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素材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宋朝歷史)歐陽修與狄青之死

(宋朝歷史)歐陽修與狄青之死


來源:易優(yōu)悅讀  糾錯
2025-05-16

Word格式下載

全文9797字

蘇州小學語文培訓,蘇州中考語文培訓

  北宋仁宗嘉祐元年,戰(zhàn)功卓著、聲名烜赫的一代名將狄青在樞密使任上被貶離汴京,數(shù)月之后在陳州含冤而死。在這一悲劇的醞釀及演變過程中,北宋另一名臣歐陽修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以種種誣枉不實之辭三次上疏宋仁宗,對狄青被貶乃至身死產(chǎn)生了決定性影響。一代名臣無端構陷一代名將,實乃宋代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匪夷所思的奇特現(xiàn)象。導致這一奇特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因是北宋最高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文臣群體的 恐武癥 及由此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念??疾毂彼螌V浦贫鹊倪\作方式可以發(fā)現(xiàn),狄青之死固然令人痛惜,積極制造狄青悲劇的歐陽修實際上也是另一類悲劇角色。宋代最高統(tǒng)治集團對武將無孔不入的高度防范與伺察,文官集團對武將群體的極度鄙薄與蔑視,注定了狄青之類的杰出將領無論如何也難以擺脫悲劇的命運。這種畸型的文武關系不僅成為絞殺名將的刑場和產(chǎn)生庸才的溫床,也使得兩宋王朝在民族戰(zhàn)爭中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窮于應付的地位。 “易優(yōu)閱讀寶”,中小學生語文題庫,語文成績提升就是快。
  關鍵詞:歐陽修 狄青 宋代 文臣 武將 北宋仁宗時期的著名將領狄青含冤而死是兩宋政治史、軍事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這一悲劇給北宋的政治和軍政帶來諸多直接、間接的負面影響?,F(xiàn)存的有關材料清楚表明,歐陽修在狄青被貶死的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事實不僅為我們考察宋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經(jīng)典案例,也為我們探尋兩宋專制制度的運作特點及兩宋歷史的發(fā)展軌跡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一、名將狄青死于精心策劃的政治謀殺 狄青字漢臣,宋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宋仁宗嘉辜占二年(1057年)。在兩宋軍事史上,狄青是屈指可數(shù)的軍事奇才之一。他既是一位身先士卒、智勇雙全、能征慣戰(zhàn)的驍將,也是一位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的統(tǒng)帥。在其戎馬生涯中,狄青率軍西討南征。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名將風范,為捍衛(wèi)北宋王朝建立了卓越功勛。 狄青脫穎而出成為名將,始之于宋仁宗寶元初年爆發(fā)的宋夏戰(zhàn)爭。史載: 寶元初,趙元昊反,詔擇衛(wèi)士從邊,以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時偏將屢為賊敗,士卒多畏怯,青行常為先鋒。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戰(zhàn),中流矢者八。破金湯城,略宥州,屠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族,燔積聚數(shù)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橋子谷,筑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賊要害。嘗戰(zhàn)安遠,被創(chuàng)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眾爭前為用。