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國削弱秦國稱雄
——戰(zhàn)國中后期的秦國公元前259年,一位秦國公子的男嬰,在趙國都城邯鄲出世。他姓嬴名政,就是后來的 秦始皇。
嬴政之父異人,又名子楚,是秦昭王的庶孫,孝文王的庶子。異人的母親夏姬不得寵,他曾作為“質子”被派往趙國,寓居趙國都城邯鄲。秦昭王后期,秦趙關系 緊張,異人處境困頓。當時,陽翟(今河南禹縣)富商 呂不韋正在邯鄲經(jīng)商,結識了這位窘迫的秦國公子,認為“奇貨可居”,便以重金買通孝文王的寵妻華陽夫 人,立異人為太子,取得繼承王位的資格。
異人的父親孝文王,是個短命的國君,即位僅三天就死了,異人因而被立為莊襄王。這位曾經(jīng)失意的王孫,一躍而為國君,對呂不韋格外敬重。呂不韋立嗣有功,當上了秦的國相,封為文信侯,食洛邑十萬戶,家僮達萬人之多。
中小學生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優(yōu)秀作文網(wǎng)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
但是,莊襄王同樣是個短命的國君。公元前246年,在位不過三年的莊襄王也死了,13歲的嬴政登上王位,呂不韋被尊為“仲父”,執(zhí)掌秦國的朝政大權。秦王政雖然年幼,一時不能親政,但是祖輩卻為他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留下了一份豐厚的“遺產(chǎn)”。
原來,在戰(zhàn)國初期,齊、楚、燕、趙、魏、韓、秦等七國,并列為“戰(zhàn)國七雄”。其中秦國僻處雍州之地,人們視如“夷狄”之屬,與山東六國相比,是個比較落 后的諸侯國。直到秦孝公即位后,任用 商鞅,變法圖強,秦國才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執(zhí)行獎勵耕戰(zhàn)的政策,使秦的經(jīng)濟實力和軍事力量急遽增長。公元前 340年,商鞅率軍東進,擊敗強大的魏國,俘獲魏將公子,初露秦國“雄諸侯”的鋒芒。從此,落后的秦國逐步躍居“七雄”之首,商鞅變法這一社會改革,成 為秦國歷史發(fā)展的轉折。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繼位。當時秦國的軍事實力,在諸侯國中已是屈指可數(shù)。它擁有一支約百萬的常備軍,是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之一。秦的實力發(fā)展如此之快,其威望與日俱增。秦惠文王即位之初,楚、韓、趙、蜀紛紛入 秦朝賀;連周天子也以禮相慶,對這位新國君表示祝賀。
秦惠文王繼孝公之后,憑借雄厚的軍事力量,屢次擊敗東北方毗鄰的強敵魏國。公元前331年,秦大敗魏軍,斬首八萬,虜其將龍賈,魏國被迫割河西(今陜西 澄城縣以東至黃河一帶)之地求和。接著,秦軍渡過黃河,以破竹之勢,先后攻取汾陽(今山西榮河)、皮氏(今山西河津縣),又包圍魏邑焦(今河南陜縣境內(nèi)) 和曲沃(今河南陜縣西南),魏國再次把上郡15縣獻給秦國。三年之間,秦接連擊敗魏國,收復河西失地,奪得黃河天險,威震山東諸國。
作文網(wǎng)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中小學生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秦國頻頻舉兵東向,而且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一些諸侯國望而生畏,因而“合縱”抗秦的潮流,便隨之興起。秦惠文王針鋒相對,起用魏人 張儀為相,以“連橫”之策, 對付“合縱”抗秦的力量。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齊(一作楚)五國,聯(lián)合匈奴攻秦,秦軍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南)擊敗韓、趙軍隊,韓將申差被 擒,八萬余人被殺。這次“合縱”抗秦,以失敗而告終。
