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歷史)《霸道與王道?秦漢帝國》十、宦官名士大對...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東漢后期,繼位的皇帝常常年幼無知,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quán),政治上更加黑暗,國家處于風(fēng)雨飄搖之中。
跋扈大將軍
東漢的皇帝除了開國之初的光武帝、明帝和章帝外,幾乎都是在幼年之時即位,因而使得東漢政府當每一代皇帝即位之初,總是由皇太后臨朝稱制。這些年輕的皇太后,要掌握封建國家的專制權(quán)力,僅僅憑自身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依靠其他人才行。而她們所依靠的只能是兩種人:一種是她們的父兄,即外戚;另外一種就是她們身邊的奴才,即宦官?;实坶L大之后要奪回自己的權(quán)力,與掌握權(quán)力的外戚、宦官之間便會發(fā)生利害沖突,甚至于相互殘殺,從而使得統(tǒng)治中心十分不穩(wěn)定。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了鞏固皇權(quán),對于外戚防范甚嚴。但是到了他的孫子章帝死時,章帝的兒子和帝年僅十歲,無法掌管政權(quán)。于是,由他的母親竇太后臨朝聽政。竇太后一個女人,怎么有能力來治理國家呢?為了維持局面,她不得不尋求幫手,而最使她放心的就是自己的娘家人。于是,她便委任自己的兄弟竇憲等掌握國家大權(quán),由此,開始了東漢外戚專權(quán)的局面。
竇太后是大司空竇融的曾孫女。建初二年(77)被選入宮,入宮后,漢章帝特別喜歡她,第二年便立她為皇后。
竇太后被立為皇后之后,更是受到章帝的寵愛,可是,她進宮數(shù)年都未生皇子,當時就連普通百姓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道理。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皇子,將來她自己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母因子貴”的道理她十分清楚。因此竇太后的心理就變得有些扭曲,對生了兒子的妃子與貴人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宋貴人生了皇太子劉慶,梁貴人生了和帝劉肇,竇皇后先是在章帝面前說壞話,挑撥皇帝與她們之間的關(guān)系,最終使得章帝疏遠她們,然后又用計害死了兩位貴人,并且自己收養(yǎng)了和帝。
章帝去世之后,和帝繼立。當時,和帝只有十歲,竇皇后被尊為竇太后,臨朝稱制,執(zhí)掌朝政。竇太后想,別說和帝不是自己親生的,就是自己親生的,也不如自己手握大權(quán)好。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使得自己長久地掌握大權(quán),就必須找到一個十分可靠的人,誰又最可靠呢?那就是自己的娘家人。于是,她先后把一大批親戚委以重任,如哥哥竇憲,弟弟竇篤、竇景、竇瑰等都擔(dān)任了要職。朝中文武大臣,地方刺史、郡守、縣令等都有她的親朋故舊,“刺使守令,多出其門”。當時,竇氏滿門皆貴,其子弟親戚飛黃騰達,所受賞賜使東漢政府幾乎“倉帑為虛”。
竇氏家族掌握大權(quán)后,不是想著如何把國家治理好,而是為非作歹,禍害百姓,把整個朝政搞得一塌糊涂,甚至于殺人越貨的事也敢做。其“奴客緹騎……侵凌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掠婦女。商賈閉塞,如避寇仇”。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膽敢冒死進諫者,不是獲罪,就是遭致殺頭。如尚書仆射郅壽、樂恢因上書控告他們,先后被他們活活逼死。一時朝中大員噤若寒蟬。
據(jù)史料記載,在竇氏四兄弟中,最跋扈者要數(shù)竇景,他不僅自己為非作歹,還放縱奴仆們作惡,這些奴仆于青天白日下就敢欺侮婦女,攔路搶劫,洛陽城內(nèi)的商販們一見到竇景的衛(wèi)隊來了,便趕忙收攤關(guān)門,否則就會遭殃。竇憲本人還仰仗自己出擊匈奴有功,和幾個弟弟大興土木,各自修建起豪華住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到有一天,竇氏兄弟幾人突然意識到和帝是一個多余的人,他的存在不僅會給許多事情帶來麻煩,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威脅到竇氏家族的存亡。如果這樣,倒不如趁現(xiàn)在早早除掉這個心腹之患。一不做,二不休,當下找來自己的心腹一起密謀策劃殺害和帝的事情。
但是,此時再謀劃已經(jīng)有些晚了。此時的和帝盡管年齡尚小,但人卻聰明透頂,很有心計,竇憲等人的陰謀傳到了他的耳朵里,讓他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意識到自己必須盡快做出對策,否則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進而他又想到能依靠誰來幫助自己呢?盡管司徒丁鴻、司空任隗等還可以信賴,只是這事非同小可,萬一露出一點馬腳,就會全盤皆輸。思來想去,他認為內(nèi)侍鄭眾是位可以依靠的人。鄭眾在和帝身邊已久,和帝也了解他,而且鄭眾本人也是一個為人謹慎機敏、很有心計的人,辦事也比較穩(wěn)重。于是,和帝便單獨和鄭眾商談此事。鄭眾聞言,果斷地勸和帝要先下手為強,否則會后患無窮,并為之設(shè)計好了具體的方案。
竇憲率兵出擊匈奴班師回朝,和帝先派使臣到城外迎接,犒勞三軍,給他們很高的待遇,就如同沒發(fā)生任何事情一樣。待竇憲他們進了城,和帝便下令關(guān)閉城門,派重兵駐守南宮和北宮,一舉收捕了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等,然后將他們?nèi)繗⒌?。竇憲此時還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他在慶功宴上喝得大醉,踉踉蹌蹌地被侍衛(wèi)扶回家中睡覺去了。等到和帝派人去收回他的大將軍印綬時,他還在迷迷糊糊地做著美夢呢!
