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立后,太祖、太宗經(jīng)過數(shù)年征戰(zhàn),終于將南面、西面的幾個封建割據(jù)權利及北面的北漢剿滅。五代十國時期的分割格局結(jié)束。本來,宋太宗還幻想著收復 被遼朝占據(jù)的燕云十六州。然而,太平興國四年(979)和雍熙三年(986)的兩次征伐,均失敗而歸。最后一次連太宗也險些喪命。宋、遼、西夏形勢圖從 此,大宋君臣對收復之事便絕口不言,而宋朝的政策也隨之變化:守內(nèi)虛外成了大宋王朝的基本國策。而到了南宋時期,國土大部淪喪,已沒有回天之力了。在宋朝 300余年的統(tǒng)治時間里,王朝統(tǒng)治者與鄰國先后簽訂了數(shù)個和約、和議,均是以宋朝吃虧,外敵得利而告終,最終演變成亡國之恨。
澶淵之盟屈辱的濫觴
守內(nèi)虛外的國策制定后,宋雖已不想收復失地,但遼朝卻對宋展開了攻勢。咸平二年(999)蕭太后、遼圣宗率兵南下,宋將傅潛率大軍駐定州,閉門自守,不 敢出戰(zhàn)。次年正月遼兵到瀛洲,大敗宋軍,擒宋將康保裔。咸平六年(1003)四月,遼兵入侵定州望都,宋將王繼忠與王超、桑贊領兵前去迎敵,在望都附近的 康村同遼兵遭遇。王超與桑贊臨陣畏縮,率師先退。王繼忠雖與部下赴敵力戰(zhàn),但被俘后也向遼投降,娶了蕭太后所賜的妻子,做了遼朝的官,還表示要 為遼盡 力 。 易優(yōu)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易優(yōu)作文評分評價 <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北宋的料敵塔景德元年(1004)八月,蕭太后、遼圣宗率大軍以收復失地為名大舉南侵。遼軍采取避實就虛的策略,繞過宋軍堅守 的州縣,直趨黃河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大有直逼北宋都城開封之勢。宋廷震恐,朝中大臣中出現(xiàn)了主張遷都逃跑與堅決抵抗兩種對立意見。大臣王欽若主張放 棄東京逃跑,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任宰相寇準等少數(shù)幾人力主宋真宗親往澶州前線督師,以振士氣。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遼兵抵達澶州北城,隨即對澶州北城展開三面圍攻,遼軍充當先鋒的大將蕭達攬在督戰(zhàn)時,被宋軍床子弩射中額角,當晚死去。因損失大 將,遼軍士氣低落,稍為退卻。十一月二十六日,宋真宗到達澶州北城,宋軍士氣大增。遼軍的南侵,原是以掠奪財物和進行政治訛詐為目的,及侵入宋境后,因陣 前受挫敗,就表示愿與宋議和。真宗于是派親信曹利用前去和談,并叮囑他若迫不得已,每年給他們百萬兩銀也可以??軠事犝f后,將曹利用召到自己帳下,嚴厲地 說: 雖然皇上允許百萬,可你所談的銀兩不得超過30萬。否則,回來后我要砍你的頭。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經(jīng)過幾次交鋒,兩國簽訂了如下協(xié)議:其一,宋 每年給遼朝絹20萬匹,銀10萬兩(稱為 歲幣 );其二,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對方逃亡 盜賊 ;其三,雙方不得創(chuàng)筑城堡,改 移河道。此外,宋遼互稱兄弟之國,遼圣宗耶律隆緒稱宋真宗趙恒為兄,雙方使者定期互訪。這個宋遼雙方在澶州城下達成的休戰(zhàn)協(xié)議,歷史上稱為 澶淵之盟 。
