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素養(yǎng) > 作文素材
網(wǎng)頁轉(zhuǎn)word

(宋朝歷史)宋朝為什么是文人的天下?宋朝文治的奠基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Word格式下載

全文19900字


  黃袍加身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趙匡胤在心中得意地笑了。從將軍到皇帝,他只花了很短的時間。一切仿佛都如夢幻,在那個政權(quán)更換頻頻發(fā)生的時代。
  那是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一,開封城里。當后周的君臣尚在慶賀新年的時候,河北的兩個地方長官忽然報告說契丹兵正在南下。后周的有為之君周世宗柴榮已經(jīng)在去年駕崩,只留下孤兒寡母 年僅7歲的周恭帝和垂簾聽政的符太后。符太后慌做一團,急急忙忙地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統(tǒng)帥三軍北上御敵。
  契丹兵其實沒有來,趙匡胤卻是真的帶著禁軍走了,他導演的一出好戲正在如期展開。開封城東北40里的地方有個叫做 陳橋 的驛站,驛站旁邊有棵老槐樹。初三的晚上,大軍開到了這里。趙匡胤把馬拴在槐樹上,進驛站休息。
  睡夢中的趙匡胤被驚醒了,禁軍將校們涌入了他的寢室。將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他的身上,高呼 萬歲 。就這么簡單,他成了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

  老槐樹見證了這一突發(fā)性的歷史性事件,拴馬的時候趙匡胤還是將軍,解馬的時候他就是皇帝了。
  當時趙匡胤表現(xiàn)得很驚訝,一開始似乎還是不知所措。然后仿佛面對著一件自己極不情愿的事情,他對將士們說: 你們這些人貪圖富貴,非得讓我當皇帝。既然如此,如果你們聽我的號令,我就當這個皇帝;如果不聽我的命令,這皇帝我就不當了。
  眾將士一齊下馬,說: 唯命是從。
  將士們簇擁著新皇帝回到了開封城,路上幾乎沒有任何抵抗。眾人都已經(jīng)習慣了,改朝換代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有個叫 陶榖 的文人已經(jīng)提前為他準備好了禪讓詔書。需要說明的是,這是在趙匡胤導演范圍之外的,但是這段加進去的戲讓一切顯得更加帶有戲劇色彩。
  禪讓,多么溫情的說法。它掩蓋了背后實力的較量和生死的抉擇,但也昭示了這次改朝換代的和平特色。 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7.html>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趙匡胤登上帝位,成為宋太祖。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尚未完成的帝國,這個初生的帝國缺乏歷史的積淀;同時強敵環(huán)伺,極有可能夭折。
  盡管一切進行得如此順利,這種順利卻讓趙匡胤害怕;盡管是坐在龍椅上,但這種憂慮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他對自己最為信任的大臣趙普說: 自從唐末以來的幾十年里,帝王換了八個姓。戰(zhàn)斗不息,生靈涂炭,我怎樣才能使國家長久呢?
  趙普很早就跟隨趙匡胤,他對趙匡胤的心思十分了解,他說: 當今之計,唯有 收兵 二字可以平天下。
  趙匡胤說: 愿聞其詳。
  趙普說: 石守信和王審琦這些人都手握重兵,兵權(quán)太重,恐怕不利于國家太平。
  趙匡胤想,這些都是我曾經(jīng)的好哥們,怎么會背叛我呢?這些人不用擔心吧?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趙普說: 這些人對你都是忠心耿耿的,只不過擔心他們不能控制好自己的部下。萬一他們的部下要做亂,他們到時候也是身不由己啊。
  這句話說到趙匡胤心里去了,一番思索之后,他精心設(shè)計了另一場戲。
  一天,趙匡胤在宮中擺下酒宴,把石守信、王審琦和高懷德這些禁軍的高級將領(lǐng)叫在一塊喝酒。正當大家喝得酣暢淋漓的時候,趙匡胤表現(xiàn)出酒后吐真言的樣子,他說: 沒有你們就沒有朕今天的地位,你們的恩德實在是讓朕難以忘懷。只不過當了皇帝之后才發(fā)現(xiàn),當皇帝還不如當節(jié)度使那樣快樂,每天晚上朕都是難以安睡啊!
  石守信等人一聽,忙問為什么?
  趙匡胤說: 誰不想坐朕這把椅子呢?
  石守信等人連忙跪地磕頭,說: 現(xiàn)在天命已定,誰敢懷此異心?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趙匡胤借著酒勁說: 咱們曾經(jīng)都是好兄弟,當然沒有異心??墒悄銈兊膶傧乱窍氆@得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干也不行啊。
  這話說得太厲害了,簡直就是要誅殺功臣的前兆嘛。石守信等人連連磕頭,問皇上何以改變這種局面。
  趙匡胤表現(xiàn)出語重心長的樣子,從人生哲理的角度給他們指點迷津,他說: 人生在世,就像白駒過隙,轉(zhuǎn)瞬即逝。所要的富貴無非就是多存點錢,自己好好享樂,子孫也過個好日子。你們要是解去兵權(quán),當個地方大員。買下良田美宅、歌兒舞女,飲酒作樂,逍遙自在。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生活豈不美哉?朕和你們結(jié)個婚姻之親,這樣互不猜疑且上下相安,還有比這更好的辦法嗎?
  石守信這些人領(lǐng)會圣意,拜謝不止,第2天紛紛稱病辭職。對于這些識時務(wù)的老部下,趙匡胤授予他們節(jié)度使的職務(wù)。讓他們出鎮(zhèn)地方,唯一一個保持軍職但無實權(quán)的石守信一年之后也自請免去軍職。節(jié)度使雖說聽起來是封疆大吏,不過到了宋朝,地方上官職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權(quán)收歸中央,節(jié)度使也就是個榮譽的空銜了。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易優(yōu)作文評分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系統(tǒng)。

  后來趙匡胤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大將高懷德。本來王審琦的兒子王承衍已經(jīng)娶妻了,又怎能再娶皇上的金枝玉葉呢?所以婉言謝絕了皇上的美意,趙匡胤微笑著對王承衍說: 這樣做你老爹才會高枕無憂啊。 王承衍沒辦法,為了老爹能夠高枕無憂,就只好讓自己的老婆改嫁,自己又娶了公主。
  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quán)是趙匡胤一生中做得最漂亮的兩件事,前一件事使他順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塌;后一件事使他可以在寶塌上睡得比較安穩(wěn)。
  然而要想真正地安穩(wěn)卻不是一件容易事,誰能保證宋朝不會成為五代之后的第6代呢?這是歷史對趙匡胤的考驗。
  趙匡胤是名軍人,他出生在洛陽城外的軍營里。年少的時候,他不喜歡舞文弄墨而喜歡舞槍弄棒,少林拳術(shù)中的太祖長拳就是由其創(chuàng)立的。他還擅長使用短棍,人們常說他是 一條哨棒打下四百州江山 ,從這一點來說他是十足的赳赳武夫。
  他曾經(jīng)寫下一首題為《初日》的詩:
  欲出未出光邋遢,千山萬山如火發(fā)。
  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
