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沿革起止時間:乾德三年至紹興三年
夔 州 路:乾德三年(965)通州更名達(dá)州;
開寶三年(970)置梁山軍;六年(973)置云安軍、大寧監(jiān);
至道二年(996)定天下為15路,為峽西路,治興元府,以興元府、劍州、利州、閬州、洋州、巴州、蓬
州、文州、龍州、興州、集州、壁州、夔州、黔州、施州、忠州、萬州、開州、達(dá)州、涪州、渝州、
三泉縣來屬;
咸平四年(1001)分置利州、夔州二路,夔州路治夔州,以夔州、黔州、施州、忠州、萬州、開州、達(dá)州、
涪州、渝州、云安軍、梁山軍、大寧監(jiān)來屬;
崇寧元年(1102)渝州更名恭州;
熙寧七年(1074)置南平軍;
大觀二年(1108)置珍州、溱州、播州;三年(1109)置承州、遵義軍;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xué)學(xué)生學(xué)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宣和三年(1121)省溱州、承州、播州、遵義軍;
政和八年(1118)置思州;
宣和四年(1122)省思州;
建炎四年(1130)荊湖北路歸州來屬[沿革見南宋];
紹興元年(1131)仍置思州。
夔 州:都督府,云安郡,寧江軍節(jié)度。初治白帝城,景德三年(1006)徙今治。
奉節(jié)縣:中,倚。有石門隘寨。
巫山縣:中下。有三會寨。
黔 州:下,黔中郡,武泰軍節(jié)度。
彭水縣:中,倚。有洪杜寨,嘉祐八年(1063)以洪杜縣降置;有小洞、界山、難溪三寨。
黔江縣:下。有白石、馬欄、佐水、永安、安樂、雙洪、射營、右水、蠻冢、浴水、潛平、鹿角、萬就、六堡、
白水、土溪、小溪、石柱、高望、木孔、東流、李昌、仆射、相陽、小村、石門、茆田、木柵、虎眼二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十九寨。
洪杜縣:嘉祐八年(1063)省入彭水縣為洪杜寨。
洋水縣:嘉祐八年(1063)省入彭水縣為洋水寨,熙寧二年(1069)改置為洋水鎮(zhèn)。
都濡縣:嘉祐八年(1063)省入彭水縣為都儒鎮(zhèn)。
信寧縣:嘉祐八年(1063)省入彭水縣為信寧鎮(zhèn)。
施 州:下,清江郡,軍事。
清江縣:中下,倚。有歌羅、細(xì)沙、寧邊、尖木四寨;有夷平寨,熙寧六年(1074)置;有行廊、安碓二寨,元豐
三年(1080)置;有永興寨,熙寧六年(1074)廢;有永寧寨,元豐三年(1080)廢。
建始縣:中下。有連天寨。
廣積監(jiān):紹圣三年(1096)置。負(fù)責(zé)鑄鐵錢。
忠 州:下,南賓郡,軍事。
臨江縣:中下,倚。
墊江縣:中下。
中小學(xué)生語文題庫,中小學(xué)學(xué)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s://wEw.euzW.net/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豐都縣:下。政和元年(1111)省入臨江縣,紹興元年(1131)仍置豐都縣。
南賓縣:下。
桂溪縣:熙寧五年(1072)省入墊江縣、梁山軍梁山縣。
