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崇禎六年也有一個“七七事變”:中國在海上...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崇禎六年也有一個“七七事變”:中國在海上大勝荷蘭??以下文字資料是由(歷學網(wǎng)www.lishi88.cn)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fā)布的內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福建巡撫鄒維璉在戰(zhàn)后的奏捷書中寫道:;此一舉也,生擒夷酋一偽王、夷黨數(shù)頭目,燒沉夷眾以千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斬夷級二十級,燒夷甲格巨艦五只,奪夷甲板巨艦一只,擊破配夷賊小舟五十余只……閩粵自來紅夷以來,數(shù)十年間,此舉創(chuàng)聞。
上馬車夫
在英語流行世界的今天,多數(shù)中國人對荷蘭的印象,也許僅僅限于風車、郁金香之類,還有一個可能被許多人淡忘了的;海上馬車夫的稱號。但在這個稱號的背后,卻是個曾經(jīng)橫掃大洋的海上霸主。不過,這個海上霸主在16世紀與中國明朝的較量中折戟沉沙,黯然收場。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當時被稱為尼德蘭的地方,爆發(fā)了反抗宗主國西班牙統(tǒng)治的;乞丐革命。這場革命引發(fā)了后來稱為;荷蘭獨立戰(zhàn)爭的血性抗爭,直到1609年,作戰(zhàn)雙方均精疲力竭,只好簽訂了一份12年停戰(zhàn)協(xié)定,事實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從此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誕生了。
在歐洲,荷蘭與葡萄牙很相似,都極度缺乏最基本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資料DD土地,因此不得不向大海討生活。當葡萄牙的元氣不斷消耗在從北非到日本的廣大地域時,荷蘭在不聲不響地準備著航海業(yè)積累,到16世紀末,荷蘭人已經(jīng)建立起一支龐大的遠洋船隊。但當時通向東方的航海圖掌握在伊比利亞人手中,他們對此嚴格保密。為探索東方之路,荷蘭甚至于1593年派了一支船隊搜索北極航線,最終當然是一無所獲。
機會終于來了,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一本名為《旅行日記》的書。該書作者范?林索登在印度生活了7年,曾多次前往澳門,掌握了大量有關東方的資料。這本書立即成了荷蘭人的《馬可?波羅行記》,就在當年,荷蘭派出了由霍夫曼率領的遠航隊,在這本書的指引下來到了爪哇島。雖然此次遠航路程艱險,船隊249人中只有89人生還,但他們帶回貨物獲得的高額利潤卻使荷蘭人隨后又義無反顧地派出了第二支遠征隊。
首次碰撞
1604年,荷蘭東方艦隊副司令官韋麻朗率兩艘大型戰(zhàn)艦來到中國海面,企圖先患澳門,再占澎湖,不料途中遇到大風,漂流到了澎湖島。當時島上本駐有防倭寇的明朝;汛兵,因倭寇多在冬春季來犯,當時正值夏季,駐軍已撤回大陸,所以荷蘭人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占領了澎湖,并自說自話地宣布此地為;荷蘭據(jù)點。
韋麻朗駐扎妥當后,讓一名中國商人去大陸同福建地方官員洽談通商事宜。在當時,中國人私自與;外番通商乃是大罪,因此,該商人一上岸即被逮捕,明朝地方官同時要求荷蘭人先退出澎湖。
也許是荷蘭人把中國人當成了東南亞土著,對于明朝的這一要求,韋麻朗只當耳邊風,他一面派人向明朝駐福建的稅吏宦官行賄,一面寫信威脅地方官,聲稱如果不同意貿易,即派軍艦沿福建沿海進攻。結果,他們的這種做法引來了明朝50艘海軍戰(zhàn)船。
船隊指揮官名叫沈有容,曾先后參加過萬歷朝鮮之役和東南沿海剿倭戰(zhàn)役,是一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名將。明朝政府派出這樣一位將軍率船隊來談判,這是荷蘭人萬萬沒想到的。
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沈有容向荷蘭人通報了明朝的商業(yè)政策并要求荷蘭人立即離開中國領土。雖然韋麻朗本人尚能保持風度,但其身邊的人卻惱羞成怒地拔劍示威。面對荷蘭人開戰(zhàn)的威脅,沈有容回答道:;中國甚慣殺賊,爾等既說為商,故爾代客,爾何言戰(zhàn)斗?想是原懷作反之意,爾來睹天朝兵威耶!汝等不曾聽過我破倭海上,海水盡赤,吾不忍汝等步倭之后塵。
荷蘭人是精明的商人,雖然他們宣稱開戰(zhàn),但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兩艘戰(zhàn)艦已經(jīng)被50艘明朝的戰(zhàn)船團團包圍、對方的指揮官又是一位底氣十足的將領時,他們明智地選擇了撤退。歐洲海上霸主同明朝的首次武裝較量就這樣以不流血的方式結束了,此次事件為澎湖留下了一塊稱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朗等碑,至今仍被公認為;全臺第一古碑。
歷史新知網(wǎng)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