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秦惠文王嬴駟?
秦惠文王嬴駟,秦孝公之子,登基后,改公為王,為秦國第一任君王。駟這個字,左為馬,右為四,象征著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嬴駟一生確實謹言慎行,不敢妄悖。
嬴駟這個人,蓋棺定論有兩大點,一小點。兩大點是中央集權(quán)與任人唯賢,一小點是立儲不周。
第一大點:殺商鞅,集君權(quán)。
嬴駟還為太子時,秦國大行商鞅變法,他自己就被一班子宗室貴族忽悠著以身犯法,大家都想看看商鞅之法,到底刑至不至大夫以上。顯然,嬴駟被人忽悠了,他自己也遭了殃。商鞅對秦孝公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秦國推行變法最大的阻礙就是貴族,擁護的是百姓,如果今天對嬴駟之事放任不理,那么以后天下人都會以為秦國所變之法,刑不上大夫,只是對百姓的枷鎖,那么這與我變法的初衷相悖,也會讓天下賢人見小我秦國致使他們望秦卻步,大害也。嬴駟犯法,盡皆少傅之過,受人唆使,只能把他們繩之以法,如此才能平悠悠眾口,息事寧人?!? 中小學(xué)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學(xué)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a>
于是秦孝公準(zhǔn)許,處罰了公子虔,公子貢等人。但所謂大狗看主人,表面是處罰了公子虔,實際是打了嬴駟的臉。嬴駟因此要說不忌恨商鞅,鬼都不信。而公子虔兩人卻并非善類,曲意迎合,差不多屬于宵小之徒,從此對商鞅恨之入骨,恨不能處之而后快。
等到嬴駟登基自立為王,商鞅的下場眾所皆知。但是,商鞅之死,卻并非嬴駟以公謀私,一報昔日之仇,卻可以說是商鞅功高蓋主,不懂收斂,死于無度而已。嬴駟登基,頗有席卷天下,囊括宇內(nèi)的雄心霸道,但是剛上來便遇到了商鞅這位在民間呼聲比自己還高的變法者。當(dāng)時的情況是民間只知有商鞅,而不知有君主,顯然朝廷內(nèi)外上下,商鞅執(zhí)掌司刑,可謂權(quán)位顯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就是如此,商鞅不解君王,剛好撞到了想要中央集權(quán)的嬴駟的槍口上。嬴駟想的是商鞅變法已經(jīng)大體成功,民間那碩果累累自不必說,只差貴族擁護這最后一錘,因為貴族對商鞅之法大多畏懼于雷霆刑法之下,心不甘情不愿的,能夠收服貴族之心又能坐享商鞅變法在民間碩果,還能中央集權(quán)的唯一方法就是殺了商鞅。原因很簡單,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嬴駟殺商鞅自然就會令眾貴族拍手稱快,紛紛擁護,但又不能自己殺見私心于天下人。于是,公子虔與公子貢等人可謂等來了“君子報仇,十年未晚!”的時機,對嬴駟心領(lǐng)神會,暗中搜羅出商鞅一些有悖法令雞毛蒜皮的小事,添油加醋放大,終于嬴駟將大秦兩代功臣商鞅車裂而死,生于變法,死于變法,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7.html>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課程推薦</a>。
果然,商鞅一死,變法最后一錘定音,大功告成,眾貴族紛紛擁護嬴駟,如此,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貴族與平民的擁護,還順帶著大權(quán)獨攬。當(dāng)然以嬴駟的英明神武,公子虔兩人,自然沒有什么好下場,順帶著殺了個回馬槍便一起收拾了。
第二大點:任人唯賢,封疆闊吏。
嬴駟登基,確有雄主之姿。當(dāng)時齊、楚、燕、趙、魏、韓拜縱橫家蘇秦為相,聚兵趙國,意圖圍殲秦國。當(dāng)時的蘇秦可謂威風(fēng)之至,身掛六國相印,率百萬之師,以合縱之術(shù)困秦。此時的嬴駟,目光如炬,任用外臣張儀為相國出使六國,最終居然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以連橫之術(shù)瓦解身懷異心的六國聯(lián)盟。有傳蘇秦張儀皆出自鬼谷門下,行合縱連橫之術(shù),相生相克,后發(fā)制人,故能成之。(無史可查)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此后,嬴駟又相繼任用了公孫衍、魏冉、司馬錯等驍將,他們無不驍勇善戰(zhàn),勇冠天下,特別是在張儀與司馬錯就是伐韓還是征蜀時,嬴駟能夠不偏聽偏信,聽用大將司馬錯伐蜀戰(zhàn)略,實在難能可貴。秦惠文王時,秦國有純良之仕社稷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朝中上下,將星璀璨且又將相和睦,這實在不是一般的君主能夠做到的,如果不是非一般的君主魅力,又怎么能夠吸引一班文臣武將團結(jié)在他周圍為他北征義渠,南抵商於,西入巴蜀,東出函谷呢?