和帝感念竇太后的養(yǎng)育之恩,并沒有公開處死竇氏兄弟,只是命令他們離開京師,返回各自的封地,同時派出得力的官員隨同,監(jiān)督他們的一言一行。等到了封地,馬上下令逼迫他們自殺。只有竇瑰因平時表現(xiàn)尚好,也沒有參與策劃謀反,被免死罪。其他竇氏親朋故友,凡是依仗其關(guān)系做官的,一律被罷免回家,由此,外戚竇氏勢力已經(jīng)成為過去?;鹿汆嵄娫谶@次對抗外戚勢力時功勛卓著,和帝為其加官晉爵,從此,宦官逐步掌握了國家權(quán)力,東漢政權(quán)開始由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quán)。
和帝年僅二十七歲便去世了,和帝的皇后鄧氏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鄧太后為了能夠長期把持政權(quán),廢掉和帝的長子,立才出生一百多天的兒子殤帝即位。鄧太后的兄弟鄧騭隨之掌握朝中大權(quán)。但數(shù)月后殤帝去世,鄧太后與鄧騭商議迎立和帝的侄兒為帝,即安帝。安帝年僅十三歲,大權(quán)仍由鄧氏掌握。鄧氏吸取竇氏覆滅的教訓(xùn),比較恭謹守法,并且還能同宦官鄭眾、 蔡倫等共同處事。但他們之間畢竟還是有某些利益摩擦,尤其是權(quán)力之爭是無法調(diào)和的,并不能長久共處。待到鄧太后一去世,安帝的乳母王圣、宦官李閏等便誣告鄧氏兄弟,結(jié)果鄧氏一門遭到貶黜,鄧騭等兄弟子侄七人被迫自殺。安帝親政后,閻皇后的兄弟閻顯等及帝舅耿寶,并為卿校,典掌禁兵;宦官李閏、江京、樊豐等共掌機要。形成了外戚、宦官共同把持朝政的局面。
安帝統(tǒng)治時期,政治更是不如以前,外戚宦官相互勾結(jié),“屬托州郡,傾動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甚至于隨意假做詔書,胡作非為。安帝父母的陵墓在清河國,安帝時常派遣宦官去祭掃,他們便擅作威福,“使者所過,威權(quán)翕赫,震動郡縣”。各地的官吏更是惶怖不可終日,他們“或邪諂自媚,發(fā)民修道,繕理亭傳,多設(shè)儲,征役無度。老弱相隨,動有萬計”?;鹿俚淖饦s橫暴,地方官吏的無恥諂媚與無度催征,使得老百姓深受其害。
數(shù)年之后安帝死去,此前太子因閻皇后進讒言而被廢為濟陰王。閻皇后與其兄閻顯商議迎立幼小的北鄉(xiāng)侯為少帝。但不久少帝又得病去世。宦官孫程等十九人共謀,發(fā)動了宮廷政變,殺死閻顯及其死黨,擁立濟陰王為順帝。孫程字稚卿,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西南)人。安帝之時孫程為中黃門,任事長樂宮,服侍鄧太后。安帝死后,孫程失去靠山,當北鄉(xiāng)侯病重之時,他認為時機來到,便與人密謀反對閻氏,擁立濟陰王。此后,待北鄉(xiāng)侯一死,他們在京畿一帶發(fā)生地震時乘機起事,殺死了江京等人,擁立濟陰王為帝。孫程等十九人因擁立有功同日封侯。孫程封浮陽侯,拜騎都尉,食邑萬戶。到了此時,宦官的聲望及勢力已經(jīng)很高了,他們沒有辦不到的事情,竟然還可以收養(yǎng)兒子讓其承襲爵位。孫程病重臨終之時,上書請求順帝把封國傳給兄弟孫美。結(jié)果,順帝不僅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同時還封孫程養(yǎng)子孫壽為浮陽侯,繼承爵位。這時的皇帝在外戚與宦官的斗爭中,已經(jīng)完全成了傀儡。
順帝陽嘉四年(135),梁皇后的父親梁商以大將軍執(zhí)掌朝政。永和六年(141),梁商去世,順帝又任命梁商的兒子梁冀為大將軍繼續(xù)執(zhí)掌朝政,外戚勢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據(jù)說梁冀是一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家伙,歷任執(zhí)金吾、河南尹等職,一貫橫行不法。而他執(zhí)掌朝政時,朝政的黑暗就可想而知了。