秦的東北方大局既定,便將注意力轉向西南的巴蜀和東南的楚國。當時楚國的實力比 魏強,又與秦國東南方毗鄰,時時威脅著秦國。秦視楚如心腹之患,早在楚威王時期就有舉巴蜀并漢中的野心。果然,楚威王死后13年,秦將司馬錯揮師南下,一 舉滅了西南的蜀,接著又吞并巴,下一個目標就是楚國的漢中了。然而,當時楚齊結盟,秦不敢輕舉妄動。于是,秦惠文王派張儀出使楚國,勸楚懷王與齊絕交,愿 以商於(今陜西商縣東南,河南西陜一帶)六百里地相送。昏庸的楚懷王喜形于色,立即與齊斷交。當楚懷王派人到秦受地的時候,張儀卻表示只能給予楚國六里 地。楚懷王大怒,兩次發(fā)兵攻秦,結果都被打敗,楚將屈被俘,漢中郡六百里地落入秦國手中。楚軍一敗再敗,傷了元氣,國力開始衰弱。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從此,漢中與巴蜀連成一片,一起并入秦國版圖。秦據(jù)有一個穩(wěn)定而又富饒的后方,解除了東進的后顧之憂。
但是,秦惠文王“壯志”未酬,過早地死了。他的兒子秦武王,繼位只有四年,也死去。秦國的王位,由秦惠文王另一個兒子繼承,這就是秦昭王。
秦昭王即位,因為年紀還小,母親宣太后臨朝,又任用魏冉(宣太后的異父長弟)為相,處理政務。昭王前期的秦國,朝政完全由宣太后及魏冉控制。
秦昭王時期,勢力能與秦匹敵的只有東方的齊國,它們成為遙遙相對的兩大強國。公元前288年,為了拆散合縱聯(lián)盟,削弱齊國的力量,秦派魏冉約齊稱帝,條 件是秦齊共伐趙國,齊王欣然接受。于是,齊稱東帝,秦稱西帝。但是,齊國為了孤立秦,爭取天下歸心,不久即將帝號取消,秦亦隨之放棄稱帝。當時秦、齊兩 強,旗鼓相當。直到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之后,又南侵楚國,西侵“三晉”,而且企圖并周室而代之,許多諸侯國無不為之震恐。齊國勢焰逼人,秦受到了威 脅。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派蒙武大舉伐齊,奪取九城。過了一年,又與韓、趙、魏、燕聯(lián)合,發(fā)動攻齊的濟西大戰(zhàn)。齊國一敗涂地,失去了強國地位。 作文網(wǎng)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中小學生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接著,秦再敗楚國。自從秦奪得漢中以后,對楚國仍然步步緊逼。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詐稱在武關約會楚懷王,乘機將他劫持到咸陽,要求割讓巫郡和黔中 郡,遭到楚懷王拒絕。楚懷王被扣留三年,最后病死在秦國。秦沒有就此罷休,幽禁不成,便改用武攻。公元前280年,秦將司馬錯發(fā)隴西之兵,大敗楚軍,楚國 被迫割讓上庸(今湖北房縣西北)、漢水北岸等地。第二年,又遣 白起攻楚,水灌鄢(今湖北宜城東南)城,楚軍傷亡慘重。公元前278年,白起乘勝攻破楚都郢 (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襄王逃到陳(今河南淮陽縣)。秦奪取鄢、郢之后,以該地置為南郡。接著,秦令蜀守張若率兵東下,奪得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至此,號 稱百萬雄兵的楚國,僅留下十幾萬兵力。楚國也一蹶不振了。
破楚之后,秦軍移師北上,攻打“三晉”。自秦昭王即位十年后,大約25年間,秦對魏、韓頻頻用兵,所侵占的領土相當可觀。魏、韓兩國大大削弱,秦軍的攻擊目標,便指向另一勁敵趙國。
趙國繼魏、齊、楚之后,是戰(zhàn)國后期的強國。秦國與趙國的關系,在秦惠王后期,兩國兵爭日漸增多。從秦武王即位,到秦昭王初期,雙方關系又趨于平靜,十余 年間未見兵火。其后30年,兩國處于或戰(zhàn)或和的狀態(tài)。公元前270年,秦發(fā)兵攻趙,兩軍戰(zhàn)于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國名將趙奢堅壁不戰(zhàn),后來又搶占北山, 乃縱兵大破秦軍,使秦遭受少有的慘敗。
此后,秦任用范雎為相,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將主要兵力轉向攻魏、韓。公元前262年,秦 軍占領野王(今河南泌陽縣),切斷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lián)系,上黨太守自請歸附趙國。秦不滿趙國接納上黨,翌年即派王進攻上黨,趙使廉頗拒秦于長平,兩國 關系緊張起來,公元前260年終于爆發(fā)長平大戰(zhàn)。