澶淵之盟是宋朝在遼的巨大軍事壓力之下,不得不選擇的外交策略。宋遼停戰(zhàn)后,雙方貿(mào)易大大發(fā)展,北宋保持著巨大的貿(mào)易順差,每年都有上百萬的收入,而且 因贏得時間發(fā)展經(jīng)濟,國力大大增強。 歲幣 就愈發(fā)顯得無足輕重。因為這 歲幣 只占宋朝7000萬財政收入的一小部分。而遼此時也無力南侵,自然樂于 歲幣 的供養(yǎng)。為和平付出的代價無疑要比軍費來的便宜。宋遼之間保持了120余年的相對和平。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練字</a>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澶淵之 盟的訂立為以后的宋夏、宋金、宋元關系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處于半開化狀態(tài)的周邊少數(shù)民族,既羨慕中原江南的富裕,又欺宋的軟弱無能,不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 大勝則裂土,小勝索歲幣。大宋朝野不得不忍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比如,慶歷二年(1042),遼趁宋與夏交戰(zhàn)正酣之際,派使者向宋索取后周時占領的晉陽(今 山西太原)和瓦橋(今河北雄縣易水上)以南十縣的土地。并聲言,如若不給,則兵戎相見。而當時宋朝根本無力兩面作戰(zhàn),只得應允每年向其增納白銀10萬兩, 絹10萬匹。
慶歷和約虛假的宗主光環(huán)
宋與西夏的關系可稱得上 剪不斷,理還亂 。自李繼遷起,夏就一直在宋、遼 之間周旋。宋夏之間則征戰(zhàn)不休。真宗景德二年(1005)春,宋廷在同李繼遷長期進行戰(zhàn)爭后,決心對西夏實行罷兵息民,以財貨爵祿籠絡西夏統(tǒng)治者,并主動 向夏主李德明提出了媾和條件: 許德明以定難軍節(jié)度、西平王;賜金帛緡錢各四萬、茶二萬斤;給內(nèi)地節(jié)度俸;聽回圖往來;放青鹽禁,凡五事。而令德明納靈州 土疆,止居平夏;遣子弟入宿衛(wèi);送略去官吏;盡散蕃漢兵及質(zhì)口;封境之上有侵擾者稟朝旨,凡七事。 即宋保證做到封李德明為王、予以金帛緡錢等五項,同時 要求李德明以歸還靈州、遣子弟宿衛(wèi)等七條作為交換條件。李德明同意了其中大部分條件, 惟以子弟人質(zhì)及納靈州為難 ,因此,真宗也就取消了向西夏開放青鹽 的禁令。經(jīng)過多次討價還價,最后雙方求同存異,于景德三年九月,正式簽訂了和約。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到明道元年(1032),元昊建立夏朝(宋稱為西 夏),戰(zhàn)亂又起。西夏人覬覦中原的富饒,因此,不斷向元昊南興兵襲擾,甚至攻城略地。然而,元昊在對宋戰(zhàn)爭中雖然屢戰(zhàn)屢勝,但由于是小國寡民,人力、物力 有限,連年的戰(zhàn)爭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災難,史稱: 死亡創(chuàng)痍者相半,人困于點集,財力不給,國中為十不如之謠以怨之 。在此情況下,為了鞏固新建 的封建權利,不如乘戰(zhàn)勝之威,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向富裕的宋朝提出締結(jié)和約,通過談判,從中撈到經(jīng)濟上的好處。因此,在三川口之戰(zhàn)獲勝后,元昊就向延州守將 范仲淹作出和平姿態(tài),他一面 使人于涇原乞和 ,同時又釋放宋塞門砦主高延德,讓他回到延州,轉(zhuǎn)達其希求和平的愿望。范仲淹也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提出 但元昊必須同意宋方提出的要求。他寫信給元昊,要求其取消皇帝稱號,依舊向宋稱臣納貢。