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民國初年白朗起義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當袁世凱寄希望以武力統(tǒng)一中國的時候,他的左右就拼命宣揚,他是安定中國的唯一人物,于是袁世凱也有了今日天下,舍我其誰的氣概。但就在這時,在河南和湖北交界的地方,忽然出現(xiàn)了一支反袁的武裝力量,它沒有什么來歷,它的出現(xiàn)就像傳說,像演義,也像是神話,這就是民國初年曇花一現(xiàn),卻轟動中外的白朗軍。
白朗軍的首領(lǐng)就是白朗,白朗是誰呢?其實大家都莫衷一是,據(jù)傳,白朗是河南省寶豐縣人,時年三十七八歲,家境富有、好讀小說,特別仰慕宋江的為人,曾經(jīng)從軍,之后落草當了大王,自稱為中國扶漢軍大都督。
當時,河南和湖北交界地區(qū)是個貧困欠收的地方,由于人們衣食兩缺,所以易于鋌而走險,白朗軍的組成和發(fā)展在這種條件下就很順利。民國二年秋天,白朗軍開始出現(xiàn),隨后聲勢越來越大,在河南安徽等地一路攻城陷池,最后逼迫袁世凱不得不調(diào)用北洋軍的第一號大將段祺瑞出任河南都督,責成他馳赴信陽督師。
隨著白朗的勢大,袁世凱捕狼賞格也步步上升,逐漸由5000元提高到了12萬元。白朗軍的戰(zhàn)斗力是由何而來呢?白朗的布告宣稱,政府軍的月餉僅四兩,白朗軍卻以十兩月餉相誘,白朗軍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官軍卻每天只能走五六十里,這么看來官兵雖然一直在追狼,但是實際上卻是在擺隊相送。
袁世凱政府對這支行蹤飄忽、出沒無常的匪軍是大為惶惑,竟無中生有地夸大白朗軍的聲勢,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依照袁政府前后公布的戰(zhàn)報,大約已經(jīng)擊斃匪一百萬人,而白朗本人更不知被袁軍擊斃了多少次。
但是和大多數(shù)民間起義的軍隊一樣,由于缺乏政治主張、組織準備和軍事素養(yǎng),白朗軍在河南、陜西、安徽、甘肅的大行軍,使得部隊過分疲憊,等它由甘肅折回陜西再返回河南老家的時候,一路上的圍追堵截,已經(jīng)把它變成是強弩之末,白朗軍的兵士們一回家鄉(xiāng),便不顧命令紛紛回家,而此時追兵也趕到了,曾經(jīng)威勢赫赫的傳說中的英雄豪杰白朗,最終率領(lǐng)了五十余名護衛(wèi),與官軍死戰(zhàn)不敵,兵敗身死。
民國初年,一段傳奇般的綠林故事到此也就畫上了終點。
關(guān)鍵詞:民國歷史作文素材,民國歷史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