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在上黨郡境內(nèi),由趙國名將廉頗率軍駐守。大戰(zhàn)之初,秦的攻 勢凌厲,趙軍損兵折將,接連失利。廉頗采取守勢,堅壁不戰(zhàn),以消耗秦軍的力量。秦大施反間計,散布廉頗怯戰(zhàn)欲降,秦只懼怕趙括統(tǒng)兵的流言。趙王果然中計, 以趙括取代廉頗為將。秦昭王聞訊,立即更換秦軍主將,以白起為上將軍,統(tǒng)兵擊趙。趙括雖然是名將趙奢之子,但他的母親深知趙括沒有統(tǒng)兵的才能,力勸趙王收 回成命,卻遭到了拒絕。于是,趙括傲然將兵,更改廉頗原來的部署,下令出兵攻打秦軍。秦將白起佯裝敗退,引趙軍至秦壁之下,并派奇兵絕其后,分趙軍為二, 秦昭王親自趕赴河北,征發(fā)當?shù)?5歲以上的男子到長平,斷絕趙軍的援兵和糧道。趙軍挨餓46天,竟以殺人充饑。為了突破秦軍的包圍,趙括分兵四隊,幾次輪 流突圍,但都沒有成功。最后,趙括孤注一擲,親領精兵沖殺,結果被秦軍射死。秦大敗趙軍之后,將投降的40余萬人統(tǒng)統(tǒng)坑殺,僅放回弱小者240人。
長平戰(zhàn)后,趙國力量大大削弱,白起準備乘勝包圍邯鄲,攻滅趙國。范雎嫉妒白起功高,乃說服秦昭王,同意趙國割地求和。從此白起與范雎關系不和。
公元前259年,秦遣王陵將兵攻趙,白起因病未行。王陵進攻趙都邯鄲,遭到趙國軍民奮力抵抗,秦軍受挫失利。秦昭王令白起替代王陵,但白起認為,秦經(jīng)長 平之戰(zhàn),損失不小,今遠征邯鄲,趙內(nèi)勵士卒,外連諸侯,里應外合,秦軍必破無疑。白起不主張再興師伐趙,乃稱疾不行,昭王改派王取代王陵。又經(jīng)范雎保 舉,以鄭安平為將軍,率軍圍攻邯鄲。
邯鄲被圍之后,趙國派平原君趙勝向諸侯國求援。平原君與魏國有姻親關系。他要求魏國出兵,魏王害 怕秦國報復,由晉鄙率領救趙的十萬魏兵,一直持觀望的態(tài)度。因此,魏公子無忌不得不竊取虎符,奪取晉鄙的兵權,對圍趙的秦軍發(fā)起攻擊。平原君又率門客毛遂 等20人,與楚國結盟抗秦,救趙的楚軍由春申君黃歇率領,也同時開到了邯鄲。
魏、楚救趙的軍隊匯集邯鄲,秦軍遭受內(nèi)外夾攻,數(shù)戰(zhàn)不 利,處境十分危急。秦昭王再遣白起攻趙,白起稱病不肯奉命,因而觸怒了昭王,終于被削奪爵位,貶遷陰密(今甘肅靈臺西),不久被趕出咸陽。白起行至杜郵 (今陜西咸陽東北),昭王遣使賜劍“自裁”。在秦歷代名將中,白起殺敵最多,戰(zhàn)功顯赫,其結局卻最慘。
與此同時,久圍邯鄲的秦軍,遭到魏、楚、趙聯(lián)軍的攻擊。魏公子無忌大敗秦軍于邯鄲,秦將王兵敗逃回,被趙軍圍困的鄭安平,率兩萬秦軍投降。邯鄲之役表明,諸侯國利用秦內(nèi)部的矛盾,合縱抗秦,依然可挫秦軍的銳氣。
盡管如此,秦昭王時期,山東諸國相繼削弱,而秦國越戰(zhàn)越強,已成歷史的定局。秦昭王晚年,各諸侯國對于秦,事實上已經(jīng)賓服。當時韓、魏雖未亡國,但史稱 “韓王入朝”(《史記·秦本紀》),而魏則“委國聽令”(同上)。南方的楚國,由于屢敗于秦,不僅喪師破國,還被迫一再遷都,逃之夭夭。趙國自從長平慘 敗,邯鄲被圍之后,也如同 驚弓之鳥。還有齊國和燕國,因懾于秦的軍事力量,也常取袖手旁觀的態(tài)度。秦圍攻長平,齊國拒絕支援趙國,使趙軍遭受滅頂之災。
總之,秦昭王在位56年,已逐步造成秦統(tǒng)一中國的大勢。到秦莊襄王時期,任用呂不韋為相,秦繼承前輩的武功,又奪取許多戰(zhàn)略要地,為統(tǒng)一全國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莊襄王即位那年,呂不韋誅滅僅存七縣之地的東周君,連同西周之地,以及當時攻取韓國的成皋(今河南汜水縣東北)、滎陽(今河南滎陽北)等地,在黃河南岸設置了三川郡,使秦取得黃河中游的戰(zhàn)略要地,為后來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鋪平了道路。
第二年,秦將蒙武攻趙,取榆次(今山西榆次)、狼孟(今山西陽曲)等37城;接著,王攻取上黨諸城,又在黃河北岸設置了太原郡。這樣,北自上郡以東,河東、太原、上黨三郡,都收入秦國的版圖,形成秦東臨趙、燕,南北可以夾攻韓、魏的形勢。
秦王嬴政繼位之后,秦將蒙武伐魏,接連攻占酸棗(今河南原陽縣東北)、虛(今河南延津東)、燕(今河南延津東北)、長平(今河南西華東北)、雍丘(今河南杞縣)、山陽(今河南焦作東南)等20城,并初置東郡。