  這是趙匡胤留下來的唯一的完整的詩,語句粗獷,不如大詩人那樣有文采。但卻是典型的帝王體,大氣而豪邁,寫出了他心中的萬丈豪情和凌云壯志。
  日落九世紀,經(jīng)歷半個多世紀的沉淪之后,一輪新日即將升起。
  這位心思縝密的軍人要做出一番不同于前人的事業(yè)。軍人出身的他在五代軍閥混戰(zhàn)的時代可以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也使得其對軍人這個群體十分了解。他不可以使自己的帝國重蹈梁、唐、晉、漢和周的覆轍,不能做第6代,而要做五代的終結(jié)者,所以他需要更加高明的政策。
  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 ,趙匡胤深諳這個道理。他要推行文治的政策,這才是真正的長治久安之道。趙匡胤可以稱得上是大宋文治帝國的總設(shè)計師,史書中常常稱趙匡胤為 藝祖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黃仁宇說因為趙匡胤騎馬射箭技藝一流,而且對各種軍師技藝很感興趣。所以宋朝人稱之為 藝祖 ,這完全就是望文生義。其實 藝 就是 文 的意思,《尚書》中就有 藝祖 的說法。后來 藝祖 成為對開國之君的通稱,唐朝的時候唐高祖也是被稱為 藝祖 的。
  不過,宋代以后 藝祖 這個名詞差不多變成了趙匡胤的專稱,這大概也是因為其文治政策深入人心吧。
  至于這一政策是如何推行的,我們在下面將進一步揭曉。
  宰相須用讀書人
  趙匡胤登基后的第1個年號是 建隆 ,這個年號用了3年之后,他決定改年號。特命宰相查一查歷史上曾經(jīng)用過的年號,以免重復,經(jīng)過宰相的查詢并和他本人一番商討之后決定以 乾德 為新的年號。
  乾德3年(965年)初,宋滅后蜀。蜀國國主孟昶被押送到了開封,后蜀的一些宮女也有隨著到開封后被選為宮女的。有一天,趙匡胤在一名后蜀來的宮女的梳妝盒中無意中看到一面舊銅鏡,銅鏡的背面竟然鑄著 乾德四年鑄 。于是大吃一驚,連忙招來宰相趙普等人詢問原因,但是無人能夠回答。他再叫來翰林學士竇儀等人,竇儀來了一看,就說: 這肯定是蜀地的東西,前蜀的王衍用過 乾德 這個年號,這面鏡子應(yīng)該是當時鑄的。
  趙匡胤恍然大悟,不禁感慨道: 宰相須用讀書人。
  從一個武人出身的皇帝口中說出這樣的話是很難得的,但是趙匡胤不僅這樣說了,還這樣做了。不僅宰相用讀書人,各級官員都盡量用讀書人。崇文抑武,使得全社會形成崇尚文化的風氣。
  早在他說這句話之前,即建隆3年(962年),他曾經(jīng)對左右說: 朕想讓這些武臣都讀書,從而知道怎樣治理天下,你們覺得怎么樣? 這幫臣子此時腦子里想的還是殺伐之事,一時間竟無言以對。宋太祖比周圍那些人想得更遠,當周圍人還依舊在考慮武功的時候,他就在考慮如何進行文治了。
  他曾經(jīng)在太廟寢殿的夾室里立了一塊碑,這塊碑被稱為 誓碑 ,碑文只有皇帝可以閱覽。趙匡胤命令從今以后四季祭祀及新天子登基的時候,先行拜謁太廟之禮,然后恭讀誓詞。
  由于群臣沒有機會看到碑文,所以北宋以來除皇帝外一直沒有人知道碑文的具體內(nèi)容。北宋滅亡后太廟被金人洗劫,誓碑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只見上面刻了3項誓言:
  1.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然犯謀逆之罪,止于獄中賜自盡。不得于市曹中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2.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3.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個誓言中需要遵守的就兩條,一是要優(yōu)待前朝皇室;二是不能殺文人和言官。趙匡胤即位以后的確很優(yōu)待前朝的太后和皇帝,顯示出了其胸懷氣度。從而博得了好名聲,也極大地安撫了前朝皇室及其親族友人。宋建立之后迅速統(tǒng)一全國,政權(quán)逐步穩(wěn)固。柴氏家族對宋朝其實已經(jīng)很難構(gòu)成威脅,因此第2條誓言的意義顯得格外重大,因為這是趙匡胤文治政策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這條誓言是很難做到的,不過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堅持遵守這個誓言,以至于后來有人感嘆 不殺文人是美事,但是對于蔡京和秦檜這些人實在是失刑 。
  縱觀中國歷史古往今來的朝代,除了宋朝以外沒有一個王朝能夠做到這樣的程度。因而有人說正是由于趙匡胤的這條誓言深得人心,所以保了趙家的300年江山。
  趙匡胤文治政策的另一個體現(xiàn)是發(fā)展文教且三教并重,儒佛道三教構(gòu)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 儒教治世,佛教治心,道教養(yǎng)生 ,構(gòu)成一種基本的文化理念。宋太祖在對待三教的態(tài)度上不偏不倚,都很重視,這一傳統(tǒng)也為后代所繼承。
  先看他如何尊儒
  建隆元年(960年)2月,就是趙匡胤登基后的第2個月。他親臨最高學府 國子監(jiān),并下詔對校舍修葺一番,塑繪先圣、先賢和先儒的畫像。他還親自撰寫了孔子的贊辭 《宣圣贊》:
  王澤不衰,文武將墜。
  尼父挺生,河海標異。
  祖述堯舜,有德無位。
  哲人其萎,鳳鳥不至。
  此后他還多次到國子監(jiān)視察,向國子監(jiān)的學官及學生賜予酒和錢物。對于孔子的后代,他也是格外關(guān)照。乾德4年孔子的44世孫孔益舉進士未能及第,于是他向朝廷上書,述說自己的家世。趙匡胤看了上書以后就給予他特殊待遇,授予進士,并讓他擔任曲阜縣主簿。
  再看他如何禮佛
  中國佛教史上有4位皇帝大力毀佛,合稱 三武一宗 ,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周世宗。周世宗是一個對佛教深惡痛絕的人物,他下詔要廢掉天下的佛寺30000余所,要把天下所有的銅佛像都毀掉用來鑄錢。趙匡胤即位不久之后就停止廢佛令,尊重佛法,據(jù)說他這樣做是鑒于周世宗滅佛4年之后暴死的因果報應(yīng)。
  一次宋太祖來到大相國寺視察,到佛前燒香,問掌管全國佛教事務(wù)的僧官贊寧說: 當拜還是不當拜? 根據(jù)佛教的教義,眾生都是平等的。即便是貴為天子也不過是世俗中人,應(yīng)該在佛前跪拜。不過贊寧是個聰明的和尚,他知道自己的回答將是生死攸關(guān)。他非常堅定地說不拜,趙匡胤問為何不拜?贊寧說 現(xiàn)在佛不拜過去佛 。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是過去的佛,而皇帝是現(xiàn)在的佛,佛與佛就應(yīng)該平等相待了。趙匡胤大為高興,大力倡導佛教并給予賞賜。
  宋太祖曾經(jīng)還賜錢3萬,派了150個和尚到西域去宗教旅游,進行佛教文化交流。開寶3年(970年)他下令在四川成都雕刻《大藏經(jīng)》,這是中國歷史上第1部雕版印刷的《大藏經(jīng)》。
  當時有一個叫做 李靄 的河南府進士,對佛教十分不屑。寫了一本叫做《滅邪集》的書,對佛教大肆攻擊。他還把佛經(jīng)縫成內(nèi)褲穿在身上,以表示自己對佛教徹底的鄙視。一些僧人對其行為十分不滿,向朝廷告狀。趙匡胤認為此人嚴重擾亂社會治安,破壞了安定團結(jié)的大好局面。于是把他杖責之后流放到了沙門島上,此舉足見趙匡胤禮佛的決心。
  最后看他怎樣重道
  趙匡胤在平定天下的時候,曾經(jīng)派遣特使到北岳和西岳等道觀舉辦祭祀禱告活動,希望借此來保佑自己江山穩(wěn)固。他還經(jīng)常駕臨開封城的太清觀,將太清觀的名字改為 建隆觀 ,國家有重大齋醮活動的時候就在此觀舉行。
