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題庫 > 高一語文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吳兢《貞觀政要.求諫》原文和譯文

吳兢《貞觀政要.求諫》原文和譯文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Word格式下載

全文5400字

易優(yōu)語文評測系統(tǒng)
吳兢《貞觀政要.求諫》原文和譯文


求 諫

吳 兢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須極言規(guī)諫?!?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nèi)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shù)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②,致天下太平?!敝G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后③從諫則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爭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圣慮,納芻蕘④,愚臣處不諱之朝,實愿罄其狂瞽⑤?!碧诜Q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nèi)平章⑥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隋煬帝好自矜夸,護短拒諫,誠亦實難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⑦,孔子亦稱其仁。及煬帝被殺,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對曰:“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仲尼稱:‘直哉史魚⑧,邦有道如矢⑨,邦無道如矢?!阑M得以煬帝無道,不納諫諍,遂杜口無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辭職請退,則與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晉惠帝賈后⑩將廢愍懷太子,司空張華竟不能苦爭,阿意茍免。及趙王倫舉兵廢后,遣使收華,華曰:‘將廢太子日,非是無言,當時不被納用?!涫乖?:‘公為三公,太子無罪被廢,言既不從,何不引身而退?’華無辭以答,遂斬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故‘君子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張華既抗直不能成節(jié),遜言不足全身,王臣之節(jié)固已墜矣。虞世基位居宰輔,在得言之地,竟無一言諫諍,誠亦合死?!碧谠?:“公言是也。人君必須忠良輔弼,乃得身安國寧。煬帝豈不以下無忠臣,身不聞過,惡積禍盈,滅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當,臣下又無匡諫,茍在阿順,事皆稱美,則君為暗主,臣為諛臣,君暗臣諛,危亡不遠。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務盡忠讜,匡救朕惡,終不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

貞觀三年,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shù)甚多,朕總粘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

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恒欲公等盡情極諫。公等亦須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若不能受諫,安能諫人?”

貞觀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杜正倫、秘書少監(jiān)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稱旨,召而謂曰:“朕歷觀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盡誠規(guī)諫,至如龍逢、比干,不免孥戮。為君不易,為臣極難。朕又聞龍可擾而馴,然喉下有逆鱗。卿等遂不避犯觸,各進封事。常能如此,朕豈慮宗社之傾敗!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暫忘,故設宴為樂?!蹦速n絹有差。

太常卿韋挺嘗上疏陳得失,太宗賜書曰:“所上意見,極是讜言,辭理可觀,甚以為慰。昔齊境之難,夷吾有射鉤之罪,蒲城之役,勃鞮為斬袂之仇⑾,而小白不以為疑,重耳待之若舊。豈非各吠非主⑿,志在無二。卿之深誠,見于斯矣。若能克全此節(jié),則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勵終始。垂范將來,當使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不亦美乎?朕比不聞其過,未睹其闕,賴竭忠懇,數(shù)進嘉言,用沃朕懷,一何可道!”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nèi)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zhàn)懼,豈肯更言!”

貞觀十五年,太宗問魏徵曰:“比來朝臣都不論事,何也?”徵對曰:“陛下虛心采納,誠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諫,則以為謗己;信而不諫,則謂之尸祿⒀。’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懷忠直而不能言;疏遠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懷祿之人,慮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與緘默,俯仰過日⒁?!碧谠?:“誠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諫,輒懼死亡之禍,與夫赴鼎鑊⒂、冒白刃,亦何異哉?故忠貞之臣,非不欲竭誠。竭誠者,乃是極難。所以禹拜昌言,豈不為此也!朕今開懷抱,納諫諍。卿等無勞怖懼,遂不極言?!?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⒃,蕪詞拙跡,于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⒄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币蚺e觴賜玄齡等數(shù)人勖⒅之。