臨敵被發(fā)、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狄青因此威震西夏,也名動北宋朝野,被宋王朝倚為西北邊陲的長城: 優(yōu)負智謀,素推驍果,屢膺戎寄,久練武經(jīng)。往者西師在邊,外勤將略,參著幄畫,助嚴邦威,擅賈復折沖之能,得亞夫持重之體,報功居最,騰譽寢高 。 慶歷和議后,宋夏戰(zhàn)事告一段落,但嗣后不久廣源儂智高反宋,再次為狄青凸顯其軍事才能提供了契機。宋仁宗皇祜年間儂智高反宋后, 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圍廣州,嶺外騷動 ,宋廷先后遣楊畋、孫沔、余靖等領兵進討,均無勝績。當此緊要關頭,時為樞密副使的狄青上表請纓,以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jīng)制廣南盜賊事的身份率兵進剿。狄青南下后,整頓軍紀,指揮若定,率兵巧取天險昆侖關,大敗儂智高于歸仁鋪,一舉平定了廣南戰(zhàn)亂,從而使北宋王朝的南疆化險為夷。 因為卓越戰(zhàn)功及表現(xiàn)出的忠勇品格,狄青獲得了宋仁宗的高度評價和特別青睞,在仕途上也一路春風,頻頻獲得擢升。早在宋夏慶歷和議后,他即徙真定路副都總管,歷侍衛(wèi)步軍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遷步軍副都指揮使、保大安遠二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遷馬軍副都指揮使,后又以彰化軍節(jié)度使知延州,擢樞密副使,進入了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核心。平定儂智高返回汴京后, 帝嘉其功。拜樞密使 ,成為了北宋王朝的最高軍政長官。 狄青洞曉邊事,既有文韜又具武略,既有赫赫戰(zhàn)功又對北宋王朝忠心耿耿,在兩宋的軍事史、政治史上,具備這種素質(zhì)的高級將領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狄青本可以在有生之年為民族戰(zhàn)爭頻繁、且以 積弱 著稱的北宋王朝作出更多的建樹,但他卻在五十歲之年含冤去世。有關其死因,南宋王楙《野客叢書》 附錄 中有非常詳盡的記載: 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驕蹇不恭 朝廷患之。時文潞公當國,建言以兩鎮(zhèn)節(jié)度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兩鎮(zhèn)節(jié)旄,無辜而出典外藩,仁宗亦然之。及文公以對,上道此語。且言狄青忠臣。公曰: 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 上默然。青未知,到中書,再以前語白文公。文公直視語之曰: 無他,朝廷疑爾。 青驚怖,卻行數(shù)步。青在鎮(zhèn),每月兩遣中使撫問,青聞中使來,即驚疑終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謀也。 按,文中的 文潞公 及 文公 ,即在北宋歷史上有四朝元老之稱的文彥博(1006 1097)。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與狄青同鄉(xiāng),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閏正月拜相,皇祐三年(1051年)因殿中侍御史唐介彈劾其 專權任私,挾邪為黨 及 知益州日,作間金奇錦,因中人人獻宮掖,緣此擢為執(zhí)政 等事而罷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彥博再登相位。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狄青罷樞密使出判陳州(今河南淮陽)以及次年二月狄青去世時,文彥博與富弼并為宰相。 根據(jù)這段材料所載,不難看出,一代名將狄青實際上死于一次精心策劃的政治謀殺,而其同鄉(xiāng)、當朝宰相文彥博則是設計置之于死地的主謀。文彥博使 青驚怖,卻行數(shù)步 的 無他,朝廷疑爾 一語,實際上與宋太宗時監(jiān)軍王優(yōu)將另一名將楊業(yè)逼上死路的 得非有他志乎 一語完全相似,成為了威逼狄青就犯的撒手锏。 得軍情 的狄青雖被貶離開封,但在北宋最高統(tǒng)治集團看來,北宋王朝的心腹大息猶存,于是,在文彥博的主導下,宋廷每月兩次遣宦官進行 撫問 ,不停對狄青實施心理打擊和精神迫害,終于使其在 驚疑終日 中疾作身亡。