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素養(yǎng) > 作文素材
網頁轉word

(民國歷史)“五四”前夕中國人階級狀況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Word格式下載

全文6900字


  1919年是中國20世紀發(fā)展歷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年頭,以五四運動為標志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此發(fā)端。
  五四運動起因于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五四運動爆發(fā)整一個月之際,以6月3日上海工人罷工為標志,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舞臺上,其與生俱來的階級特點和政治凝聚力為中國革命揭開新的篇章。五四運動以其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特點而彪炳史冊。五四運動更是一個思想文化運動,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因五四運動的推動更大放異彩,在全國各地青年知識分子中得到了熱烈反響。一時間,各種同仁刊物、學生刊物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思想文化界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西方各種思潮開始蜂涌進人國門,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合作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等觀點在各種刊物上紛然雜陳。而在五四運動之后思想文化界最引人囑目的事件,則是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宣傳與研究漸成熱潮,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在中國產生了回應和全新的體味。與此同時,在各種思潮鼓蕩和改造中國的急切心情中,各地青年社團也呈潮涌之勢,組織社團、共同研討,一時成為青年知識分子之時尚。中國知識界在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斗爭中,在對各種世界思潮的介紹、對比與考察中,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追求,一批先進人物的代表如李大釗、毛澤東、鄧中夏、周恩來等開始在中國的政治舞臺和思想舞臺上漸露才華,而新文化運動的營壘至此也開始發(fā)生明顯的分化??梢哉f,五四愛國運動及由此引發(fā)的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中國社會即將到來的巨大而深刻的變革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19年也就成為中國20世紀的百年歷史中最讓人回味的一個年頭。

易優(yōu)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易優(yōu)作文點評 <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中國工人階級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yè)的出現(xiàn)而誕生的一個新的階級。中國最早的機器工業(yè)是由外國資本經營的。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通過各種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開放港口,向中國傾銷棉紗、棉布和煤油等大量廉價的工業(yè)品。同時為了便于掠奪原料,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進行就地加工,外國資本家相繼在中國的一些通商口岸城市建立了船舶修造工業(yè)和絲、茶加工業(yè)等,到甲午戰(zhàn)爭前夕,外國資本在中國經營的近代工業(yè)企業(yè)已達191家,總計雇傭中國工人3.8萬余人。這是中國第一批產業(yè)工人。