  趙匡胤對道士的養(yǎng)生術(shù)特別感興趣,開寶2年(969年)他在親征山西的途中聽說當?shù)赜幸晃粸槭廊怂瞿降挠忻朗拷?蘇澄隱 ,而且聽說他的養(yǎng)生術(shù)特別厲害。于是派遣特使將蘇澄隱招來,趙匡胤說: 朕建造了建隆觀,想讓有道之士居住在里面,不知道大師有沒有這個意愿? 蘇澄隱是真正的高人,絕非那些打著道教旗號開養(yǎng)生班招搖撞騙的偽大師。他說了8個字: 京師浩攘,非所安也。 由此可見他的境界。趙匡胤也很敬重他,不做強求。過了幾天又問他養(yǎng)生之道。他說: 大師已經(jīng)年過八十,看起來神采奕奕,請你教朕養(yǎng)生之術(shù)。 蘇澄隱這回的回答更顯其大師水準:
  臣養(yǎng)生,不過精思練氣而已;帝王養(yǎng)生,則與此不同。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正。無為無欲,凝神太和。昔黃帝、唐堯享國永年,即用此道也。
  他將養(yǎng)生之術(shù)上升到國家治理的高度,給趙匡胤上了一課。趙匡胤點頭稱是,贈與了他很多物品。
  這就是宋太祖不殺文士和重視三教的文治政策,至于他更高明的文治政策,我們在下面進一步述說。
  太祖皇帝真長策
  趙匡胤最為高明的文治政策是什么呢?其實就是為人們所熟悉的科舉制度,他對科舉制度的發(fā)展有著特殊貢獻。
  科舉制度創(chuàng)設(shè)于隋朝,唐朝進一步完善,它采用公開考試、公平競爭與擇優(yōu)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李世民在一次科舉考試結(jié)束后登上端門,看著新進的進士們魚貫而出,不禁得意地說: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彀中 本來是指箭射出后所能達到的范圍,后來的引申義就與 圈套 和 牢籠 差不多了。唐人詩句說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就像今天的高考生一樣,將自己的青春無怨無悔地奉獻給了這種曠日持久的人才選拔戰(zhàn)爭。今天的高考依然被稱為 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 ,就是延續(xù)著科舉的遺風??婆e讓那些血氣方剛的英雄豪杰們在詩詞文墨中耗盡自己的美好年華,而皇帝自然可以高枕無憂。
  這樣的長策被趙匡胤全盤吸收并進行了很大的改進,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殿試制度的誕生。話說這殿試的由來,卻又是一番故事。
  唐代的時候,及第的進士都把主考官認做恩師,主考官和門生之間形成了一種很強的依附關(guān)系。恩師與門生的關(guān)系往往親密無間,在朝廷形成朋黨,極大地威脅皇權(quán)的威嚴。趙匡胤對此十分警惕,他曾經(jīng)下詔禁止及第的舉人稱主考官為恩師,不能自稱為主考官的門生。但還是存在主考官徇私舞弊的事件,趙匡胤對此深惡痛絕。
  開寶6年(973年)的時候,新科進士及諸科舉人30多人在講武殿接受天子的召對。趙匡胤發(fā)現(xiàn)有一個叫做 武濟川 的進士和一個叫做 劉浚 的舉人在對答的時候表現(xiàn)實在欠佳,應(yīng)對失次,不是進士和舉人應(yīng)有的水準。簡直就是南郭先生,就把他倆從合格者名錄中劃去了。之后他知道這倆人原來是主考官李昉的同鄉(xiāng),不禁是龍顏大怒。
  正當這時,有個叫做 徐士廉 的落第進士,正為自己的落第憤憤不平。他擊鼓鳴冤,上書告發(fā)李昉在錄取的時候徇私情,取士不公。而治理天下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關(guān)鍵就在于取士的方式,不能讓做臣子的用自己的恩惠籠絡(luò)人心,所以建議皇帝舉行殿試。
  趙匡胤看到這個建議,龍顏大悅。他在講武殿重新出題,讓落第的舉人們重新考試??纪旰笥H自閱卷,確定錄取的名單,徐士廉在考試中金榜題名。這件事之后,李昉等考官受到了貶官的處罰;同時通過這次重考,催生了科舉考試中一級新的考試程序 殿試,把對文官的選拔權(quán)牢牢地掌握到自己手中。從此以后,主考官和考生之間那種親密的師生關(guān)系走向淡化,考中的進士都可以非常自豪地說自己是 天子門生 了。
  其實,這個事件完全就是趙匡胤一手導演的。趙匡胤絕對是一流的導演,他導演了陳橋兵變,導演了杯酒釋兵權(quán),也導演了這場 科場舞弊案 。那位李昉大人本來是一位非常正直清廉的人物,想當初,趙匡胤剛剛登基之后要召見他,他不慌不忙地騎著驢慢悠悠地去京城。其實是要表示對新政權(quán)的消極抗議,這自然令趙匡胤心里很不舒服。這回讓李昉主持考試,早就準備讓他難堪。至于那位徐士廉,很有可能就是趙匡胤的托兒。不然哪有這么巧合的事情,這邊剛剛黜退了李昉錄取的一名進士和一名舉人,那邊他就敲了登聞鼓告狀?這個時間把握也真是恰到好處,趙匡胤的導演功夫?qū)嵲谝涣?。
  不管怎樣,趙匡胤很成功地把科舉取士的權(quán)力緊緊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對此他十分得意,他覺得那些出身貧寒而有真才實學的學子可以通過自己親自考試決定他們的前途,以前那些科場上徇私舞弊的事件很大程度上可以杜絕了。
  的確,在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由皇帝掌握考試權(quán)可以讓更多的貧寒子弟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此舉得到了更多人的擁護,后來有首《神童詩》說: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就很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心態(tài)。
  趙匡胤為了讓更多的士子進入他的彀中,給那些偏遠山區(qū)的考生們發(fā)放路券。拿到這個路券之后,他們的食宿問題就由路途中的官府來負責。給貧寒子弟送去了溫暖,帶來了福音。對于那些考試老是考不中的 留級大王 也給予特別優(yōu)待,如果考了15次還沒考上,就予以特別照顧。即授予特奏名及第,也就是名譽學位。這樣一來就比現(xiàn)在的高考還要保險,考生們自然是歡天喜地感恩戴德,即便是兩鬢斑白也無怨無悔。所以有人說 士子潦倒不第者,皆覬覦一官,老死不休 ,而 英雄豪杰皆消靡其中而不自覺,故亂不起中國而起于夷狄 ,這就是宋太祖的長策。
  這樣一來,狀元就是那個時代的明星人物。北宋很多人感慨,中了狀元比領(lǐng)十萬大軍收復燕薊凱歌而還還要榮耀。當時一些富貴人家,等著在放榜那天為自己的女兒找個好丈夫。形成了一種 榜下捉婿 的場面,成為當時人們談?wù)摰闹饕掝}。
  趙匡胤這位文治帝國的總設(shè)計師,通過一出又一出的好戲,為社會營造了一種重視文化的社會氛圍。他的初衷無非是為了讓自己在龍床上睡得安穩(wěn),但其長遠影響卻是造就了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王朝。
  宋朝末年有個叫 吳淵 的人說:
  藝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語開國,以用讀書人一念厚蒼生。文質(zhì)彬彬,垂三百年,海內(nèi)興起未艾矣。
  前面已經(jīng)說過,藝祖就是文祖的意思。趙匡胤是一個軍人出身的皇帝,但是這個稱號當之無愧。 文質(zhì)彬彬,垂三百年 ,這是他不朽的功績。
  第二節(jié) 鞏固新朝 太宗本色是文人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在一團歷史疑云中駕崩。趙匡義登上了皇位,就是宋太宗。
  父親死了兒子當皇帝才是正常,其名曰 父死子繼 ?,F(xiàn)在是哥哥死了弟弟當,美其名曰 兄終弟及 。即便是說得頭頭是道,比如說是他倆老娘的主意。而哥哥孝順,又覺得弟弟有才,所以就把皇位傳給弟弟,但終歸是讓人生疑。不過這點家事已經(jīng)過去一千年了,沒人說得清,恐怕再過一千年還是說不清。
  這兄弟倆,完全就是兩種類型。宋太祖是個武士,而宋太宗是個文人。如果趙匡義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他最想做的官職恐怕是翰林學士。他曾經(jīng)說過: 學士之職,清切貴重,非他官可比,朕常恨不得為之。 可見他對這一職位的看重和他的文人本色。
