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盡管華夏文明在宋代尤其是南宋進入巔峰之境,但是很不幸地遭遇了史上最強大的騎兵 蒙古鐵騎,從而喪失了更進一步的可能。大宋王朝最終滅亡,大宋文明最終在血與火之中化為歷史煙云。
遺民文化是300年文治大宋的最后一道晚霞,這最后一道晚霞竟是那樣的絢爛,它見證了一個文明是怎樣地深入人心。
宋末并非完全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腐朽,這也是一個英杰輩出的時代。比如保祐4年(1256年)就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有兩位偉大的人物出生,一個是趙孟頫;一個是馬端臨。前者是宋元之際最有成就的書畫大師,整個元代沒有人能超越他;后者是宋元之際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的《文獻通考》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學著作之一。這一年還有3位英豪同中進士,分別是文天祥、陸秀夫和謝枋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這3個人 為世所重,如日星河岳,亙古長留。足以搘拄綱常,振興風教 。因此在科舉史上,這一年幾乎可以和北宋嘉祐2年相媲美。 易優(yōu)作文投稿、作文評價系統(tǒng),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我們不必太苛求南宋人,他們抵擋蒙古鐵騎40年已經(jīng)是當時的世界軍事奇跡。而最后的抗爭也是那樣的轟轟烈烈且可歌可泣。更何況征服了土地,并不代表就征服了大宋士子的心,遺民文化就是最鮮明的體現(xiàn)。
國破家亡雙淚暗,當殘酷的現(xiàn)實擺在面前的時候,他們所直面的是生死。詩人本有著最為敏感的心靈,他們的詩歌浸透著自己血和淚。我們不妨先聽聽那些詩人的聲音,感受那種故國已遠思念猶深的心境,以及面對死亡時的那種決絕和勇氣。
首先要說的就是這位保祐4年進士謝枋得,他號疊山,江西人。生于寶慶2年(1226年),曾經(jīng)組織民兵抗元。性好直言,因得罪賈似道而遭黜斥,咸淳3年(1267年)赦還。德祐元年(1275年),以江東提刑及江西詔諭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戰(zhàn)敗城陷,隱遁于建寧唐石山中。后來流寓建陽,賣卜教書,以此度日。宋亡之后,謝枋得寓居閩中。元朝屢召出仕,他堅辭不應,在《卻聘書》中說: 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決不失志。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元至元25年(1288年)冬天,大雪紛飛,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奉忽必烈之命強迫謝枋得北上大都。這時謝枋得雖然形容枯槁,但仍精神抖擻,慷慨賦詩贈別親友:
初到建寧賦詩一首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綱常在此行。
天下久無龔勝潔,人間何獨伯夷清。
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
南八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這是謝枋得北上前的訣別詩,不僅表現(xiàn)出視死如歸的氣概,而且認為此行的意義在于 扶植綱常 ,說明早就以必死之心實踐殺身成仁的理念。如此豪邁不屈,令人感奮。
他一到大都,就問明太皇太后謝氏墳墓和宋恭宗所在的方向,慟哭再拜。后被拘留于憫忠寺(今天北京法源寺),見壁間有曹娥碑,哭泣說: 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 并進行絕食斗爭。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
曹娥為24孝之首,以投江尋父而為后人敬仰。謝枋得視忠孝節(jié)義高于生命,又焉能不哭?
漢奸留夢炎派醫(yī)生拿了摻雜有米飯的藥湯請他喝,他一面怒罵,一面將藥罐拂在地上。4月初五,謝枋在憫忠寺絕食5天,終于為國盡節(jié)。他在遺書中寫道:
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歲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今年二月,考終于正寢,某自今無意人間事矣!
