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素養(yǎng) > 作文素材
網頁轉word

(宋朝歷史)北宋時期秦隴地區(qū)的經濟:秦隴地區(qū)經濟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Word格式下載

全文8200字


  北宋時期,秦隴地區(qū)的農業(yè)、畜牧、商業(yè)、手工業(yè)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且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及區(qū)域經濟特色。
  一、農牧業(yè)
  北宋時期,秦隴地區(qū)的農牧業(yè)生產受氣候條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而具有其特點。這里農耕區(qū)與畜牧區(qū)并存,農牧業(yè)生產有所發(fā)展。文彥博謂:“臣竊見秦鳳、涇原沿邊熟戶番部比諸路最多,至秋成以來,禾稼、牛羊滿野,以致餌寇誨盜?!表n琦曾言:“秦州古渭之西,吐蕃部族散居山野,不相君長,耕牧自足?!薄案磷宰恪闭砻骶幼≡诔擎?zhèn)邊、河谷區(qū)的吐蕃部族的經濟類型,既從事傳統的畜牧業(yè)生產,也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從事一些農業(yè)生產以補充牧業(yè)生產的不足。
 ?。ㄒ唬┺r業(yè)生產發(fā)展
  秦隴屬于安多藏區(qū)的一部分,在吐蕃王朝中后期已成為吐蕃王朝的重要糧食基地,“軍糧兵馬,半出其中”。10世紀以后,秦隴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有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熙、河、洮、岷、蘭、疊、宕等州沿河地帶也成為宋代的主要農業(yè)區(qū)。 蘇州少兒書法培訓,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
  這一時期,秦隴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傳統的農產品主要有小麥、大麥、青稞、蕎麥等。隴南地區(qū)多生產大麥,熙寧六年(1073年),王韶率軍入岷州,瞎吳叱及本令征歸附,兩人各獻大麥萬石。由此可見這一地區(qū)大麥產量高,種植廣。這一地區(qū)青稞產量也高。崇寧五年(1106年),熙河蘭湟路轉運使洪中孚言:“本道青稞畝收五石,粒當大麥之三”。
  麻類作物也在秦隴得到種植。宋代主要的麻類纖維作物有大麻、苧麻與葛麻。大麻的適應性很強,不論在干燥炎熱或高寒地區(qū)均能生長,故種植面廣,遍于南北,凡不宜種桑柘、苧麻之地,均種有大麻。麻類纖維作物的地理分布比桑柘廣,其種植區(qū)域“比桑柘向西延伸了許多”。慶、原、涇等州也都是產麻地。
  北宋統一后,重視農業(yè)生產,提倡南北農作物品種交流。原來江北之民雜植諸谷,江南專種粳稻,致使一部分土地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宋政府認為“雖土風各有所宜,至于參植以防水旱,亦古之制”,于是詔令南方各地勸民益種諸谷,而江北諸州,亦令就水廣種粳稻。神宗即位,立志改革,兼制西夏,開拓邊疆。熙寧(1068-1077)年間,宋朝攻占熙河地區(qū)后,將南方的水稻也引種到這里,洮河沿岸開始種植粳稻。熙河地區(qū)的農業(yè)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正如《熙州行》詩中所寫“豈知洮河宜種稻,此去涼州皆白麥。女桑被野水泉井,吳兒力耕秦婦織?!?