三年之后,順帝死去,其子即位,是為沖帝。沖帝時年僅兩歲,于是,梁太后臨朝聽政,梁冀掌握大權(quán)。一年后沖帝又去世,梁太后與梁冀共謀迎立質(zhì)帝。質(zhì)帝年僅八歲,自然大權(quán)仍由梁氏掌握。梁冀的專橫跋扈引起了質(zhì)帝的反感,在一次朝會時他對梁冀說了一句“此跋扈將軍也”,這下引起了梁冀的不滿。梁冀擔(dān)心質(zhì)帝長大后對梁氏家族不利,又恨又怕,便指使左右,在質(zhì)帝的食物中下毒,毒死了質(zhì)帝。在宦官曹騰等人的支持下,梁冀和太后商議,擁立尚未成年而又昏庸無能的桓帝即位?;傅奂次缓?,便娶了梁冀的另一個妹妹為皇后,這樣,梁氏的威權(quán)在朝中更是顯赫。
梁冀以大將軍的身份主持政事,而皇太后、皇后兩個妹妹圍繞在皇帝身邊,一個主外,兩個主內(nèi),內(nèi)外結(jié)合,整個東漢政權(quán)就牢牢地掌握在梁氏手中了?;实蹌e說參與大事,就連行動也不那么自由。梁冀利用手中的權(quán)利,不僅在洛陽建有豪宅院落,而且在其他地方也修建了許多別苑。他在河南西郊有一個兔苑,有一個西域商人不知梁冀兔苑的一些禁忌,誤殺了一只兔子,結(jié)果連累數(shù)十人丟掉了性命。朝廷中的大小事,都要由梁冀做主,百官的升遷任免,都要到他家中謝恩,然后才能到尚書臺辦理手續(xù)。地方官每年進呈貢品,要先把上等品送給梁冀,隨后才把次一等的獻給皇帝。史料記載,梁冀失勢后,自公卿大臣以至故吏賓客,因牽連而死、免者,多達好幾百人,一時“朝廷為空”。沒收的梁冀家產(chǎn),拍賣后值錢三十多億,相當于當時東漢王朝半年的租賦收入。
五侯十常侍
和平元年(150),梁太后病重,名義上把政權(quán)歸還給桓帝,但實際權(quán)力仍然由梁冀掌握。其后不久太后去世,局勢仍無變化。直到延熹二年(159),梁皇后也死去了,桓帝在宮中才稍稍自由一些,才得以在上廁所的時候悄悄與宦官唐衡密謀,尋求能夠反抗梁冀的人。
桓帝是由梁冀一手扶植起來的皇帝,本應(yīng)對梁冀感恩不盡。據(jù)說當時在質(zhì)帝去世后,朝廷上議論由誰來繼承皇位,以李固為首的一班大臣力主立清河王劉蒜為帝,而梁太后和梁冀兄妹則主張立劉志為帝。最后,終于立蠡吾侯劉志為帝,即桓帝。劉志依憑梁氏兄妹之力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對太后、國舅自然是百依百順。所以,桓帝上臺后,立即封梁冀弟為潁陽侯,封梁冀小弟梁蒙為西平侯,封梁冀子梁胤為襄邑侯,封梁冀的妻子孫壽為襄城君,享受公主的待遇。但是,即使這樣,梁冀仍不滿足,仍是步步緊逼,要桓帝給他更多更大的權(quán)力和特權(quán)。在待遇上,他要求有別于諸侯,不以禮節(jié)為限,并且像 鄧禹那樣封四縣;每次上朝,他要求位置要居于三公之左。還有在車馬、衣服和甲第等其他方面他也要求必須與眾不同,要和霍光一樣。后來,梁冀還自行規(guī)定,朝廷上的一切軍政大事,都必須經(jīng)過他的批準,而后才能辦理。
梁冀在政治上的胃口也越來越大,使桓帝感到皇權(quán)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自己的地位搖搖欲墜,因此,心中十分不滿,進而有了要除掉梁冀的想法。不過,桓帝知道,現(xiàn)在這種情況,想除掉梁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宮廷內(nèi)外,處處都是梁冀的爪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梁冀的掌控之下,千萬不能輕易妄動,大意不得。盡管他自己有一兩個心腹之人,但也沒有什么密謀的場所。此時的桓帝行事頗為謹慎,表面上仍對梁氏一族恩寵有加。
延熹二年(159),梁皇后由于一直沒有生育而被皇帝漸漸疏遠,憂郁成疾,于這年七月去世。桓帝便想乘機一舉除掉梁冀這一心頭大患。八月的一天,桓帝上廁所,竟然茅塞頓開:這不就是一個密謀的好地方嗎?梁氏的爪牙決不會到這兒來的。于是,他便利用去廁所之機與宦官唐衡進行商議?;傅垡坪鉃樗锷诉x,最后選定了單超、左、徐璜、具瑗四位身邊的宦官。第二天,桓帝命唐衡把單超等四人召集到廁所中進行密謀?;傅蹖λ麄冋f,大將軍梁冀專權(quán)跋扈,脅迫內(nèi)外,公卿以下百官都得依照他的旨意辦事。對于這件事,朕已經(jīng)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今欲誅之,不知諸位常侍們意下如何?單超等皆同意皇帝的決定,愿意聽從皇帝的調(diào)遣。最后,他們商定了具體的辦法。單超擔(dān)心皇帝心慈手軟,到時候下不了狠心,便心生一計,自己挽起袖子,把胳膊伸到桓帝面前讓皇帝明誓?;傅垡姞?,隨即在單超的胳膊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表示自己決心已定,不再反悔。
