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時度勢待價而沽
杜如晦(586~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人,出身于世代為官家庭一祖父杜徽曾在隋時任懷州刺史,父親杜吃曾任隋昌州長史一少年時代的杜如晦聰明勤學,尤喜好文史,他氣質英爽,以風流自命,隋大業(yè)年間,參加支部人才選拔,支部侍郎高孝基對他很是器重,認為他“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但又暫時叫他俯就率職,補任為涂陽縣尉。
隋煬帝的殘酷統(tǒng)治,使民怨沸騰,各地紛紛揭竿而起,農民起義如火如茶。先是山東鄒平王薄,領導農民義軍殺富濟貧,攻占山東不少州縣。及后,起義如烈火愈燒愈旺,到大業(yè)十二年(616)農民起義的隊伍已增加一百三十多支,參加人數有三四百萬之眾,全國有三支強大的起義隊伍。河南的瓦崗軍,賓建德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的江準起義軍。杜如晦雖然很早就辭掉了淦陽縣尉的職務,不愿為朝廷服務,但由于家世、經歷和所受的教育,使他不可能和農民起義軍走在一起。在動亂的時局中,他和房玄齡一樣,密切地注意著時局的變化。統(tǒng)治階級內部也高舉起了反隋的大旗,隋的統(tǒng)治已分崩離析,搖搖欲墜。大業(yè)十三年(617)大原留守,在晉陽舉兵反隋他率領其子李建成、等向南方進發(fā),由于甚得民心,加上策略得當,次子李世民英勇有謀,因而進軍神速,所向披靡,在十一月,就迅速占領了隋代的都城長安。李淵父子攻克長安后,杜如晦見大局已定,又深知李世民英勇有謀,廣結天下豪士,便只身投靠了李世民李淵進入長安以后,把隋煬帝的嚴刑苛禁盡皆廢棄,并與民約法十二條一除對拒不投降的陰世師等十余人處死外,其余一概不問;出于策略原因,按起兵時定下的方針,李氏政權立年僅十三歲的楊侑為天子,并尊逃往江都的隋場煬帝為太上皇。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不久,江都發(fā)生兵變,隋煬帝為其部下宇文化及所殺。李淵遂即迫使楊侑下了退位詔書,禪位于自己李淵接帝位于太極殿,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十九歲的李世民當上了尚書令,李淵父子達到了“化家為國”的目的。李世民拜杜如晦為秦王府兵曹參軍,執(zhí)掌王府簿書、考課、儀衛(wèi)等事務。過了不久,杜如晦被調任陜州總管府長史。總管府是在邊塞之地設立的統(tǒng)率軍隊的機構,長史為總管府的次官,當時,秦王府的很多謀士勇將被調往外地任職,李世民對此非常憂慮。
記室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狈啃g對杜如晦的這一薦舉,使李世民大吃一驚,他對房玄齡說:“爾不言,幾失此人矣!”(《舊唐書·杜如晦傳》卷六六)李世民馬上奏請高祖,將杜如晦硬留下來,仍為秦王府屬官。從此,李世民把杜如晦視為心腹,常與他商議軍國大事。 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作文點評、作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李淵雖然稱帝,但實際上只掌握著關中和山西、巴蜀等一些地區(qū),周圍都是割據勢力。如何消滅這些割據勢力,統(tǒng)一天下,是李氏王朝面臨的重要問題。李淵父子經過商議,確定了鞏固關中,出兵西北,進而進占關東,收并江南,統(tǒng)一全國的方針政策。李淵命李世民為右元帥,率軍征伐,杜如晦亦隨李世民轉戰(zhàn)南北。李氏集團采用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于武德元年(618)打敗了隴西割據勢力薛仁果,緊接著又鏟除了在涼州稱帝的李軌,鞏固了唐在長安以西的統(tǒng)治,武德三年(620)平定了盤居晉北的劉武周。后來劉武周逃至突厥,為突厥所殺。當把關中周圍的割據勢力剿滅以后,李世民就決定出關東進,對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發(fā)起攻擊。
王世充是李在關外最重要、又最難對付的對手一他原先是隋煬帝的鷹犬,曾任隋王朝的禮部尚書;用陰謀手段奪取實權,王世充后來自己當了皇帝,國號鄭。他利用李世民與劉武周作戰(zhàn)的機會,趁勢攻占了的大片土地。在李世民的大舉征討中,王世充手下的名將如羅士信、秦叔寶、程志節(jié)等先后降唐,許多州縣的官吏,如淆、鄧、榮、汴、豫、顯等州相繼降唐,李世民對于歸降的官吏一般都以和相待,這就使得更多的人,紛紛脫離王世充集團,出現了“河南郡縣相繼來降”的局面。在李世民軍隊的進擊下,王世充連連敗退,洛陽被圍,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王世克向農民起義軍竇建德求援。
