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房玄齡 杜如晦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房玄齡 杜如晦
房玄齡(579 648)
姓名:房玄齡
別名:房喬
生辰:579年
民族:漢
忌日:648年8月18日(陰歷)
籍貫:齊州臨淄
地區(qū):齊州臨淄
國家:中國唐朝
職業(yè):開國宰相
信仰:兼容并包
唐代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jīng)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jìn)士,先后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guān),玄齡于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仆射,監(jiān)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征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jìn)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xié)助李世民經(jīng)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贊他有 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 。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lǐng)百司,掌政務(wù)達(dá)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征同修唐禮;調(diào)整政府機構(gòu),省并中央官員;善于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zé),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 房、杜 。
房玄齡(579年 648年),唐初名相,中國十大賢相之一。名喬,字玄齡(因清康熙帝名玄燁,為避其諱,故在清代所重修/編的史書和相關(guān)資料中又追改其名為 元齡 ,與初唐皇室一太妃 清河房氏元齡 名同)。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幼警敏,博覽經(jīng)史,工書善文,書兼隸草,有 倚馬立成 之文才。年十八、舉進(jìn)士, 授羽騎尉,校秘書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謂裴矩曰: 仆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dāng)為國器,但恨不見其聳壑昂霄云。(后世相書稱其 龍目鳳睛,三臺位列。 ) (《新唐書 房玄齡傳》)
開皇(隋文帝年號)中,天下混一,皆謂隋祚方永,玄齡密白父曰: 上無功德,徒以周近親,攘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竟侈僭,終當(dāng)內(nèi)相誅夷。視今雖平。其亡、跬可須也。 隋末大亂,于渭北投歸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屢從秦王出征,網(wǎng)羅人才,協(xié)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與初唐其他二十三位開國功臣一起由畫圣閻立本畫像并供奉于 凌煙閣 .其以一介書生建功立業(yè) 畫像上凌煙閣 事世受文人墨客們推崇,晚唐詩人李賀在詩《南園》中感嘆: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杜如晦(585 630)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jì)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中國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 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從祖杲為北周、隋顯官。唐武德元年( 618 )如晦被李世民(見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屬官。如晦常從征伐,參與機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又遷陜東道大行臺司勛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學(xué)館為十八學(xué)士之首 。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當(dāng)時世民弟兄間皇位繼承的爭奪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圖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淵前譖毀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齡同被斥逐。九年,潛入秦王府謀劃玄武門之變,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遷兵部尚書,進(jìn)封蔡國公,貞觀二年(628),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jiān)東宮兵馬事。三年,任尚書右仆射,仍領(lǐng)選事。四年三月卒。如晦為相時,正值唐新建不久。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時稱如晦長于斷,玄齡善于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后世論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唐太宗在位期間,房玄齡受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總領(lǐng)百司,掌政務(wù)達(dá)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顯為寬松,律條也臻完備,奠定了中國現(xiàn)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議》,對后世影響極大;監(jiān)修國史,主編了二十四史之【晉書】;與魏征同修唐禮;調(diào)整政府機構(gòu),鄒市明一龍雙雙跌下神壇其省并中央官員之舉為貞觀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zé),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如【舊唐書】贊曰:【文含經(jīng)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恳蛐g善于謀劃,如晦善于決斷,史稱【房謀杜斷】。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詣的文學(xué)家,其詩作在【全唐詩】存89首,他曾作【威鳳賦】自喻并賜房公,以詩【賜房玄齡】頌揚、勉勵玄齡公為國求賢:【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未曉征車度,雞鳴關(guān)早開。】又曾作【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一首: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參差麗雙闕,照耀滿重闈。
仙馭隨輪轉(zhuǎn),靈烏帶影飛。臨波光定彩,入隙有圓暉。
還當(dāng)葵霍志,傾葉自相依?!?
一位開國君王,為一位大臣三次賦詩,可見其對玄齡公之倚重。
玄齡公去世后,謚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唐大臣也是著名書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為玄齡公墓刻【房玄齡碑】, 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句話是:
【道光守器長琴振音,方嗣虞風(fēng)仙管流聲】
后世史學(xué)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總是說: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嘆道: 房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玄齡不言己功;王圭、魏征善諫,房玄齡贊其賢;李積、李靖善將兵,房玄齡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輔太宗,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真賢相也!房玄齡身處要職,然不跋扈,善始善終,此所以有賢相之令名也! 柳芳的評論可謂恰如其分,司馬光、歐陽修后來寫有關(guān)這段歷史評論時,都全文抄錄。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歷代古人像贊》中在玄齡公畫像左上角所題對聯(lián)一副: 輔相文皇功居第一,遺表之諫精忠貫日 。也是很好的注解。
唐代文學(xué)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蹤房玄齡、杜如晦的事業(yè),他在【七愛詩。房杜二相國】中慷慨言道:
【吾愛房與杜,貧賤共聯(lián)步。脫身拋亂世,策杖歸真主。
縱橫握中算,左右天下務(wù)。骯臟無敵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輔。黃閣三十年,清風(fēng)一萬古。
巨業(yè)照國史,大勛鎮(zhèn)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鑄。
粵吾少有志,敢躡前賢路。茍得同其時,愿為執(zhí)鞭豎?!?
有唐一朝房門 五代三宰相 :臨淄系房氏玄齡公相太宗,河南洛陽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公相玄肅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時備極榮光。后唐宰相兗州房知溫是其七世孫,南宋高宗朝大學(xué)士房來(王來)是其十五世孫。
【天下無二房】-----天下房氏本望出于清河,而玄齡公因功畫像上凌煙閣,白衣封侯,延續(xù)了【清河世澤】,傳下了【凌閣家聲】,留下了【千古風(fēng)流】。玄齡公是天下房氏后輩敬仰和學(xué)習(xí)的楷模!
關(guān)鍵詞:南北朝作文素材,南北朝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