一小點:立儲不周。
秦惠文王一生可謂勵精圖治,為大秦封疆闊吏,最終卻在公元前311年病逝,享年45歲。死后,他傳位給了嬴蕩既秦武王。武王生就生力,性格桀驁不馴又好斗,絲毫沒有他父親秦惠文王為君者的權(quán)謀、謹慎、機警之心,居然喜歡和人比力氣大小,一次與大力士孟說角力比賽舉龍文赤鼎不料鼎落咂斷了脛骨,晚上不治氣絕身亡,年僅23歲。
作文網(wǎng)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中小學(xué)生學(xué)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他的父親要是泉下有知知道自己辛辛苦苦打的江山所托非人,恐怕得從下面跳起來揍他!武王死后,幸好無嗣,于是只能讓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嬴謖繼位,既秦昭襄王。不然恐怕又免不了一場動蕩奪嫡之戰(zhàn)。秦昭襄王有一個孫子既秦孝文王兒子秦異人在趙國為人質(zhì),就是秦始皇的父親了,輾轉(zhuǎn)幾代,終于輪到千古一帝秦始皇登場。
秦惠文王繼承他父親秦孝公的遺志,堅守法治,鏟除復(fù)辟勢力,鞏固秦國的根基,增加秦國的實力,是一位難得的明君。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殺商鞅,讓他有了一絲惡名。
一,堅守法治、鏟除復(fù)辟勢力。
秦孝公與衛(wèi)鞅的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大增強,但是同時也嚴重傷害了老世族的利益。因此秦孝公死后,嬴駟作為新君能否堅持法治就是關(guān)鍵:他反對法治,則秦國必衰 ;他堅持法治,則秦國必強。嬴駟權(quán)謀有術(shù),一面兩刃:一面用老世族為刃,逼殺商鞅;一面以商鞅的死為刃,鏟除老世族。等老世族與商鞅都死了,秦國的權(quán)力就都集中到了嬴駟手中,他就可以開創(chuàng)他的功業(yè)!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二、合縱聯(lián)橫,打敗六國盟軍。
秦惠文王嬴駟在位其間:武有司馬錯、文有樗里疾、張儀,也算是文武俱備。張儀雖為丞相,其實就是外交丞相,主職就是分化離間六國;樗里疾作為右丞相,主領(lǐng)秦國內(nèi)政;司馬錯作為秦國國尉兼上將軍,主司對六國作戰(zhàn)。蘇秦與戰(zhàn)國四公子合縱六國聯(lián)軍48萬攻秦,秦人開關(guān)延敵,五國之師逡巡而不敢前。于是秦人奮力一擊,六國大軍作了鳥獸散。
三、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
秦國變法功成,但地小民少,國力無法與六國長期大戰(zhàn)。因此國法鞏固后,秦國當(dāng)務(wù)之急是要搶地盤,增人口。于是司馬錯千里入四川、重慶兩地,一舉滅了巴蜀兩國,為秦國益地千里,增加了一個天府糧倉。丞相張儀在列國奔走不息,處處分化離間六國,于是秦國得以騰出手來,占領(lǐng)了不好糧倉要地:占韓國宜陽得天下鐵山;占楚國房陵得楚國糧倉;占魏國熬倉,得魏國糧倉。此時雖然沒有大舉滅國,但實實在大從六國割了不少肉。
四、攻滅義渠、穩(wěn)定西戎之地。
義渠是一個古國,歷來與秦人作對。在秦穆公時稱霸西戎時,義渠成了秦國的屬國,但是義渠一直仇恨秦人。在秦惠文時,義渠做大,無禮于秦國,于是秦惠文王一舉滅之。然后秦軍趁滅義渠之威,又一路西進,把這些臣服于秦但有二心的戎人又都好好教育了一翻。這對穩(wěn)定秦國后方有重大作用。
秦惠文王嬴駟甫一登基就將主持秦國變法大業(yè)的商鞅族滅,以此安撫秦國老世族的不滿情緒,與此同時也讓秦國百姓知曉在商君之上秦國尚有自己這位國君,也就是說嬴駟殺商鞅是他鞏固權(quán)力,強化中央集權(quán)的大戰(zhàn)略中的第一步。當(dāng)老世族以為商鞅已除而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之時嬴駟又將屠刀架到了他們的脖子上,至此秦國國內(nèi)再無任何勢力足以對嬴駟的權(quán)力構(gòu)成挑戰(zhàn)。