  中國第二批產業(yè)工人誕生于 洋務運動 之中。為了鞏固統(tǒng)治,抵除外侮和內患,從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中一批洋務官僚開始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興辦 洋務運動 。由于軍事工業(yè)生產需要大量的原料、燃料和資金以及相適應的交通運輸工業(yè),因此從70年代開始,清政府中的一批官員又采取 官辦 、 官商合辦 和 官督商辦 等形式,建立起一些采礦、煉鐵、紡織等民用工業(yè)。到1895年止,洋務官僚所興辦的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企業(yè)共有40余家,共計雇傭工人4.5萬余人。 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作文點評、作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與外國資本和洋務官僚興辦近代工業(yè)的同時或稍后,中國的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地方官員也開始投資于近代工業(yè)。到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興辦的近代企業(yè)已達到100多家,主要分布于繅絲、棉紡織、面粉加工、火柴等輕工業(yè)及采煤工業(yè)等行業(yè),共計雇傭工人5.4萬多人。這是中國第三批產業(yè)工人。
  在上述三部分企業(yè)中,中國工人總數(shù)總計有14萬多人。中國工人階級由此產生。這一時期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工人階級的產生時期。
  甲午戰(zhàn)爭以后,伴隨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的瓜分勢力范圍的狂潮,各國列強紛紛開始大肆掠奪中國路礦權。從1895至1913年,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開采礦場達32個,其中7個較大的煤礦就雇傭工人4.3萬余人。在此期間,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相繼建立了19家紗廠、55個面粉廠、11個香煙廠及機器和造船廠等。外國資本在中國經營的廠礦和鐵路所雇傭的工人總數(shù)達到了16萬多人。這期間,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在全國興辦實業(yè)的高潮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得到初步發(fā)展。到1913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廠總數(shù)達到21713個,共計雇傭工人63萬人。與此同時,由民族資本開采的礦區(qū)此時也達到6294個,雇傭礦工總數(shù)為40萬人。幾類工人總數(shù)相加,全國工人總數(shù)達到了128萬多人。 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7.html>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又有較大發(fā)展:棉紡織工業(yè)中工人總數(shù)達11.2萬人,繅絲行業(yè)工人總數(shù)達46.6萬人,食品工業(yè)工人總數(shù)12.2萬人,冶煉工廠工人為8900人,加上外資工廠中雇傭的32.4萬名工人,至1919年,全國工廠工人共有110萬人,全國礦工共有87.2萬人,鐵路郵政工人20萬名,海員16萬人,運輸工人30萬人。1919年全國工人總數(shù)達263.2萬人。
  中國工人階級產生和形成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了中國工人階級不僅遭受資產階級的壓迫,而且還有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迫,即身受三種壓迫。其中,帝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主要敵人,也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最大的壓迫者。在外國資本家工廠里做工的中國工人,稍有反抗,外國巡捕立即前去鎮(zhèn)壓,任意逮捕,送至會審公廨處罰或拘留,許多廠礦甚至是派軍警監(jiān)督工人做工。中國工人所遭受的封建壓迫,一方面表現(xiàn)為全社會性質,即在封建制度下,工人階級處在社會的最低層,沒有絲毫的政治權利,工人集會、結社被視為犯罪,橫遭鎮(zhèn)壓;另一方面封建勢力對工人的壓迫,還表現(xiàn)在工礦企業(yè)的管理制度上,一些官辦的工礦里駐扎著兵勇,隨時彈壓工人,有些工礦企業(yè)私設刑堂、刑具,對工人任意審訊、施刑,監(jiān)工制度更是工礦企業(yè)中的普遍現(xiàn)象。中國工人階級在經濟上慘遭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工人的實際工資十分微薄可憐,且地區(qū)間相差懸殊。資本家采用延長勞動時間和增加勞動強度來榨取剩余價值,為了追求高額利潤,還雇傭大量童工代替成年人勞動;有些廠礦中學徒的比例甚至高達70%以上。同時,中國近代工礦企業(yè)中還盛行包工制。這種制度首先在外國資本經營的工礦企業(yè)中實行,即外國資本家把招募、管理工人等諸事項委托給工頭去做,資本家把從工人身上剝削來的一部分剩余價值轉讓給工頭,而工頭還要利用種種經濟手段對工人進行超經濟的剝削。因此,凡存在包工制度的工礦企業(yè),工人都受到資本家和工頭的雙重剝削,這種包工制是一種層層剝削的殘酷制度,在英國又被稱為 血汗制 。為了追求最大利潤,資本家很少注意改善勞動環(huán)境,造成近代企業(yè)的勞動條件十分惡劣,勞動災害經常發(fā)生。如1917年1月?lián)犴樏旱V大山窯瓦斯爆炸,燒死中國礦工900多人;1919年僅東北地區(qū)各煤礦因礦山事故爆炸死傷的礦工就達4500多人。