上述三郡的建立,秦的勢力深入六國腹心之地,使山東諸國受到很大的威脅,形成秦東逼齊國,從西、南兩面包抄趙國,楚國則多方受敵,而韓、魏只能坐以待斃 的局面。這是呂不韋對秦兼并六國所作的貢獻。所以,秦王嬴政登位之后,呂不韋“奉先王功大”(《史記·呂不韋列傳》),繼任為秦的相國。
秦王嬴政得天獨厚,從祖輩那里繼承“七雄”最強國家的王位,但是他登位之時因為年幼,不得不依靠老臣輔政,呂不韋成為執(zhí)掌秦國朝政的主要人物。隨著秦王嬴政年歲的增長,秦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終于釀成一場尖銳的斗爭。
二、剪除呂任用客卿
——秦加強中央集權
自莊襄王即位以來,在秦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逐漸形成三派政治勢力。呂不韋因資助異人有功,受到特殊恩寵,一躍而為秦的相國。此后十余年間,呂不韋執(zhí)掌秦國朝 政,繼承前輩武功,為統(tǒng)一六國作了許多貢獻。在他執(zhí)政期間,不僅相繼奪取諸多戰(zhàn)略要地,而且廣泛招致賓客游士,成為秦國招攬人才最盛的時期。他還親自主持 編撰《呂氏春秋》一書,囊括一批修養(yǎng)有素的各學派的學者,對統(tǒng)一后的大一統(tǒng)政治作了理論上的探討。其書出自各家各派之手,名為“雜家”,其實更加推許道家 的學說。在秦王政親政前夕,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公布在咸陽市門上,宣布“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史記·呂不韋列傳》),借以顯示他在秦國的絕對權 威,以便使這位行將親政的年輕的國君,繼續(xù)執(zhí)行他的政治主張。
當時新發(fā)展起來的另一派政治勢力,是與太后關系密切的一派。本 是呂不韋的舍人,與秦王母后同是邯鄲人。呂不韋與太后關系曖昧,唯恐被發(fā)覺,乃以為宦者進于太后。得幸于太后,賞賜甚厚,勢力膨脹地發(fā)展起來。他 被封為長信侯,擁有家僮數(shù)千人,舍人千余人,還將封地太原郡更名為“國”。當時事無論大小,皆由決斷。他是繼呂不韋之后,秦國又一鐵腕人物。的 政治野心很大,曾與太后預謀,將來立他們的兒子為嗣,準備奪取秦國的王位。
除了上述兩種政治勢力之外,還有代表王權的秦王嬴政一派。 雖然嬴政曾一度委國事于大臣,但是他作為王權的代表,以及他推重法家學說,力行君主專制的思想主張,都不能容忍任何削弱或虎視王權的人物存在。這三種政治 勢力如水火不容,一旦時機成熟,其矛盾會立即表面化和公開化,演成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年滿22歲。按照秦 制,他將在秦的舊都雍舉行加冕典禮,親理朝政。這對無疑是巨大的打擊,而且有人告發(fā)不是宦者,曾與太后私通,預謀篡奪王位。唯恐禍起及身,便 盜用御璽及太后璽,征調(diào)大量軍隊,準備發(fā)動圍攻雍都蘄年宮的政變。秦王政聞訊,立即命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fā)兵平息叛亂,雙方戰(zhàn)于咸陽,叛軍被殺數(shù)百人, 及其黨徒都被活捉。最后,被車裂處死,夷滅三族。其黨徒或梟首,或處以三年勞役,被奪爵遷蜀者,達4 000余家。與關系密切的太后,也被幽 禁在舊都雍。
秦王政在親政前夕,成功地將及其黨徒一網(wǎng)打盡,消除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企圖奪權的一大禍根。
在平息叛亂之后,因事連呂不韋,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罷去他的相國職務,并將他遷往封地洛陽。翌年,為了消除隱患,秦王政又賜書呂不韋,令其全家遷蜀。呂不韋恐遭殺身之禍,最后飲鴆自殺。
事件引起秦國的震動,加以在此之前又發(fā)現(xiàn)韓國水工鄭國圖謀消耗秦國力量的活動,因而秦的保守勢力借機推波助瀾,掀起一場驅逐客卿的軒然大波,主謀者 是秦國的宗室大臣。他們強烈的排外情緒,與客卿事秦妨礙他們執(zhí)掌朝政大權有關,實際上還是權力之爭的延續(xù)。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建議凡入事于秦的外籍賓客, 一律驅逐出秦國。秦王政經(jīng)不住宗室大臣這番鼓噪,下令驅逐客卿,其中包括深得秦王賞識的 李斯。