否則,只有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元昊因又取得了好水川的勝利,態(tài)度強硬, 談判失敗。龐籍知延州后,宋政府處境艱難,曾密令龐籍尋求媾和途徑, 會帝厭兵,因招懷之,遣籍報書 。慶歷二年(1042)九月爆發(fā)的定川砦之戰(zhàn)中,宋 朝又遭失敗,西夏因 久不通和市,國人愁怨 ,也感到戰(zhàn)爭難以繼續(xù)下去,于是雙方恢復了和談。次年,元昊派六宅使伊州刺史賀從勖與文貴到汴京(今開封市) 進行和談,西夏方面堅持元昊 稱男邦泥定國兀卒上書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稱臣 ,未得到宋朝同意。接著,宋仁宗派邵良左、張士元、張子奭、王正倫前往 西夏首都興慶府商議, 且許冊為夏主 ,元昊仍不肯讓步,和談未能取得進展。元昊再派如定、聿舍、張延壽、楊守素到汴京繼續(xù)談判。雙方你來我往,經(jīng)過一年 的討價還價,最后求同存異,和約終于成立。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宋夏和約議定后,元昊向宋進 誓表 (接受議和的保證書),而宋仁宗也給元昊頒降了 誓詔 。同年十二月,宋朝派員前往西夏冊封元昊為夏國主,賜 夏國主印 ,至此,完成了宋夏和約的全過程。
宋夏和約的主要內(nèi)容,根據(jù)《長編》《宋史》等有關史書的記載,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六條:一、夏主對宋稱臣,奉正朔(指循奉宋朝所頒歷法);二、宋帝冊 封元昊為夏國主,并承認西夏現(xiàn)有領土;三、宋歲賜夏銀七萬二千兩,綿帛十五萬三千匹,茶三萬斤??倲?shù)為二十五萬五千兩、匹、斤;四、置榷場于保安軍(今陜 西志丹)及高平砦(宋屬鎮(zhèn)戎軍,在今寧夏固原)但不通青鹽(即西夏青鹽不得遠銷宋境);五、雙方以前所俘軍民各不歸還,今后如有邊人逃亡,不得越界追逐; 六、兩國邊境劃中為界,界內(nèi)聽筑城堡。這六條主要內(nèi)容,除了第四條對雙方有利,西夏均獲得了最大好處,尤其是第三條,宋朝付出了較大的代價。這個代價換取 了什么呢?西夏對宋稱臣,奉正朔,這一點對宋沒有任何實際上的意義和價值。因為西夏名義上雖然對宋稱臣,但他們在實際上照樣稱帝,國號大夏,設置州郡, 自置官屬 ,一切同宋朝幾乎沒有差別。正如韓琦、范仲淹所指出: (元昊)所獲者大利,所屈者虛稱 元昊帝其國中自若也。
海上之盟北宋滅亡的前奏
在宋遼相持的100多年間,遼北部的女真人卻在悄悄興起。女真人本是黑龍江、松花江一帶的游牧民族。他們一直依附于遼朝,每年向遼朝貢獻駿馬、良犬、貂 皮及美女等。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趁遼朝綱紀廢弛,帝王窮奢極欲,百姓怨謗之際,興兵反遼,建國為 金 ,正式與遼分庭抗禮。
此時宋朝的帝位已傳至徽宗手里。雖然他貪圖玩樂,不懂政理,然而對于收復 燕云十六州 之事,還是頗為用心的。當然,他也知道,單憑宋朝的軍事實力是不 可能實現(xiàn)的。政和元年(1111)九月,徽宗派童貫出使遼朝以窺探虛實。童貫返程途經(jīng)燕京時結(jié)識了燕人馬植。此人聲稱有滅遼的良策。童貫將他帶回,改其名 為李良嗣。在童貫的舉薦下,李良嗣向徽宗全面介紹了遼朝的危機和金朝的崛起,并建議宋金聯(lián)合滅遼。在李良嗣看來,宋朝應該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良機,出兵收復 中原王朝以前喪失的疆土?;兆诖笙?,當即賜李良嗣國姓趙,授以官職?;兆诤么笙补?,以為若僥幸滅遼,列祖列宗夢寐以求的燕云之地即可收復。他也就成為彪炳 千秋的一代明君了。宋朝開始了聯(lián)金滅遼、光復燕云之舉。