蘇州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蘇州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a>


  中國工人階級在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本家三重壓迫之下,從誕生的那一天起,為了改善自身的經濟條件和政治地位,就不斷地進行著斗爭。到1919年止,全國工人罷工總次數(shù)達353次。這些罷工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為了維護工人自身經濟利益的罷工,如要求增加工資、縮短工作時間等;二是反對工廠主、工頭壓迫的直接斗爭,如反對開除工人、毆打工人等;三是參加會黨、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從斗爭的特點方面,呈現(xiàn)出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世紀40年代末至辛亥革命,為中國工人運動的原始斗爭階段,這一階段工人罷工的規(guī)模基本上沒有超出一個工廠的范圍,斗爭的方式也不是采用有計劃有組織的罷工,而是一哄而起的活動。
  從1911年辛亥革命起至五四運動止,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二個發(fā)展階段,這個階段工人罷工的規(guī)模已越出了一個工廠的范圍而進入到同盟罷工階段,而且還由工人自行組織成立起了一批現(xiàn)代工會組織,如津浦路南段的職工同志會(又稱中華民國鐵路工會)、上海制造工人同盟會、上海繅絲女工同仁公會等。這一時期工人罷工達到了230多次。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工人運動發(fā)展的第三階段,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由自發(fā)階段到自覺階段的過渡時期。中國工人階級的誕生與發(fā)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并作為一個獨立的力量從此登上政治舞臺,在全國性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中顯現(xiàn)出巨大的政治力量。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進步學生社團組織涌現(xiàn)
  五四愛國運動前夕,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勃興與新舊思潮的激戰(zhàn),在各地區(qū)各學校內,從1918年下半年開始,各種類型、各種性質的學生社團紛紛成立,到1919年逐漸形成高潮。其中,進步學生社團的蜂涌而起成為這一時期的一大景觀,比較著名的有國民社、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少年中國學會等。
  1.國民社。1918年10月20日在北京大學成立,該社的基礎是學生救國會。1918年5月,為反對北洋政府和日本簽訂《中日共同防敵協(xié)定》,北京的一部分學生(包括北京大學和其他各校的學生)組織學生救國會,并派出代表許德珩、易克嶷南下天津、濟南、武漢、九江、上海等地進行聯(lián)絡。在他們的積極努力下,學生救國會很快成為全國性的社團,并得到了各界的同情。學生救國會的活動在引起北京政府的注意和干涉后,為了便于開展活動,救國會的成員們決定成立國民社,出版《國民》雜志。雜志社的經費由南北各地學生自己湊集,此外,學生們還向同情他們的教師和社會人士進行了募捐。1919年1月,《國民》創(chuàng)刊號正式發(fā)行。該刊宣布國民社的宗旨是:增進國民人格;研究學術;灌輸國民常識;提倡國貨。國民社是一個廣泛群眾性的組織,其成員的組成比較龐雜。在180多名社員中,有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鄧中夏、高尚德、馬駿、黃日葵等,也有無政府主義者易家鉞,國家主義者曾琦,基爾特社會主義者吳載盛,后來成為國民黨反動組織AB團首領的段錫朋還擔任過國民雜志社評議部部長,大多數(shù)成員則是一些有一定愛國思想但并不十分過問政治的學生。李大釗對于國民雜志社的組成和《國民》的出版,曾給予積極的幫助和指導,并在 五四 前后為之撰稿,出席該社舉行的周年紀念會。國民社成員以積極關心政治的態(tài)度,針對日本帝國主義進行的對華侵略進行了猛烈抨擊,成為北京學生界影響很大的一個社團。其大多數(shù)成員,都成為五四學生運動中積極的參加者、組織者和領導者。2.新潮社。該社是北京大學文科的一部分學生醞釀籌建的,成立時間幾乎與國民社同步。出版有《新潮》雜志(英文名稱是Renmssance,即 文藝復興 )。新潮社的宗旨是 專以介紹西洋近代思潮,批評中國現(xiàn)代學術上、社會上各問題 。該社社員的遴選以有無投稿為標準,其組織章程規(guī)定: 本校同學投稿三次經本志登載者,得由本社約為社員。 因此之故,新潮社的社員為數(shù)不多,成立之時只有27人。該社的發(fā)起人和主要負責人是傅斯年(編輯部主任編輯)、羅家倫(編輯)、徐彥之(干事部主任干事)等。