南賓尉司:初為夔州龍渠鎮(zhèn),乾德六年(968)來屬忠州,開寶二年(969)置南賓尉司,只設(shè)縣尉為主官。
萬 州:下,南浦郡,軍事。
南浦縣:下。有平云寨。
武寧縣:下。
開 州:下,盛山郡,軍事。
開江縣:上,倚。
清水縣:中。初名萬歲縣,元豐年間之后更名為清水縣。
新浦縣:慶歷四年(1044)省入開江縣。
達(dá) 州:上,通川郡,軍事。初名通州,乾德三年(965)更名為達(dá)州。
通川縣:中,倚。
巴渠縣:中。有巴渠場。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永睦縣:下。
新寧縣:下。
東鄉(xiāng)縣:下。有東鄉(xiāng)場。
石鼓縣:熙寧七年(1074)省入通川、新寧、永睦三縣。
三岡縣:熙寧六年(1074)省入通川、新寧、永睦三縣。
閬英縣:乾德五年(967)省入石鼓縣。
宣漢縣:乾德五年(967)省入東鄉(xiāng)縣。
通明院:有宣漢、鹽井、缊攔三場。
涪 州:下,涪陵郡,軍事。
涪陵縣:下,倚。有白馬鹽場。
樂溫縣:下。
武龍縣:下。宣和元年(1119)更名為枳縣,紹興元年(1131)仍復(fù)名為武龍縣。
溫山縣:熙寧三年(1070)省入涪陵縣為溫山鎮(zhèn)。
恭 州:下,巴郡,軍事。初為渝州,崇寧元年(1102)更名為恭州。
巴 縣:中,倚。 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7.html>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課程推薦</a>。
江津縣:中下。乾德五年(967)徙治馬鬃鎮(zhèn)。
壁山縣:下。
南平縣:雍熙五年(988)省入江津縣。
萬壽縣:乾德五年(967)省入江津縣。
云安軍:同下州。開寶六年(973)于夔州云安縣置云安軍;建炎三年(1129)守臣改為軍使。
云安縣:望,倚。有思問、捍技、平南三寨,有軍井鹽場,有團(tuán)云鹽井。
云安監(jiān):熙寧四年(1071)改置為安義縣,八年(1075)仍改置為為云安監(jiān)。
梁山軍:同下州,高梁郡。開寶三年(970)于萬州石氏屯田務(wù)置梁山軍;
梁山縣:中下,倚。初屬萬州,開寶三年(970)來屬梁山軍,熙寧五年(1072)析忠州桂溪地來屬;元祐元年(1086)
復(fù)屬萬州,尋仍屬梁山軍。
南平軍:同下州。初為化外地,熙寧七年(1074)于渝州南川縣銅佛壩置南平軍。
南川縣:中下,倚。初為羈糜南州(南川郡),乾德四年(966)內(nèi)附,屬黔州,慶歷八年(1048)改屬渝州,皇佑五
年(1053)入版籍置南川縣;熙寧七年(1074)入隆化縣為南川鎮(zhèn),元豐元年(1078)于軍城仍置南川縣。
有榮懿、扶歡二寨,初為羈糜溱州(溱溪郡,轄榮懿、扶觀二縣),屬黔州,慶歷八年(1048)改屬渝州,
治平三年(1066)為化外地,熙寧三年(1070)入版籍置,七年(1074)來屬;有開邊、通安、安穩(wěn)、歸正四
寨,有溱川堡。
隆化縣①:下。初為賓化縣,屬涪州,嘉祐八年(1063)省為賓化寨,后為化外地;熙寧三年(1070)入版籍,改置
隆化縣,仍屬涪州;七年(1074)來屬南平軍。有七渡水寨,大觀四年(1110)廢。
播川縣:大觀二年(1108)置播川縣,屬播州為"倚郭";宣和三年(1121)降為播州城,來屬南平軍;宣和六年(1124)