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7.html>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ǘ┬竽翗I(yè)具有優(yōu)勢
  秦隴地區(qū)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與牧業(yè)經濟的歷史傳統,使其具有發(fā)展畜牧經濟的優(yōu)勢。隴南地區(qū)海拔高,氣候寒冷,草場面積分布廣,牧草茂盛,品種、品質均為上乘,這為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宋代秦隴地區(qū)的畜牧業(yè)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部落為單位的不定居游牧經濟,大約居住在洮水以南、阿尼瑪卿山以北的吐蕃部落從事的是純游牧型經濟,他們的經濟生活主要是畜牧業(yè),同時以狩獵為輔。居住在秦、渭、涇、原、熙、河等地的吐蕃部族則大多從事半農半牧型經濟。
  秦隴地區(qū)的畜牧業(yè)品種眾多,有馬、牛、羊、豬、駱駝等,但以飼養(yǎng)馬、牛、羊為主。養(yǎng)馬業(yè)在秦隴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安多藏區(qū)的馬最有名,有養(yǎng)名馬的傳統,在藏文史籍中有“安多馬區(qū)”之稱。宋人也皆知其地產良馬,呂頤浩言:“今秦州接連熙、河州及青唐羌界,乃自古產良馬之地?!?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練字</a>


  六谷馬,即今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所產的岔口驛馬,為全國名馬之一,被譽為活著的“天馬”。武威出土的東漢銅奔馬,不論是體形、神態(tài)的瀟灑雄駿,還是蹄踏云雀行空的蹓蹄奮進,均與馳騁中的岔口驛馬酷肖無二,這說明岔口驛馬聲名遠揚。
  河曲馬,是產于黃河河曲(今甘肅瑪曲縣)地區(qū)的良種馬,即今所稱的南番馬。宋代流傳至今著名的李公麟《元祐三馬圖》,其中就有兩匹為吐蕃奇駿。黃山谷以詩贊頌曰:“西河驄作蒲萄錦,雙瞳夾鏡耳卓錐。長楸落日試天步,知有四極無由馳。電行山立氣深穩(wěn),可耐珠韉白玉羈?!?
  宋政府欲利用吐蕃地區(qū)自然條件及蕃部善養(yǎng)馬的生產方式,從而改變宋官府養(yǎng)馬的弊端,節(jié)省開支。宋熙寧六年(1073年),宋神宗詢問養(yǎng)馬利害時,王安石回答說:“今坊監(jiān)以五百余貫乃養(yǎng)得一馬,若令洮、河蕃部養(yǎng)馬,所費必不至如此之多,兼得好馬。因地宜馬,又蕃部以養(yǎng)馬為業(yè),極便利,所省錢計不少,而坊監(jiān)地賦民,所取地利又不少?!? 易優(yōu)作文投稿、作文評價系統,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秦隴地區(qū)牛羊的產量也很大,文彥博所言“秋成以來,禾稼、牛羊滿野”,反映了秦鳳、涇原地區(qū)畜牧業(yè)生產的狀況。熙寧六年九月,岷州吐蕃獻牛五百頭,羊二千口。十月,王韶收復熙、河數州后,獲馬、牛、羊數以萬計。熙寧七年(1074年)四月,王韶破踏白、阿諾等城,獲牛羊八萬余口。僅熙河地區(qū)牛羊的產量就如此龐大,反映出畜牧業(yè)種類多,產量大,正是宋代秦隴地區(qū)畜牧業(yè)興盛的表現。
  二、手工業(yè)