自古忠孝兩難全,謝枋得以這種方式先盡孝后盡忠。其子扶棺回到信州,將他葬在故鄉(xiāng)弋陽玉亭龔之原,門人追謚他為 文節(jié) 。至今北京還保存著專門為紀念謝枋得而建的 謝疊山祠 ,而留夢炎一直被認為是兩浙人的羞恥,千秋唾罵。
當時有位叫做 林景熙 的詩人聽說謝枋得不與元朝合作,絕食而死。十分欽佩,他寫詩道: 何人續(xù)遷史,表為節(jié)義雄。
作文培訓網(wǎng)站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
林景熙(1242年 1310年)字德陽,號霽山,是溫州平陽人?,F(xiàn)在溫州人以經(jīng)商聞名,南宋時溫州人以文化知名。林景熙雄踞于宋元之際詩壇,是溫州2000年歷史中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一個義舉也為后人銘記。
元22年(1285年),忽必烈所任江南釋教總統(tǒng)楊璉真珈為了盜取南宋皇陵中的珍寶,竟挖掘紹興宋皇陵及大臣墓上百所,而將遺骨殘骸拋棄在荒草亂石之中。堂堂皇陵,一片慘狀。當時林景熙在紹興王英孫家作客,激于民族義憤,約鄉(xiāng)人鄭樸翁等喬裝采藥人前往。冒著生命危險,拾得南宋皇帝骸骨。一共裝了6函葬于蘭亭附近,并移植皇陵冬青樹作為標志,還寫了《冬青花》詩: 移來此種非人間,曾識萬年觴底月。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宗山竹裂。 又寫《夢中作》4首,以記其事,聲調(diào)凄愴,令人扼腕。 中小學生作文投稿,中小學生作文點評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林景熙這種情系故國且反抗民族壓迫的行動,深受時人感佩,并受后人稱贊。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 霽山先生 。
文天祥舍生取義的故事為后人所熟知,在當時就有很多人悼念他。謝翱(1249年 1295年),字皋羽。號晞發(fā)子,福建人,他被譽為 南宋翹楚 和 宋末詩人之冠 。文天祥死后,他寫了著名的《西臺哭所思》悼念他:
殘年哭知己,白日下荒臺。
淚落吳江水,隨潮到?;?。
故衣猶染碧,后土不憐才。
未老山中客,惟應賦八哀。
以文天祥為自己的人生知己,而此時斯人已逝。內(nèi)心哀痛,因而詩作深摯感人。
其實,早在文天祥死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人為他寫了祭文。這就是王炎午的名文《生祭文丞相文》,他在文中勸文天祥速死。
王炎午(1252年 1324年)本名 應梅 ,號鼎翁,號梅邊。汶源人,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刻苦讀書。南宋危急存亡之秋,王炎午跟隨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頗有建樹,深受丞相器重,本擬留軍重用。因為父死未葬,母又病危,辭謝而歸。后來聽聞文丞相兵敗被俘,乃寫《生祭文丞相文》,開門見山就直言: 嗚呼,大丞相可死矣! 然后歷陳其有可死之義。又反復闡述古今所以死節(jié)之道,激昂憤發(fā),約千五百言。忠肝義膽,凜然如秋霜烈日,堪稱千古奇文。除了勸文天祥死,他又把文章到處散發(fā), 迫 文天祥死。
4年之后,文天祥英勇就義。王炎午悲痛萬分,寫下了《望祭文丞相文》。認為文天祥的死使得日月韜光,山河改色。王炎午在宋亡之后終生未曾出仕,元代人歐陽玄讀了他的文章,稱贊他是宇宙奇士。
還有一位比較特殊的詩人叫 汪元量 ,他是錢塘(今杭州)人,善于鼓琴。宋度宗的時候以辭章給事宮廷,不久成了宮廷琴師。元兵大破臨安之后,南宋恭帝及宮廷3000余人被俘北上,汪元量也未能幸免。在大都他曾經(jīng)多次去探望文天祥,文天祥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成《胡笳十八拍》,并為其作品作序。
汪元量的友人李玨跋元量所撰《湖山類稿》,稱元量 亡國之戚,去國之苦。艱關愁嘆之狀,備見于詩 。因此稱之為 宋亡之詩史 ,可以說非常準確地指出了汪元量的詩歌特色。
亡國之余唯有長歌當哭,汪元量的主要詩作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和《湖州歌》98首。《醉歌》之中, 聲聲罵殺賈平章 ,痛斥賈似道之流荒廢政事并貽誤國家的罪惡;《越州歌》描述了元兵南下時半壁河山慘遭蹂躪的景象,其一云:
東南半壁日昏昏,萬騎臨軒趣幼君。
三十六宮隨輦?cè)?,不堪回首望吳云。
又有《湖州歌》依次記述 杭州萬里到幽州 的所歷所感和所見所聞,其中一首云: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南四百州。
景真情摯,非有切身感受者不能道。將人們帶回那大宋滅亡的現(xiàn)場,震撼人的心靈。
汪元量后來以黃冠道人的身份南歸,寫了不少反映在元朝統(tǒng)治下人民的悲慘生活,依舊是 宋亡詩史 的一部分。
明末清初的時候,文學家王猷定曾經(jīng)說過: 古帝王相傳之天下,至宋而亡。存宋者,遺民也。 和 天能亡宋于溺海之君相,而不能亡宋于天下之人心。 另一位大學者屈大均解釋道: 一布衣之人,曷能存宋?蓋以其所持者道,道存則天下與存。
遺民存宋,他們用自己的血淚和生命捍衛(wèi)著文化的尊嚴。文字生死之間,聲名千秋萬載。
胡三省曠代有知音
抗戰(zhàn)期間,北平淪陷。著名歷史學家陳垣先生滯留城中。身處日寇統(tǒng)治之下,他閉門不出,潛心著述。一日,他讀到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竟忍不住流淚。他將此書潛心研讀3年,寫出了《通鑒胡注表微》,這是他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學術著作。
胡三省,何許人也?為何他的書會讓陳垣先生讀得流淚?