仍置播川縣。
————有溱溪寨,宣和二年(1120)以溱溪縣降置,來屬。
大寧監(jiān):同下州,無倚郭縣。開寶六年(973)于夔州大昌縣鹽泉所置大寧監(jiān)。
大昌縣:中下。初屬夔州,端拱元年(988)來屬大寧監(jiān)。
珍 州:??,樂源郡,????。初為羈糜珍州(夜郎郡,轄夜郎、麗皋、榮德、樂源四縣),乾德三年(965)內(nèi)附,開
寶元年(968)更名為羈糜高州,尋更名為西高州,后為化外地;大觀二年(1108)入版籍置珍州。
樂源縣:中,倚。初為羈糜樂源縣,后為化外地;大觀二年(1108)置樂源縣,來屬珍州。
綏陽縣:??。初為羈糜綏陽縣,為羈糜夷州"倚郭";大觀三年(1109)為綏陽縣,為承州"倚郭";宣和三年(1121)
來屬珍州。
————有遵義寨,宣和三年(1121)以遵義縣降置。
思 州:??,????。初為化外地,大觀元年(1107)內(nèi)附置羈糜思州(轄務(wù)川、邛水、安夷三縣),政和八年(1118)入
版籍置思州,宣和四年(1122)省。紹興元年(1131)仍置思州。
務(wù)川縣:??,倚。大觀元年(1107)置羈糜務(wù)川縣,來屬羈糜思州;政和八年(1118)為務(wù)川縣,宣和四年(1122)降
為務(wù)川城。紹興二年(1132)仍置務(wù)川縣。
安夷縣:??。大觀元年(1107)置羈糜安夷縣,來屬羈糜思州;政和八年(1118)為安夷縣,宣和四年(1122)省入務(wù)
川城為安夷堡。紹興二年(1132)仍置安夷縣。
邛水縣:??。大觀元年(1107)置羈糜邛水縣,來屬羈糜思州;政和八年(1118)為邛水縣,宣和四年(1122)省入務(wù)
川城為邛水堡。紹興二年(1132)仍置邛水縣。
溱 州:??,????。初為化外地,大觀二年(1108)入版籍置溱州,治溱溪縣,轄溱溪、夜郎二縣;宣和二年(1120)
廢入南平軍。
溱溪縣:??,倚。大觀二年(1108)置溱溪縣,來屬溱州;宣和二年(1120)降為溱溪寨,改屬南平軍。
夜郎縣:??。大觀二年(1108)置夜郎縣,來屬溱州;宣和二年(1120)省入溱溪寨。
承 州:??,????。初為羈糜夷州(義泉郡,轄綏陽、都上、義泉、寧夷、洋川五縣),大觀三年(1109)入版籍置承
州;宣和三年(1121)省入珍州。
都上縣:初為羈糜都上縣,大觀三年(1109)為都上縣,宣和三年(1121)省入綏陽縣。
義泉縣:初為羈糜義泉縣,大觀三年(1109)為義泉縣,宣和三年(1121)省入綏陽縣。
寧夷縣:初為羈糜寧夷縣,大觀三年(1109)為寧夷縣,宣和三年(1121)省入綏陽縣。
洋川縣:初為羈糜洋川縣,大觀三年(1109)為洋川縣,宣和三年(1121)省入綏陽縣。
播 州:??,????。初為羈糜播州,大觀二年(1108)入版籍置播州,治播川縣,轄播川、瑯川、帶水三縣,宣和三
年(1121)省入南平軍。
瑯川縣:??,倚。大觀二年(1108)置瑯川縣,來屬播州,宣和三年(1121)省入播州城。
帶水縣:??,倚。大觀二年(1108)置帶水縣,來屬播州,宣和三年(1121)省入播州城。
遵義軍:??????。初屬羈糜播州,大觀三年(1109)入版籍置遵義軍,宣和三年(1121)省入珍州。
遵義縣:??,倚。大觀二年(1108)置遵義縣,來屬遵義軍;宣和三年(1121)降為遵義寨,改屬珍州。
夔 州 路
郡縣沿革起止時間:紹興三年至景炎三年