南宋葉適在論及隋文帝誤殺史萬歲時有云: 若狄青、岳飛輩,蓋數(shù)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無復繼者,則其為存亡安危所系,豈不大哉!悲夫! 名將狄青之死給后世有識之士留下了無盡的浩嘆。 二、歐陽修的三次上疏決定了狄青的命運 如果說只是因為宰相文彥博以宋太祖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篡奪后周政權比附狄青,才說服宋仁宗果斷將其貶離開封,這多少有將這一事件簡單化之嫌。實際上,名將狄青的悲劇從上演到落下帷幕,始終有一個文臣群體在不斷地推動和運作。在論奏罷免狄青、最后導致名將之死的過程中,歐陽修、劉敞、呂景初等人表現(xiàn)最為活躍,而翰林學士歐陽修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歐陽修(1007 1072),江西廬陵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狄青貶死陳州三年后,他先后官拜樞密副使和參知政事;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去世后,被贈太子太師,謚日 文忠 。眾所周知,在北宋的政壇、文壇及學術發(fā)展上,歐陽修均有重大建樹和影響。他早年參與范仲淹、韓琦等人推行的 慶歷新政 ,提出過改革吏治等重要主張。在其政治生涯中,為謀求北宋王朝的長治久安,歐陽修不遺余力舉薦人才,針砭時弊拾遺補闕,可圈可點之處甚多;同時,歐陽修也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他曾與宋祁等修撰《新唐書》,還獨力修撰《新五代史》;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歐陽修更以其卓越的成就和巨大的影響成為文壇領袖,為宋代的學術文化發(fā)展作出了不朽貢獻。南宋理宗統(tǒng)治時期,歐陽修與胡瑗、孫復、邵雍、周敦頤等十人從祀孔子廟庭。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留芳后世的北宋名臣,卻以種種誣枉不實之辭無所不用其極地論奏一代名將狄青,最終將其置于死地。據(jù)現(xiàn)有史料看,歐陽修的三次上疏對狄青之貶乃至身死產(chǎn)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這三疏分別為注明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所上的《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是年七月《上仁宗論水災》第一狀及同月《上仁宗論水災》第二狀。 在歐陽修的三篇奏疏中,《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對狄青的論奏最為集中、最為全面,也最值得玩味,堪稱宋代文臣論奏武將的代表之作,茲贅引如下: 臣聞人臣之能盡忠者,不敢避難言之事;入主之善馭下者,常欲聞難言之言。然后下無隱情,上無壅聽,奸宄不作,禍亂不生。自古固有伏藏之禍,未發(fā)之機,天下之人皆未知,而有一人獨能言之,人主又能聽而用之,則銷患于未萌,轉禍而為福者有矣。若夫天下之人共知,而獨入主不知者,此莫大之患也。今臣之所言者,乃天下之人皆知而唯陛下未知也。今士大夫無貴賤相與語于親戚朋友,下至庶民無愚智相與語于閭巷道路,而獨不以告陛下,其故何也?蓋其事伏而未發(fā),言者難于指陳也。 臣切見樞密使狄青,出身行伍,號為武勇。自用兵陜右,已著名聲,及捕賊廣西,又薄立勞效。自其初掌機密,進列大臣,當時言事者巳謂不便。今三四年問,雖未見其顯過,然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推其所因,蓋因軍士本是小人,面有黥文,樂其同類,見其進用,自言我輩之內(nèi)出得此人,既以為榮,遂相悅慕。又加青之事藝實過于人,比其輩流又粗有見識,是以軍士心共服其才能。國家從前難得將帥,經(jīng)略、招討常用文臣,或不知軍情,或不閑訓練。自青為將領,既能自以勇力服人,又知訓練之方,頗以恩信撫士。以臣愚見,如青所為,尚未得古之名將一二。但今之士卒,不慣見如此等事,便謂須是我同類中人,乃能知我軍情而以恩信撫我。青之恩信,亦豈能遍及于人?但小人易為扇誘,所謂一犬吠形,百犬吠聲,遂皆翕然喜共稱說。且武臣掌機密而得軍情,不唯于國家不便,亦于其身未必不為害。然則青之流官軍士所喜,亦其不得巳而勢使之然也。臣謂青不得巳而為人所喜,亦將不得巳而為人所禍者矣。為青計者,自宜退避事權,以止浮議。