《通鑒胡注表微》寫作時間是20世紀40年代,上溯700年,正是南宋淳祐年間。此時胡三省還是少年,然而家中遭遇變故,對他嚴加教育并寄予厚望的父親去世了。他本來排行第三,但是兩位兄長早夭,所以他要獨立地面對生活的重擔。他的父親生前教他學《資治通鑒》,并希望他對《資治通鑒》能夠勘正注釋。懷抱著父親的遺愿,頂著生活的艱辛,他在操持家事之余,刻苦攻讀。晨昏之際,手不釋卷。
保祐4年(1256年)的進士榜是神奇的一榜,這一年,胡三省、文天祥、陸秀夫和謝枋得等同登進士第。胡三省被任命為吉州泰和尉,但是他是浙江寧海人,家中還有老母親需要照顧。于是他沒有赴任,后改任慶元府慈溪尉。他在慈溪任職5年,后來由于他的剛直不阿,得罪了頂頭上司慶元府(今寧波)知府厲文翁。遭到彈劾,被罷了官。不久之后,又以 文學行誼 舉薦,擔任揚州江都丞。
后來胡三省一度擔任宋末名將李庭芝的幕僚,咸淳6年(1270年)回到了杭州。自從登第之后,胡三省在案牘之余致力于《資治通鑒》的勘校工作。雖公事冗繁,仍堅持不懈。 宦游所至,見有不同版本之《資治通鑒》,務必搜羅;遇有《資治通鑒》方家,即登門求教 ,在杭州時已編就《資治通鑒廣注》97卷。
賈似道有個門客叫 廖瑩中 ,是個刻書家兼藏書家,學識很廣。聞得胡三省大名,他遂出重金聘請胡三省??薄顿Y治通鑒》,以教授弟子。胡三省又撰寫了《準校通鑒凡例》一文,不久廖瑩中又將胡三省推薦給賈似道。
咸淳11年(1275年),胡三省任賈似道幕僚,從軍江上。時沿江京蕪制置使汪立信會同胡三省向賈似道陳《江防三策》,觸怒了賈似道,汪立信罷職。也就在這一年,賈似道督師蕪湖,大敗于呂港。自此之后,江南局勢岌岌可危。胡三省浩嘆回天無力,拂袖間道歸里。賈似道是宋末權奸,極受后人非議,但對胡三省任賈似道幕僚這件事情要報以同情與理解。他只是一心報國救民,并沒有助紂為虐,此情可諒。
南宋的滅亡帶給胡三省的不僅是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還要接受國破之時亡國之民的苦難。追殺南宋皇室的元軍一路南下,所過之處燒殺搶掠,慘不忍睹。胡三省攜帶家小歷盡奔波,最后避難于新昌(今廣東臺山)。當他再次回到故鄉(xiāng)家中的時候,幾十年心血寫成的《資治通鑒廣注》已蕩然無存。不可奪志的胡三省在悲痛之余變賣家產(chǎn),再購《資治通鑒》發(fā)憤重新做注,當時他已經(jīng)46歲。
他閉門絕客,日夜奮筆。至元21年(1284年),他又寄居到鄞縣南湖袁桷家中。袁桷拜胡三省為師,對胡三省十分敬重。袁桷也當過書院山長,家中藏書豐富,為胡三省的修撰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至元23年(1286年)《資治通鑒音注》全部完稿成編,胡三省又著手做《通鑒釋文辨誤》。
正在這時,一起突發(fā)事件中斷了胡三省的工作。寧海楊鎮(zhèn)龍發(fā)動起義,攻下慶元,威震浙東。胡三省再次避亂,只好把剛完成而尚未付印的《資治通鑒音注》及其他著作藏于袁家東軒的石窟中。幸運的是,起義平息后全部著作依然完整無缺。后遂流傳于世,這個石窟被后人稱為 胡梅礀藏書窟 。
元帝國一統(tǒng)天下之后,隨著政權的鞏固,對漢族士人多方羅致。一些士人易節(jié)歸順,如葉李和趙孟頫;有的拒不應召,如謝枋得。胡三省最為注重民族氣節(jié),當然不會應召,但是元政府肯定也會不達目的不罷休。于是在鄞寄寓日久并有卜居之心的胡三省,又毅然攜帶家小回到故里。并從此屏謝人事,以著書為樂。他自號 知安老人 ,堂上立匾,題名《逸老堂》。在居所南筑讀書室,名 讀書林 。雖風燭殘年,仍孜孜不倦地從事《資治通鑒音注》的修改工作,嚴寒酷暑不停。子女以其年高相勸阻,胡三省說: 吾成此書,死而無憾。 因此他工作至大德6年(1302年)去世,享年73歲。
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294卷,是歷史上注釋《資治通鑒》最好的著作。讀《資治通鑒》不可無胡三省注,已經(jīng)成為 通鑒學 的常識。其注釋成就可以和《三國志》裴松之注并肩,而艱辛過之;其評論水準足以和左丘明《春秋左氏傳》相媲美,而感慨過之。所以胡三省可以稱得上是曠代奇才,可以列入中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歷史學家之林。
然而這樣一位曠百代而一見的史學大家,在他身后的600年里,默默無聞,不為世人所知。《宋史》中沒有他的傳,《元史》中也沒有他的傳。民國年間的《新元史》終于有了他的傳記,可憐只有53字,附在宋元之際另一位史學大師和《文獻通考》的作者馬端臨的傳后。