李斯像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輕時做過郡小吏,曾師事荀況,學過治國之術。當六國相繼敗落時,李斯直奔秦國,投依呂不韋門下,成為呂氏的舍人。之后,他又利用任郎官之便,為秦王政獻計獻策,深得秦王信任,被任命為長吏,又拜為客卿。
正當李斯平步青云之時,因秦王下達逐客令,他被迫離開咸陽。在被逐途中,李斯寫成著名的《諫逐客書》,上書嬴政。他列舉秦國歷代國君任用客卿使秦國日益 富強的事實,指出“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史記·李斯列傳》),必將殃及秦國的安危,力勸秦王改弦更張。秦王嬴政采納了他的意見,撤銷逐客令, 召回李斯并復其官職。后來,又提拔為廷尉。
秦撤銷逐客令,為爭取更多的諸侯名士,敞開了大門。魏大梁人尉繚,即在此時來到秦國,被委任為國尉,成為秦王的高級軍事參謀。在后來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尉繚與李斯,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秦在統(tǒng)一中國前夕,一場延續(xù)三年的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斗爭,最后以秦王嬴政取得勝利而告終。這位年輕國君剪除政治上的兩大對立勢力,為他親政之后進一步加強王權,逐步實現(xiàn)君主專制鋪平了道路。
三、興師東進先取韓國
——秦滅韓
秦統(tǒng)一形勢圖秦王嬴政在消滅呂、的政治勢力之后,又任用李斯、尉繚等客卿,直接參與謀劃、指揮秦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他們針對當時各諸侯國的情況,提出用重金 收買諸侯名士,離間諸侯國內(nèi)部的君臣關系,破壞諸侯國合縱抗秦的活動,然后用武力征服等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具體措施,從而拉開了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帷幕。
在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戰(zhàn)爭中,首當其沖的是韓國。
韓國是一個小國,地處中原咽喉要地。秦所以首先進攻韓國,一方面因為韓國弱小,容易攻取,可借以威懾其他諸侯國;另一方面韓與秦接壤,既是秦“近攻”的 主要目標,又是秦東進必奪的戰(zhàn)略要地,攻滅韓國可以向兩翼發(fā)展,在戰(zhàn)略上有利于推進兼并戰(zhàn)爭。這是秦先取韓的主要原因。
韓國盡管弱 小,無力正面對抗秦國,但是為了保存自己,它竭力圖謀削弱秦的力量。早在秦王嬴政繼位那年,韓國曾派水工鄭國入秦,以幫助興建溝通涇、洛水利工程為名,借 以消耗秦國的實力。但事情很快敗露,鄭國幾乎被殺。接著,韓國又企圖借諸侯國之力,阻止秦國東伐。公元前241年,楚、趙發(fā)動五國合縱抗秦,韓國毅然參加 抗秦的聯(lián)軍。但是,五國聯(lián)軍不堪一擊,在函谷關打了敗仗,韓國拒秦的希望破滅。
公元前234年,秦軍對韓發(fā)動攻勢。韓王安驚恐萬狀,乃派 韓非出使秦國,以延緩韓國的滅亡。
韓非子像韓非出身韓國貴族,與李斯同是荀況的門生,擅長刑名法術之學,是戰(zhàn)國末期法家學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著述適應君主專制的要求,得到秦王嬴政的賞 識。當秦王見到《孤憤》、《五蠹》等篇,贊不絕口。但是在韓國,韓非屢次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當秦即將滅韓,韓王安無計可施,才派韓非出使秦國。
公元前233年,韓非入秦,秦王很高興,但未信用。韓非上書秦王嬴政,企圖促秦攻趙,以暫緩攻滅韓國。然而,它與秦滅韓的計劃相悖,終于給嫉賢的李斯找 到陷害韓非的口實。李斯讒害說,韓非是韓國公子,“終為韓不為秦”(《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久留將是后患,不如法誅韓非。秦王政果然中計,將韓非下獄 治罪。
韓非身陷囹圄,無法為自己申訴。李斯派人將毒藥送入獄中,逼令韓非自殺。事后秦王嬴政反悔,要赦免韓非出獄,但韓非已經(jīng)死了。