  在他們很小的時候,這種性格差異就顯示出來了。趙匡胤喜歡舞槍弄棒,而趙匡義喜歡舞文弄墨。
  如果不是跟著哥哥打江山,趙匡義一輩子也就是一介書生吧。
  趙匡義對書的癡迷那可真是讓人吃驚,很小的時候,他就把家里的書看完了。要知道他爸爸也喜歡看書,所以家里還是有不少藏書的。家里的書看完了他就到別人家借,晚上喜歡熬夜讀書。他媽媽一看到深夜他房間里燈還亮著,就覺得這孩子有出息。
  從下面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這哥倆的性格差異。
  宋太祖雖說是個很優(yōu)秀的皇帝,生活也很節(jié)儉,不過飲酒作樂這些事總是免不了的。他的很多大手筆不就是在酒桌上完成的嗎?趙匡胤曾經(jīng)對一個叫 金城夫人 的女人特別寵愛,有一天趙匡胤在后宮苑內(nèi)設(shè)下酒宴,邊喝酒邊射箭。趙匡胤給弟弟斟了一大杯酒叫他喝,而趙匡義是個不愛喝酒的人。所以堅持不喝,趙匡胤堅持勸他喝。
  趙匡義看著花圃說: 金城夫人親手給我折枝花來我就喝。 趙匡胤就讓金城夫人去折。金城夫人剛走過去,趙匡義引弓放箭,金城夫人一命嗚呼。
  趙匡義跪在地上,抱著他哥的腳說: 陛下剛得了天下,要以社稷為重。
  趙匡胤聽了這話,也沒說什么,繼續(xù)喝他的酒。
  應(yīng)該說趙匡胤盡管在逐步推行他的文治政策,但是他的骨子里還是帶著五代的習氣,喜歡放縱享受。五代時人的哲學就是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趙匡胤的大腦中這種想法居多。
  宋太宗趙匡義的登基代表著一種新的氣象。
  作為文人的宋太宗,他更喜歡在文學藝術(shù)中體味生命的意義,而不是在飲酒作樂中耗費時光。
  宋太宗喜歡寫詩,詩寫得還真不壞。比如這首《緣識》:
  君子淡交如似水,小人交結(jié)甘如醴。
  微洼浪息派分流,倏忽之間生謗毀。
  但去驕矜添意氣,貞松全勝凡花卉。
  狂風秪是有塵埃,大海潮宗深無底。
  還是蠻有韻味的。他最好的詩友是李昉,前面說到科場案中,李昉被宋太祖玩了一把。不過并沒有給他很重的處罰,后來還是讓他擔任翰林學士。宋太宗登基以后,對他也很重視。李昉還是一位詩人,他特別喜歡白居易的詩,當時稱之為 白體詩 。李昉寫詩的水平比較太宗還是要高點,讀一讀李昉的這首詩就可以知道:
  夜來微雨曉來風,春色都歸悵望中,
  楊柳帶煙嚬細綠,牡丹和露泣殘紅。
  畢竟太宗是皇帝嘛,而且太宗也是個白體詩的發(fā)燒友。君臣二人一唱一和,詩交甚洽,相得甚歡,關(guān)系非比尋常。
  宋太宗也是個書法家,他找了當時最好的書法家當自己的老師,最后一手飛白漂亮得不得了。這飛白是書法的一種特別的書寫方法,創(chuàng)始于大書法家蔡邕,到了宋太宗這里才叫真正發(fā)揚光大。所以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宋太宗還是有一席之地的。
  李昉有個兒子叫 李宗訥 ,寫得一手好字。李昉叫兒子把自己跟皇帝唱和的詩篇繕寫一遍,交給太宗。太宗一看字太漂亮了,覺得李昉的字太好了,立馬收藏起來。
  后來李昉退休了,但是太宗還時常掛念他。一年元宵節(jié)的時候邀請李昉一塊兒觀燈,兩人又聊起詩來了。這李昉真是有才,他站起來就背太宗的舊詩作。一口氣背了70首,一字不差。太宗大吃一驚,說愛卿啊,你咋記得這么準啊?李昉回答說,臣退休之后閑來無事。每天早上安坐書齋,焚香誦讀皇上的詩。一日一遍,從不間斷。太宗一聽大為感動,立馬說朕也是很想念你啊,你當年繕寫的詩朕還珍藏著呢,不知愛卿近來筆力如何?李昉明白了,原來太宗一直以為是自己寫的。趕忙解釋說臣拙于書法,犬子宗訥代筆,讓皇上見笑。
  太宗這才知道,原來李昉的兒子是個書法家,愛才的他隨即就賞了李宗訥一個官。
  太宗喜歡白體詩,還有個原因就是他特別推崇道家黃老之術(shù)。他跟道教宗師陳摶老祖有來往,深受其思想影響。
  宋太宗是個高產(chǎn)詩人,留下來的詩有560多首。雖說沒有一首被傳唱,不過寫了這么多也可見他在詩歌上很下工夫。這560多首詩中,有200多首的題目都是《逍遙詠》?!肚f子》里面有一篇叫《逍遙游》,白居易詩作中也有《逍遙詠》。宋太宗也是時刻想著逍遙,于是詩歌也都是從白居易那里模仿過來。
  白居易詩說:
  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
  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
  宋太宗寫道:
  自在無拘束,逍遙里外安。頑情終不見,圣境類乎端。
  機智將何用,幽深大道寬。區(qū)分能解意,四季一周看。
  意思差別不大,都是要逍遙,要自在,把天地萬物看得都很淡然。
  國學大師陳寅恪說白居易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 知足 。宋太宗也是在他那忙碌的人生中尋找知足的辦法,他選擇了藝術(shù),選擇了詩歌。就個人選擇來說,完全不同于他哥哥。而這種選擇所促成的治國理念,確實是沿著宋太祖所制定的文治路線在走。
  即便是這樣,別忘了作為一國之君的宋太宗也有開土拓疆的愿望,也是希望能夠四海歸心且混一宇內(nèi)。至于他的武功如何,我們在下面將為您揭曉。
  可嘆此人不知兵
  雖然趙匡義喜歡附庸風雅,但是拓土開疆的愿望也很強烈。而且大宋一統(tǒng)中原,吞并江南,南北混一就是在太宗時代完成的。
  在趙匡胤駕崩的時候,中原地區(qū)還沒有完全統(tǒng)一,山西的北漢政權(quán)在契丹的支持下頑強地存在。趙匡義登基之后,以巧妙的手段收服吳越和福建。南方平定,后方穩(wěn)固。于是在太平興國4年(979年),發(fā)動了平北漢的戰(zhàn)爭。宋太宗御駕親征,大兵直逼太原城下。北漢內(nèi)外交困,最終投降。至此,地方割據(jù)的局面結(jié)束。宋太宗在平定北漢之后得意非常,展示自己的文采,做了《平晉詩》讓群臣來和。
  然后他未待軍隊休整,就趁勢向河北進發(fā)進攻契丹的南京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攻打北漢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軍隊疲憊不堪。并且糧餉缺乏,本來是不宜再戰(zhàn)。不過太宗正在興頭上,以為這是建立不世之功的大好機會。因為之前攻打北漢的時候,契丹曾派兵增援北漢。但在石嶺關(guān)遭到北宋猛將郭進的伏擊,契丹大敗。太宗以為契丹兵不堪一擊,而當時有一些官員喜歡迎合太宗。說大好時機失不再來,所以太宗覺得應(yīng)當兵貴神速,匆匆進發(fā)。
  其實,這哪里是大好時機。遼朝在有為之君景宗耶律賢的統(tǒng)治下,10年生息,實力大增。而且遼國名將輩出,像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都不是等閑之輩。
  宋太宗率大軍到了幽州城下,開始攻城。遼朝守將漢人韓德讓指揮軍隊死守,巋然不動。宋軍圍攻了半月之久,實力耗損,銳氣大減。
  這年的7月6日恐怕是太宗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遼軍反攻,爆發(fā)了歷史上有名的高粱河戰(zhàn)役。高粱河在今天的北京西直門外,這里地勢平坦,遼軍鐵騎大展手腳。當時,宋太宗遭到耶律沙、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三面夾攻,宋軍急忙調(diào)圍城部隊迎敵。城內(nèi)遼軍一看援軍趕到了,便開門列陣,鳴鼓助攻。宋軍腹背受敵,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在遼軍數(shù)路猛攻下苦戰(zhàn)到傍晚時分,宋軍死傷無數(shù),最終全線崩潰。
  在激烈的混戰(zhàn)中,太宗腿上中了兩箭。他倉皇而逃,狂奔300里到了涿州。箭傷疼痛難忍,無法騎馬。只好找了輛驢車,繼續(xù)南逃。