胡三省的心跡與思想真正為人所知,是在陳垣先生于抗戰(zhàn)時節(jié)細讀《資治通鑒音注》一書的時候。陳垣先生的《通鑒胡注表微》分20篇,第1篇名為 本朝 。清代學者修《四庫全書》為《資治通鑒音注》寫提要的時候,稱胡三省是元人。但是陳垣先生發(fā)現(xiàn),胡三省在稱宋的時候說的是 我朝 或者 我宋 , 觀其對宋朝之稱呼,實未嘗一日忘宋也。 胡三省和鄭思肖等遺民一樣,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大宋子民,怎么能夠忘記呢?那是自己的父母之國啊。他在書中甚至是痛苦地吶喊: 亡國之恥,言之者為之痛心,矧見之者乎!此程正叔所謂真知者也,天乎,人乎!
這不僅僅是一部優(yōu)秀的注釋學著作,更是一部銘刻著胡三省的思想和情感的曠世杰作。中國古代的史學講求春秋大義,胡三省的著作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字里行間,是他對腐敗政權的痛斥,對災難深重百姓的同情,是他對故國的思念,是那種亡國之后撕心裂肺的痛感。
陳垣先生在相似的歷史遭際之下,讀懂了胡三省,心靈得到慰藉。600余載之后,胡三省也終于有了知音。天下萬幸,莫過于此。
鄭思肖與鐵函心史
在南宋遺民中,鄭思肖的故事感動了無數(shù)士子,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有國學大師梁啟超的話為證,他讀了鄭思肖的書之后說: 此書一日在天壤,則先生之精神與中國永無盡也。
這書是什么書?先生之精神又有怎樣的內(nèi)涵?我們還是從鄭思肖其人談起吧。
鄭思肖生于淳祐元年(1241年),福建人,他曾經(jīng)以太學高材生的身份參加了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元軍大舉南下的時候,他到臨安叩宮門給皇帝上書。怒斥當國者尸位素餐,恃權誤國,希望能夠重振綱紀。然而他激烈的言辭卻擊不起半點波瀾,拳拳之心無人理會。他只能在詩中表達自己的憤懣,他痛切地寫道: 無力可為用,登樓欲斷魂。
大宋亡了,他心碎到了極點。把自己之前的名字改了,改叫 思肖 ,他之前的名字后來誰也不知道了。趙的繁體字就是 趙 ,趙走了。所以只能思肖,其實也就是思趙。他的字叫 憶翁 ,憶是他對宋難以忘懷的記憶;他的號叫 所南 ,就連平時坐臥,都要面對南方,背著北方,南在他心目中是宋的記憶與象征。
鄭思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 本穴世界 ,仔細看一下,這是個拆字組合。將 本 字之 十 置于 穴 中,隱喻 大宋 二字。這是一個小小的文字游戲,但是他卻很認真,因為那寄托著自己的心靈。
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在蘇州度過的,過得很艱辛。他在寺院、道觀和名山之間浪跡,終身未娶,沒有一個家。他有一首詩叫做《飄零》,是他自己數(shù)十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飄零書劍十年吳,又見西風脫盡梧。
萬頃秋生杯后興,數(shù)莖雪上鏡中須。
晴天空闊浮云盡,破屋荒涼俗夢無。
唯有固窮心不改,左經(jīng)右史足清娛。
他始終不曾忘記故國,他的畫是當時一絕。宋亡之前,他和書畫家趙孟頫是至交。但是后來趙孟頫做了元朝的官,鄭思肖就和他絕交了。
他最擅長的是作墨蘭,宋亡之后,他畫的蘭花葉蕭疏而沒有根土。別人問他為什么,他說土地被人奪走了,難道你不知道嗎?故國已逝,他自己成了漂泊者,在漫漫歲月里無盡漂泊
他到底在堅守什么?又是怎樣的信念支撐著他的堅持?他在《畫菊詩》中寫道: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她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傲然獨立。南和北這些詞匯都有深刻的情感在其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jié)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其不屈不移且忠于故國的誓言。抱香而死,決絕而凄美。
然而,像獨立的菊花一樣,他很孤獨。對他來說,失去了故國就像是失去了母親,他就是一個孤獨的孩子,他自稱 孤臣 。隨著時間的流逝,宋越來越成為一個遠去的符號和記憶,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他曾經(jīng)的一些朋友也選擇了新的開始。
可是他依然堅持,至死堅持。這種堅持必然是痛苦的,然而這又是怎樣一種痛苦呢?