他們曾得到蔡元培、陳獨秀的支持,蔡、陳代表校方給他們提供經費、房屋,李大釗、魯迅曾經為刊物撰稿,胡適擔任該社的顧問。該社機關刊物《新潮》于1919年1月正式創(chuàng)刊。它以《新青年》為榜樣投入新文化運動,鼓吹 倫理革命 ,反對封建綱常名教,提倡個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 文學革命 ,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是繼《新青年》、《每周評論》之后第三個白話文刊物。雜志大量地刊載了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翻譯作品,并由此而產生了一批小說作家,如汪敬熙、羅家倫、楊振聲、俞平伯、歐陽予倩和葉紹鈞等?!缎鲁薄吩跒椤缎虑嗄辍穮群爸耐瑫r,強調思想改造是社會改造的起點,堅持全盤西化的觀點。新潮社與國民社以其自身的實力成為 五四 前夕在青年學生最有影響的兩大社團。所不同的是,兩個社團的發(fā)展方向不同,五四愛國運動后,新潮社成員逐漸傾向于留洋和整理國故的運動之中。
  3.平民教育講演團。五四時期北京大學著名進步社團。1919年3月23日,平民講演團在北大理科校長室召開成立大會,通過團的簡章,規(guī)定講演團的宗旨是 增進平民智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 。講演團的發(fā)起人是鄧中夏,成立之初共有團員39人,多為國民社和新潮社的社員,如許德珩、黃日葵、張國燾、王光祈、朱一鶚、劉熾昌、梁紹文、程體乾等。后成員發(fā)展到六七十人,包括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一個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講演團總務干事為廖書倉、鄧中夏,編輯干事為羅家倫、康白情,文牘干事周炳琳,會計干事易克嶷。講演團的活動主要是對北京市內廣大市民進行宣傳,舉行不定期的講演,以期提高廣大市民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知識水平。五四愛國運動前,講演團在東便門內蟠桃宮和地安門外護國寺進行了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講演活動,講演的題目有《平民教育之意義》、《如何求幸福?》、《勤勞與知識》、《大家都受教育》、《改良家庭》、《賭博之害》、《國民常識》、《婦女教育》、《迷信》、《我的慈善事業(yè)》、《國民應盡之責任》、《家庭與社會》、《互相幫助》、《什么是國家》等。這一時期講演團講演的內容側重于一般的啟蒙教育,主要是宣傳民眾破除迷信、反對陋習、普及科學知識和提倡文化學習。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后,講演團在演講內容上開始注重結合形勢,聯(lián)系實際,宣傳反日愛國、民主自治等內容。講演的題目有《青島問題》、《痛史》、《朝鮮獨立》、《青島交涉失敗的原因》、《國民自決》、《報告學生團的義舉究竟為什么?》《中國現(xiàn)在的形勢是怎么樣?》、《國民現(xiàn)時應持之態(tài)度》等。講演團在五四運動中發(fā)揮了較大作用,自身也得到了鍛煉和發(fā)展。從1920年4月(春假)起,講演團開始到豐臺、海淀、長辛店等地的農村和工廠去講演,進行社會調查,從事對實際運動的了解,初步實現(xiàn)了知識分子與工農民眾的結合,探索解救中國的道路。以講演團的活動一直堅持到1925年才宣告結束。
  4.少年中國學會。該會是五四時期出現(xiàn)的歷史最久、會員最多、分布最廣、分化也最明顯的一個群眾性進步社團。1918年6月30日。時任成都《群報》和《川報》駐京記者的王光祈,聯(lián)合剛剛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曾琦(王的中學同學)、陳洧、雷寶菁、張尚齡、周太玄等,在北京順治門外數(shù)云別墅集議,籌建少年中國學會。由于李大釗在思想界的聲望,也被邀請參與活動并被列名為7個發(fā)起人之一。會議推舉王光祈為籌備處主任,確定了學會的四條宗旨: 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實學術,發(fā)展社會事業(yè),轉移末世風氣。 為了貫徹這個宗旨,籌備會還確定了 奮斗、實踐、堅忍、儉樸 8個字的信條。當時所以定名 少年中國 ,目的是學19世紀建造 少年意大利 、 少年德意志 的 少年意大利黨 、 少年德意志黨 ,來建造一個 少年中國 。經過一年的籌備,1919年7月1日,少年中國學會在北京回回營二號正式成立。當時會員共42人??偛吭O在北京,王光祈任執(zhí)行部主任。根據(jù)李大釗提議,學會宗旨改為 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chuàng)造 少年中國 。學會成立時,已建有成都分會。此后,學會有了很大發(fā)展,在北京、上海、南京都設有分會,湖北、湖南、山東、山西、福建、遼寧、陜西、杭州、天津、廣東等省市都有會員。國外則在法國的會員最多,設立巴黎、東京、紐約等分會,在德國、英國、南洋也有一些會員。學會制定征求會員的標準是純潔、奮斗、對本會表示充分同情。會員最多時達100多人。