貞觀十七年,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⒆,當時諫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間,何須苦諫?”遂良對曰:“雕琢害農(nóng)事,纂組⒇傷女工。首創(chuàng)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碧谠?:“卿言是矣。朕所為事,若有不當?;蛟谄錆u,或已將終,皆宜進諫。比見前史,或有人臣諫事,遂答云‘業(yè)已為之’,或道‘業(yè)已許之’,竟不為停改。此則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

【注釋】

①致理:即“致治”,極好的治理。

②鯁(ɡěnɡ)議:鯁,魚骨頭;鯁議,直言。

③后:君主。

④芻蕘chú ráo:割草打柴,此處為謙辭,形容粗淺的意見。

⑤狂瞽(ɡǔ):瞽,,瞎眼、盲目;此處為謙辭,形容狂肆直言。

⑥平章:籌商,討論。

⑦箕子佯狂自全:箕子,名胥余,是殷紂王的叔父。箕子去勸說紂王,紂王不聽,他便披發(fā)裝瘋,被紂王降為奴隸。

⑧史魚:史,官名。魚,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名(qiū)。史魚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以致死后仍以尸諫。

⑨矢:箭,如箭之直。

⑩晉惠帝(259—306):姓司馬,名衷。武帝次子。素呆癡,聽到百姓餓死,卻說:“何不食肉糜?!碧踉辏?90)繼位,為西晉昏庸之主。 賈后:惠帝之后。永平元年(291),引楚王瑋入京,殺死重臣楊駿,自己專權(quán),內(nèi)亂遂從宮廷引向宗室。導致諸王之間相互殘殺的“八王之亂”。后為趙王倫所殺。