而青本武人,不知進退。近日以來,訛言益甚?;蜓云淙松響獔D讖,或言其宅有火光。道路傳說以為常談矣,而唯陛下猶未聞也。且唐之朱泚,本非叛者。倉卒之際,為軍士所迫爾。大抵小人不能成事而能為患者多矣。泚雖自取族滅,然為德宗之患亦豈小哉?夫小人陷于大惡,未必皆其本心所為,直由漸積以至蹉跌,而時君不能制患于未萌爾。故臣敢昧死而言人之所難官者,唯愿陛下早聞而省察之爾。如臣愚見,則青一常才,未有顯過,但為浮議所喧,勢不能容爾。若如外人眾論,則謂青之用心有不可知者,此臣之所不能決也。但武臣掌機密而為軍士所喜,自于事體不便,不計青之用心如何也。伏望圣慈深思遠慮,戒前世禍亂之跡,制于未萌。密訪大臣,早決宸斷,罷青機務,與一外藩,以此觀青去就之際心跡如何,徐察流言,可以臨事制變。且二府均勞逸而出入,亦是常事。若青之忠孝出處如一,事權既去,流議漸消,則其誠節(jié)可明,可以永保終始。夫言未萌之患者,常難于必信。若俟患之巳萌,則又言無及矣。臣官為學士,職號論思,聞外議喧沸而事系安危,臣官狂計愚,不敢自默。 毫無疑問,歐陽修此疏是一篇極富煽動性和說服力的文字。不過,細考北宋王朝當時的情形及狄青所作所為,我們則勿寧說,這是一篇極度危言聳聽的文字。歐陽修是唐史、五代史專家,他對唐晚期武將擁兵自重,對五代時期武夫悍將擅自廢立、包括對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以禁軍統(tǒng)帥篡奪后周政權的史實了如指掌。但要指出的是,歐陽修此疏呈上之時,北宋開國業(yè)已近百年,北宋王朝雖因矯枉過正而致弊端叢生,卻早已從制度上鏟除了武夫悍將 黃袍加身 的土壤,趙姓江山也得到了朝野的廣泛認同,其情其勢,無論如何已完全不可與唐末五代及宋初相提并論,因此,所謂 銷息于未萌,轉禍而為福者 云云,純系子虛烏有的捕風捉影之談。蓋宋代文臣多好議論,且不少人固執(zhí)己見,為使一己之見引起朝廷重視,常出危詭之言聳動視聽,歐陽修此疏不無此跡。 同時這里還要說的是,歐陽修此疏也是一篇誣枉不實的文字。或有論者認為,歐陽修意在保護狄青。但從上引不難看出,此種看法不僅與其論事的主旨不相吻合,而且也與史實不符。歐陽修稱狄青 掌機密而為軍士所喜,自于事體不便,不計青之用心如何也 ,又 伏望圣慈深思遠慮,戒前世禍亂之跡,制于未萌。密訪大臣,早決宸斷,罷青機務,與一外藩,以此觀青去就之際心跡如何,徐察流言,可以臨事制變 ,這顯然并非保全狄青之語,而是全憑主觀臆測,已將狄青視為對北宋政權構成現(xiàn)實威脅的 亂臣賊子 來看待。所以說歐陽修這是刻意夸大子虛烏有的捕風捉影之談對狄青進行刻意誣陷,并不過分。當初宰相龐籍力阻宋仁宗起用狄青為樞密使,的確意在保全狄青,而觀歐氏所云,其本意則決非如此。 此外,歐陽修此疏還是一篇文臣極度蔑視、貶損武將的代表作。北宋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以來奉行的 重文抑武 的國策即是對文臣武將的角色進行定位,同時也給文臣對武將進行伺察和鉗制提供了制度保障。歐陽修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臣,在這篇奏疏中對狄青的鄙薄亦隨處可見。例如,他以鄙薄不堪的口吻稱之為 出身行伍,號為武勇 、 捕賊廣西,又薄立勞效 、 如青所為,尚未得古之名將一二 、 青本武人,不知進退 ,等等。狄青是為北宋王朝安邦定國建立不朽功勛的杰出將領,是靠戰(zhàn)功榮登樞密使之位的最高軍政長官,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也具有不可否認的地位,歐氏上述言辭頗有未當之處。毫無疑問,歐陽修這篇奏疏進一步強化了北宋統(tǒng)治集團文臣對武將的輕蔑意識,對武將群體所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有關史料表明,宋仁宗似乎并未聽信歐陽修的危言聳聽、誣枉不實之辭,更沒有按其建議立即罷免狄青。但嗣后,歐陽修則利用 近降詔書,以雨水為 災,許中外臣僚上封言事 之機,連上兩疏,繼續(xù)牽強附會地對狄青進行論奏。 在《上仁宗論水災》第一疏中,歐陽修首先對當時京師開封及各地所遭受的水災進行了描述: 至于王城京邑,浩如陂湖,沖溺奔逃,號呼晝夜,人畜死者不知其數(shù)。其幸免者,屋宇摧塌,無以容身,縛棧露居,上雨下水,累累老幼,狼藉于天街之中 有關歐陽修對水災濃墨重彩的描繪,此處未能全部引述,或許其與實際情況相符,但其行文之意十分明顯,即強調(diào) 此蓋天地之大變 ,要讓所有朝臣產(chǎn)生共識,促使宋仁宗采納其建議,為所謂修人事以塞天變張本。面對如此 天地之大變 ,歐陽修進一步指出, 竊以天人之際,影響不差,未有不召而自至之災,亦未有已出而無應之變 ,當此之時,宋王朝 必當思宗廟社稷之重,察安危禍福之機,追已往之闕失,防未萌之息害 ,以塞天變。