他們成份復雜,思想傾向極不相同:其左翼有后來為中共創(chuàng)始人的李大釗、毛澤東和建黨初期的著名共產黨人鄧中夏、高君宇、黃日葵、惲代英、趙世炎、沈澤民、楊賢江、張聞天等;屬于右翼的是國家主義分子曾琦、左舜生、李璜、陳啟天、余家菊等;屬于中間派的是王光祈、周太玄等一大批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種情況表明,學會是新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是一個松懈的聯(lián)盟。對于學會內部存在的思想分歧,作為學會負責人的王光祈認為,信仰 是不能一致的,亦不能強同的 。他采取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以求在反對封建思想文化,介紹新思想,探索社會改造的大前提下結合起來。學會經常舉辦各種講演和學術活動,組織會員討論國家大事和世界形勢以及信仰、主義等問題。學會設有評議部、執(zhí)行部、編譯部等機構,編印了多種出版物,除 少年中國學會叢書 (計32種)外,還出過《會務報告》、《少年中國》月刊(北京總會負責編輯)、《少年世界》月刊(南京分會負責編輯)和《星期日》周刊(成都分會出版)等期刊以及《少年中國學會周年紀念冊》、《少年中國學會會員通訊錄》、《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終身志業(yè)調查表》等小冊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少年中國》月刊。該刊創(chuàng)刊于1919年7月,???924年5月(中間曾休刊7個月),是一本大型綜合性雜志,李大釗曾任編輯部主任。其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占刊物的主要篇幅,是關于自然科學、文學、社會科學和哲學的論著與譯文,涉及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問題諸多方面;第二部分實際上是 會務報告 的繼續(xù),包括一部分闡發(fā)學會方針的文章、會務消息和會員的通訊。
  由于學會宗旨的空泛和籠統(tǒng),1920年以后,學會內在要不要信仰社會主義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論。在1921年7月1日至4日于南京召開的第二次年會上,鄧中夏、高君宇、黃日葵等代表北京會員明確提出學會要以社會主義為方向、并確定為思想行動一致的政治團體,但遭到左舜生、陳啟天等人的反對。左、陳反對學會規(guī)定主義特別是反對規(guī)定社會主義,堅持學會只能從事改良主義的社會活動,反對學會進行政治革命和參加政治斗爭。雙方展開爭辯,分歧逐漸表面化。會后,曾琦、李璜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宣傳他們的反對會員參加革命斗爭的觀點。隨后,在1922年7月、1923年10月,學會分別在杭州、蘇州召開了大會,盡管由于學會中共產主義者的努力,這兩次大會通過了 對時局的主張 ,宣布 對外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對內謀軍閥勢力之推翻 ,但在學會主義問題的討論中,大會不顧高君宇的堅持,再次拒絕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宣布: 各項決議只能表示少數(shù)人的意見,并不求多數(shù)人的服從。 蘇州年會還決定將少年中國學會總會由北京遷往南京,由陳啟天、曹芻分別擔任臨時執(zhí)行部正副主任。這表明國家主義分子在實際上已獲取了學會的領導權。1923年12月2日,在學會總會第三次常會上,與會的國家主義分子一致通過了陳啟天起草的《何謂新國家主義》的論文。同日,學會巴黎分會會員曾琦、李璜在巴黎郊區(qū)的玫瑰城成立中國青年黨。次年9月,曾、李回到上海,發(fā)展左舜生、余家菊、陳啟天等人黨。中國青年黨的成立,標志著少年中國學會內部左右兩派的斗爭已從以前的要不要確定主義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與國家主義的公開論戰(zhàn),斗爭性質發(fā)生了根本變化。1924年10月10日,左舜生、曾琦等在上海創(chuàng)辦《醒獅》周報,發(fā)表大量言論,公開反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至此,學會的分化已達到難以調和的地步。1925年7月中旬,學會在南京召開最后一次年會。在會上,惲代英、沈澤民對以曾琦為代表的國家主義派分子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并在年會通過決議時宣布放棄表決權,以示抵制。至此,學會最后分裂已成定局。但一些中間會員希望學會能夠繼續(xù)維持,不愿分裂。在他們的努力下,年會通過了一項 改組案 ,組成改組委員會,分發(fā)表格,對會員的政治立場和對學會的態(tài)度進行調查。王光祈表示他 相信民族主義,不相信國家主義,不相信共產主義 ,希望學會繼續(xù)保持兼容并包局面。但實際上學會從此已停止了活動。至此,歷時七年之久的少年中國學會,遂告解體。少年中國學會的分化和演變,反映了:五四時期及其以后一代知識青年思想的急劇變化

《(民國歷史)“五四”前夕中國人階級狀況》添加時間:2025-05-12;更新時間:2025-06-25



    2025-05-12-1022658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