之罰。但是,皇帝是“天子”,又不能因為懲罰而輕易去位,所以要借假“災異”而轉(zhuǎn)移到策免三公之制,甚至還有因“災異”而誅殺三公的。理由是三公之官,代皇帝行使政權,應當任皇帝之咎。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s://wEw.euzW.net/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董仲舒認為“天”對地上統(tǒng)治者經(jīng)常用符瑞、災異分別表示希望和遣責,用以指導他們的行動,為君權神授制造理論。將天道人和事牽強比附,企圖論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假借天意把封建統(tǒng)治秩序神圣化、絕對化。
董仲舒認為天下都應歸天子來管理,人人都應來服從他。同時又提出天這一說法,來約束天子的行為,天子膽敢做出大逆不道的是,就會遭天打雷劈。董仲舒就以此來教育出一個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