此后,單超等人開始行動,他們頻繁地出入皇帝周圍,引起了梁冀等人的懷疑。為了防備不測,八月的一天夜里,梁冀派中黃門張惲以侍候皇帝為名,入宮觀察情況。按照法律,后宮本為禁地,沒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也不得進入。而梁冀自恃大權(quán)在握,盡管沒有皇帝的旨意,仍然悍然行事。但是,梁冀這次卻失算了。張惲一入內(nèi),便被具瑗以“擅入宮內(nèi),欲圖不軌”的罪名給立即拿下。然后,具瑗報告桓帝。桓帝立即召集眾人商議,說:看來梁冀已經(jīng)察覺此事,宜早不宜晚,應(yīng)立即行動。趁梁冀剛有所懷疑,準備不足,不如以其私派手下擅自入宮的罪名打他一個措手不及。眾人皆同意桓帝的決定。隨后,桓帝來到前殿,命令尚書尹勛持節(jié)召集丞、郎以下官員帶兵守衛(wèi)內(nèi)宮,令具瑗率領(lǐng)左、右御馬廄的兵士和虎賁、羽林等處的兵士共千余人,與司隸校尉張彪共圍梁冀的府第。使光祿勛袁盱持節(jié)收回梁冀的大將軍印綬,并立即下令罷免了梁冀的官職,當場宣布改封梁冀為比景都鄉(xiāng)侯,實際上是把他流放到外地而已。當梁冀明白過來,一切都無法挽回了。他自知兇多吉少,不得不與妻子孫壽服毒自殺了事?;傅垭S即下令將梁氏滿門抄斬,平時依附于梁氏的朝廷內(nèi)外官員一下子被貶逐了三百人之多,使得朝堂一空,國家機器差一點兒就癱瘓了。
宦官單超、左、徐璜、具瑗、唐衡等五人,因討滅梁氏之功,同日封侯。單超任車騎將軍,位等三公,封新豐侯,食邑二萬戶。徐璜等四人也都封侯,各食邑萬戶,世稱“五侯”。還有一些宦官也因立有大功而封侯,如侯覽、趙忠等人。從此,朝政被宦官掌握,政治更加混亂不堪。據(jù)史料記載,他們的宗族親屬被派到地方上擔(dān)任刺史、太守,貪贓枉法,榨取民財,完全等同于強盜。如侯覽的哥哥侯參出任益州刺史,對轄區(qū)內(nèi)一些有錢人家采取誣陷的手段,抓來殺掉,然后將其全部家產(chǎn)據(jù)為己有,前后累計獲億萬數(shù)錢。后來他被押送至京城受審,于半道上畏罪自殺。京兆尹檢查他的隨行車馬,居然還有三百多車,裝的全是金銀錦繡珍玩,多得幾乎數(shù)不清。
單超早死,四侯專橫,民間稱他們是“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如果順從他們,可以青云直上,光寵三族;違背他們,則會遭致“參夷五宗”之禍。這樣一來,民間憤怒地咒罵道:一將軍死,五將軍出。使得“中外服從,上下屏氣”,朝政一片昏暗,整個東漢王朝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
桓帝延熹八年(165),另立貴人竇氏為皇后。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無子。竇皇后與其父竇武商議,迎立十二歲的解瀆亭侯,是為靈帝。竇太后臨朝稱制,竇武任大將軍執(zhí)掌朝政。在宦官勢力猖獗的情形下,竇武與官僚陳蕃等密謀,圖謀驅(qū)逐宦官勢力,但竇太后不同意。不久,機密泄露,宦官曹節(jié)、王甫等發(fā)動政變,幽太后于南宮,殺死竇武、陳蕃等,獨霸朝政。其后二年,曹節(jié)去世,而宦官趙忠、張讓等十二人都任職中常侍,封侯貴寵,被稱為“十常侍”。
當時的宦官之所以如此,與靈帝的不作為有關(guān)。靈帝不僅不理朝政,而且整天在后宮尋歡作樂,驕奢淫逸,是一個十分昏庸荒唐的皇帝。最荒唐的就是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帝王公開賣官撈錢的先例。當時靈帝在西園張榜公開賣官,俸祿二千石官錢二千萬文,四百石者四百萬文。還規(guī)定地方縣一級官員,按任職地方貧富不同,根據(jù)可以面議價格,付款后方可上任。除了自己的皇帝一職不賣之外,就連三公一類的官職,靈帝也公開叫賣。有這樣一個故事:廷尉崔烈,通過靈帝的傅母程夫人,用五百萬文買了三個司徒職位。在舉行封拜儀式時,靈帝竟然說道:真可惜啊!本來可以賺他一千萬的!靈帝的私蓄有很多,多得竟然寄放到張讓等宦官家中。