  這一仗實在是輸?shù)锰珣K了,給太宗留下了慘痛的記憶。隱隱的箭傷之痛一直折磨著他的身心,直到若干年后因箭傷復發(fā)而亡。
  太平興國7年(982年),耶律賢去世。他的兒子耶律隆緒即位,就是遼圣宗。年僅12歲,承天太后蕭燕燕主持朝政。宋太宗一聽到這個消息,喜出望外,覺得這真是天賜良機。而且他還聽說蕭燕燕跟此時已擔任大丞相的韓德讓關(guān)系曖昧,覺得遼朝高層一定是糜爛不堪,一片混亂。于是他決定二次北伐,以求平定燕云。
  雍熙3年(986年)正月,宋軍出動30萬人。兵分3路,浩浩蕩蕩,全線進攻。
  其實,宋太宗又一次判斷失誤。蕭燕燕與韓德讓二人確實有私通關(guān)系,不過一個是遼國太后;一個是遼國丞相。二人同心,共掌朝政,反而是黃金拍檔。使得政令暢通,上下一心。別看那蕭燕燕是女流之輩,她可不是那種溫柔賢淑弱不禁風的南朝女子,而是能夠統(tǒng)兵打仗且殺伐決斷的女中豪杰。其氣度風范絕不在太宗之下,可能還要略勝一籌。韓德讓也是能文能武,堪稱治世能臣。
  因此,這一時期是遼朝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蕭燕燕很會用人,在圣宗即位的那一年,她就任命能征善戰(zhàn)且足智多謀的耶律休哥為燕京留守。并允許他便宜行事,總令南面的軍務(wù)。耶律休哥不負所托,在這一期間勸農(nóng)桑,修武備。邊境大治,深受擁戴。他眼光卓遠,對宋朝的進犯早有防備。
  因而宋太宗在對外征戰(zhàn)時機的選擇上,是絕對錯誤的。
  高粱河慘敗之后的宋太宗沒有再親臨戰(zhàn)場,但是雍熙北伐還是由他親自指揮。他用陣圖遙控前線,在宮中指揮大軍。
  宋太宗一介文人,韜略比起他哥哥差遠了。卻自以為是軍事天才,對武將尤其不放心,喜歡越俎代庖。他預(yù)先設(shè)計好陣圖,交給出征的將帥,讓他們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戰(zhàn)爭形勢瞬息萬變,當時又沒有手機電腦無線電等現(xiàn)代技術(shù),所以這種做法極有可能貽誤戰(zhàn)機甚至是自尋死路,因此荒謬的陣圖必然導致荒謬的戰(zhàn)爭??墒沁\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恰恰是太宗最大的夢想。
  結(jié)果,大將曹彬到了戰(zhàn)場上,面對的是承天太后的御駕親征。宋太宗得到情報之后,一時間驚慌失措,下令讓曹彬撤退。宋軍一撤退,遼兵就追擊,東路軍的10萬大軍全部潰敗。
  在這種不利的形勢之下,中路軍和西路軍只得撤退。撤退過程中,名將楊業(yè)為了護衛(wèi)大軍順利撤退,陷入遼軍包圍之中。主將潘美卻沒有發(fā)兵救援,最后楊業(yè)被俘遭殺害。后人將其事跡演義為《楊家將》的故事,潘美被塑造成了蓄意陷害忠良楊業(yè)的大奸臣。受萬人唾罵,至今難以翻身。
  雍熙北伐是宋遼之間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戰(zhàn)役,也是宋太宗企圖收復燕云的最后努力,但這又是在錯誤的時間以錯誤的指揮方式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最懂軍事的毛澤東一眼看出趙匡義 此人不知兵 。遼軍的戰(zhàn)略其實都差不多,先是避其主力,誘敵深入,再聚而殲之。太宗不吸取教訓,所以一敗再敗。
  兩次戰(zhàn)爭的失敗對趙匡義的心理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雍熙北伐失敗后,宋太宗氣急敗壞而又羞愧難當?shù)貙Υ蟪紓冋f: 你們一起盯著朕,看看以后還做不做這樣的蠢事。 后來他又頒布了《罪己詔》承擔戰(zhàn)敗的責任,收買人心。
  宋太宗轉(zhuǎn)而把統(tǒng)治重點放在對內(nèi)的防范和控制上,淳化2年(991年),他聲稱 國家無外憂,必有內(nèi)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yù)防。奸邪共濟為內(nèi)患,深可懼也,帝王當用心于此 。主張要鞏固根本,防微杜漸,扭轉(zhuǎn)風氣,自此確立了宋朝以一貫的守內(nèi)虛外政策。
  宋太宗將他哥哥崇文抑武的政策發(fā)展到了極致,甚至連邊地的軍事重鎮(zhèn)都換成了文官擔任,這使得宋朝的軍事力量顯得薄弱而不堪一擊。然而將對外的攻勢變?yōu)槭貏?,也讓太宗有更多的時間去寫詩,去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以建構(gòu)他的文治帝國,他需要更多的粉飾來維護自己內(nèi)心的傷痛。
  革故鼎新創(chuàng)法度
  宋太宗將政策轉(zhuǎn)向國內(nèi),在文治方面取得了超越太祖的成績。他說: 朕每讀《老子》至 佳兵者,不詳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未嘗不三復以為規(guī)誡。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 深受箭傷折磨的他,在攻遼慘敗的心理陰影下,深深感受到這些不祥之器給自己帶來的困擾,所以他更加不遺余力地推行文治。
  宋太祖說 宰相要用讀書人 ,宋太宗也認為要將事業(yè)付之于書生。重用文人,他甚至讓文官石熙載當了最高軍事長官樞密使??墒悄菚r候剛經(jīng)歷五代兵荒馬亂的歲月,哪來那么多讀書人?太祖朝的官員隊伍還是以武人居多,宋太宗的辦法是增加科舉的名額。這一加可不是個小數(shù)目。
  宋太祖在位十幾年,考中進士的只有180多人。加上諸科什么的,也才400多人;太宗這一朝,第1次貢舉取了進士109人,諸科207人。宋太宗又調(diào)閱貢舉檔案,補錄特奏名進士和諸科184人。加起來有507人,比太祖十幾年取的人數(shù)還要多。以后每次科考都能取好幾百人,甚至上千人,這規(guī)模比前些年的高校擴招還要夸張。
  太平興國3年(978年),本來太宗已經(jīng)下詔書說這一年停止貢舉。但他突然改變主意,認為還有很多人才可以選拔,下令各州已經(jīng)獲得解送資格的在今年秋天到禮部集中考試。本來省試和殿試都在春季,這次卻在秋季舉行。這一榜的狀元胡旦有句名言: 應(yīng)舉不做狀元,仕宦不做宰相,乃虛生也。 頗能反映當時士子的心態(tài)。
  這樣做宋朝的官員隊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為一旦中了進士就有了官做。而且不光自己可以做官,自己的兒子也可以做官,這就叫做 恩蔭 。既然有了這等美事,男兒當自強,怎能不讀書?
  這里有個關(guān)于趙普的故事,頗能見當時的社會風尚。趙普輔佐太祖定天下,功莫大焉。不過趙普本來只是一個私塾先生,教小孩子讀書的,主要就是讀了本《論語》。按說現(xiàn)在有人讀了點《論語》,那就很了不起了,被人稱為 國學大師 。可在那時候,讀了《論語》也只是個小學學歷,處于半文盲狀態(tài)。杜甫詩說: 小兒學問只《論語》,大兒結(jié)束隨商賈 ?!墩撜Z》是小孩子讀的,可趙普大人雖說是手不釋卷,可讀了一輩子就讀了個《論語》。
  趙普在太宗朝再次當宰相,太宗就問他聽你只讀了本《論語》。趙普心里很不爽。他知道現(xiàn)在滿朝讀書人,個個比自己有學問,于是說道: 臣一輩子確實就是讀了本《論語》,不過臣用半部《論語》輔佐太祖皇帝平定了天下,現(xiàn)在將用另一半輔佐皇上把天下治理成太平盛世。 這就是 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句話的來歷。后來被人傳歪了,以為說《論語》這書有多么了不起,其實趙普是想說爺沒讀書照樣能夠經(jīng)邦濟國。
  其實從趙普這句酸溜溜的話中已經(jīng)可以看出一個事實,即宋朝在太宗這個時代已經(jīng)滿朝都是讀書人,確立了文官政治的基本架構(gòu)。
  除了重視科舉以外,宋太宗還鼓勵文化事業(yè)。集中展現(xiàn)太宗時代在文化事業(yè)方面成就的是3部大書,即《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
