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謚號是什么?感覺有點雷人
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廟號,謚號為 文皇帝 唐太宗,堂堂的武皇帝,非得起個文皇帝的謚號,確實有點雷人。名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生于599年,病死于649年,死時50歲。18歲,隨父李淵起兵反抗暴虐的隋煬帝。19歲,隨父攻進隋朝首都長安,滅隋,立唐。李淵即位,就是唐高祖。李世民封為秦王,其兄李建民立為皇太子,其弟李元吉封為齊王。27歲,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民,弒弟李元吉。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為皇帝,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
為什么唐代之后的皇帝不再用謚號?
在以往讀中國古代歷史的時候,我往往都會對一個問題感到特別的疑惑,即我們稱呼中國古代的皇帝,剛開始一般都是以 什么帝 (謚號)為代號,比如漢武帝、隋文帝等等,而一到唐代這一叫法卻從此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 什么祖 、 什么宗 (廟號)的,比如唐太宗、宋高祖等等,這種方式一直延續(xù)到清朝。當(dāng)然,從明代中后期到整個清代的皇帝,我們更習(xí)慣以什么什么皇帝(年號)來稱呼,比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但以廟號來稱呼皇帝的慣例依然存在。如果將我們對中國古代的皇帝的稱呼劃一下階段,從漢代到隋代,可以視作以謚號為皇帝主要代號的階段;從唐代到明代中前期,可以視作以廟號作為皇帝主要代號的階段;從明代中后期一直到清代,則是主要以年號作為皇帝主要代號的階段。
作文網(wǎng)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中小學(xué)生學(xué)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所謂謚號,就是活著的人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一般是身份地位比較高貴的人)的一生作為和道德操行做一個概括的評價,大體上有 蓋棺定論 之義。像 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 都是好字眼, 惠帝 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么能力的, 質(zhì)帝、沖帝、少帝 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 厲、靈、煬 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哀、思 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 末帝、獻帝、順帝 ,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只有孫權(quán)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 大帝 ,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帝王的謚號由禮官反復(fù)評議,臣子的謚號由朝廷統(tǒng)一賜予。它的應(yīng)用范圍不只限于古代帝王將相,個別文人學(xué)士死后也有謚號,比如陶淵明被謚為 靖節(jié)征士 、黃庭堅為謚為 文節(jié)先生 、張載被謚為 明誠夫子 等等。在唐代以前的謚號中還可以看出人們對死者的褒貶,褒則稱為上謚,貶則稱為下謚。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廟號是帝王死后在太廟中專門設(shè)立一室,以供后人祭祀所取的名號。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通常也選擇具有美好意義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從唐朝以后開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通常為 太祖 ,第二代帝王廟號常常為 太宗 。如果王朝帝系發(fā)生變化,則其廟號為 世祖 或 世宗 。
年號也是歷代帝王紀(jì)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biāo)志。到了明清時朝,一些帝王為了與以前的朝代有所區(qū)別,就注重于用年號來稱呼自己的朝代了。我們?yōu)榱朔奖?,也采用了古人的方法,把唐代以前的皇帝用謚號來稱呼,唐朝和宋朝的皇帝用廟號來稱呼,清朝的皇帝則用年號稱呼。
個人認(rèn)為,在這三類稱呼中,第一種(謚號)作為皇帝代稱不僅可以很好地概括出其一生的作為,而且聽起來最為威武雄壯,可以顯示出一種帝王的雄風(fēng)和霸氣,而第二種(廟號)則不好聽了許多,一個個什么祖什么宗的,好像是在認(rèn)祖歸宗一般,最顯示不出什么氣質(zhì);最后一種(年號)則介于兩者之間,好歹也是直接叫他是什么什么皇帝,但年號是皇帝一即位就頒布出來的,只能表達出一種對自己當(dāng)政時期的愿望,對其一生的作為當(dāng)然無法做出什么概括。但是,原來都一直用謚號稱呼得好好的,為什么偏偏一到唐代就改口了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謚號出現(xiàn)的歷史談起。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xué)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xùn)</a>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謚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shù)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等等。謚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謚號。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可以有謚號。到了秦朝,秦始皇認(rèn)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于是廢了謚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恢復(fù)使用謚號。