不僅如此,靈帝還是一個非常不羈的皇帝。據(jù)說他當上皇帝之后,在后宮穿胡服,住胡篷,睡胡床,跳胡人舞蹈。這些玩夠了,又玩起了珍禽異獸。后來對這些東西也沒有興趣了,宦官張讓又建議道:臣以為天下最好玩的莫過于讓年輕女子裸體追逐。靈帝聽后,大聲叫好,隨即下詔建“裸游館”。讓數(shù)百名裸體妙齡女子在其中追逐打鬧。玩至興起,靈帝自己竟然也赤身上陣,加入行列中玩耍。一次,靈帝高興之余,竟然說出了這樣的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真是滑稽至極?;鹿賯兊玫竭@樣空前的寵遇,更加肆無忌憚,任意妄為,東漢政治的腐敗也達到了極點。
靈帝雖然年齡不大,但由于生活沒有節(jié)制,終于在中平六年(189)病死,時年三十四歲。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皇后生的劉辯,一個是王美人生的劉協(xié)。中平六年四月,靈帝病倒,最后一件大事就是解決皇位繼承的問題。當時,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一些大臣建議靈帝立何皇后所生嫡子劉辯為帝。但是,王美人曾深受靈帝寵愛,后來由于兩人爭風(fēng)吃醋,被何皇后毒死了。而靈帝對王美人念念不忘,便與其親信、上將軍校尉、宦官蹇碩密謀,議立只有九歲的劉協(xié)為帝。但天有不測風(fēng)云,還沒有來得及草擬詔書,靈帝便去世了。
靈帝死后,蹇碩生怕出現(xiàn)意外,于是,封鎖靈帝去世的消息,決定先殺何進再立劉協(xié)。蹇碩假借靈帝的名義,下詔召何進進宮。何進接詔后便急忙進宮。當他快進后宮之時,遇到了與自己關(guān)系親密的宦官向他使眼色,像是暗示什么,他突然明白過來,慌忙退出宮來。何進回到自己府內(nèi),才知道靈帝已經(jīng)駕崩,蹇碩是矯詔要他的命。這下何進大怒,立即召集文武大臣上朝,宣布靈帝死訊,并秉承皇后旨意,立劉辯為帝。由于宦官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引起眾文武大臣的不滿,因此對于何進的建議他們并沒有異議。于是立劉辯為帝,史稱少帝。何太后臨朝稱制,何進掌握大權(quán)。而劉協(xié)被封為渤海王,后改封陳留王,隨之撫養(yǎng)劉協(xié)長大成人的董太后被害死。
劉辯繼立,外戚掌握了政權(quán),無疑是對宦官的又一次打擊,且對宦官的打擊并沒有到此為止。何進掌握大權(quán)后,馬上把蹇碩殺掉。 袁紹對何進說:宦官心心相印,應(yīng)乘機把他們?nèi)繗⒌粢猿蠡?。何進同意,只是何太后不允。何進沒有辦法,只得再次與袁紹密謀。袁紹建議召集各路猛將進京,逼太后誅殺宦官。何進同意,于是下令包括 董卓在內(nèi)的各路軍馬進京。
再說何進殺掉蹇碩之后,其他宦官終日坐立不安,生怕自己也會遭到如此下場。當他們看到何進調(diào)兵遣將,便意識到自己的末日來到。他們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于是,便詐傳太后旨意,宣何進入宮議事。何進此時真的大意了,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身處危機之中。結(jié)果一進宮門,便被早已埋伏在這里的士兵殺死。
袁紹得知何進被殺的消息后,立即派兵沖入宮內(nèi)盡殺宦官?;鹿購堊?、段帶著少帝、何太后以及陳留王劉協(xié)從小道出城逃走。誰知路上丟失傳國玉璽,又遇到尚書盧植,二人自知性命難保,于是投水自殺。盧植護送少帝一干人回宮時,遇到了正帶兵進城的董卓,于是董卓護送少帝進城。進城后董卓自恃兵多將廣,力量強大,于是統(tǒng)攬了朝中大權(quán)。此時,宦官勢力已經(jīng)衰微,但是董卓不放心的是外戚,盡管何進已死,但朝中外戚勢力依然強大。要想獨攬大權(quán),就必須廢掉少帝,另立新帝才行。因此,董卓想到了何皇后害死董太后一事,以為董太后報仇為由,力逼眾大臣同意廢掉少帝,立劉協(xié)為帝。