  宋朝設(shè)立了昭文館、史館和集賢院3個國家圖書館,但是圖書館里的書并不太多。在南征北戰(zhàn)的過程中,太祖和太宗將各割據(jù)政權(quán)的書都收集起來,還獎勵百姓獻書。要是獻的書是三館所缺少的,則對這些獻書的人給予豐厚的物質(zhì)獎勵。獻得少的可以獲得報酬,獻得多的就可以授予一個官職。還派人到一些藏書家的家里去抄書 沒有強迫他們上繳,可見宋朝真的很文明。經(jīng)過一些年的收集,國家的圖書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于是宋太宗下詔修書。
  李昉作為文化界的領(lǐng)袖人物,又深得太宗信任,理所當然地當上了總主編。
  《太平御覽》是大型類的書,部頭相當大。全書分為55部、5363類,五代以前的書在這部類書中保存得最多。而且其中保存的那些書,大部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失傳了。所以后來很多人都到這部書中做輯佚的工作,從中可以把失傳的書找一部分回來?!短接[》最先的名字叫《太平總類》,因為是太平興國年間編的。
  這部書編好之后,宋太宗給自己制定了閱讀計劃。每天讀3卷,一日不停。宰相們心想,這分量可不輕。到了冬天日短夜長,天寒地凍,萬一鬧出個龍體欠安可不好。太宗說開卷有益,讀書要破萬卷,區(qū)區(qū)一千卷哪值得一提。于是堅持不懈,竟把這書讀完了。還賜了個書名,叫《太平御覽》。從這名字就有可以看出太宗很得意,他要申明這書是朕親自看了的。
  《太平廣記》是和《太平御覽》同時開始編輯的,這部書收的內(nèi)容主要就是野史小說。按照題材分成了92個大類,還附有150多個小類,被稱為 小說家之淵海 。許多著名的傳奇小說,比如《柳毅傳》、《鶯鶯傳》,以及《南柯太守傳》都是通過這部書保存下來的,喜歡古代小說的人不可錯過這本書。
  《文苑英華》是在《太平御覽》快編好的時候開始編纂的,南朝梁的時候昭明太子蕭統(tǒng)是個雅好文藝的人物。他編了一本叫做《文選》的書,收錄從先秦到蕭梁的著作。宋太宗模仿昭明太子的做法,繼承《文選》而編《文苑英華》,收錄從蕭梁到五代的文學作品。收錄的作家有2200人,作品有兩萬篇,大部分都是唐朝的作品。
  宋太宗為什么要編這些書呢?有人說是為了讓原來那些割據(jù)政權(quán)的舊官員們有事干,讓他們在文字之間耗掉自己的年華,這樣就不會有復國謀反的念頭。如果真是這樣,可見宋太宗高明的文治手段。而且雅好文藝并喜歡風雅的皇帝有這樣的舉措,總比對前朝舊臣大肆屠戮趕盡殺絕要好得多。更何況文化是不朽之盛業(yè),宋太宗時代編的這3部書,流傳至今。從而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這是宋太宗和李昉還有那些辛辛苦苦地整理編輯抄寫工作者們的偉大貢獻。
  到宋太宗駕崩的時候,宋朝已經(jīng)走過了47個春秋。在他離世前兩年,他對自己的評價是: 執(zhí)心堅固,靡與動搖。晝夜孜孜,勤行不怠。 這確實是實情,宋太宗是一個勤勉的皇帝。他精力旺盛,未嘗一日不雞鳴而起。主宰欲望極其強烈,事必躬親,以至于宰相說 臣等待罪廟堂,曾無裨益 。不過他也能虛心納諫,多次下詔求言。
  宋太宗總結(jié)自己20年來的工作成果是:
  睹五代弊政,以其習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別作朝廷法度。
  這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他為建立一個文治的社會奠定了基礎(chǔ)。盡管宋太宗認為自己對法度的創(chuàng)作成分較多,但是他的法度依然是沿著其兄的路線前進的。太祖與太宗,一個武士,一個文人;一個用五代的方式終結(jié)了五代,一個用文化的方式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朝。太祖和太宗為大宋王朝確立了祖宗家法,這個家法的內(nèi)容包括不殺文人,用讀書人;崇文抑武,防范內(nèi)患;以儒立國,好諫納言。
  宋朝到了太宗這個時代,才是真正地走出了五代,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不過還需要一個過渡時代,那就是宋真宗時代。
  第三節(jié) 文人天下 詩酒生活,文章雅事
  跟他爸爸趙匡義一樣,真宗也是個文人。而且比起他爸爸來,在文治方面顯得更為突出。他爸爸從兵荒馬亂的歲月中走過來,雖說愛讀書,但畢竟條件有限,而真宗接受的是正規(guī)的宮廷教育。當皇帝之前,他聽《尚書》聽了7遍,《論語》和《孝經(jīng)》也聽了四五遍,儒家的那一套倫理規(guī)范他是爛熟于胸的。
  生于深宮之中的宋真宗,性格上比較文弱。比起他父親來,根本就沒有開疆拓土的愿望,只希望清靜無為。他總想以文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自然對文人們就顯得格外親近。他重用的大臣,幾乎清一色是進士出身的文人。太宗的科舉擴招為真宗朝儲備了充足的人才隊伍,他有條件去任用那些科舉出身的官員。
  宋真宗最喜歡宴飲和作詩,關(guān)于他的宴飲和詩歌有很多故事。
  一天宋真宗做了一首《喜雨詩》給二府看,二府就是西府樞密院和東府政事堂。樞密院長官是王欽若,政事堂長官是宰相王旦。幾位大臣上前去看了看,王旦仔細拜讀皇上的詩,很快看出一處錯。但他做事很穩(wěn)當,以不出現(xiàn)矛盾為準則。所以他當時并未聲張,而是趕緊把詩稿塞進自己袖中。
  待到和樞密院同僚共同交流讀后感時,王旦才正式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 諸位注意到?jīng)]有,皇上的詩中有一個錯字,應(yīng)該告訴皇上改過來才是。 王欽若一聽,忙說這也沒啥大不了的。王欽若這個人是有名的鬼頭鬼腦,嘴上這么說,一會兒就去跟皇上把錯字指出來了。
  第二天,真宗面帶怒氣對王旦說: 昨天朕的詩里面有寫錯了的字,既然你們都知道了,為什么不奏來? 王旦連忙再拜請罪,說: 臣昨天拿到詩之后沒有時間閱讀,所以有失條陳,請皇上恕罪。 在場的其他大臣也紛紛再拜請罪。
  只有素以正直聞名的樞密副使馬知節(jié)不拜,他對皇帝說: 昨天這個錯字王旦大人已經(jīng)看出來了,不過王欽若大人阻止他上奏。王旦大人自己不辯解,真是宰相氣量!
  宋真宗一聽,看著眾臣,哈哈一笑把這事打發(fā)過去了。不過這件事很能反映這幾個人的性格,王旦能夠顧全大局,有宰相風范;王欽若為人虛偽,喜歡逢迎;馬知節(jié)耿直剛烈,直言不諱;至于真宗,則是喜歡附庸風雅,但也寬宏大量。
  宋真宗寫了詩,不光很喜歡讓別人看,還常常讓大臣們應(yīng)和,其中讓資政殿和龍圖閣的學士應(yīng)和的情況尤多。如果是在宴會上,往往就讓所有與會者各應(yīng)和一首。有時他還讓不在場的人應(yīng)和,即派人把自己的詩通過驛站遞送給某人,讓此人將應(yīng)和的詩再通過驛站遞回京城。這一浪漫的舉動可見他對詩歌的熱忱,也可見詩歌的力量。到宋真宗晚年的時候,他讓龍圖閣待制李虛己把臣下應(yīng)和的詩編輯起來。竟有500卷之多,被命名為《明良集》。
  丁謂是宋真宗重要的詩友之一,他在歷史上的名聲很不好,是有名的奸臣。不過此人又是一個大才子,他讀書過目不忘。當時文壇第一大家王禹偁說丁謂的文章是唐代的韓愈和柳宗元之后200年來最好的,他的文學才情為其謀得晉身之階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他極為能干,工程管理很拿手。只是這人人品實在糟糕, 溜須拍馬 的成語就是源自于他。后來他位極人臣,干了不少壞事。
  宋真宗常在太清樓舉行酒宴,一次君臣喝酒賦詩閑談。興致正高,宋真宗忽然問: 以前總喝宮內(nèi)酒,朕想換換口味,你們說市上的酒哪家的最好? 有宦官答: 聽說南仁和酒店的酒最好。 宋真宗說: 馬上叫人去買來。 不一會酒買來了,眾人都稱贊酒好,宋真宗問: 這酒價錢怎樣? 宦官告知之后,他接著又問: 愛卿們誰知道唐朝酒的價錢如何? 唐朝酒價從何說起,所以這一問把眾人都難住了,只有聰明的丁謂回答道: 唐朝酒每升30文錢。 宋真宗問: 愛卿有什么根據(jù)? 丁謂答: 臣記得杜甫詩中說: 速須相聚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 ,這不是一升30文嗎! 宋真宗很高興,說: 杜甫的作品真是詩史啊! 丁謂的文才給真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還有一次,宋真宗與貴妃一起賞花釣魚。釣了半天一條魚也沒釣到,心里很不高興。皺著眉頭,一言不發(fā)。大臣們不知如何是好,丁謂笑盈盈地跑上去賦詩道: 鶯驚鳳輦穿花去,魚畏龍顏上鉤遲。 宋真宗見他如此聰明,頓時十分開心。賞詠再三,對他的印象更好了。
