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大定元年(581年),北周隨國公楊堅篡位,立國為隋,是為隋文帝,改元開皇。同年十二月,高麗王高陽(即平原王高湯)遣使朝貢,楊堅授高陽大將軍、遼東郡公,改封高麗王。從這以后,高句麗遣使納貢不絕。
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統(tǒng)一中原。平原王高湯怕禍事臨頭,積極練兵積糧,為守拒之策,引起隋文帝的不滿,在給平原王高湯的璽書中的語氣是相當?shù)牟?客氣,語帶威脅說: 朕受天命,愛育率土,委王海隅,宣揚朝化,想使圓首方足,各遂其心。王每次遣使人,歲常朝貢,雖然稱藩附,誠節(jié)未盡。王既人臣,須同 朕德,而乃驅(qū)逼靺鞨,固禁契丹。諸藩頓顙,為我臣妾,忿善人之慕義,哪里有毒害之情深乎?太府工人,其數(shù)不少,王必須之,自可聞奏。昔年潛行財貨,利動小 人,私將弩手,逃竄下國。難道只是修理兵器,意欲不臧,恐有外聞,故為盜竊?時命使者,撫尉王籓,本欲問彼人情,教彼政術(shù)。王乃坐之空館,嚴加防守,使其 閉目塞耳,永無聞見。有何陰惡,弗欲人知,禁制官司,畏其訪察?又數(shù)遣馬騎,殺害邊人,屢馳奸謀,動作邪說,心在不賓。朕于蒼生,悉如赤子,賜王土宇,授 王官爵,深恩殊澤,彰著遐邇。王專懷不信,恒自猜疑,常遣使人,密覘消息,純臣之義,豈若是也?蓋當由朕訓導不明,王之愆違,一已寬恕,今日以后,必須改 革。守藩臣之節(jié),奉朝正之典,自化爾藩,勿忤他國,則長享富貴,實稱朕心。彼之一方,雖地狹人少,然普天之下,皆為朕臣。今若黜王,不可虛置,終須更選官 屬,就彼安撫。王若灑心易行,率由憲章,即是朕之良臣,何勞別遣才彥也?昔帝王作法,仁信為先,有善必賞,有惡必罰,四海之內(nèi),具聞朕旨。王若無罪,朕忽 加兵,自余藩國,謂朕何也!王必虛心,納朕此意,慎勿疑惑,更懷異圖。往者陳叔寶代在江陰,殘害人庶,驚動我烽候,抄掠我邊境。朕前后誡敕,經(jīng)歷十年,彼 則恃長江之外,聚一隅之眾,昏狂驕傲,不從朕言。故命將出師,除彼兇逆,來往不盈旬月,兵騎不過數(shù)千,歷代逋寇,一朝清蕩,遐邇乂安,人神胥悅。聞王嘆 恨,獨致悲傷,黜陟幽明,有司是職,罪王不為陳滅,賞王不為陳存,樂禍好亂,何為爾也?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 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s://www.euw.net
高湯得書之后,心中惶恐大懼,連忙遣使上表謝罪。不久,高湯就病死了,這一年是開皇十七年(597年)。同年,高湯之子高元即位,是為嬰陽王。隋文帝遣使拜高元為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遼東郡公,高麗王。
開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高句麗王高元,率領(lǐng)部眾一萬余入侵隋朝遼西,被營州總管韋沖打退。隋文帝得知后非常憤怒,任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同為 行軍元帥,統(tǒng)率水陸三十萬大軍征伐高句麗。漢王楊諒率軍從臨渝關(guān)出塞,正碰上連日大雨,后方糧草運不到,軍中缺乏食糧,又遇到了疾疫流行。水軍從東萊渡海 向平壤城前進,途中也碰上了大風,船只多被吹散沉沒。隋軍被迫還師,兵士損失十分之八九。雖師出無功,但也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高元也很害怕,派遣使節(jié) 向朝廷謝罪認錯,上表稱 遼東糞土臣子高元 ,隋文帝一看高元服軟,也就消了氣,于是下令罷兵。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隋文帝死后,隋煬帝即位。隋煬帝在位 期間,隋朝國力已達極盛之頂點,共有一百九十個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個縣,八百九十多萬戶;國土東西長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不過,他不是 個安分的主兒,自即位以來,大造宮室,修建大運河,四處巡游,搞得大隋是國困民乏。這不,隋煬帝又到東突厥啟民可汗這兒來夸示富強來了。發(fā)現(xiàn)高句麗使者藏 在突厥。想起高句麗屢屢不聽教誨,高昌王、突厥可汗都來朝覲見,就你高句麗王不來,擺明是不把我煬帝放在眼里。黃門侍郎裴矩對煬帝說: 高句麗本是西周時 箕子的封地,漢、晉時代都是中國的郡縣,如今卻不稱臣,成了一個國家。先帝很長時間就想征伐高句麗,但是由于楊諒無能,以致師出無功。陛下您君臨天下,怎 能不征伐它,而使文明禮儀之境,成為荒涼野蠻的地方呢?今日啟民舉國歸化中國,可以趁他恐懼時,脅迫高句麗遣使入朝。 一番話說得隋煬帝心頭大快,便下詔 讓高句麗王親來進貢,否則,將率領(lǐng)啟民去巡視高句麗的國土。高句麗王高元雖很害怕,但還是不來,藩禮頗缺。煬帝大怒,于大業(yè)七年(611年)二月下詔討伐 高句麗。這封詔書成為大隋帝國滅亡的導火索。
易優(yōu)作文投稿、作文評價系統(tǒng),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隋煬帝命幽州總管元弘嗣到東萊??谠齑偎?,官吏們督促工程,工匠、役丁們晝夜站立在 水中,自腰以下都生了蛆,死者有十分之三、四。原先,隋煬帝下詔征發(fā)天下兵卒,無論遠近,俱會于涿郡。又征發(fā)江淮以南的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镩 手三萬人。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制造兵車五萬輛送往高陽,以裝載衣甲幔幕。征發(fā)河南、河北民夫以供軍需。征發(fā)江、淮以南民夫以及船只運輸黎陽和洛口各糧 倉米至涿郡,船只首尾相連綿延千余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于道數(shù)十萬人,擁擠于道,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由于征發(fā)大量人丁運送物資,導致耕稼失時,田地多荒,東北之地斗米數(shù)百錢。而官吏貪殘,借機魚肉百姓,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官逼民反,于是始相聚為群盜。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
先是鄒平王薄擁有部眾占據(jù)長白山,自稱知世郎,宣揚世事已可知。王薄又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來勸說百姓,逃役之人大多都去投奔王薄。
緊接著平原劉霸道、漳南竇建德等人相繼起事,一時之間群盜蜂起,不可勝數(shù),徒眾多者至萬余人,攻陷城邑。都尉、鷹揚郎將與郡縣互相配合追捕盜賊,隨獲斬決,但是都沒能禁止。
大業(yè)八年(612年)正月,隋煬帝第一次征高句麗。左十二軍出鏤方、長岑、溟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夫余、朝鮮、沃沮、樂浪等道;右十二軍 出粘蟬、含資、渾彌、臨屯、候城、提奚、蹋頓、肅慎、碣石、東、帶方、襄平等道。人馬相繼不絕于道,總計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稱二百萬,民夫兩百多 萬。日遣一軍,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四十天才發(fā)兵完畢,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相連九百六十里。御營之內(nèi)有十二衛(wèi)、三臺、九省、九寺,分別隸屬內(nèi)、 外、前、后、左、右六軍,最后出發(fā),連綿八十里。出師情景,近古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