董卓廢少帝立劉協(xié)為帝,這實在不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的常規(guī)做法,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反對。袁紹提出反對意見,說:少帝剛剛即位,并沒有任何差錯,你廢長立幼,這違背了常理和天下人的意愿!董卓聽罷大怒,拔劍威脅道:如今天下都已經(jīng)在我手中了,誰敢不聽我的話,難道你袁紹想試一試我的劍鋒嗎?而袁紹也不示弱,拔劍以對。最后,袁紹說了一句“后會有期”,便扭頭走了。袁紹走后,董卓又問眾人還有什么意見,尚書盧植說:陛下并沒有做錯什么,你為何非要把他趕下臺呢?不等盧植說完,董卓拔劍就向盧植刺去,想一劍把盧植殺死,幸好被身旁的蔡邕給攔住,盧植才幸免一死。至此,再沒有任何人敢提出異議。
董卓逼迫何太后下詔廢掉少帝,立劉協(xié)為帝,即漢獻帝。少帝降為弘農(nóng)王,何太后被逼出宮,不到幾個月便含恨而死。一年后,董卓又派郎中令李儒鴆殺少帝,謚號少帝。從此,東漢王朝開始了軍閥以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混戰(zhàn)局面。歷史也從此進入了 三國時期。
黨錮之禍起
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quán),一方面使得東漢王朝的統(tǒng)治更加黑暗腐朽,進而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使東漢王朝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另一方面外戚與宦官把持著官吏選拔的大權(quán),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士人進階入仕做官的途徑。這使得忠義之士滿懷憤恨和不滿,于是,他們反對外戚宦官專權(quán),要求改革政治,以維系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
當時,反對外戚宦官擅權(quán)營壘的主體是朝廷內(nèi)外的一批正直開明的官僚,另外還有一部分士人,也就是當時在太學(xué)就讀的太學(xué)生以及在各郡縣學(xué)學(xué)習(xí)的生徒。外戚和宦官控制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政權(quán)機構(gòu),選舉不實的情況十分嚴重。如在順帝之時,河南尹田歆按照制度應(yīng)當推舉六名“孝廉”。他對外甥王諶說:我已經(jīng)收到貴戚大臣的許多信件,這些都是無法拒絕的,只能讓你物色一名真正的人才貢獻給國家。可見,在當時,這種請托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了,一些無權(quán)無勢的賢才晉身無門,只好望天長嘆。而在當時像王諶這樣的官僚又有幾多呢?還能為國家為人才著想的清官又有幾個呢?所以,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边€有人無奈地寫道:“順風(fēng)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边x出的秀才沒有知識,舉出的孝廉不愿供養(yǎng)自己的父母,選出的勇猛將士卻膽小如雞。
和帝即位之初,竇太后臨朝稱制,竇憲兄弟口含天憲,掌握朝中大權(quán),驕奢淫逸,朋比為奸,激起了當時一些正直官僚們的不滿和反對。司徒袁安、司空任隗等人采取措施,打擊外戚勢力,罷免了親附于外戚的州郡官吏四十多人。和帝去世之后,司空周章因反對鄧太后專權(quán),企圖發(fā)動政變,最后,事泄被迫自殺。到了安帝末年,宦官、外戚之爭更使得東漢朝政腐敗不堪。太尉楊震等人多次上書,抗議外戚和宦官的擾亂政治,結(jié)果,楊震亦被罷官,最后憤而自殺。此后,又出現(xiàn)過李固上策,要求政府摒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重權(quán),禁絕宦官子弟參與政治。還有,當東漢政府派遣杜喬等八人分行州縣之時,侍御史張綱拒絕接受命令,把車輪埋置于洛陽都亭,并公開宣布:豺狼當?shù)?,安問狐貍?彈劾梁冀兄弟。他們的行動,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使朝野上下為之震動。