  宋真宗的詩酒生活十分豐富,通過這種方式他和那些文人打成一片。有一回宋真宗把丁謂和李宗諤召來赴宴,李宗諤跟真宗的關(guān)系就跟他老爹李昉跟太宗的關(guān)系一樣親密。宋真宗即席賦詩賜給二人,然后親自勸酒。幾巡過后,李宗諤怕酒后失態(tài),堅決推辭不肯再喝。宋真宗讓宦官就著李宗諤耳邊傳話說: 不喝就不喝,在這里不必從大門底下溜走啊。
  原來,這 從大門底下溜走 是當時文人間流行的一個笑話。當初寇準做宰相時,喜歡在自家召集翰林學士及知制誥等文官舉行酒宴??軠适莻€很有個性的人,往往說一不二。喝得多了,邪勁也就上來了。就把自家大門一鎖,強迫與會者通宵暢飲且不醉不休。李宗諤一次赴宴,被關(guān)在里面。他急于回家,就從寇準家的大門底下的空隙爬了出去。從此成為人們酒宴上的話柄,想不到今天宋真宗也以此跟李宗諤開了個玩笑。
  宋真宗于是對李宗諤說: 聽說你治家有方,長幼和睦,家業(yè)興旺。其實朕治國也如同你治家一樣,也要使上下和睦且國家興盛。 宋真宗又說: 愛卿父子二人都做過翰林學士,相必知道許多翰林院中前賢許多雅事,將來給朕講講。 李宗諤于次日將早先寫的《翰林雜記》獻給了宋真宗。
  宋真宗的時候還編了一部偉大的著作 《冊府元龜》,這和他父親太宗編的3部大書一起成為宋初4大書。這部書的原名叫做《歷代名臣事跡》,王欽若領(lǐng)銜主編,著名的詩人楊億、錢惟演和劉筠等參加編纂。
  這部書一共編了8年,這些詩人們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免不了要寫詩唱和。由于他們編書是在皇家圖書館 秘閣中進行的,于是根據(jù)《山海經(jīng)》中昆侖之西群玉之山是為帝王藏書府的傳說,將這部詩集題作《西昆酬唱集》,他們的詩歌后來就成了詩歌史上有名的 西昆體 。楊億和劉筠的詩歌在當時影響極大,以至后來人有 楊劉詩風,聳動天下 的說法。
  澶淵之盟,天書封祀
  話說景德4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在真宗朝前期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圣相李沆去世,畢士安和寇準拜相。
  這年9月的時候,遼國的承天太后和遼圣宗率20萬大軍南下。承天太后再一次展示出女中豪杰的風范,這位曾經(jīng)讓宋太宗痛苦后半生的女人此刻依舊精力旺盛,雄心勃勃。而她任用的主帥蕭撻凜也是一名有勇有謀的戰(zhàn)將,十分強悍。
  遼軍來勢洶洶,承天太后親擂戰(zhàn)鼓,指揮攻城。她極有謀略,采用迂回穿插的戰(zhàn)術(shù),直驅(qū)開封。威逼宋廷,瀕臨澶州城下。
  北宋朝廷一片慌亂,宋真宗雖說是個男人,可是跟蕭太后相比,只能說是比女人還女人。他此刻手足無措,奸臣王欽若是江南人。他主張到南京去躲一躲,四川人陳堯叟建議到成都避一避。
  真宗問寇準意見。
  寇準厲聲道: 這是誰出的計策?請皇上用這些獻策之人的頭來祭旗,然后御駕親征。倘若如此,我大宋君臣一心,契丹一定望風而逃。
  最后在寇準的鼓勵下,宋真宗勉強到了澶州城,登上城樓。宋軍將士遠遠望見皇帝的御傘黃蓋,高呼萬歲。歡聲雷動,士氣大振。
  寇準在北城應(yīng)敵,宋真宗在南城休息。
  不過宋真宗還是很害怕,他派人去查看寇準的動靜??軠蚀丝檀笥袞|晉王導之風,和大詩人楊億通宵達旦的飲酒戲謔。宋真宗一看這幅情景,才放下心來。
  而此時契丹主帥蕭撻凜因為身先士卒地查看地形,被宋軍射死,遼軍軍魂頓失。承天太后大哭一場,停朝五日,然后就與宋朝議和。
  議和對承天太后來說是被逼無奈,而宋真宗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依舊是大喜過望??軠收f議和要讓契丹交出燕云,真宗說只要不割地就行了,出點錢是可以的。
  真宗對談判大使曹利用說: 必不得已,百萬可矣。
  真宗要議和,寇準也沒辦法,他私下對曹利用說: 雖說有圣旨,但是超過30萬,我就要你的腦袋。
  最后雙方約定,契丹與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
  當曹利用回去報告的時候,宋真宗正在吃飯,派宦官問數(shù)目。曹利用伸出3個手指,宦官以為是300萬。宋真宗一聽說太多了,想了想又說能了結(jié)此事,也還可以。一會曹利用來報告說是30萬的時候,他再次大喜過望。
  宋真宗高興地批準了合約,樂顛顛地回去了。
  澶淵之盟保障了宋與遼之間百年和平的局面,為宋代文治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氛圍,宰相寇準發(fā)揮了最大的作用。
  后來王安石在一首詩中寫道:
  天發(fā)一矢胡無酋,河冰亦破沙水流。
  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
  萊公就是指寇準,他后來被封萊國公。
  寇準功勞最大,真宗還朝之后對他尊敬有加,可是沒過多久就受到奸臣王欽若的攻擊。
  王欽若這個人長得就特別猥瑣,史書上說他的相貌有這樣八個字: 狀貌短小,項有贅疣。 就是說他個頭不高,脖子上有個肉瘤。所以當時人稱他為 癭相 , 癭 就是肉瘤的意思。
  不光是長得猥瑣,王欽若行為做事更是猥瑣。一天真宗目送寇準退朝,王欽若說: 陛下以為寇準是社稷之臣嗎? 真宗說: 那當然啊。 王欽若說: 寇準讓皇上蒙恥啊,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這是皇上的恥辱啊。 真宗有些不高興了。
  王欽若接著說: 賭徒輸錢輸?shù)娇煲饬说臅r候會把最后的那些錢全部押上,這就叫 孤注一擲 ,皇上就是寇準的孤注啊。
  想想堂堂皇帝被人當做賭注,心理豈能容忍?從此以后真宗漸漸對寇準疏遠了。覺得自己遭受奇恥大辱,臉面無光,想做一些事情挽回一下臉面。
  王欽若又出主意了。他假惺惺地勸說真宗北伐,奪取燕云。真宗本來就有極其嚴重的恐遼癥,豈敢答應(yīng)?
  王欽若說那就不如封禪吧,一封禪那就四海歸心,天下太平。真宗一想覺得這是好辦法,決定搞一場轟轟烈烈的封禪活動。其實封禪本來就是迷信活動,所謂 神道設(shè)教 。說起來冠冕堂皇,其實都是一些真宗自己都不信的鬼把戲。
  1008年的正月初三,宋真宗說他做了一個夢。夢中去年有神人告訴他,有《大中祥符》天書三卷降臨。今年果然皇城司報告說有天書降臨在承天門,然后宋真宗帶領(lǐng)群臣到承天門去接收天書。
  真宗跪受天書,天書上寫著:
  趙受命,興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真宗于是改當年年號為大中祥符,并實行大赦。給全國公務(wù)員漲工資,京城放假5天,于是全國各地爭進祥瑞。
  封禪在歷史上只有秦皇漢武、唐高宗和唐玄宗搞過,其條件就是要帝王賢明、天下太平,以及天降福瑞,而當時真宗的條件并不具備。但是在真宗示意下,宰相王旦率百官及社會各界代表請求皇帝到泰山封禪。真宗又問三司使丁謂經(jīng)費如何,丁謂說大計有余。真宗放心了,決定大搞一場。
  這年10月,真宗率領(lǐng)百官浩浩蕩蕩到了泰山,在山上完成了繁瑣的封禪禮儀。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真宗吃了近一個月的素,然后他表揚宰相王旦等人跟著他吃了一個月的素。王旦等人稱謝,只有那個為人正直的馬知節(jié)對真宗說: 只有皇上您一人吃素罷了,我們在路上經(jīng)常偷著吃肉。 真宗問王旦: 說的都是真的嗎? 王旦說: 確如馬知節(jié)所言。
  封禪之后,到了大中祥符4年,真宗又到山西汾陰去祭祀后土,就是土地神。5年的時候又說圣祖趙玄朗出現(xiàn),要授予天書,真宗又為這位造出來的圣祖修建了宏偉的宮觀來供奉。