  北宋時期,秦隴地區(qū)以當地的農牧業(yè)產品及豐富的礦藏為原料,因地制宜地發(fā)展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的手工業(yè),如采礦、金屬加工、皮毛加工、釀酒、建筑、制陶等,其門類眾多,水平不一,但在甘肅的經濟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秦隴地區(qū)的手工業(yè)生產帶有明顯地域、民族及民間性的特點。

蘇州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蘇州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a>


 ?。ㄒ唬┙饘偌庸ぶ圃鞓I(yè)
  宋代的秦隴地區(qū),散居著眾多的吐蕃部族,金屬加工制造是他們重要的手工業(yè)生產,其中兵器的制作是吐蕃人傳統的手工業(yè),久負盛名。早在吐蕃王朝時,就已十分重視兵器的制作。入宋后,吐蕃人在繼承的基礎上更有所發(fā)展,刀、劍、槍、矛、弓箭等兵器的制作已有專門作坊制造,鐵甲胄是其名品。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九《器用》中對吐蕃制作鐵甲胄作如下記述:“青唐羌善鍛甲,鐵色青黑,瑩徹可鑒毛發(fā)。以麝皮為□旅之,柔薄而韌。鎮(zhèn)戎軍有一鐵甲匵藏之,相傳以為寶器。韓魏公帥涇原,曾取試之。去之五十步,強弩射之不能入。嘗有一矢貫扎,乃是中其鉆空,為鉆空所刮,鐵皆反卷,其堅如此。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這種冷鍛鐵甲的出現,說明工匠已掌握了冷鍛金屬處理工藝,具有精湛的金屬加工和冶煉技術,其兵器的制作毫不遜色于中原地區(qū)。這種精良的鐵甲常作為貢品向宋朝奉獻。熙寧六年(1073年)九月,岷州吐蕃首領瞎吳叱與本令征向王韶貢獻鐵甲五十領。由此可以推斷,甘肅地區(qū)設有較大的金屬鍛造手工作坊,其冷鍛鐵甲數量較多。
  散居在秦隴地區(qū)的眾多吐蕃部族的生活器皿多用金、銀、銅、錫等制作,其日常生活用品有金佛像、金瓶、金鏡匣、銀槍、鐵銜、鐵鐙等,所以金屬日用品加工制造也較為發(fā)達。涇州(治今甘肅涇川縣)民間生產“嵌□石、鐵石之類,甚工巧,尺一對至五六千”。還生產一種“番鑷子”非常有名,價格昂貴,“每枚兩貫”銅錢。原州(治今甘肅鎮(zhèn)原縣)民“善造鐵銜、鐙”等。
  秦隴地區(qū)雖然銅、鐵礦藏豐富,但開采量不大,所以銅、鐵加工業(yè)的原料主要依靠宋朝的輸入以及將銅錢熔鑄成其他器物。早在宋朝之前,銅錢已成為市場上流通的主要貨幣。宋代除四川流通鐵錢外,其余地區(qū)流通銅錢,秦隴是銅錢流通地區(qū)之一。秦隴吐蕃人獲得大量銅錢的辦法是入宋求購銅錢。文獻所載:“西北邊內屬戎人,多赍貨帛于秦、階州易銅錢出塞,銷鑄為器。”銷熔千錢可得精“銅三斤十兩”,制作器物,獲利數倍。大量銅錢流入秦隴地區(qū),雖彌補了秦隴地區(qū)銅料的不足,但銷鑄銅錢不利于秦隴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二)皮毛加工業(yè)
  皮毛加工是秦隴民族地區(qū)另一重要的手工業(yè)生產。由于秦隴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為皮毛加工業(yè)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加之秦隴地區(qū)的吐蕃等民族“衣皮毛”,“衣率氈韋”,所以皮毛加工首先滿足本部落的家庭內部需要而進行生產。秦隴漢蕃人民大量生產的毛制品主要有氈、褐、毼,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適于做各種御寒的靴子、帽、氈帳等。慶州等地向宋朝進貢的物品就有白氈和紫茸氈等。