夔 州 路:紹興五年(1135)析歸州復(fù)屬荊湖北路,三十一年(1161)析荊湖北路歸州復(fù)來屬;
淳熙十四年(1187)析歸州又屬荊湖北路,十五年(1188)析荊湖北路仍來屬;十六年(1189)升恭州為重慶
府;
開禧三年(1207)置遵義軍;
嘉定十一年(1218)省遵義軍;
嘉熙三年(1239)仍置播州;
寶佑六年(1258)置鎮(zhèn)遠(yuǎn)州;
咸淳元年(1265)升忠州為咸淳府;
咸淳九年(1273)省珍州。
夔 州:都督府,云安郡,寧江軍節(jié)度。淳佑二年(1242)因戰(zhàn)爭徙治白帝城。
奉節(jié)縣:中,倚。
巫山縣:中下。
紹慶府:下,黔中郡,武泰軍節(jié)度。初為黔州,咸淳八年(1272)因戰(zhàn)爭徙治壺頭山,紹定元年(1228)升為紹慶府。
彭水縣:中,倚。有洪杜寨。咸淳八年(1272)因戰(zhàn)爭徙治壺頭山。
黔江縣:下。
施 州:下,清江郡,軍事。開慶元年(1259)徙治椅子山。
清江縣:中下,倚。有細(xì)沙寨。
建始縣:中下。
咸淳府:下,南賓郡,軍事。初為忠州,咸淳元年(1265)升為咸淳府,并因戰(zhàn)爭徙治皇華城。
臨江縣:中下,倚。
墊江縣:中下。
豐都縣:下。
南賓縣:下。
龍渠縣②:下。初為南賓尉司,后升為龍渠縣。
萬 州:下,南浦郡,軍事。
南浦縣:下。
武寧縣:下。
開 州:下,盛山郡,軍事。
開江縣:上,倚。
清水縣:中。
達(dá) 州:上,通川郡,軍事。
通川縣:中,倚。
巴渠縣:中。有巴渠場。
永睦縣:下。
新寧縣:下。
東鄉(xiāng)縣:下。有東鄉(xiāng)場。
通明縣:??。初為通明院,后改置為通明縣。
涪 州:下,涪陵郡,軍事。咸淳二年(1266)因戰(zhàn)爭徙治三臺山。
涪陵縣:下,倚。有白馬鹽場。
樂溫縣:下。
武龍縣:下。
重慶府:下,巴郡,軍事。初為恭州,淳熙十六年(1189)升為重慶府。
巴 縣:中,倚。
江津縣:中下。
壁山縣:下。
云安軍:同下州。
云安縣:望,倚。
云安監(jiān):
梁山軍:同下州,高梁郡。
梁山縣:中下,倚。
南平軍:同下州。
南川縣:中下,倚。有榮懿、安穩(wěn)二寨。
隆化縣:下。
鼎山縣:??。初為播川縣,端平三年(1236)徙治白錦堡,寶佑六年(1258)廢;于鼎山城另置鼎山縣,來屬南平軍。
————有溱溪寨。
大寧監(jiān):同下州,無倚郭縣。
大昌縣:中下。嘉定八年(1225)徙治水口監(jiān)。
思 州:??,????。德佑二年(1276)入元。
務(wù)川縣:??,倚。
安夷縣:??。
邛水縣:??。
歸 州:下,巴東郡,軍事。初屬荊湖北路,建炎四年(1130)來屬夔州路,紹興五年(1135)復(fù)屬荊湖北路,三十一
年(1161)復(fù)屬夔州路,淳熙十四年(1187)又屬荊湖北路,十五年(1188)仍屬夔州路;端平三年(1236)因戰(zhàn)
爭徙治江南屈沱,又徙治新灘,再徙治白沙南浦③。
秭歸縣:下,倚。
巴東縣:下。
興山縣:下。端拱二年(1235)因戰(zhàn)爭徙治香溪北。
播 州:??,????,無倚郭縣。嘉熙三年(1239)于播川縣城白綿堡仍置播州。德佑二年(1276)入元。
樂源縣:??。初屬珍州為"倚郭",咸淳九年(1273)來屬播州。
綏陽縣:??。初珍州,咸淳九年(1273)來屬播州。
————有遵義寨,初屬珍州,開禧三年(1207)升為遵義軍;嘉定十一年(1218)仍降置,仍屬珍州,咸淳九年