  如此之類的活動還有很多,當時舉國若狂且如癡如醉。
  東封西祀這些玩意兒,宋真宗是主角;王欽若是主要導演;丁謂、林特、陳彭年和劉承珪等人是副導演兼策劃師。這些活動耗資巨大而無益于國計民生,所以王丁林陳劉這五人被稱為 五鬼 。
  宰相王旦是在被真宗 賄賂 之后,不得不摻和進去。當時他被召到宮中赴宴,宴席完了之后,真宗給他一個壇子,說是一壇好酒。誰知王旦拿回家一看,竟然是一壇子價值連城的上好珍珠。所謂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 ,到了真宗搞天書封禪的時候,他只好緘口不言。他在病危的時候說: 我在朝20年,沒有什么大錯。但是對天書這么荒誕的事情沒有勸諫,是我無法彌補的過錯。我死后把我按僧人的規(guī)矩安葬,以減輕我的罪過。
  而真宗皇帝呢,自欺欺人。老死未悔,為天下笑。不過歷史學家鄧小南教授的看法值得我們思索:
  在北宋前期的歷史上,真宗朝是一個轉(zhuǎn)折的階段。開國時期的許多措置,在此時大體定型。新制度的輪廓,已經(jīng)基本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在這一階段中,大轟大嗡的是天書符瑞及東封西祀等惹眼事件。而從長遠來看,在歷史學者的視野中凸顯的則是國家權(quán)力的進一步整合、王朝政策走勢的明朗化,以及日漸成熟的文官政治體制。
  尊孔崇儒,完善科舉
  宋真宗搞天書封禪,都是道教的那一套玩意兒,所以他是一個道教色彩很濃的一個皇帝。不過,他在尊孔崇儒方面較之前人,那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剛登上皇位沒有多久,宋真宗就封孔子的第45代孫孔延世為曲阜縣令。襲封文宣公,還賜給他《九經(jīng)》及宋太宗的一些遺物;同時還下令說,本州的官員也就是孔延世的上級不能把孔延世當做下屬對待,而要像客人那樣對待。
  宋真宗在東封泰山的時候,還親自到曲阜去祭孔,舉行了非常隆重的典禮。宋真宗本來想尊孔子為帝,但是有人提出,孔子自認為是周朝的臣民。周朝最高的是王,如周文王和周武王等。如果尊孔子為帝,封號就超過了周文王和周武王,這似乎不太合適,于是宋真宗就尊孔子為玄圣文宣王。不過前面說了那位從天而降的圣祖叫做 趙玄朗 ,為了避諱,所以后來改 玄 為 至 。這同以前歷代相比,仍然是最高的封號。宋真宗還親自寫了《玄圣文宣王贊》,令人刻了碑,立在孔廟和國子監(jiān)。
  宋真宗不但給孔子上尊號,對孔子的弟子們也給予加封。他封顏回為國公,封費侯閔損等9人為郡公,成伯曾參等62人為侯。還命令大臣們分別為這些人寫了《贊》,不久又封左丘明等19位先儒為伯。
  大中祥符3年(1010年),宋真宗下令頒布《釋奠玄圣文宣王廟儀注》和《祭器圖》,要求各地依照其中規(guī)定定期舉行祭孔儀式。天禧5年(1019年),宋真宗下令國子監(jiān)將自己寫的《至圣文宣王贊》和諸大臣寫的十哲和七十二賢贊刻板印行。
  大中祥符5年(1012年),宋真宗曾對龍圖閣直學士陳彭年說:
  儒術(shù)污隆,其應(yīng)實大。國家崇替,何莫由斯。故秦衰則經(jīng)籍道息,漢盛則學校興行。其后命歷迭改,而風教一揆。有唐文物最盛,朱梁而下,王風寢微。太祖和太宗丕變弊俗,崇尚斯文。朕獲紹先業(yè),謹導圣訓。禮樂交舉,儒術(shù)化成,實二后垂裕之所致也。又君之難,由乎聽受;臣之不易,在乎忠直。其君以寬大接下,臣以誠明奉上,君臣之心皆歸于正。直道而行,至公相遇,此天下之達理。先王之成憲,猶指諸掌,孰謂難哉!
  后來他又把他的這些想法,撰成《崇儒術(shù)論》和《為君難為臣不易論》賜給大臣們,表明他以儒治國和虛心納諫的基本態(tài)度。
  在尊孔崇儒的同時,宋真宗對科舉更加重視,許多重要制度都是在這一時期制定的。宋太宗末年,科舉暫停了5年。宋真宗即位后轉(zhuǎn)年的正月,他就下令舉行科舉。并任命他的潛邸舊臣,即時任翰林學士的楊礪主持此事。宋真宗召見楊礪時囑咐他說: 主持科舉是重要的任務(wù),愛卿一定要選擢寒俊,精求實藝,以不辜負朕的期望。 這是真宗時代科舉的基本精神。宋真宗做過一首《勸學詩》,這是他最為出名的一首詩,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
  這首詩非常明確地表示知識就是財富,讀書可以做官。要想人生成功,就要寒窗苦讀。書中有黃金玉帶,書中有香車美女。這首極具誘惑力的詩歌一直為后來人所傳唱,并非因為這首詩多有文采且多有內(nèi)涵,而是因為這是古往今來寫得最好的讀書宣傳廣告詞。這還真不是什么假廣告,而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司馬光曾經(jīng)在詩中寫道: 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輩。室中若未結(jié)姻親,自有佳人求匹配。 這就是對金榜題名之后好處的描繪。
  景德2年(1005年),也就是 澶淵之盟 后的第2年。為了收攏河北士子,以求鞏固邊防,在按照科舉常例取進士及諸科1003人以外,又為河北舉人舉行專門的省試和殿試。取正奏名進士146人及諸科698人。特奏名進士205人、諸科,以及瀛洲防城舉人997人,共計2046人,此榜總共取士3049人。在1300年科舉史上空前絕后,堪稱壯觀。
  景德4年(1007年),宋真宗下令將以 杜絕私請,搜揚寒秀 為中心內(nèi)容的詔書在貢院張貼。大中祥符8年(1015年),宋真宗看到各州選送參加科考的人數(shù)比往年少了一些,就說: 地方官員沒有體會朕的意思,朕是要他們認真挑選,不是要他們少送。如果能夠精擇寒俊,多一些也沒關(guān)系。 后來在考試成績出來時,他先問大臣: 有沒有你們熟悉的官員子弟? 當人們說沒有,稱贊這是一次 搜求寒俊 的考試時,他非常高興。
  他希望通過科舉考試來抑制權(quán)貴之家的膨脹,他曾經(jīng)下令每次科舉考試的省試后殿試前,貢院要把權(quán)要親族者的名單報告給他。后來他又下令,大臣們發(fā)現(xiàn) 有以簡札貢舉人姓名囑請者 ,應(yīng)當秘密上報,知情不報則予以處罰。現(xiàn)任官員也參加考試,叫做 鎖廳試 。倘若鎖廳試不合格,就要定為私罪。罰銅十斤,并且永遠不準再應(yīng)舉。
  為了保障科舉考試的公平,宋真宗在省試中采用糊名法。這樣考官就無法看到考生的姓名,這一方法在今天的高考中依然使用。不過,糊名之后還是有個問題,那就是閱卷老師可以通過字跡來辨別考生。這樣還是會有不公平的地方,于是宋真宗進一步改進,采用了謄錄法。
  宋真宗在景德4年頒布了《親試進士條例》,規(guī)定試卷收上來之后,先交給編排官。去掉卷首鄉(xiāng)貫狀,并加上字號交彌封官謄抄并???,加蓋官印后再交考官評判。大中祥符8年(1015年),宋真宗下令設(shè)置謄錄院。命令封彌官將考卷糊名后交謄錄院,謄錄院找人將考卷謄錄。再命官員校正謄錄的失誤,另委派二名宦官監(jiān)視謄錄。謄錄后加蓋官印,再將考卷送回封彌官,轉(zhuǎn)交考官評定成績。
  考官評定成績也是有程序可依的,殿試的成績分為五等,即學識優(yōu)長且詞理精絕為第一;才思該通且文理周密為第二;文理俱通為第三;文理中平為第四;文理疏淺為第五。考生的試卷一般要經(jīng)過3位考官的評閱,即初考官、復考官和詳定官??梢姰敃r考試制度的嚴密和理性,歐陽修曾經(jīng)感嘆道: 無情如造化,至公若權(quán)衡。
  也是在大中祥符8年,宋真宗親自面試進士考試的前兩名。見其中名叫 蔡齊 者儀狀秀偉且舉止端莊,就選定他為狀元。宋真宗又聽人講蔡齊家境貧寒,對他更加欣賞。下令從皇家衛(wèi)隊,即金吾衛(wèi)中選派7名騎兵,并派4人前面開道。簇擁蔡齊到街上游行示慶,將狀元的榮耀推向了頂峰。
  宋朝走到真宗這個時代,已經(jīng)奠定了文治的基礎(chǔ),一個能夠真正代表宋朝的大時代即將到來

《(宋朝歷史)宋朝為什么是文人的天下?宋朝文治的奠基》添加時間:2025-05-12;更新時間:2025-06-25



    2025-05-12-1023470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