  褐是用牲畜的毛或粗麻制成的,褐有毛、麻二種,用牛、羊毛捻線粗織而成即為毛褐,吐蕃人一般用毛褐制衣。在吐蕃市場上流通的毛褐種類有“茸褐、駝褐、三雅褐”等。褐是秦隴地區(qū)的傳統手工業(yè)產品,唐朝中期,河、洮、蘭等州就是以褐作為當地著名的土產進貢的。吐蕃與漢人雜居的涇州是褐的主要產地之一,織褐成為當地蕃漢人民傳統的家庭手工業(yè)。宋人稱贊道:“涇州雖小兒皆能捻茸毛為線,織方勝花。一匹重只十四兩者,宣和間,一匹鐵錢至四百千?!边@種涇州所獨有的“方勝花”是毛褐中的精品。毛褐是秦隴漢蕃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又是輸入中原地區(qū)的重要商品,其生產量較大。
  毼即□毼,是一種毛制品。《后漢書·烏桓鮮卑傳》言:“婦人能刺韋作文繡,織□毼”。也稱作罽毯,藏族人稱為氆氌?!墩滞ā分^“□毼,毛席,中天竺有毼毾□,今日氆氌,秦、蜀之邊有之。似褐,五色方錦?!本褪墙裎鞅彼a的掛毯。毛毼是藏族人名貴的傳統手工制品,宋朝攻占熙河地區(qū)后,毛毼就成為這一地區(qū)的主要貢品。
 ?。ㄈ┽劸?、建筑、手工業(yè)等
  釀酒業(yè)也是這里傳統的手工業(yè)。秦隴的吐蕃部族居地多在高寒山區(qū),飲酒可增加體內熱量,抵御凜冽酷寒,于是酒便成為吐蕃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缎绿茣ね罗瑐鳌份d:吐蕃人“實羹酪并食之,手捧酒漿以飲”。《宋史·吐蕃傳》則謂吐蕃人“嗜酒及茶”。唐高宗永徽初年,漢族的釀酒技術就傳入吐蕃,西域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也早在唐代就流傳在河隴地區(qū)。原來生活在青海地區(qū)與吐蕃為鄰的黨項人“雖不知稼穡”,卻能“求大麥于他界,醖以為酒”。至宋代時,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這里的釀酒業(yè)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出現了許多手工作坊。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王韶在通遠軍(治今甘肅隴西縣)一次就收取蕃部酒坊三十余處。由于酒的需求量大,釀酒利潤高,在熙州新堡寨、安鄉(xiāng)城均有吐蕃酋豪開設的酒坊、酒場,并自募人從事生產,而宋政府無法干預。
  秦隴地區(qū)還有建筑、制石、制陶等門類的其他手工業(yè)。宋代秦隴地區(qū)出現大批城鎮(zhèn)、廬舍,僅河州南川寨就有廬舍二萬五千區(qū),說明建筑業(yè)發(fā)展。吐蕃部落所筑的城分為簡易與復雜兩類。比較簡易的城用時短,建筑簡陋,采用夯土版筑的墻體,數日即可完工。還有一類是較復雜的城。吐蕃首領居住的洮州城,“北城周四里,樓櫓十七,南城周七百步,樓櫓七,跨洮州為飛橋”。這種城鎮(zhèn)不僅要建城墻,還要筑樓櫓,并且跨越洮水,在兩岸分筑兩城,用浮橋連接起來。精湛的建筑技藝還在宮室、寺院、佛塔等建筑中得以表現。熙寧(1068-1077)年間,宋朝在熙河地區(qū)修建了許多佛寺,其中在岷州修建的廣仁禪院規(guī)模宏大,有四百六十區(qū),宮殿巍然,雄偉壯觀,中原人士也贊嘆“吾土之未嘗有也”。這種復雜的城池結構、精湛的佛教建筑可與漢地相媲美,充分反映了秦隴建筑業(yè)的發(fā)展。