我們無法讀懂他的心,直到一本書的出現(xiàn)。這本書元朝沒有人讀到過,明朝也沒幾個人讀到過。那是在明朝崇禎11年(1638年),也就是明朝滅亡前6年,在蘇州承天寺的一口井里,僧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鐵函,就是一個鐵盒子。鐵盒子里面有一本書,扉頁上寫著 大宋孤臣鄭思肖再拜書 。
這就是著名的《心史》,也叫做《鐵函心史》。這是鄭思肖用心蘸著血寫下的, 嘔三升血,方能書此,后當有具眼識之 。梁啟超說他讀這本書的時候,每盡一篇輒熱血騰躍一度。陳寅恪把自己的著作比作 所南心史 ,他在詩中說 孫盛陽秋海外傳,所南心史井中全。文章存佚關興廢,懷古傷今涕泗漣 。
元軍攻下臨安的那一年,鄭思肖35歲?!缎氖贰肪褪撬暮?0年所寫的詩文匯編,有《大義集》和《中興集》等,光看這幾個名字就知道他的心思所系。
《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飽含血淚,鄭思肖謳歌了南宋的愛國志士。癰斥了奸臣佞徒,控訴了元軍的暴行,充分表述了自己的愛國與忠誠。他在《過徐子方書塾》詩中說: 不知今日月,但夢宋山川。 在《八勵》詩中說: 淚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 在《二礪》中說: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陸沉。 慷慨激越,足征忠肝義膽。
這些詩都使用很直白的表達方式,他自己說 但寫肺腑苦,不求言語奇 。語言直接從他的肺腑里流出來,強烈的情感直逼閱讀者的心靈。
《心史》是鄭思肖將一生奇氣偉節(jié)之作合為一書的匯編,是其特立獨行的證據(jù)。他將書埋在井中,只為等待后世的知音。
中國古人著述立言并非為了顯擺,而是要藏諸名山傳之其人,所以這一行為并不難理解?!缎氖贰吩诳菥谐谅襁_350余年之后重見天日,必將光照千古。
然而《心史》出井后從清朝開始,直至上一世紀80年代歷經(jīng)360余年,始終存在兩種迥然不同的意見。一些文人學者肯定《心史》出自鄭思肖之手,是真跡;而另一些人則持一種 偽書說 ,全盤否定這部奇書的價值。
也許各自有各自的理由,但是有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是如果沒有鄭思肖那樣的奇氣偉節(jié),沒有那樣的才華文思,又有誰能寫出這樣的文字?文字可以是委托的,但是那種發(fā)自肺腑的情感如何作偽?
《心史》是不朽的,自出世以來,在明清易代及近代民族危亡的時刻,它都生發(fā)出一種偉大的精神。鼓舞著一個民族的士氣,激烈著民族的愛國心,成為極具戰(zhàn)斗力的精神武器。
這也深刻地告訴我們,我們的身上依舊流淌著大宋的血脈。從文化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是大宋遺民。
直到不久前,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臺灣工商時報記者關于臺灣問題時,引用的一句詩: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這句詩就出自鄭思肖的《德佑二年歲旦》,全詩為:
力不勝于膽,逢人空淚垂。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漢旌旗。
1318年,宋亡之后39年,鄭思肖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前,他對友人說我死之后,希望你在我的牌位上寫上 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 。
這句話不知道會讓多少人蒙羞,如果鄭思肖是不忠不孝,那么誰又敢稱是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