而當務之急有兩件事:一是應盡快 擇宗室之賢者 ,建立皇儲;二是果斷罷免樞密使狄青: 臣又見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始初議者以為不可,今三四年間,外雖未見其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且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臣前有封奏,其說甚詳,具述青未是奇材,但于今世將卒中稍可稱耳。雖其心不為惡,不幸為軍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禍,而為國家生事,欲乞且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蓋緣軍中士卒及閭巷人民,以至士大夫間,未有不以此事為言者,惟陛下未知之耳。 實際上,歐陽修所說的兩件事是別有深意、密切相關的。因為未建皇儲,這為 不幸為軍士所喜 的狄青取北宋王朝而代之提供了機會;只有罷免狄青,才能從根本上鏟除所謂 未萌之患害 。 歐陽修《上仁宗論水災》第二疏了無新意,除增添了舉薦包拯、張環(huán)、呂公著、王安石,以及各路賑災事宜等內(nèi)容外,核心仍是申論前說,力促將狄青貶出開封: 今欲救大弊,弭大患,如臣前所陳一二大計,既未果為,而又不思眾賢以濟庶務,則天變何以塞,人事何以修不銹鋼方管舜冶金屬? 歐陽修兩次有關論水災的奏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為說服宋仁宗,赤裸裸地搬出了董仲舒千瘡百孔的 天人感應 之說,并引經(jīng)據(jù)典以附會其說: 凡所謂五行災異之學,臣雖不能知。然其大意可推而見也?!段逍袀鳌吩?: 簡宗社則水為災。 陛下嚴奉祭祀可謂至矣,惟未立儲貳?!兑住吩?: 主器莫若長子。 殆此之警戒乎?至于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此推類而易見者。(宋朝歷史 www.lishixinzhi.com)天之譴告,茍不虛發(fā),惟陛下深思而早決,庶幾可以消弭災患而轉為福應也。 董仲舒所謂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的理論,此時也居然被歐陽修奉為圭桌,直接加以援用。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十二月,時為右正言的歐陽修曾有《上仁宗論澧州瑞木》一疏,對 澧州進瑞木成文,有 太平之道 四字 一事大加痛斥,認為 知州馮載,本是武人,不識事體,便為祥瑞以媚朝廷 ,而此時,歐陽修為打動宋仁宗而煞有介事地搬出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之說。這當中固然體現(xiàn)出歐陽修維護趙宋統(tǒng)治的良苦用心,但其自欺欺人也顯而易見。 但是,隨著形勢的發(fā)展,隨著文彥博對狄青態(tài)度的改變,歐陽修的三次上疏最終成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主導意見,從而對狄青之貶產(chǎn)生了決定性影響,即如《宋史》所云: 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訛言籍籍,修請出之于外,以保其終,遂罷知陳州。 三、狄青死于北宋文臣的 恐武癥 歐陽修所為對一代名將狄青之貶產(chǎn)生了決定性作為,這是不可否認也無須否認的歷史事實。但是,如果簡單地認為歐陽修是將狄青迫害致死的元兇,這就未免夸大了歐陽修的個人力量,也難以對歐陽修何以要處心積慮貶逐狄青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釋。狄青之被貶逐及死于非命,應歸因于北宋最高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臣群體的 恐武癥 。 承五代之后,兩宋歷代帝王出于防止趙姓江山易手的考慮,在制度上對武將的防范無所不至。按理說來,狄青應該成為宋仁宗本人高度防范與猜忌的對象才是。但饒有意味的是,在罷免狄青的問題上,北宋最高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卻表現(xiàn)為皇帝不急文臣急,文臣防范武將的各種用心遠遠超過了最高統(tǒng)治者宋仁宗本人。 所有史料表明,狄青之所以屢屢得到擢升、重用乃至各種保護,是因為他得到了最高統(tǒng)治者宋仁宗的青睞和看重。