  秦隴吐蕃地區(qū)的制陶業(yè)也有所發(fā)展。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歷史上曾是黃河以南吐蕃部落的居地之一,部族繁盛。在今合作市曾出土一批宋代吐蕃風格的陶器,有陶瓶、陶鼎等,其中鼎足為蹼狀。這些陶器反映出宋代當地的吐蕃部落能生產陶制品。
  蜜、蠟也是甘肅地區(qū)的特產,秦、岷、階、成等州生產的蠟燭頗有影響,成為進貢的物品。
  宋朝時期,秦隴地區(qū)的手工業(yè)發(fā)展處于不平衡的狀況,某些部門很先進,有些方面的生產卻很落后,整體發(fā)展水平不能與中原內地相比。
  三、商業(yè)貿易
  北宋時期,秦隴與中原地區(qū)以民族貿易為特色建立了商業(yè)貿易關系,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共同市場。這一時期,秦隴地區(qū)的商貿活動主要分為貢賜、邊境、城鎮(zhèn)市場貿易三種方式。
 ?。ㄒ唬┴曎n貿易
  這是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這種經濟活動一般說來并不是一種完全的等價交換,往往是“回賜”價值高于“進貢”價值。盡管如此,“互通有無”卻是這種經濟活動客觀上遵循的一個原則。甘肅地區(qū)的民族或政權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與宋朝進行貢賜貿易,他們往往將自己所有的馬、駝、牛、羊等畜產品與其他土特產以進貢、朝貢的名義奉獻給宋朝政府,從而取得一份回賜。
  一是貢賜貿易頻繁。宋朝建立后,秦隴吐蕃對宋朝進貢逐漸增多。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涼州“僧吝氈聲、逋勝拉蠲二人求通道于涇州,以申朝貢”。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九月,吐蕃各部又入宋獻馬,宋太宗在崇政殿召見吐蕃酋長,并“厚加慰撫,賜以束帛”。淳化二年(991年)、五年(994年),權知西涼府左廂押蕃落副使折逋阿喻丹、折逋俞龍波分別來貢。至道元年(995年)正月,涼州吐蕃當尊以良馬來貢。第二年七月,吐蕃都總管后臨曳于率六谷蕃眾赴宋朝獻名馬。特別是宋真宗一朝,秦隴吐蕃進貢更為頻繁。咸平二年(999年),吐蕃裕勒榜族首領多拉來貢。真宗在位二十年,秦隴吐蕃幾乎年年入貢,其他各朝進貢雖有多有少,但貢賜關系始終維持著。
  二是貢品數量大。涼州吐蕃向宋朝進貢的大宗物品主要是名馬,其數量往往以千計。真宗一朝,吐蕃貢馬兩千匹以上的就有二次。咸平元年(998年)十一月,西涼府吐蕃首領折逋游龍缽赴宋,獻馬兩千余匹。咸平五年(1002年)十一月,吐蕃六谷首領潘羅支遣使來貢馬五千匹。宋政府“準詔估蕃部及諸色進貢馬價”,并厚給其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十月,涼州吐蕃首領廝鐸督與潘羅支子失吉又遣使貢馬,按“廝鐸督馬三匹,估值百七十貫,潘失吉馬三匹,百一十貫”來計算,大約一匹馬的回賜錢在三十六貫至五十六貫之間,五千匹馬的回賜錢少則十八萬余貫,多者二十八萬余貫。宋真宗除回賜馬價外,又賜廝鐸督“所進馬每匹賜銀五十兩,失吉馬共賜百五十貫,仍賜錦袍、銀帶、衣著遣之”。這充分說明涼州吐蕃與宋朝之間貢賜貿易數量之大。
  三是貢品種類多。除馬是大宗進貢物品外,還有牦牛、駱駝、獅子、犏牛、象牙、乳香、瑪瑙、犀角、鐵甲、銅印、銀裝交椅等物。則中原地區(qū)所需物品都被作為貢物運來進貢,每一次進貢實質上就是一次商品大展銷。這些物品或是本地的土特產,或是與西域、中亞各國商人貿易中得來之物,而回賜物常是茶、彩、錦袍、藥等當地所缺之物。
