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故事)毛新宇:毛澤東17歲第一次發(fā)表的政見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在1911年春日里的一天,17歲的毛澤東擠進了一艘湘江小貨輪的三等艙里,踏上了通往長沙的路。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來省城,年輕的他既興奮又忐忑不安。湘江的水滾滾地向前流去,踏著波濤,毛澤東步入了現代中國洶涌的歷史大潮中。
到長沙后,毛澤東想去駐省湘鄉(xiāng)中學就讀。但這是一所很有名氣的學校,他幾乎不敢抱什么希望。出乎意料的是,他被順利地錄取了,成為被許多人羨慕的省城這所名校的學生。
此時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革命正在醞釀之中。激烈的斗爭局勢,使毛澤東對政治更加關切。通過閱讀由同盟會會員宋教仁、于佑任主編的有著鮮明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的報紙——《民立報》,毛澤東知道了黃花崗72烈士,知道了孫中山和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他為此而異常興奮和激動,于是他奮筆疾書,寫了一篇充滿戰(zhàn)斗激情的文章,貼在湘鄉(xiāng)駐省中學堂的墻壁上,第一次發(fā)表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在這篇文章里,他表達了對祖國興亡的深切關心,痛斥了清王朝統(tǒng)治的黑暗和殘暴,并且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推翻腐朽透頂的清王朝,組織民國新政府,立即把孫中山從日本召回來任新政府的總統(tǒng),康有為做內閣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文章貼出去以后,立即在全校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很多熱血青年受到鼓舞,反清情緒急劇高漲。后來,毛澤東曾就自己的這一舉動解釋道:當時“思想還有些糊涂。我還沒有放棄對康有為、梁啟超的欽佩。我并不清楚他們之間的差別”。但是,由贊同君主立憲,到主張推翻清王朝,廢除封建帝制和建立共和制,多少可以說明,在他的心目中,康、梁的地位開始下降了。17歲的毛澤東,已經由一個不反對帝制的人,轉變成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而且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他以實際行動站到了革命派的一邊。
這時,全國各地反清情緒不斷高漲。1910年的5月,清政府又倒行逆施,頒布了“鐵路國有”政策。一手向地方收回鐵路主權;另一手又將鐵路主權作為抵押向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大借外債。這樣做的結果,鐵路的主權,不可避免地要被帝國主義攫去。四川、湖南、湖北和廣東等省的人民,紛紛抗稅、罷課、罷市、罷工,開展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湘鄉(xiāng)駐省中學堂的學生,也非常氣憤。他們以剪辮子的手段,來表示反抗清朝政府。
在清朝,男子留辮子是歸順的象征,是清朝皇帝統(tǒng)治的象征。剪辮子還是蓄辮子,被人們看做是對皇帝的態(tài)度問題。為了表示與反動賣國的清政府徹底決裂,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剪掉辮子,且鄙夷地譏稱長辮子為“豬尾巴”。幾個月前,毛澤東還把剪了辮子的人稱為“假洋鬼子”,而現在自己也一躍成為堅決主張取消辮子的人了。他和另外一個同學帶頭剪掉辮子,以示自己擁護革命和反對清朝的決心。可是十多位原先同意剪掉辮子的同學,見毛澤東剪掉辮子后的模樣,卻猶豫起來,遲遲不肯動手。毛澤東對這種不守信用的行為非常不滿,他認為,這是思想動搖的一種表現。搞革命就要有決心,有勇氣;剪掉辮子是有決心的一種表示,應該堅決、果斷,不應該只說不做。于是,他和另一位剪掉辮子的同學一起,一面鼓勵他們與清朝決裂,一面則以遵守諾言為由,采取“出其不意”的辦法,強行剪掉了十幾個同學的辮子。這也多少透露出他少年時代就具有的那種說到做到、果斷利索的行動風格。
就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毛澤東由一個留長辮子的人,一躍成為堅決的反清政府的人。這表明,在迅猛發(fā)展的革命形勢面前,他很快地拋棄原來的觀點,自覺地涌進革命的潮流中去。后來,他自己也感嘆道:“政治思想是怎樣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觀點啊!”
關鍵詞:黨史故事作文素材,黨史故事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