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故事)賀龍元帥讓人震驚的家族背景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他從小習武,7歲時面對惡霸的槍聲,連眼睛都不眨一下。長大了他用兩把菜刀開始鬧革命,后來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始人,南昌起義的總指揮。共和國的元帥。他是賀龍,毛主席評價他是:“紅二方面軍的旗幟”。而不為人知的是賀龍的家族背景同樣驚人,他的先人同樣讓人敬佩。
1896年3月22日(清光緒二十二年農(nóng)歷丙申二月初九),賀龍誕生于湖南省桑植縣城北12.5公里洪家關(guān)的一戶貧農(nóng)家庭。桑植和它周圍各縣所在的湘鄂邊界,地處武陵山區(qū)。那里崇山峻嶺,交通不便,經(jīng)濟、文化落后,幾個民族雜居;勞動人民苦難深重,民性強悍,有武裝反抗反動統(tǒng)治的傳統(tǒng)。賀龍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里長大的。
賀龍原名文常,字云卿,乳名常伢,先祖原籍湖北省安陸府鐘祥縣賀家灣(今孝感地區(qū)鐘祥縣賀家灣)。遠祖賀崇先,明末隨農(nóng)民起義武裝余部來到湖南,在慈利縣九溪衛(wèi)落戶。清順治十年,桑植縣土家族群眾舉兵起義,清政府派兵鎮(zhèn)壓。當時,桑植屬九溪衛(wèi)巡檢司管轄。賀崇先被迫應(yīng)征加人清軍到了桑植,后來就在洪家關(guān)定居下來。桑植習俗將居民劃分為“軍、民、客、土、苗”5家,“軍家”是指從軍后在當?shù)芈鋺舻娜思?,賀氏屬于漢族軍家。
賀龍的曾祖父賀廷宰是一位秀才,在家鄉(xiāng)教書,熱愛公益事業(yè)。洪家關(guān)群山環(huán)抱,傍倚注入澧水的玉泉河,河水流急,鄉(xiāng)民出入很不方便。賀廷宰立志要修一座便民橋。為此,家產(chǎn)耗去不少,但屢修屢塌,直到他逝世時,大橋仍未修成、只好由他的后人繼承其未竟之志。
賀龍的堂曾祖父賀廷壁自幼習武,練就一身本領(lǐng),在當?shù)赜泻芨咄?。清咸豐四年,洪秀全領(lǐng)導(dǎo)的太平天國起義軍進入湖南。湖南各地農(nóng)民紛紛響應(yīng),組織武裝與太平軍一起同清軍作戰(zhàn)。在桑植首先舉義的就是賀廷壁。他率領(lǐng)幾千農(nóng)民起義軍攻破桑植縣城,殺掉縣官,開倉放糧,深得貧苦群眾的擁護。咸豐五年,清政府派兵鎮(zhèn)壓,賀廷壁和大庸等縣義軍聯(lián)合抵抗清軍。堅持兩年之后,賀廷壁父子被捕。清政府要將賀廷壁斬首,賀廷壁的夫人劉氏聞訊趕到刑場,跪在賀廷壁面前,雙手掀起上衣前襟。劊子手砍下賀廷壁的頭,劉氏立刻兜住,捧回洪家關(guān)?!百R廷壁造造反,劉氏兜頭”的悲壯故事在桑植無人不知。有人把這事編成戲劇在各地演出,歌頌這一對英勇的夫妻。這個事件成為賀氏家族的家史代代傳頌,給賀氏后人留下了深遠影響。
賀龍的祖父賀良仕是個武舉人,能馳駕馬、挽強弓,有一身好武藝。祖母羅氏,土家族人。在封建制度的舊中國,舉人雖然不是官吏,但是憑藉功名,很容易變成欺壓鄉(xiāng)里、巧取豪奪的惡霸;稍稍本分一些的,也會成為既有田地、山林、房產(chǎn),又能在官府走動的財主。賀良仕卻相反,他與夫人羅氏都濟人之急,拯人之困,樂善好施。賀良什繼承父志,不斷變賣家產(chǎn)繼續(xù)修建洪家關(guān)大橋,以致家產(chǎn)耗盡,到了賀龍的父親賀士道出生的時候,賀家的財產(chǎn)只剩下了3畝薄田半頭耕牛,生活己是十分貧困。賀龍出生時,祖父母猶在,他們的言傳身教給了賀龍深刻的影響。
賀龍的父親賀士道務(wù)農(nóng)兼做裁縫,為人直爽,繼承家傳武藝,愛打抱不平,敢與豪紳富戶對抗。賀龍的母親王金姑是湖北省鶴峰縣土家族婦女,為人勤勞樸實、孝順公婆、體貼丈夫。賀龍排行第四,他有3個姐姐、兩個妹妹、1個弟弟。他一家三代11口人,靠3畝薄田和賀士道做裁縫所得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賀母因辛勤操勞,營養(yǎng)不良,體弱多病,生下賀龍之后,乳汁稀少。因此,賀龍從出生第一天起就受到了饑餓的威脅。