 ?。ǘ┻吘迟Q易
  秦隴地區(qū)與宋朝的邊境貿易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榷場貿易,即蕃商攜帶商品到宋邊境地區(qū)的榷場或博易務進行合法的買賣;另一種是漢商和蕃商在邊境地區(qū)進行民間私市。這兩種形式的邊境貿易都十分活躍,而且民間私市有時更為盛行。
  1.榷場貿易
  北宋時,官方置市及與吐蕃進行貿易的一個重要地點就是秦州。秦州天水郡,在汧、渭之間,諸羌雜處,又在渭水南岸,控接三蜀,是隴右通關中、蜀中的三岔交會之地。這種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必然使秦州成為西北地區(qū)的貿易中心。入宋后,由于宋夏戰(zhàn)爭的需要,使戰(zhàn)馬的需求量增大,宋政府先后在秦、渭、原、儀、環(huán)、慶、階、文、成州等地設置買馬場。買馬場雖然以買馬為主要任務,但并非只單一進行馬貿易,因為“蕃部出漢買賣,非只將馬一色興販,亦有將金、銀、斛斗、水銀、麝香、茸褐、牛羊之類博買茶貨轉販入蕃”,實際上起到了榷場貿易的作用。除了買馬場貿易外,秦隴地區(qū)還設有折博務與市易務,熙寧五年(1072年),權三司使薛向言:“延、秦、慶、渭等九州舊皆有折博務,召商人入芻糧錢帛,償以解鹽,歲收緡錢一百六十六萬,而秦州當四十萬貫?!痹S二年(1079年),宋政府在陜西鳳翔府增置市易務,此與甘肅的秦、熙等五市易務相為表里。折博務與市易務的貿易也主要是與吐蕃、黨項等族的交易。
  熙河之役前,秦州是秦隴地區(qū)與宋朝交易的中心,但此時宋政府已有將貿易機構遷入吐蕃腹地的設想。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十一日,同管勾秦鳳路經略使便宜行事王韶言:“沿邊州郡,惟秦鳳一路與西蕃諸國連接,蕃中物貨四流,而歸于我者,歲不知幾百千萬,而商旅之利盡歸民間。欲于本路置市易司,借官錢為本,稍籠商賈之利,即一歲之入亦不下一二千萬貫?!蓖跎氐脑O想得到官方的贊同,下令在沿邊置場,與吐蕃市易。熙河開邊后,宋朝更是將貿易機構直接設置到吐蕃部民地區(qū),先后在秦、鳳、熙、河、蘭、岷、湟七州設置市易務或榷場。熙寧五年(1072年)七月,又在鎮(zhèn)洮軍置市易司,而通遠軍自置市易司以來,收息本錢五十七萬余緡。熙寧六年(1073年),宋政府將貿易中心移至熙州,以便新附諸羌市易。宋朝在熙河地區(qū)設場市易后,獲利豐厚,熙寧年間,以“市易茶鹽場息錢并酒稅課利充糴本”,在熙河地區(qū)“每歲糴軍糧二十二萬石、馬料一十萬石,買草八十萬束”。元豐元年(1078年),實獲利為“四十一萬四千六百二十六貫石”,到第二年,則為“六十八萬四千九十九貫石”。僅從宋朝在熙河的獲利,就足以反映出秦隴地區(qū)榷場貿易的繁榮。
  2.民間貿易
  這一時期,漢蕃商人之間的走私貿易也極為活躍。其走私物品不僅貿易量大,而且種類多,金銀珠寶,藥材香料,農副產品,手工業(yè)品,無所不有,其中,鹽、茶、馬三項是大宗走私商品。
  宋統一全國后,雖然天下鹽利皆歸縣官。官鬻,通商,隨州郡所宜,然變革不常,尤重私販之禁。宋政府多次頒布鹽禁,嚴懲私鹽販賣。淳化四年(993年)八月,宋太宗下詔:“自陜以西有敢私市戎人青白鹽者,皆坐死,募鄰里告奸,差定其賞。行之數日,犯法者甚眾”。時至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宋還專門修定了“私販解鹽斷罪告賞條格”,規(guī)定“自今與蕃商博易解鹽之人徒二年,二十斤加一等,徒罪皆配鄰州,流罪皆配五百里。知情引領、停藏人與同罪,許人捕”。盡管法令嚴厲,并且獎勵告發(fā),但私鹽博易已成風氣,屢禁不止,無濟于事。