易優(yōu)作文網,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站(http://www.zequeka.cn)
竇建德為隋末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李世民圍困王世充,使竇建德也感到震驚,他擔心一旦王世充被唐軍消滅,自己也會受到直接威脅,便親自前往洛陽支援王世充。竇軍來勢兇猛,唐軍決定調轉槍口先消滅援軍竇建德。于是,李世民指揮唐軍,以待戰(zhàn)機。當竇建德軍隊饑倦、??爸畷r,李世民見時機已到,便突然發(fā)起攻擊,“帥輕騎先進,大軍繼之”東涉;巴水,猛沖猛殺,竇軍大潰,竇建德也受傷被俘。竇建德戰(zhàn)敗后,李世民乘勢于武德四年(621)集中兵力圍攻洛陽。王世充眼見大勢已去,就率領群臣出城投降。武軍之役是唐統(tǒng)一中國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戰(zhàn)役;此次戰(zhàn)役的勝利,決定了整個中原的形勢。
李世民大膽而果斷地指揮了這一戰(zhàn)役,取得了一石二鳥之功,一舉摧毀了二個強敵。因此李世民受到嘉獎。因為功勛卓著,“前代官皆不足以稱之,特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又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增邑二萬戶,武德五年(622),劉黑闊在河北漳南筑臺告祭建德,自稱大將軍,公開打起反唐旗幟。不久,劉軍攻占大片土地,定都洛州,自稱東漢王。李世民率軍攻打劉黑闊,此次戰(zhàn)爭,曠日持久,打得十分艱難。最后劉黑闊大敗,逃往突厥。然而兩個月后,劉黑闊又返回再戰(zhàn),太子李建成親征,并采納建議,用鎮(zhèn)壓和安撫相結合的辦法,最后擊潰劉黑闊,統(tǒng)一戰(zhàn)爭結束了,在這場戰(zhàn)爭中,李世民兄弟雖各有建樹,但李世民顯然取得了更大的戰(zhàn)功。而在這方面社如晦是發(fā)揮了很大作用的。他在軍中,對戰(zhàn)爭雙方的情況判斷準確,他杰出的才干,受到了軍內外的贊賞。杜如晦也由此而升遷,李世民任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杜如晦任大行臺司勛郎中,封爵建平縣南,食已三百戶。不久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文學館是李世民為接待四方文士而開設的。十八學士中,以杜如晦為首。李世民曾令人畫了十八學士圖像,藏于書府。像贊日:“建平文雅,體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可見,李世民對他的禮遇之重,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后,開府置官屬,又拜任杜如晦為天策府從事中郎,成為天策府的高級幕僚。
二、玄武事變理政治國
李世民卓著功勛,使他的威望與日增高,權勢也逐漸擴大,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也迅速增長,李世民不僅掌握著大量軍隊,還擔任尚書令的職務,居宰相之職。這在唐王朝的上層統(tǒng)治集團中,尤其是在李氏兄弟中間有著特殊的地位,另外,在太原起兵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中,李世民禮賢下士,廣求人才,收羅了一批謀臣猛將,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這個政治集團的形成和他在唐王朝中的特殊地位,使李世民產生了不滿足于當秦王的野心。然而他的哥哥李建成,位居東宮,為人寬簡、仁厚,輔助李淵處理政務,在唐王朝的初創(chuàng)過程中,他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李世民與李建民在打天下時,兩人同心協(xié)力,但到坐天下時,情況就不一樣了。為了奪取皇位,兄弟倆變成了仇敵。統(tǒng)一戰(zhàn)爭結束后,李世民與李建民的斗爭日趨表面化。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武德七年(624),李淵帶三位皇子打獵,命他們馳射角勝,李建成乘機將一匹烈馬交給李世民騎。李世民不知有詐,騎上這匹馬追逐野鹿,馬烈性大作,三次尬躡子,險些把李世民掀下坐騎;武德九年(626)李建成約李世民宴飲,暗中下毒,李世民飲后心中暴痛,吐血數升。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爭中,齊王李元吉完全站在李建成一邊,他和李建成經常會同后宮誣訴李世民。李淵常常偏袒太子,信以為真,要加罪于李世民,幸虧良臣常常進諫,李世民才幸免于難。緊接著,李元吉又密告李世民有謀反之意,要求速斬李世民。不過此時李淵明智,他認為李世民有平定天下之功,謀反的證據又不足,沒有下手殺害李世民。在爭奪皇位的斗爭中,李建成和李元吉合在一起的實力,大于李世民,況且李建成又處于太子地位,這更處于優(yōu)勢地位。這種形勢使秦王府的僚屬非常擔心。