嬴駟在鞏固了自己在秦國國內(nèi)的權(quán)力后就繼承和發(fā)揚秦國歷代先君的遺志——東進攻魏以收復(fù)秦人失地:秦惠王八年(公元前330年)嬴駟派遣大良造公孫衍破魏軍于雕陰(今陜西甘泉縣南),魏以河西地予秦。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29年)秦軍攻魏并成功奪取河?xùn)|的汾陽(今山西萬榮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縣)及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次年秦軍乘勝攻魏,又取得魏國的蒲陽(今山西隰縣)。魏國在秦軍數(shù)次強大攻勢之下又被迫割讓上郡15縣(今陜西東北部地區(qū))給秦。至此秦國不僅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部吞并,而且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陣地。
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嬴駟仿山東六國做法自稱為王。在此之前秦國的歷代先君的爵位為公:秦穆公、秦獻公、秦孝公等等,從嬴駟開始秦國君主才正式升級為秦王。稱王只是嬴駟走向爭霸天下道路的第一步而已——從商鞅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秦惠文王嬴駟報私仇而不廢公法,可謂識時務(wù)者。他知人善任起用張儀以連橫之計分化瓦解六國,又任用樗里疾、嬴華等人為將伺機東出。
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張儀奉嬴駟之命入楚忽悠楚懷王背棄與齊國的盟約,楚懷王貪圖張儀許諾的商於六百里土地而背棄與齊國的盟約,可等楚使赴秦辦理交割手續(xù)時張儀卻說:自己許諾的不過是自家的六里封地。秦國在誆騙楚國后又聯(lián)合齊、魏、韓等國合擊楚國,使原本與秦、齊并立的楚國逐漸失去與秦爭天下的資本。公元前316年嬴駟遣張儀、司馬錯滅巴、蜀二國,穩(wěn)定了秦國南部疆界的同時取得了日后東出爭天下的兵源和糧食基地,還獲得了順江東下攻楚的捷徑。
在東出同東方六國交鋒的同時秦惠文王嬴駟也在西部開辟了針對義渠的戰(zhàn)場,事實上秦和義渠的戰(zhàn)爭絲毫不晚于同東方六國的: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嬴駟趁義渠內(nèi)亂迫使義渠王主動前往秦國朝見,至此義渠以國為秦縣,以君為秦臣,正式成為秦國屬地。公元前320年嬴駟甚至還十分高興地到義渠之地巡游一番。然而義渠的游牧經(jīng)濟是相對脆弱的——當(dāng)遭遇天災(zāi)牲畜減產(chǎn)時他們就會再度騷擾秦國邊地。從這時起秦與義渠逐漸進入一種官方層面相對和平,而義渠治下的酋長貴族們?nèi)詴r不時到秦國打秋風(fēng)的局面。公元前318年義渠趁中原諸國混戰(zhàn),脫離秦國控制并向魏國朝貢。正在魏國謀劃合縱之策的公孫衍敏銳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在動員趙、韓、燕、楚四國與魏國聯(lián)合攻秦的同時又策動秦國西部的義渠,從而在秦國背后插上一把利刃。秦國為了消除后顧之憂,以錦繡千匹,美女百名送義渠王。然而公孫衍早就提醒義渠王:“秦若東面無事必會征伐大王;若東面有事必厚禮以贈大王”。于是義渠王起兵伐秦,大敗秦兵,收復(fù)了部分失地。公元前314年秦國在中原戰(zhàn)場取勝后調(diào)集重兵從東、南、西三面入侵義渠,先后奪得義渠25城,義渠國土大大縮小。
秦惠文王嬴駟報私仇而不廢公法,任賢相而擢名將,施連橫之計以弱諸侯,收巴蜀以為東出基地,征義渠以穩(wěn)固后方。如果說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崛起的基石,那么在秦惠文王嬴駟手中秦國已然踏上東出爭天下的道路。
關(guān)鍵詞:秦朝歷史作文素材,秦朝歷史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