  由于吐蕃人的飲食結構是以肉食為主,“無蔬茹醯醬,獨知用鹽為滋味,而嗜酒及茶”。因而吐蕃人對茶、鹽的需求量很大。而私販茶、鹽則有利可圖,商賈轉致于西北,嘗獲利數倍。而宋朝行“榷茶之制”,由官府壟斷,實行專賣,這就必然阻塞了商人獲利之途,而“茶利之博”又勢必吸引眾多商人甘冒風險,以企販運私茶獲利,所以私販屢禁不止。宋政府多次頒布茶禁,對于販、停、藏、運私茶均有懲處的具體條令,嚴厲打擊。這些嚴厲的茶禁,從另一側面說明其販運私茶已成規(guī)模,形成了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反映出民間私市貿易的盛行。
  馬的走私也很盛行。宋夏戰(zhàn)爭爆發(fā)后,由于黨項人善于騎射,迫使宋朝重視騎兵建設,戰(zhàn)馬的需求量驟增。熙寧十年(1077年),陜西買馬司差官買馬,歲以一萬五千匹為額,以后增多,年額為二萬匹。但是,在漢蕃榷場馬貿易中,吐蕃部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約計一匹馬價虧蕃部錢多者至四貫以上,少者亦三貫以上”。一方面是需求良馬,另一方面卻是榷場馬貿易中,“馬價虧蕃部錢多”,吐蕃部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于是“買數不多及少肯將好馬入塞”,致使陜西沿邊諸軍缺馬,影響了官馬貿易。咸平五年(1002年)二月,審刑院規(guī)定了秦州私販馬懲罰條例,“自今一匹杖一百,十匹徒一年,二十匹加一等,三十匹奏裁,其馬納官,以半價給告事人”。用嚴厲的條例來打擊私市,顯示出政府對馬貿易要嚴加控制,政府壟斷,不許私營,另一方面則反映了民間馬貿易的盛行。
 ?。ㄈ┏擎?zhèn)市場貿易
  這一時期,秦隴地區(qū)興筑了諸多城鎮(zhèn),這些城鎮(zhèn)大多興建在交通便利之處,它們的出現也必然促進市場貿易的發(fā)展。甘肅的城鎮(zhèn)市場貿易可分為國際市場與民族市場兩種形式。
  1.國際市場貿易
  西夏政權建立后,控制了以河西走廊為通道的傳統的中西商路,并對過境商賈征稅,“十而指一”,并“必得其最上品”。過境商賈還經常遭羈留、勒索或劫掠,生命財產得不到保證。于是西域各國貢使、商賈考慮到利益與自身的安全,避開河西走廊,繞道河湟,然后再經隴東地區(qū),赴中原貿易。秦隴地區(qū)的許多城鎮(zhèn)就成為這條商路的必經之地,也成為西域各國商人的臨時居地和貨物集散地,因而也成為具有國際性的城鎮(zhèn)市場。
  自熙河開邊后,熙州、河州成為宋朝的門戶,這里也成為西域各國商人匯聚之地。據宋人李復奏報說,回紇、于闐、盧甘等國商人有留居熙、河達“十余年者”。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宋政府令于闐等國商人停留在熙州進行貿易活動。熙州也成為商品的集散地,有大批蕃貨囤積熙州,元豐三年(1080年)十月,于闐國進貢使團就有乳香、雜物等十余萬斤運到熙州南川寨。據文獻記載,宋朝攻破洮州后,于闐、大食、拂菻、邈黎等國貢奉使團,進貢頻繁,朝廷憚于供赍,抑留于熙河,限二歲一進。
  地處渭水之南、“最為關隴之盛”的秦州,也是一個國際性的城鎮(zhèn)貿易市場,其交易面廣,西域于闐等國的商人也來秦州買賣。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熙河蘭岷路經略安撫司言:“于闐國進奉人三番見在界首,內打斯?jié)M冷移四唱廝巴一番已準朝旨特許解發(fā)外,今來兩番進奉人,緣已有間歲許解發(fā)指揮,欲只令熙、秦州買賣訖,約回本蕃?!?