⑾勃鞮為斬袂之仇:勃鞮,晉人。曾奉晉獻公之命去殺重耳,重耳逃走,勃鞮追上斬其衣袖,重耳奔狄。后重耳歸晉,即位為晉君(晉文公),他不念舊惡,仍重用勃鞮。

⑿各吠非主:狗見不是自己的主人就咬。文中指臣子各為其主。

⒀尸祿:意思是占據(jù)官位拿著俸祿而不做實事。

⒁俯仰過日:應付著混日子。

⒂鼎鑊(huò):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

⒃商略詆訶:商討評價。

⒄愆(qiān)過:錯誤,過失。

⒅勖(xù):勉勵。

⒆俎(zǔ):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此處指祭器。

⒇纂(zuǎn)組:即刺繡。

【譯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嚴肅,百官中覲見的人,見到他都會緊張得舉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況后,每當見到有人奏事時,總是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希望能夠聽到諫諍,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年,太宗曾對公卿們說:“人要照見自己,一定要有明鏡;一國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為圣明,臣下又不去糾正,要想國家不傾危敗亡,能辦得到嗎?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國,臣下也不能獨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煬帝殘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閉起來不講話,最終使(他)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而導致滅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前事不遠,你們每當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須極力直言規(guī)勸諫諍?!?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處共事,如魚得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平安無事。我雖然不算明君,幸虧你們多次匡正補救過失,希望憑借你們直言鯁議,以實現(xiàn)天下太平。”諫議大夫王珪回答說:“我聽說木材彈上墨線就能鋸得筆直,君主聽從規(guī)諫就能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須設諍臣七人,說的話如不被接受,就一個接一個地以死相諫。陛下開拓思路,采納臣民忠言,我等處在不避忌諱的圣朝,實在愿意把愚昧之見都講出來。”太宗稱贊他說得好,下詔規(guī)定今后宰相入宮商量處理國家大事,必須讓諫官跟著進來,聽一聽如何處理,有話敞開說,皇上一定虛心采納。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明智的君主能時時反省自己的過失,并且不斷加以改進,然而昏庸的君主總是力圖掩飾自己的短處,蒙蔽視聽。像隋煬帝,他自以為是,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又拒絕別人的意見,果真就實在很難有人敢觸犯他了。大臣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許這算不上什么大罪過。商代的時候,箕子假裝發(fā)瘋來保全自己,孔子還評價他仁義。后來隋煬帝被殺,虞世基難道就該一同去死嗎?”杜如晦說:“君主身邊有敢于直言的大臣輔佐,雖然自己治國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鬃釉?jīng)贊揚過忠臣史魚,說:‘衛(wèi)國的大夫史魚真耿直啊,國家有道義的時候他直言進諫,國家失去道義了,他還以死相諫。’虞世基怎么能因為隋煬帝無道,不接受忠言,就閉口不提意見呢。他身居要職,卻茍且偷生,不肯辭官隱退,這和箕子裝瘋離去,是不能相提并論的。過去晉惠帝的皇后賈后要廢掉愍懷太子,司空張華非但不據(jù)理力爭,反而阿諛順應賈后,茍全性命,免除災禍。直到趙王倫起兵廢掉賈后,派使者捉拿張華時,張華說:‘賈后廢太子時,我不是不想說阻止的話,當時我怕賈后不采納我的意見?!拐哒f:‘太子沒有罪卻被廢掉,你貴為三公,怎么不站出來說話?即使你的意見不被接受,你又為什么不辭退歸隱呢?’張華無言以對,于是他被斬殺,株連三族。古人說得好:‘危難卻不扶持,傾倒卻不扶助,用這樣的宰相有什么用呢?’所以君子雖然面臨危難卻依然能堅守節(jié)操。張華既然在直言上不能保全節(jié)操,在巧言上又不能保全性命,君臣之間的正常關(guān)系已經(jīng)不復存在。同樣虞世基身為宰相,在該進言的時候卻保持沉默,他的確該死啊!”唐太宗聽后很贊同杜如晦的觀點,說:“你說得對。君主必須有忠臣輔佐,才能夠自身平安,國家太平。隋煬帝難道不是因為身邊沒有忠臣,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才使得罪惡和災禍越來越大而導致滅亡的嗎?如果國君行為不當,臣下又不盡職,只知道阿諛奉承,茍全性命,凡事只知道說好,那么這樣的君主就是昏庸的君主,臣子就是阿諛的臣子。君主昏庸,臣子阿諛,那么距離國家的滅亡就為期不遠了?,F(xiàn)在我要使朝廷君臣上下,恪盡職守,戮力同心,共同成就一番功業(yè)。你們一定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及時地指出并糾正我的過失,我始終不會因為(你們)直言觸犯我的旨意,就責怒你們?!?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司空裴寂說:“近來有人上書奏事,條數(shù)很多,我都貼到臥室的墻壁上,出入時看看想想。之所以要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反映的情況都弄清楚。我每當一想到治國大事,有時三更才睡覺。我也希望你們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貞觀五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自古以來,帝王大都由著自己的性子高興或發(fā)怒。高興時就胡亂賞賜無功之人;發(fā)怒時就任意殺戮無罪之人。天下大亂,莫不由此造成。我早晚無不把這些教訓放在心頭,常常希望你們極力進諫。你們也應當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怎么能因為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不一致就護短、不采納呢?如果不接受別人的勸諫,怎么能勸諫別人呢?”

貞觀六年,唐太宗因為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杜正倫、秘書少監(jiān)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所奏的事很合心意,召見時對他們說:“我一一看過自古以來臣子盡忠的事跡,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就應該竭誠規(guī)諫,至于如像龍逢、比干那樣的處境,就不免連妻兒都要遭殺戮。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更難。我又聽說龍可以畜養(yǎng)得很馴順,但喉下有逆鱗。你們就敢于犯逆鱗,各自進上奏書。常能這樣,我難道還怕宗廟社稷會傾覆!每想到你們一片忠心,一刻也不能忘懷,所以設宴共享歡樂?!边€給每人賞賜了數(shù)量不等的絹。