桓帝、靈帝時,外戚、宦官進一步把持朝政,兇殘暴虐,更加劇了政治腐敗和社會危機,使得當時政治更加黑暗?;鹿俚膶?quán),使知識分子正常的入仕途徑受到嚴重阻隔,本來是官吏后備軍的太學(xué)生們感到前途渺茫,報國無門,異常憤懣。為了清除宦官勢力,挽救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許多憂國之士懷著救國大志,以極大的熱情參政議政。與此同時,一大批在朝的正直官吏也積極行動起來支持太學(xué)生們的運動。由此,兩股勢力便聯(lián)合起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用各種方式同宦官勢力進行斗爭。
在這次反對外戚宦官的斗爭中,清議是其采用的主要手段。所謂的清議原是民間對某人道德品行的一個評論。東漢政府在選拔官吏之時,政府要依據(jù)鄉(xiāng)閭清議,察舉征辟那些遵守封建倫理道德的孝廉之士入仕。因此,可以從清議中看到一個人自身的價值和社會地位。也正是因為這樣,一些善于觀察、評論人物的名士便受到眾人的尊敬。他們對人物的褒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鄉(xiāng)閭輿論,影響著當時的察舉制度,對士大夫們的仕途有著較大的影響。郭泰就是這樣一位名士,很受當時人們的歡迎和尊敬。還有汝南名士許劭和他的從兄許靖,也十分喜歡在一起品評人物,常常在每月的初一日對鄉(xiāng)黨人物進行品評,所以人們稱之為“月旦評”。一些大官僚和門閥士族為了操縱和壟斷入仕,進退人物,大肆提倡清議,對那些長于臧否的名士也十分尊重。應(yīng)當說,在當時東漢政治極端腐敗的狀況之下,清議或多或少能起到一些激濁揚清的作用。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們關(guān)心社會、參與政治的熱情,顯示了輿論和道義的力量。
當時,一些在京的官吏如李膺、陳蕃、王暢等人也積極支持太學(xué)生們的活動,因此,受到太學(xué)生們的擁戴。太學(xué)生們非常敬重他們的人品和風(fēng)貌,都齊聲贊嘆說:天下??钤Y,不畏強御陳仲舉(即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即王暢)。李膺,字元禮,著名的名士領(lǐng)袖,居官以不避豪強而著稱。他任青州刺史時,所屬郡縣守令畏懼他的聲威,紛紛望風(fēng)棄官。而在他任度遼將軍時,一些少數(shù)民族貴族竟然攝于他的聲威,把在張掖等邊郡劫掠的男女人口給送了回來。尤其在任司隸校尉時,他更是以執(zhí)法不避豪強而著稱。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在他屬下任縣令,平素貪殘暴虐,無惡不作,甚至殘殺孕婦取樂。當他聽說李膺官復(fù)原職,非常害怕,便逃到京城張讓家中藏匿起來。李膺得知消息后,親率吏卒前往張讓家中搜查,抓獲了張朔,經(jīng)審訊后處以死刑。張讓又氣又恨,跑到桓帝面前告狀?;傅壅僖娎钼?,責(zé)問事情的經(jīng)過。李膺回答說:我擔(dān)心自己辦事太遲而犯過失,卻沒有想到因辦事快而獲罪。如今我知道自己犯了罪,只是請求陛下再給我一點兒時間,讓我把罪魁禍首繩之以法,到那時,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桓帝聽后,無話可說,最后,只好對張讓說:你的弟弟有罪,司隸又有什么過錯?遂宣布李膺無罪。此后,宦官都十分懼怕李膺,他們處處小心謹慎,甚至連假日都不敢走出大門,桓帝也感到奇怪,問這是怎么回事,宦官回答道:害怕李校尉。而另一些人卻因為李膺敢于打擊宦官而十分崇拜他,尤其是士大夫們,認為如果能得到李膺的接待,就是莫大的榮譽,并稱之稱為“登龍門”。
當時,河內(nèi)郡(今河南武陟西)豪強張成,略懂得一些法術(shù),他以此交結(jié)宦官,宦官把他推薦給桓帝。由此,張成便得意忘形,胡作非為。他知道朝廷將要頒布大赦令,于是便指使自己的兒子隨意殺人。李膺聞知后,非常氣憤,不顧大赦令已下,還是依法將張成的兒子處以死刑?;鹿俸钣[等唆使張成的弟子牢修上書誣告李膺聯(lián)絡(luò)太學(xué)生和各郡生徒,“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fēng)俗”。這下桓帝發(fā)怒了,于延熹九年(166),下令逮捕黨人。李膺、陳實等二百多人被收審。太尉陳蕃力諫,并拒絕受理這一案件,指出如此做與焚書坑儒并無區(qū)別。桓帝更加生氣,下令罷免了陳蕃。后來,桓帝迫于輿論壓力,不得不釋放黨人,赦歸田里,但又明文規(guī)定,終身禁錮黨人,將其全部罷免,不許再做官。這就是有名的“黨錮事件”。