(1273)來屬。
鎮(zhèn)遠(yuǎn)州:??,????,無倚郭縣。初為化外地,寶佑六年(1258)置黃平城,于黃平城置鎮(zhèn)遠(yuǎn)州。
珍 州:??,樂源郡,????。治樂源縣,轄樂源、綏陽二縣;咸淳九年(1273)省入播州。
遵義軍:無倚郭縣。初為珍州白棉堡,開禧三年(1207)升為遵義軍;嘉定十一年(1218)仍降為白棉堡,仍屬珍州。
未經(jīng)允許您不得隨意傳播以及用于商業(yè)用途
宋代部分地名考
紹慶府/彭水縣(咸淳徙治):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漢葭鎮(zhèn)烏江西岸古壺頭山麓;
巫山縣:今巫山縣巫峽鎮(zhèn)西2里三峽庫區(qū)預(yù)定水位線以下;
夔州/奉節(jié)縣(舊治):今奉節(jié)縣永安鎮(zhèn)東16里三峽庫區(qū)預(yù)定水位線以下;
開州/開江縣:今開縣漢豐街道辦事處小江對岸三峽庫區(qū)預(yù)定水位線以下;
豐都縣:今豐都縣名山鎮(zhèn)長江對岸三峽庫區(qū)預(yù)定水位線以下;
云陽軍/云陽縣:今云陽縣云陽鎮(zhèn)三峽庫區(qū)預(yù)定水位線以下;
鎮(zhèn)遠(yuǎn)州:今黃平縣舊州鎮(zhèn); 遵義軍/遵義縣(大觀置軍):今遵義縣南白鎮(zhèn)境內(nèi);
遵義軍(開禧置軍)/播川縣(端平徙治)/播州(嘉熙置州):今遵義市;
歸州/秭歸縣(舊治):今秭歸縣歸州鎮(zhèn)西6里三峽庫區(qū)預(yù)定水位線以下;
歸州/秭歸縣(屈沱):今秭歸縣歸州鎮(zhèn)(在長江北岸);
歸州/秭歸縣(新灘):今秭歸縣屈原鎮(zhèn)長江村附近三峽庫區(qū)預(yù)定水位線以下(在長江北岸);
歸州/秭歸縣(白沙南浦):今秭歸縣茅坪鎮(zhèn); 巴東縣:今巴東縣信陵鎮(zhèn)北10里三峽庫區(qū)預(yù)定水位線以下;
興山縣(舊治):今興山縣高陽鎮(zhèn)陳家灣村; 興山縣(端平徙治):今興山縣高陽鎮(zhèn)三峽庫區(qū)預(yù)定水位線以下;
南賓縣:今石柱縣南賓鎮(zhèn); 施州/清江縣(舊治):今恩施市舞陽壩街道辦事處周河村通天洞一帶;
南賓尉司/龍渠縣:今忠縣龍駒鎮(zhèn); 武寧縣:今重慶市萬州區(qū)龍寶移民開發(fā)區(qū)武陵鎮(zhèn)下中村;
清水縣:今開縣溫泉鎮(zhèn)縣壩村; 施州(開慶徙治):今恩施市舞陽壩街道辦事處州城村二臺坪;
東鄉(xiāng)縣:今宣漢縣東北; 武龍縣:今武隆縣土坎鎮(zhèn)五龍村武隆縣造紙廠南100米;
大寧監(jiān):今巫溪縣: 播州/播川縣(舊治):今桐梓縣婁山關(guān)鎮(zhèn)東山村舊城坡組;
珍州/樂源縣:今正安縣東北; 涪州(咸淳徙治):今重慶市涪陵區(qū)黔江東岸;
梁山軍/梁山縣:今梁平縣; 賓化縣/隆化縣:今南川縣; 咸淳府(淳佑徙治):今忠縣甘井鎮(zhèn)皇華村;
巴渠縣:今開縣大進(jìn)鎮(zhèn)榨井壩; 永睦縣:今平昌縣白衣鎮(zhèn); 樂溫縣:今重慶市長壽區(qū)樂溫鄉(xiāng)長壽湖湖底;
江津縣(舊治):今江津市東; 新寧縣:今開江縣; 南平軍/南川縣:今綦江縣趕水鎮(zhèn)綦河對岸;
大昌縣(舊治): 綏陽縣:今鳳岡縣; 大昌縣(嘉定徙治):今巫山縣大昌鎮(zhèn);