太常卿韋挺曾經(jīng)上書唐太宗,陳述他治理國家的得與失。太宗寫了一道詔書送給他說:“你所呈上的意見是極正直的言論,言辭和道理都值得觀賞,我很是欣慰。春秋時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管仲有射中齊桓公之罪;晉國蒲城的爭斗,勃鞮曾有劍斬晉文公衣袖之仇。但齊桓公重用管仲,沒有猜疑;晉文公對待勃鞮像老朋友,沒有什么差別。這是臣子各為其主,心誠不移。你的忠誠,從這份奏章中可以看出來。如果你能保全這種大節(jié),那么就可以永遠保全美好的名聲。如果懈怠了,不就可惜了嗎。(希望你)自始至終勉勵自己,做后人的表率。這可以使后來的人看今天所發(fā)生的事,就像今天的人看古代所發(fā)生的事一樣,這樣不是很好嗎?我過去沒有聽說我的過錯,也沒看見自己的缺陷,都是依靠你們這些忠信、誠實的人,屢次提出好的建議,用來豐富我的思想,如果僅靠我一個人,哪里值得一提呢!”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我每當無事靜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誠的人匡救勸諫,希望讓我的視聽能和外界相通,使下面沒有積怨。此外近來見到來奏事的人,大多有恐懼(的深情),說起話來以致語無倫次。平時奏事,情況尚且如此,何況要折面諫諍,必然害怕觸犯逆鱗。所以每當有人直言進諫,縱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把這話當做觸犯龍顏。假如立刻發(fā)怒斥責,很害怕人人心懷恐懼,豈敢再說話!”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問魏徵:“近來朝臣都不議論政事,這是為什么?”魏徵回答說:“陛下虛心納諫,本來應當有話說。然而古人說過:‘不被信任的人勸諫,會被認為是毀謗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勸諫,就叫做尸祿?!侨说牟拍軞舛?,各有不同:懦弱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進諫;被疏遠的人,怕不被信任而不能進諫;貪戀祿位的人,擔心不利于自身而不敢進諫。所以大家沉默不言,應付著混日子。”太宗說:“這些現(xiàn)象確實像你所說。我常想,人臣要勸諫,動輒害怕有死亡之禍,這和赴鼎鑊被烹殺、冒刀劍被斬殺有什么兩樣?因此忠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盡忠誠,竭盡忠誠實在太難了。所以夏禹聽了好的意見要拜謝,豈不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如今敞開胸懷,接受諫諍,你們無須因為害怕,就不敢極力進言?!?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正確了解自己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實在是困難。比如會寫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以為有長處,別人比不上。如果(讓)著名的文士、工匠來商討評價,雜亂的文辭和拙劣的技藝就顯現(xiàn)出來。由此說來,君主須有匡救諫諍的臣子,來指出他的過錯。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事情,單靠一個人來了解判斷,即使再辛苦勞累,怎能處理得盡善盡美?我常想魏徵遇到問題時就諫諍匡正,多次切中我的過失,就像用明鏡來照形體,美與丑必定顯現(xiàn)出來。”因而舉起杯子給房玄齡等幾位敬酒,勉勵他們(也這樣做)。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說:“從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飾祭器,當時勸諫的有十多人。飲食器皿一類的小事,何必苦諫?”褚遂良回答說:“從事精雕細琢會妨害農(nóng)耕,編織五顏六色的彩帶會妨礙婦女的正常事務。首創(chuàng)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開端。有了漆器不滿足,必然要用黃金來做。有了金器還不滿足,必然要用玉石來做。所以諫諍之臣必須在事情的開端就進諫,等到已做完,再勸諫也沒有作用了?!碧谡f:“你講得很對,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當,不論是在剛開始,或者是將做完,都應當及時進諫。近來我翻閱前朝史書的記載,有時臣下進諫,君主就回答說‘已經(jīng)做了’,或者說‘已經(jīng)同意做了’,終究不肯停止改正。這樣下去危亡的災禍在一反手之間就會到來?!?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

更多語文試題請訪問“易優(yōu)語文測評系統(tǒng)”,名著名篇閱讀效果檢測,中小學語文題庫,在線模擬考試。

《吳兢《貞觀政要.求諫》原文和譯文》添加時間:2024-09-23;更新時間:2025-08-10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