黨錮事件發(fā)生后,士大夫聞風(fēng)而動。他們把那些不畏宦官勢力而受禁錮的黨人分別加上三君、八及、八俊、八顧等不同的美稱。范滂出獄歸家,家鄉(xiāng)父老迎接他的車輛多至數(shù)千。侍御史景毅的兒子是李膺的學(xué)生,由于名冊上沒有列入而未受牽連。景毅卻主動請求免官歸家。度遼將軍皇甫規(guī)也沒有被當作名士列入黨禁,但他自陳與黨人的關(guān)系,請求連坐,說:我從前舉薦過張奐,是我附和黨人;當我被判刑服役之時,太學(xué)生張鳳等曾為我鳴冤,是我受黨人附和,我應(yīng)當受到懲罰。盡管最終皇甫規(guī)等人沒有受到朝廷的處罰,但卻受到人們的贊賞。正因如此,也使得他們與朝廷權(quán)貴宦官之間的對立情緒更加高漲,極大地震撼了封建統(tǒng)治者。
被稱為八及之一的張儉,當時擔(dān)任山陽郡(今山東巨野東)東部督郵?;鹿俸钣[,山陽郡防東(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南)人,桓帝初年任中常侍,后來,他參與了殺梁冀的行動,因功被封為高鄉(xiāng)侯。從此以后,侯覽手握大權(quán),不可一世。據(jù)史料記載,侯覽侵奪民田達一百多萬頃,民宅達三百八十一所,共修建宅第達十六區(qū)。每個宅院內(nèi)均有高樓池苑,珍禽異獸,樓堂亭閣鱗次櫛比,儼然皇帝的禁宮。侯覽的家人在鄉(xiāng)里依仗其權(quán)勢橫行不法,殘害百姓,深為當?shù)匕傩账春?。張儉揭發(fā)其罪行,下令懲治,并上書請求朝廷懲治侯覽。但是上書被侯覽所扣,并沒有上達皇帝。從此侯覽對張儉十分忌恨。建寧二年(169),侯覽指使爪牙、張儉的同鄉(xiāng)朱并誣告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結(jié)黨,危害社稷江山。宦官曹節(jié)便示意有關(guān)部門把李膺等上次被禁錮的人一同牽連進去,奏請皇帝懲治黨人。當時年幼無知的靈帝并不知道何謂黨人,宦官曹節(jié)便告訴他說黨人要奪取國家大權(quán)。這下靈帝終于明白了,這還了得,一定要重治他們。于是,靈帝下詔,李膺、范滂等一百多人被捕后死在獄中,妻子兒女徙邊,牽連者禁錮五族。張儉出逃避禍塞北,據(jù)說他在逃跑途中得到了許多人的掩護,還有許多人出資相助。后來,官府追查下來,成百人受牽連而家破人亡;再加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誣陷別人,或者一些地方官吏有意擴大化,最后,死亡、流放、罷官禁錮的共達六七百人。黨錮之禍一直延續(xù)了十余年,株連之廣,打擊面之寬,到了無以復(fù)加的程度。直到中平元年(184),黃巾大起義爆發(fā)后,東漢政府才宣布赦免黨人,起用他們?nèi)ユ?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
黨錮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斗爭,是統(tǒng)治階級權(quán)力再分配的一種方式。但是,這次大的運動在中國古代史上,尤其是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發(fā)展史上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中國古代規(guī)??涨暗闹R分子與官僚士大夫相結(jié)合的一場政治運動,同時也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斗爭。當時那些不畏強暴、憂國憂民、充滿理想的黨人深為后人景仰,他們的風(fēng)范為中國知識分子增添了光彩。
關(guān)鍵詞:秦朝歷史作文素材,秦朝歷史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