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等都認為,必須才能轉危為安,他們勸李世民早下決心,盡快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保國家長治久安。當然,李建成也看到了這一點,他想方設法瓦解秦王府的武將。謀士,不過這一策劃沒有獲得成功。但他們在李淵面前誣陷房玄齡、杜如晦。李淵聽信讒言,把房、杜人驅逐出秦王府。武德九年(626)夏,突厥數萬騎犯邊。李建成認為瓦解、分化秦王府精兵強將的機會來了。他向李淵推薦,由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李元吉又請求將秦王府的名將遲尉敬德、程志節(jié)、段志玄、秦叔寶等調歸自己使用,以增強北征實力。這一著實際上是要扼殺李世民。
李世民感到已危在旦夕,便與長孫元忌、高士廉、遲尉敬德等商討對策,并派人密召房、杜二人進府,密商計策。經過一番精心策劃,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內設下伏兵。一舉射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為李世民奪取皇位掃清了障礙,接著,又逼著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此時軍政大權已完全落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拜任杜如晦為左庶子,協(xié)助他處理政務同年七月,又調任杜如晦為吏部尚書。武德九年八月,李淵讓位一李世民即帝位于東宮顯德殿,改元貞觀,尊李淵為太上皇。李世民做了皇帝,對群臣論功行賞,以房玄齡、杜如晦等五人功居第一進封杜如晦為蔡國公,賜食已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628)晉升杜如晦為檢校侍中,兼支部尚書。檢校侍中,即代理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也就是宰相。
貞觀三年(629)下詔授杜如晦為右仆射。詔曰:“杜如晦,識量弘恢,神彩凝映,德宣內外,聲溢高堂?!睆拇?,杜如晦與房玄齡同朝為相,為唐朝的盛世之治。杜如晦是宰相,又是吏部尚書,執(zhí)掌著選官任能的大權,他在引薦賢才,罷除不良官吏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杜如晦取士用人,注重實踐。當時選官取士往往重言詞口筆,而不察其品德。杜如晦錄用人員,主張先由川郡推薦,然后考核錄用。在臨終前他還推薦剛正不阿的戴胄做支部尚書、杜如晦精于理政治國,唐初的典章制度,“臺閣規(guī)模,皆二人所定”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之后,國家綱紀松弛,百廢待興。杜如晦和房玄齡撥亂反正,使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統(tǒng)治秩序逐漸走上正軌,貞觀之治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與房、杜所起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杜如晦在朝廷,君臣關系如同魚水,同僚之間也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唐太宗每與房玄齡商討大事,房玄齡必曰:“非如晦不能決?!奔叭缁拗?,“卒用玄齡之策”,兩人同朝輔政,取長補短、發(fā)揮了各自的特長,因此《資治通鑒》稱“二人深相得,同心詢國”。杜如晦用人,非常推崇進諫之臣,他認為“天下有凈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把凈臣看做是挽救國家危亡的棟梁,他鄙視隋代內史侍郎虞世基,認為他身居要位,處得言之地,但他對隋煬帝的荒淫殘暴,卻緘口不言,無語諫之語,“危而不持,顛而不扶”,用這樣的人執(zhí)掌大政就是廠位素餐。作為宰相,杜如晦以的傳統(tǒng)道德要求自己。他寬厚待人,雍容大度,他能正確對待別人的長處,發(fā)揮別人的長處,《資治通鑒》說:“故大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征)善譯諫而房。杜讓其賢,英(指李動,封英國公)、衛(wèi)(指,封衛(wèi)國公)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因而,杜如晦雖為有唐一代名相,但史書記述他的事跡并不多。貞觀三年(629)十二月,杜如晦因病情嚴重辭去宰相職務。病重期間,唐太宗親自前往探望。對杜如晦的英年早逝,唐太宗非常悲痛,廢朝三日,贈司空,徙封萊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