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順治和孝莊的關系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敏惠恭和元妃海蘭珠之妹。出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受封為永福宮莊妃。
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后,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為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謚,雍正、乾隆累加謚,最終謚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圣文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yǎng)、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順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莊妃,也就是后來的孝莊太后。她13歲嫁給皇太極,后來住在永福宮,被封為莊妃,所以稱她為永福宮莊妃?;侍珮O登極為天聰汗時,她才14歲。夫君死得太早,剛滿30周歲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卻是兒子做了皇帝,自己則做了皇太后。
莊妃本身不是皇后,兒子也不是皇長子,卻一口吞下兩枚幸福之果——兒子做皇帝和自己當太后。在當時,一個30歲的寡婦帶一個6歲的兒皇帝實在是不容易,讓人不由得聯想起明朝萬歷皇帝和他母后的故事:萬歷皇帝10歲繼位,上皇后尊號為“仁圣皇太后”,上生母尊號為“慈圣皇太后”。
他的生母李太后原是宮女,在宮中沒有地位,吃飯時仁圣太后和萬歷帝坐著,慈圣太后卻站著。內廷有仁圣皇太后,外朝有大學士張居正,萬歷皇帝才10歲,她依靠什么鞏固自己的地位?這個女人太有心計了!一天,她說,夜里做了一個夢,夢中神托言,自己是九蓮菩薩轉生。于是,她捐資在北京阜成門外修建一座慈壽寺,供奉九蓮菩薩。
寺中還修建一座高塔,名“永安萬壽塔”,又叫“慈壽寺塔”。從此,再沒有人敢欺負這位現世“九蓮菩薩”。孝莊太后倒沒有用諸如此類的策略。她深知,同攝政王多爾袞搞好關系才是自己最為穩(wěn)固的靠山。關于孝莊后和多爾袞的關系,歷來有種種傳聞和猜測,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民國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有三條專記太后下嫁一事。民國八年署名“古稀老人”編寫的《多爾袞軼事》則更記得如同親聞目睹,說“當時朝廷情勢,危于累卵”,“太后時尚年少,美冠后宮,性尤機警,……故寧犧牲一身,以成大業(yè)”。
而多爾袞本來就好色成性,此時更以陳奏機密為由,出入宮禁。至今仍有人認為所謂“太后下嫁”確有其事,并提出種種理由,但是還沒有一條鐵證。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幾條:第一,莊妃下嫁為保全兒子的皇位。這點前面已經講過,順治繼位是多種政治勢力復雜斗爭和相互妥協(xié)的結果。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滿洲習俗。
滿洲確實有這樣的習俗,但有這樣的習俗并不能證明多爾袞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第三,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這是尊稱,如同光緒稱慈禧為“皇阿瑪”一樣。如果說,稱多爾袞“皇父攝政王”就說明太后下嫁的話,那么叫慈禧“皇阿瑪”,恐怕要得出慈禧變性的結論來了。第四,蔣良騏所輯《東華錄》里記載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云云。
關鍵詞:清朝歷史作文素材,清朝歷史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