漢倡導(dǎo)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給他加的謚號。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 親盡宜毀 ,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里。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么廟號了。這個祖,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钪臅r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結(jié)果只能被后世嘲笑。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謚號,而且只要一兩個字,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xí)慣稱廟號。在唐朝初年的時候,由于李淵是開國皇帝,以廟號 高祖 二字稱呼還依然很符合慣例,漢代開國皇帝劉邦也是以同樣的廟號做稱的。但是到了第二個皇帝李世民,就應(yīng)該按照以往的做法繼續(xù)使用謚號了吧。確實,剛開始李世民的繼位者李治也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做得太出格,給他上了一個叫做 文皇帝 的謚號。也就是說,我們后世人得稱呼李世民叫做 唐文帝 ??v觀李世民在位期間,他辛勤治理剛剛統(tǒng)一后的大唐帝國,恢復(fù)隋末天下大亂以來被破壞的經(jīng)濟,取得 貞觀之治 的不俗政績,以 文 來稱呼他,大體上也是準(zhǔn)確的。但是,我們都清楚,這一稱呼在后來并沒有傳播開來,我們都叫李世民是 唐太宗 ,從來沒有人知道他還有個什么 唐文帝 的代號。問題就出在唐代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本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李治死后她執(zhí)掌了朝廷大權(quán),先是廢立了幾個傀儡,后來覺得不過癮,就直接自稱皇帝了。但是,以女主身份去做皇帝,還是真是史無前例,后無來者,從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正統(tǒng)觀念上來看,這么做很明顯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性,武則天采取了種種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在自己還在位時就給自己上謚號,初定為 圣神皇帝 ,退位后中宗上尊號 則天大圣皇帝 。武則天另有廢除的尊號 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輪圣神皇帝、越古金輪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天冊金輪圣神皇帝、則天大圣皇帝 等等,其字?jǐn)?shù)都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之前謚號不超過兩個字的慣例。武則天此例一開,唐代之后的皇帝紛紛效仿,唐玄宗即位后更是給他的前代皇帝一律加成七個字。李世民的謚號也被改為 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這一謚號中,有 文 又有 武 ,那到底用哪一個字去概括他比較好呢?還真不好處理。為了方便,人們就干脆不再用謚號做稱了,于是轉(zhuǎn)而直接用廟號。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xué)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xùn)</a>
唐代之后,皇帝的謚號文字更是變得越來越多,稱呼起來顯得越來越繁瑣贅述。像唐朝皇帝的謚號最多不到10個字,宋朝皇帝就到了16個字,明朝皇帝謚號17個字,清朝皇帝謚號令人咋舌地 發(fā)展 到24個字。像明太祖謚號是 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tǒng)天大孝高皇帝 ,到乾隆則叫做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 ,慈禧太后則是25個字: 孝欽慈禧太后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 。謚號從相對客觀的評判,變成了一味的文字溢美。不管現(xiàn)世表現(xiàn)如何,文武仁孝誠信睿智等詞毫不吝嗇地往上堆砌,用遍了所有歌功頌德的字眼,溢美吹捧程度不斷升級。于此,這些也只能在祭祀等特定場合念一念了。
與之相對應(yīng),用年號做稱則經(jīng)歷了一個相反的歷程。謚號是由簡入繁,所以人們不再使用,而年號則是由繁入簡,人們對之的使用也開始變得日漸普及。相對于謚號和廟號,年號的出現(xiàn)要晚得多。年號出現(xiàn)于漢朝中期,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wù)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biāo)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 貞觀 ,玄宗也不大換(有 開元 和 天寶 兩個年號),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而南梁武帝蕭衍亦使用過三字的年號。
到了明清兩代的皇帝,他們則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一世一元),所以人們習(xí)慣稱他的年號,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正統(tǒng),天順),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fā)動政變(奪門之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到了清代,除了開國的兩個君主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到順治福臨稱帝后基本上都是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定一個年號,特殊一點的可能是同治,他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輔政大臣肅順等人擬的,不久慈禧發(fā)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來得及叫開,人們都習(xí)慣地稱同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