邛水縣:今三穗縣; 安夷縣:今鎮(zhèn)遠(yuǎn)縣; 夔州(淳佑徙治):今奉節(jié)縣白帝鎮(zhèn)白帝村;
鼎山縣:今桐梓縣婁山關(guān)鎮(zhèn)鼎山城村;
洪杜縣/洪杜寨:今酉陽縣龔灘鎮(zhèn); 洋水縣:今彭水縣龍洋鄉(xiāng); 都濡縣:今務(wù)川縣濯水鎮(zhèn)白柯壩石橋子;
桂溪縣:今墊江縣高安鎮(zhèn)高安場; 石鼓縣:今宣漢縣西南; 信寧縣:今武陵縣江口鎮(zhèn)蔡家村羅家壩;
新浦縣:今開縣南門鎮(zhèn)蓮池村; 三岡縣:今達(dá)縣西南; 閬英縣:今開江縣境內(nèi);
通明院/通明縣:今萬源市東南; 宣漢縣:今宣漢縣西北; 溫山縣:今重慶市長壽區(qū)東北;
萬壽縣:今永川市朱沱鎮(zhèn)漢東村; 南平縣: 溱州/溱溪縣/溱溪寨:今綦江縣南;
夜郎縣:今桐梓縣夜郎鎮(zhèn)夜郎壩; 義泉縣:今湄潭縣; 都上縣:
洋川縣: 寧夷縣: 瑯川縣:
帶水縣:
云安監(jiān):今云陽縣云安鎮(zhèn)北10里三峽庫區(qū)預(yù)定水位線以下; 榮懿寨:今重慶市萬盛區(qū)青年鎮(zhèn)境內(nèi);
扶歡寨:今綦江縣扶歡鎮(zhèn);
本文由東方血脈收集相關(guān)史料和考古成果創(chuàng)作
注①:一說原設(shè)有隆化縣屬涪州,嘉佑八年省賓化縣入隆化縣。
注②:龍渠縣,另有羈糜龍渠縣,析清江縣都亭鄉(xiāng)置,治今利川市忠路鎮(zhèn)。有史料將二者混淆。
注③:今查屈沱(即屈原沱)、新灘均在長江北岸,具體待考。
廣 南 東 路
郡縣沿革起止時間:建炎三年至祥興二年
行政區(qū)劃網(wǎng)站·東方血脈·版權(quán)所有
廣南東路:紹興元年(1131)升康州為德慶府;七年(1137)省封州,十年(1140)仍置封州;
慶元元年(1195)升英州為英德府;
祥興元年(1278)升廣州為翔龍府。
廣 州:中都督府,南海郡,清海軍節(jié)度。祥興元年(1278)升為翔龍府。
南??h:望,倚。
番禺縣:上,倚。
增城縣:中。
清遠(yuǎn)縣:中。
懷集縣:中。
東莞縣:中下。有靜康、大寧、東莞三鹽場,有海南、黃田、歸德三鹽柵,有富場。
新會縣:下。有海晏、都斛二鹽場。
香山縣:??。初為東莞縣香山鎮(zhèn),紹興二十二年(1152)置香山縣,來屬廣州。
信安縣:下。后省入新會、新州新興二縣。
韶 州:中,始興郡,軍事。
曲江縣:望,倚。有永通錢監(jiān)。
翁源縣:望。有大湖銀場,有涔水銅場,有大富鉛場。
樂昌縣:中。有黃坑銀場,有太平鉛場。
仁化縣:中。
乳源縣:??。乾道二年(1166)析曲江縣崇信鄉(xiāng)、樂昌縣依化鄉(xiāng)于洲頭津置乳源縣,來屬韶州。
循 州:下,海豐郡,軍事。
龍川縣:望,倚。初為雷鄉(xiāng)縣,紹興三年(1133)復(fù)名龍川縣。
興寧縣:望。
長樂縣:上。紹興十九年(1149)自長樂鎮(zhèn)徙治九龍崗下。
潮 州:下,潮陽郡,軍事。
海陽縣:望,倚。有海門寨,有豐濟(jì)銀場,有三河口鹽務(wù)。
潮陽縣:中下。紹興二年(1132)省入海陽縣,八年(1138)仍置潮陽縣。
揭陽縣:??。紹興二年(1132)省入海陽縣,八年(1138)仍置揭陽縣,治吉帛村,十年(1140)徙治玉窖村。
連 州:下,連山郡,軍事。
桂陽縣:望,倚。有同官銀場。
陽山縣:中。有銅坑銅場。