早在宋夏關系吃緊時, 仁宗以青數(shù)有戰(zhàn)功,欲召見問以方略,會賊寇渭州,命圖形以進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宋廷以彰化節(jié)度使、知延州狄青為樞密副使時,遭到臺諫官御史中丞王舉正、左司諫賈黯、御史韓贄等人的反對,但宋廷 皆不聽 ,這顯然是宋仁宗力主所致;又狄青平定儂智高還朝后,宋仁宗 欲用為樞密使、同平章事 ,宰相龐籍堅決反對, 爭之累日,上乃從之 。但時隔不久, 上忽謂籍曰: 平南之功,前者賞之太薄 ,仍要以狄青為樞密使,且 聲色俱厲 。當龐籍提出 退至中書商議時 時, 上曰: 勿往中書,只于殿門邠門議之,朕坐于此以俟 。最終狄青被擢升至樞密使之位。據(jù)前引王橋《野客叢書》 附錄 可知,宋仁宗對罷免狄青并不贊成,只是因為文彥博直接以狄青比附宋太祖趙匡胤,才 默然 。這一切無不表明,宋仁宗對狄青始終是十分信任和倚重的。 宋仁宗之所以對狄青寵信有加,至少有如下原因:其一,宋仁宗統(tǒng)治期間,軍政弊端已經(jīng)畢顯無遺,表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武將怯戰(zhàn)避戰(zhàn)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而狄青則充分表現(xiàn)出其卓爾不群的軍事才能與戰(zhàn)爭智慧,為趙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其二,狄青不僅功勛卓著,而且始終對北宋王朝忠心耿耿,即文彥博所說的 忠謹有素 。比較典型的事例如: 青奮行伍,十余年而貴,是時面涅猶存。帝嘗敕青傅藥除字,青指其面曰: 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愿留以勸軍中,不敢奉詔。 又晁說之《晁氏客語》載: 本朝狄青,人勸尊梁公,辭曰: 予鄙人豈可以聲跡污梁公。 諸如此類的事例固然表現(xiàn)出狄青在北宋危詭頗測的官場上的生存智慧,但毫無疑問也表明了他對北宋王朝的忠貞不二。其三,狄青誠為不可多得的將領與帥才。早年狄青曾得到范仲淹的指點, 折節(jié)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 ,又泛濫于《左氏春秋》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并非純系歐陽修所謂的 武人 。 狄青善用兵。多智數(shù),為一時所伏 ,具體事例史有明載,不勝枚舉。狄青之所以 得軍情 ,受到士卒的擁戴,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 行師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同饑寒勞苦 , 尤喜推功與將佐 ,具有極強的人格力量,故 所出常有功 。中國古代名將應該具備的智、仁、敬、信、勇、嚴以及 三隧 、 四義 、 五行 、 十守 等重要素質(zhì),在狄青身上均有完美的體現(xiàn)。 然而,正是狄青的這些重要素質(zhì)招致了莫大忌諱,成為最高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臣群體必除之而后快的根本原因?;蛟S人們會感到不 解:像狄青這樣一位深受宋仁宗寵信,在多災多難的兩宋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名將,為何以歐陽修為首的文臣必欲除之而后快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在宋仁宗時期,宋初以來歷代帝王所息的 恐武 痼疾業(yè)已成為整個文臣集團的沉疴。這些文臣參透了北宋立國之策與御將之策的玄機,將高度防范武將、尤其防范那些聲名烜赫的武將當成了北宋王朝存亡攸關的頭等大事。從宋太祖到宋仁宗,北宋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 恐武癥 經(jīng)歷了一個微妙的發(fā)展過程。如果說宋初的 恐武 還主要表現(xiàn)為帝王的一種陰暗心理,那么從宋太宗后期開始,隨著北宋治國方略的改變、宋廷內(nèi)部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及隨著宋遼、宋夏關系的演化,如何防范和鉗制武將逐漸為所有官僚士大夫心領神會,演變成了整個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核心價值觀念。據(jù)時人披露,仁宗統(tǒng)治時期,北宋王朝居然發(fā)展到 每命將帥,必先疑貳,非近幸不用,非姻舊不委 的程度。因此,聲名炬赫的狄青為歐陽修等文臣視為眼中釘,實乃勢所必然。 