  不僅西域各國商人云集秦隴地區(qū)的主要城鎮(zhèn),而且大批漢族商人也不顧路途遙遠,深入到這里直接與西域商人進行貿易,“遠人懷久客心情,平民陷冒禁之法,利贏無極,盡歸于牙儈,往來無已”。這些“平民”、“牙儈”實際上就是來到這里的漢族商人。盡管路途艱險,但西域各國商隊仍絡繹不絕,接踵而至,使秦隴的國際市場貿易有所發(fā)展。
  2.民族市場貿易
  這一時期,吐蕃部落聚居地區(qū)的民族市場即“蕃市”也大量涌現。
  洮州(治今甘肅臨潭縣)臨潭縣,本吐谷渾之鎮(zhèn),謂之洪和城。唐廣德(763-764)后陷入吐蕃,號臨洮城。元符二年(1099年),宋朝收復后不久,又棄之不守。大觀二年(1108年)再收復后,改臨洮城仍為“洮州”。這里吐蕃部族眾多,巴凌部系洮州蕃部,熙寧八年(1075年),熙河路經略司“誘洮州巴凌酋首居岷州城北”經商,于是這里“遂成蕃市”,宋政府詔令補錫丹族首領達克博為三班差使、充巴凌巡檢,專管勾巴凌一帶蕃商往來。顯然這里成為吐蕃部族貿易的民族市場。
  吐蕃部族聚居的城鎮(zhèn)堡寨也成為民族市場。熙寧三年(1070年),宋政府欲將市易司移至古渭寨,李若愚等人反對,“以為多聚貨以啟戎心,又妨秦州小馬、大馬私貿易”。顯然古渭寨是吐蕃大、小馬家族的市易場所。水洛城(今甘肅莊浪縣)西占隴坻,通秦州往來道路,有二水環(huán)城西流,“川平土沃,又有水輪、銀、銅之利,環(huán)城數萬帳,漢民之逋逃者歸之,教其百工商賈,自成完國”。水洛城是當地蕃漢民眾交易的一個市場。文州(治今甘肅文縣)蕃部人口眾多,至數千人,而龍州(治今四川江油市)才四百人,“蓋自大魚城、木瓜平以至后村,不過十數部,部不過數十人。木瓜平有李蒙族,后村有董家族,近文州則有白馬丹族……先夷人常至濁水寨互市。寨有土豪三四,受而儲之,夷人恃以為命”。濁水寨的蕃市是附近吐蕃部眾的交易互市的場所,而吐蕃酋領則成為蕃市主管,掌管貨物的儲存與交易事項。
  這種吐蕃部落中的民族市場規(guī)模小,交易量少,大多處于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換形態(tài),“市易用五谷、乳香、硇砂、罽氈、馬牛以代錢帛”。由于吐蕃部落所在地區(qū)僻遠、封閉,交通不便,又缺乏鑄錢所需銅料,加之政權又沒有鑄造貨幣,所以形成了這一地區(qū)商品貿易活動采取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吐蕃人缺乏貨幣的價值觀念,提舉成都府等路茶場的李稷說:“蕃部無錢,止以米及銀、絹、雜物賣錢買茶,乞許以茶博易銀、米等物”。這說明吐蕃人手中雖無錢,但在貿易活動中還是具有貨幣的觀念及認識貨幣的價值。這種“以物易物”的貿易方式主要在一些僻遠地區(qū)進行,而在主要的商業(yè)貿易區(qū)及國際性的城鎮(zhèn)市場中,金屬貨幣仍是商品交換的主要媒介。王安石曾說:“今蕃戶富者,往往蓄緡錢二三十萬”,宋政府每年買馬約有五十余萬貫錢流入吐蕃部落,足以說明金屬貨幣在吐蕃商業(yè)貿易中的流通。
  秦隴地區(qū)的商業(yè)貿易處于不平衡的狀態(tài),其發(fā)展水平與規(guī)模不能與中原內地相比,貨幣經濟不甚發(fā)達,以物易物的貿易方式以及銷宋銅錢為器等均表明秦隴與全國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宋朝歷史)北宋時期秦隴地區(qū)的經濟:秦隴地區(qū)經濟》添加時間:2025-05-12;更新時間:2025-06-25



    2025-05-12-1023419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