韓非死后,韓國割地稱臣,獻出南陽之地,仍未使秦罷兵。公元前230年,秦內(nèi)史騰率軍長驅直入,俘獲韓王安,將韓國并為潁川郡。至此韓國滅亡。
秦滅韓之后,韓王安成為秦的囚徒,但沒有被立即處死。韓國的貴族,也沒有受到嚴重的打擊。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一時成為韓國反秦的中心。父祖 相韓五王的 張良,在韓滅之后,以家財收買刺客,尋機準備刺殺秦王,為韓國復仇。據(jù)云夢秦簡《編年記》載見《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以 下引用只注篇名。,公元前227年,秦將韓王安遷離新鄭,囚禁在某山,此地今無定論。次年,新鄭爆發(fā)反秦的事變,大約秦在鎮(zhèn)壓這次事變中,將這位韓國的末 代國君處死了。
四、施行離間李牧殞命
——秦滅趙
秦滅韓之后,下一個目標,就是趙國了。
趙既是秦的宿敵,又是秦的勁敵。秦昭王后期,秦趙結怨,雙方大動干戈。長平大戰(zhàn),趙軍慘?。缓愔?,秦師敗北。兩國兵爭各有勝負,但論實力,趙國顯然 不是秦國的對手。秦王嬴政即位之初,秦軍攻伐無已,各國惶恐不可終日。以楚為首的韓、趙、魏、衛(wèi)五個諸侯國,又發(fā)起合縱攻秦。指揮聯(lián)軍攻秦的統(tǒng)帥,是趙國 的將領龐。秦不滿趙國率先領兵攻秦,在五國聯(lián)軍失敗后,便對趙國施以軍事報復。公元前239年,秦派長安君成攻趙,但成在前線叛變,秦軍以失敗告終,趙 國避免了一場兵火的劫難。第二年,發(fā)動叛亂,秦無暇東顧,兩國的攻戰(zhàn),才暫時平息。
秦王親政后,秦趙的戰(zhàn)爭,又日趨頻繁。公元前 236年,秦利用趙、燕戰(zhàn)爭之機,派 王翦、桓、楊端和率軍進攻趙國上黨、邯鄲地區(qū),從背后襲擊趙國,打得它措手不及,連連喪城失地。王翦率領的一路秦軍, 先后奪取與(今山西和順)、陽(今山西左權),進軍比較順利。接著,秦軍進行整編,由桓任統(tǒng)帥,又奪取鄴縣(今河北磁縣南)、安陽(今河南安陽)。這 次攻趙,秦取9城,趙國失利。
公元前234年,秦再派桓進攻平陽(今河北臨漳西南),趙將扈兵敗被殺,士卒死亡十萬人。趙國在軍事上屢遭失敗,便以李牧為大將軍,與桓再戰(zhàn)于宜安(今河北晉縣西南)、肥下(今河北晉縣西)。結果秦軍大敗,桓逃回秦國。
公元前232年,秦軍分兩路,再次伐趙。一路到達鄴縣,攻打番吾(今河北磁縣);一路進軍太原,奪取狼孟(今山西陽曲)。李牧再次率軍抗擊,大破進攻番吾的秦軍。秦不敢再戰(zhàn),被迫撤出趙國。
李牧一再挫敗秦軍,以至秦軍聞風怯戰(zhàn)。于是,秦國大施反間計,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促成趙國殺害李牧。公元前229年,當趙國接連發(fā)生大地震、大饑荒 之后,秦乘機派王翦、楊端和將兵攻趙。李牧、司馬尚奉命抗擊。這時,接受秦重金收買的郭開,大肆毀謗李牧、司馬尚要謀反。趙王遷果然中計,便改派趙蔥、顏 聚取代李牧。當時正處在緊急關頭,李牧拒不受命,結果遭到捕殺,司馬尚也被廢黜。
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大破趙軍,趙蔥被殺,顏聚敗逃,趙王遷成為秦軍的俘虜。同年十月,秦軍攻克邯鄲,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往代郡,自立為代王。
五、鋌而走險救燕危亡
——秦滅燕
秦滅趙之后,王翦乘勝率軍北上,屯兵于中山(郡治今河北定縣),形成兵臨燕國,威脅代郡的局面,引起代、燕一片恐慌。自立為代王的趙國公子嘉,遂與燕國 合兵,駐守上谷(今河北北部一帶),以防御秦軍的進攻。為了避免滅頂之災,燕國太子丹活動頻繁,但走的卻是一條悲劇性的道路。
太子丹 與秦的仇隙很深。他曾作為“質子”,被派往秦都咸陽。因秦王嬴政待他不好,隨即逃回燕國,并尋機對秦報復?,F(xiàn)在秦大兵壓境,圖謀滅燕,更激起太子丹的仇 恨。他不僅收容秦國逃亡的將領樊於期,為樊於期提供避難場所,還與燕國勇士田光共“圖國事”,謀劃對付秦國的計策。經(jīng)田光的推薦,他又結識刺客荊軻,試圖 鋌而走險,以挽救燕國于危亡。
荊軻原籍是齊人,曾移居衛(wèi)國,后來又到燕國,燕人稱之為荊卿。荊軻擅長擊劍,與田光、高漸離往還甚密。 當時,太子丹視秦、燕不能兩立,燕國弱小,力不足以抗秦,因而試圖派人出使秦國,脅迫秦王歸還所侵占的領土,如果不能成功就將秦王刺殺,再聯(lián)合各諸侯國滅 秦。荊軻應太子丹的要求,答應入秦完成這一使命,被尊為上卿,但遲遲沒有行意。眼看秦進兵燕國南境,太子丹十分恐懼,乃敦促荊軻盡快入秦。