賀龍出生的那一年,湖南相繼發(fā)生了大水災(zāi)和大旱災(zāi)。湘西一帶,饑民遍野,餓殍無數(shù)。時值甲午戰(zhàn)爭之后,腐敗透頂?shù)那逭?,對外屈辱求和,對內(nèi)殘酷剝削,野蠻鎮(zhèn)壓。在天災(zāi)人禍的雙重打擊下,勞動人民的生活極其困苦。賀龍長到五六歲的時候,還沒有穿過一件不破的衣褲,沒有吃過一餐像樣的飯菜。他家欠了地主的一筆債,無力償還,賀士道去給地主干活抵債,仍然還不清“對年加利”的高利貸,加上嚴重的天災(zāi),3畝薄田顆粒無收,全家人實難度日,賀士道只得帶著全家逃荒到30公里外的蹇家坡,給地主當了3年佃戶。全家苦干苦熬,還是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苦日子,無奈,又回到洪家關(guān),繼續(xù)在苦難中掙扎。
生活雖然困難,祖父仍堅持教賀龍練武識字,父親則教賀龍學裁縫手藝。為使賀龍能夠讀書,老人又央求族長把賀龍送進了族人辦的私塾。賀龍大資聰明,也肯用心學習,但是,對塾師只要求死記硬背的呆板教學方法和粗暴打罵學生的態(tài)度很為反感,常設(shè)法反抗,結(jié)果多次挨打,于是常常逃學。他從小膽大,四五歲時,便經(jīng)常在家門外不遠的玉泉河里游泳,稍大一點,敢從幾人高的大橋上往深潭里跳,鉆進河水里一口氣潛游很遠。存一次,河里漲水,他和別的孩子比賽,看準敢下去游水。他率先跳入洪水,被洶涌的波濤沖下去幾里遠,多虧一位老漁民搭救,才得上岸。過后,賀龍仍然常常泡在河里弄水玩耍。
賀龍最高興的事,要算是大姐夫谷績廷讓他放馬了。面對一匹駿馬,抓住它的鬣毛,跳上光滑的馬背,一聲吆喝,縱情飛奔,猶如騰云駕霧,令人心曠神怡。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痛快的事么?所以,賀龍從小就和馬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以后,他懂馬、愛馬,成為紅軍的美談。還有一件使賀龍神往的事情,那就是爺爺教他練武。爺爺去世以后,他又繼續(xù)向父親、堂叔學習武藝。他不怕苦、不怕累,有一股子頑強勁頭,小小年紀,學會了不少武藝。賀龍9歲的時候,桑植縣洪水為患,饑民如潮。賀龍全家也陷入了饑餓難挨的困境。一天,賀士道帶著賀龍進縣城去買“義倉”的平祟米。平祟米是帶有賑濟性質(zhì)的、價格比較低的米,比地主奸商賣的高價米便宜。只是,這種平祟米并不好買,它由縣衙監(jiān)賣,官差衙沒常常手提皮鞭,在一旁耀武揚威,對買米的窮苦鄉(xiāng)民,稍不順眼,舉鞭就打。這一天,義倉前擠滿了買米的群眾,縣衙師爺帶著幫衙役沖過來責罵、推操和鞭打買米的窮人。賀士道看不過,站出來講了幾句公道話。衙役大怒,掄鞭猛抽。賀士道一閃身躲了過去,沒想到皮鞭正抽在身后的賀龍手上,一條血痕立刻凸現(xiàn)出來。賀士道火了,奪過衙役的皮鞭就和這幫家伙打了起來。官府人多勢眾,賀士道被抓進衙門。官吏橫行霸道,窮人挨打受罵,爸爸不畏強暴,以及手上這一條鞭痕,都在賀龍幼小的心靈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次,縣里的禁煙委員坐著大轎來到洪家關(guān)。當?shù)氐谋<组L趕來迎駕,連打帶罵地把圍觀的群眾趕得四下逃散。賀龍見了,忍不住憤憤地說:“呸,什么東西,屁大的污官?!币粋€富家孩子說:“你怎么敢罵官?你長大了莫不想當官?”賀龍沒好氣地說:“你呢?你長大了想當什么官?”富家子弟說:“當保長!”賀龍氣哼哼地瞪著對方。富家子弟也瞪圓了眼撲向賀龍。賀龍一閃身打了富家子弟一耳光。挨了打,闊少爺才想起賀龍是會幾手武藝的,便悻悻他說:“憑什么打我,你就不想當官?”賀龍說:“我長大了當個專打保長的官。保長一進村,不是催糧就是逼債,盡欺侮窮人。”賀龍受其長輩言行的熏陶,從小就痛恨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因而和當?shù)馗患易拥芙?jīng)常發(fā)生沖突。他年紀雖小,但總有一幫窮孩子和他在一起。他又會一些武術(shù),打起架來,吃虧的大都是富家子弟,他們便去向私塾先生告狀,最后吃虧的卻又是賀龍。私塾先生常常不辨是非,偏向那些驕橫的富家子弟,責打賀龍。賀龍忍無可忍,終于離開私塾,再也不去讀書了。
關(guān)鍵詞:黨史故事作文素材,黨史故事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