此外,行伍起家的狄青在短短十余年間一躍成為樞密使的事實也與北宋重文抑武的傳統(tǒng)國策及由此引發(fā)的價值觀產(chǎn)生了嚴重沖突,從而為文臣所不能容忍。自宋初以來,北宋王朝奉行的重文抑武政策固然有效地鞏固了趙宋政權,但也使得北宋最高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逐漸形成了武將不如文臣的價值觀念和恥于為武的社會風尚,下引即為最典型的一例: 真宗欲擇臣僚中善弓矢、美儀彩,伴虜使射弓,時雙備者惟陳康肅公堯咨可焉。陳方詞職進用。時以晏元獻為翰林學士、太子左庶子,事無巨細皆咨訪之。上謂晏曰: 陳某若肯換武,當授與節(jié)鉞,卿可諭之。 時康肅母燕國馬太夫人尚在,門范嚴毅。陳曰: 當白老母,不敢自輒。 既白之,燕國命杖撻之,曰: 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為名臣,汝欲叨竊厚祿,貽羞于閥閱,忍乎? 因而無報。 這段材料生動地表明,早在宋真宗統(tǒng)治時期,以從武為恥的觀念即已彌漫朝野,深入人心。宋仁宗統(tǒng)治時期,雖時有邊患,北宋王朝狼狽萬狀,但這一觀念仍根深蒂固,即令是有過戎馬生涯的韓琦也未能免俗。據(jù)有關記載,狄青一部屬焦用因故被韓琦捉拿,當?shù)仪嘁云溆熊姽┱堄枰詫捈贂r,韓琦聲稱: 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 韓琦對武將的鄙薄溢于言表。 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和支配下,北宋的武將不管立下何等豐功偉績,也始終擺脫不了朝野內(nèi)外的普遍蔑視與鄙視。當?shù)仪嗳温毝ㄖ輹r,身為一介處士的劉易,居然敢呼狄青為 黥卒 ,并恣意謾罵侮辱。狄青被擢升為樞密副使時,賈黯即明確加以反對: 國初武臣宿將,扶建大業(yè),平定列國,有忠勛者,不可勝數(shù)。然未有以卒伍登帷幄者。 任職樞府期間,狄青的顯要和榮耀也并未為文臣、甚至是地位低下的一般僚屬所認同,常被戲呼為 赤老 、 赤樞 。狄青一直保留著投身行伍時的黥文,其本意據(jù)稱是 要使天下賤兒,知國家有此名位待之 ,更是屢為朝臣取笑。因此,歐陽修在其奏疏中頻頻使用鄙薄、蔑視狄青之語,這實際上是北宋王朝彌漫朝野的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 宋代最高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對武將無孔不入的高度防范與伺察,文官集團對武將群體的極度鄙薄與蔑視,這注定了狄青之類的杰出將領無論如何也難以擺脫悲劇命運,而任何忠謹?shù)谋憩F(xiàn)和表白也只是徒增無趣。狄青在樞府任上時,曾有居心叵測者造作 漢似胡兒胡似漢,改頭換面總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 的讖語,并企圖假諫官之口對宋仁宗進行諷諫,達到除掉狄青之目的。不難看出,其手段與用心在本質(zhì)上與歐陽修可謂異曲同工,完全一致。北宋的另一重要將領曹利用在真宗朝于景德元年(1004年)因與契丹締結 澶淵之盟 而名動朝野,但最終卻以貶官除爵、死于非命的悲劇結束一生,其原因也是冒犯了文臣集團。又,宋仁宗時王德用以武功升任知樞密院事,因其 狀貌雄毅,面黑,頸以下白晳,人皆異之 , 言者論德用貌類藝祖(按:指趙匡胤) ,御史中丞孔道輔復言 德用得士心,不宜久典機密 ,王德用隨即遭到罷免;迨從貶所隨州召還時,復有 近臣論其有反相 。王德用的這種境遇與狄青何其相似乃爾!不難看出,宋代專制機器的運作所造成的畸型的文武關系實際上已成為了絞殺名將的刑場和產(chǎn)生庸才的溫床。雖然發(fā)生于兩宋不同時期的民族戰(zhàn)爭各有其特點。但宋王朝基本上處于被動挨打、窮于應付的地位,這并不是偶然的。 綜上所述,一代名將狄青冤死陳州,是北宋專制制度運作的必然結果,但狄青的個人悲劇與 文忠公 歐陽修的三次上疏有著直接關系,這是不可抹煞的事實。當然,歐陽修也不過是宋代專制制度網(wǎng)絡上的一粒棋子而已。在這個意義上講,狄青之死固然令人痛惜,而積極制造狄青悲劇的歐陽修實際上也是另一類型的悲劇角色。真正值得深究與反思的,是北宋專制制度的運作何以造成了這種奇特的文臣與武將之間的關系。 [作者簡介]羅家祥(1957 ),男,湖北省天門市人,歷史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宋史研究。 原載《學術月刊》2008年第04?

小學語文題庫,初中語文題庫,高中語文題庫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