荊軻為了取信于秦,要求獻樊於期的頭顱,以及燕國督亢(屬廣陽郡,包括今河北涿縣、固安一帶)的地圖。太子丹不忍殺害樊於期,但樊於期得知荊軻意圖,當即自剄身亡。于是,荊軻一切準備就緒,便與副手秦舞陽入秦。
臨行之時,太子丹及其賓客以素服為荊軻送行,直到燕國南境的易水邊上。這時,荊軻不禁慷慨高歌,高漸離為他擊筑。他唱道: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ā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
歌聲悲壯激越,眾人目發(fā)指。歌罷,荊軻一行登車西去。
荊軻到達咸陽,即以重金收買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求見秦王嬴政。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他們。不料秦舞陽登上宮殿臺階,突然臉色蒼白,恐慌起來。荊軻沉著鎮(zhèn) 定, 談笑自若,從容地接過秦舞陽手中的地圖,獻到秦王的面前。秦王打開地圖,忽見鋒利的匕首,荊軻手疾眼快,左手拉著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驚跳起來,袖子被扯斷了。他來不及拔出長劍,荊軻立即猛撲過去,兩人繞著柱子追逐開來。在這緊急關頭,侍醫(yī)夏無且拿起藥袋,向荊軻打去。秦王乘機拔出 劍,將荊軻左腿砍斷。荊軻應聲倒地,又拾起匕首對著秦王投去,正好打在銅柱上。荊軻身負重傷,靠著柱子怒斥秦王,最后被秦王左右殺了。
荊軻刺秦王失敗,秦王嬴政怒不可遏,下令增兵趙國,并派王翦率軍進攻燕國。公元前226年,秦軍攻占燕都薊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舍,燕王被迫殺太子丹謝罪,但并不能扭轉敗局。燕王喜茍安遼東四年后,燕國終于被秦所滅。
六、舉兵南下王翦出征
——秦滅魏、楚
秦軍攻克薊城,王翦奉命定燕薊而還。秦的軍事進攻,轉向南部的楚國和魏國。
楚國在考烈王、楚幽王時期,國力日益衰弱,跟秦國的關系緊張。秦王嬴政繼位初期,秦軍攻伐不止,山東五國合縱攻秦,考烈王充當縱長,楚國是抗秦的主要成 員。當時秦向中原發(fā)展,不僅危及韓、魏,也威脅楚都郢。楚國為了避開秦的攻伐,被迫再一次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在南郡地區(qū),秦、楚的斗爭更加激烈。楚 國為奪回南郡故地,伺機而動,而且曾派兵進攻南郡。楚人在南郡還有相當?shù)膭萘?,一些被稱為“邪僻淫之民”的楚人,公開進行各種抗秦的活動,直接破壞秦在 南郡的統(tǒng)治秩序。公元前228年,秦在“南郡備警”(見云夢秦簡《編年記》),大概與上述形勢有關。
同年,楚幽王死,楚國政局動蕩。幽王死后,他的同母弟猶(一作郝)立為哀王,但是繼位不到三個月,其庶兄負芻襲殺哀王,自立為楚王。楚國政局不穩(wěn),內(nèi)部大動干戈,國勢日衰。負芻奪位僅僅兩年,秦軍大舉南下,楚國面臨覆亡的厄運。
公元前226年,秦首先派王賁攻楚。王賁以破竹之勢,輕取楚國十余城。接著,秦使王賁還師攻魏,改派王翦、李信伐楚。
公元前225年,王賁率軍攻魏,包圍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又引河水、鴻溝水灌大梁。最后,大梁城壞,魏王假投降被殺,魏國滅亡。
與此同時,秦準備興師滅楚。秦王嬴政詢問李信、王翦攻楚所需兵力。李信年輕壯勇,自負輕敵,夸口20萬兵力足矣。老將王翦諳于用兵之道,深知楚國地廣人 多,堅持非60萬人馬不可。嬴政認為他年老怯弱,就派遣李信及蒙武(一作蒙恬)伐楚。王翦遭到冷遇,便借病告老,回老家頻陽(今陜西富平東北)去了。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軍攻楚,兵分兩路。李信攻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武攻寢縣(今河南臨泉),兩軍攻勢迅猛,連連擊敗楚軍。李信出師告捷,正麾師 與蒙武會合,不料楚軍奮起反擊,經(jīng)過三天三夜尾隨追擊,李信軍大敗潰逃,七名都尉同時被殺。消息傳來,秦王嬴政大為震怒,并親赴頻陽,向王翦賠禮,要求他 替代李信出征。