連山縣:中。紹興六年(1136)省為連山鎮(zhèn),十八年(1148)仍置連山縣。
梅 州:下,義安郡,軍事。
程鄉(xiāng)縣:中。有石坑鉛場。
南雄州:下,保昌郡,軍事。
保昌縣:望,倚。
始興縣:中。
英德府:下,真陽郡,軍事。初為英州,慶元元年(1195)升為英德府。
真陽縣:望,倚。
浛光縣:上。
封 州:望,臨封郡,軍事。紹興七年(1137)省入德慶府,十年(1140)仍置封州。
封川縣:下,倚。紹興七年(1137)改屬德慶府,十年(1140)仍屬封州。
開建縣:下。紹興七年(1137)改屬德慶府,十年(1140)仍屬封州。
肇慶府:望,高要郡,肇慶軍節(jié)度。
高要縣:中,倚。
四會縣:中。有金場。
新 州:下,新興郡,軍事。
新興縣:中,倚。
德慶府:望,晉康郡,永慶軍節(jié)度。初為康州、"軍事州",紹興元年(1131)升為德慶府,十四年(1144)升州格為永
慶軍節(jié)度。
端溪縣:下,倚。有云烈錫場。
瀧水縣:下。
南恩州:下,恩平郡,軍事。
陽江縣:中,倚。有海陵寨。
陽春縣:下。
惠 州:下,博羅郡,軍事。
歸善縣:中,倚。有阜民錢監(jiān),有淡水鹽場。
海豐縣:下。有楊安錫場,有石橋鹽場。
河源縣:緊。有立溪錫場。
博羅縣:中。
宋代部分地名考
翁源縣(南宋):今翁源縣翁城鎮(zhèn); 韶州/曲江縣:今韶關(guān)市; 翁源縣(北宋):今韶關(guān)市曲江區(qū)大坑口鎮(zhèn);
長樂縣(舊治):今五華縣華城鎮(zhèn); 循州/龍川縣:今龍川縣佗城鎮(zhèn); 連山縣:今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永和鎮(zhèn)境內(nèi);
揭陽縣(宣和置縣):今豐順縣留隍鎮(zhèn); 揭陽縣(紹興置縣):今揭陽市榕城區(qū)漁湖鎮(zhèn)京崗村;
封州/封川縣:今封開縣; 開建縣:今封開縣南豐鎮(zhèn); 瀧水縣:今羅定市船步鎮(zhèn)甘步村;
浛光縣:今英德市浛洸鎮(zhèn); 香山縣:今中山市;
游安縣:今懷集縣馬寧鎮(zhèn); 咸寧縣:在今佛山市順德區(qū)北窖鎮(zhèn)簡岸路村,一說為廣州倚郭;
平興縣:今高明市更樓鎮(zhèn)黃村; 悅城縣:今德慶縣悅城鎮(zhèn); 建??h:今韶關(guān)市曲江區(qū)沙溪鎮(zhèn)凡口;
晉康縣:今郁南縣連灘鎮(zhèn); 都城縣:今郁南縣; 信安縣:今開平市沙岡街道辦事處古洲村;
永順縣:大致今新興縣車崗鎮(zhèn)一帶; 杜陵縣:今陽西縣塘口鎮(zhèn); 建水縣:今羅定市素龍街道辦事處古城角村;
開陽縣:大致今羅定市兩塘鎮(zhèn)一帶; 鎮(zhèn)南縣:今羅定市龍灣鎮(zhèn); 銅陵縣:今陽春市石望鎮(zhèn)交明村銅陵垌口;
齊昌府:今興寧市寧中鎮(zhèn)鵝湖村; 流南縣:今陽春市陂面鎮(zhèn)上河村陂面河之北50米;
富林縣:今云安縣富林鎮(zhèn); 羅水縣:今陽春市八甲鎮(zhèn)羅城村圍塘寨;
注①:一說為廣州倚郭。又《宋史》作車縣同時省入南海縣,但查相關(guān)史料,未找到車縣一說。
注②:新州、春州,一說大中祥符九年(1016)合并為新春州,天禧四年(1020)仍分置為新州、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