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楚人傾全國兵力進行抵抗。于是,王翦安營駐守,堅壁不戰(zhàn)。當楚軍東撤時,王翦舉兵追擊,大破楚軍于蘄(今安徽宿縣南)南,殺楚將項燕,楚軍敗走。王翦乘勝攻占楚地,先后奪取陳(今河南淮陽)以南,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北)一帶。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攻取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王翦揮師南下,平定楚國江南之地,降服百越之君。同年,秦再次興師北伐,王賁一舉攻下遼東,俘虜燕王喜。接著,又攻代,虜獲代王嘉。至此趙、燕滅亡。
七、軟硬兼施王建降秦
——秦滅齊
山東六國,秦相繼滅了五國,最后只剩下齊國。
齊王建是齊國的末代國君,他繼位初期,君王后實際執(zhí)掌朝政,齊國政局比較穩(wěn)定。那時秦對中原諸國攻伐不止,各國自救不暇,而齊國僻處東方海隅,事秦謹 慎,幾十年未受兵火破壞。但它與其他諸侯國的關系,采取坐觀成敗的態(tài)度。秦趙長平大戰(zhàn),秦絕趙國糧道,趙人要求支援糧食,齊國坐視不救。雖然齊國暫時避免 兵禍,但是秦終究沒有放棄滅齊,最后造成亡國的結局。
齊國最后滅亡,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即朝政日趨腐敗。公元前249年,執(zhí)政十余年 的君王后死了,臨終前告誡齊王慎用臣僚。齊王建是一位昏君。他視佞臣后勝為心腹,甚至起用為齊相。后勝收受秦的賄賂,是秦安插在齊國的內(nèi)奸。他派許多門客 入秦,也都接受秦的收買。在后勝一伙人的慫恿下,公元前237年,齊王建入朝秦王。秦王嬴政特置酒咸陽,雙方打得十分火熱。這實際上是慶賀秦“遠交近攻” 策略的勝利。從此齊國不修戰(zhàn)備,不助五國攻秦,使秦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減少了阻力。當時一些諸侯國的貴族,曾相繼流亡齊國,有人勸齊王給予援助,幫助他們復國攻 秦,但是齊王建不聽。當秦順利攻滅五個諸侯國之后,齊國滅亡的災難終于降臨。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奉命從燕國邊境南下,猝然攻占齊都臨淄。秦派人引誘齊王入秦,相約封給500里地,齊王建果然入秦受封,結果被囚禁于共,最后在那里活活餓死。齊國滅亡。
秦經(jīng)過10年的征戰(zhàn),相繼攻滅山東六國,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它從一個落后的諸侯國,變?yōu)橹髟字袊慕y(tǒng)治者,主要原因在于秦的變法比較徹底。秦實行獎 勵耕戰(zhàn),廢除井田的政策,使新興地主經(jīng)濟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而秦推行的強化君權的一套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又使新興地主經(jīng)濟的基礎得以鞏固,從而促進了社 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這就為秦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秦王嬴政的先輩武功卓著,自惠王及至呂不韋,都為全國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嬴政順應統(tǒng)一的客觀 要求,果斷決策,起用人才,推動這股歷史潮流的發(fā)展。秦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事業(yè),結束戰(zhàn)國250余年混戰(zhàn)的局面,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 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秦朝歷史作文素材,秦朝歷史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