對徽宗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朝廷內(nèi)外許多有見識的大臣都不以為然,只有童貫、 王黼、蔡攸等人異想天開,竭力支持。重和元年(1118)春天,徽宗派遣馬政等人自登州渡海至金,策劃滅遼之事。隨后金也派使者到宋,雙方展開了秘密外 交。幾經(jīng)往返之后,宋金雙方就共同出兵攻遼基本達成一致意向:雙方同時出兵夾攻遼朝,金兵攻取遼的中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寧城縣西),滅遼以后占領遼朝長城 以北的州縣;宋軍攻取遼的燕京析津府(今北京);遼亡后,北宋占領燕云諸州。把原來每年給遼的銀絹照原數(shù)轉(zhuǎn)送給金朝。史稱 海上之盟 。
其后不久,徽宗得知遼朝已獲悉宋金盟約之事,擔心遭到遼的報復,再加上急于打壓方臘起義,便遲遲不履行出兵協(xié)議,這就為后來金朝毀約敗盟留下了把柄。在 此期間,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接連攻下遼朝的中京、西京,遼末帝天祚帝也逃入山中,遼朝的敗亡已成定局。在這種形勢下,徽宗才匆忙命童貫帶領15萬大軍以巡 邊為名向燕京進發(fā),打算坐收漁翁之利。但這批人馬一到燕京便遭到遼將耶律大石所部的襲擊,大敗而歸。1125年金滅遼后,金以宋軍未攻克燕京為由不履行 海上之盟 。后雙方議定:宋除如數(shù)轉(zhuǎn)交給遼的銀、絹(此時為各50萬)給金外,另附加 燕京代稅錢 百萬貫;金同意北宋收復燕京及薊、景、檀、順四州。 雖然收復的只是幾座空城,北宋君臣仍陶醉在 復燕之功 中,并大封童貫等 功臣 。
在滅遼戰(zhàn)爭中,金人看清了北宋的實力,準備南下滅 宋。而徽宗君臣認為金朝不會立即南下,甚至還撤了原守遼邊界的防御,下令 敢妄言邊事者流三千里 ,不做任何戰(zhàn)爭準備。在滅遼的當年,金便開始攻宋。兩年 后,金兵攻陷宋朝都城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及王公百官、金銀財物北返,北宋遂亡。
紹興和議風波亭上空悲切
南宋建立后,高宗趙構(gòu)雖然口頭上總掛著收復失地,迎 二圣 回朝,而實際上為了保其皇位,他并不希望 二圣 回朝。趙構(gòu)開始重用秦檜之流的主和派。對于岳飛、韓世忠這些主戰(zhàn)派表面上予以支持,而實際上則處處掣肘,甘心處于偏安的局勢之中。
紹興七年(1137),金朝的主和派占據(jù)朝廷主流,向宋廷暗示議和。趙構(gòu)當然樂于如此。次年十二月下旬,金使張通古到臨安,稱南宋為 江南 ,不稱 國 書 而用 詔諭 ,宋高宗要高宗拜接金熙宗詔書。文武大臣強烈反對,但高宗決意投降求和,派奸相秦檜于二十八日代高宗拜接金詔書。金將原偽齊統(tǒng)治區(qū)河南、 陜西地區(qū)劃給南宋,南宋以稱臣、并 許每歲銀、絹五十萬 議和。紹興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三月中旬,金右副元帥宗弼(兀術)與宋東京留守王倫完成 交割河南、陜西地區(qū),金將原在開封的行臺尚書省移往大名,后又遷往燕京,宋也隨后任命新收回地區(qū)的官員。但是,同年七月,金朝主和的宗磐、宗雋被以謀反罪 處死。主戰(zhàn)的首相完顏宗幹(斡本)、升任都元帥的宗弼等掌權。紹興十年五月初,金撕毀和議,分兵兩路重占已劃歸南宋的河南、陜西地區(qū)。宗弼隨即率東路金軍 自黎陽(今河南??h)南下,河南各地相繼投降。
紹興十年(1137),南宋取得了順昌保衛(wèi)戰(zhàn)和柘皋之戰(zhàn)的勝利后,金人不愿再戰(zhàn),而高 宗也怕真的搗了 黃龍府 ,迎回 二圣 自己無立足之處,遂下令各路宋軍從河南、淮北等地撤回,以取悅金人。金完顏宗弼則率重兵深入淮南,造成大兵壓境的 形勢。紹興十一年(1138),宋將劉锜、楊沂中、王德等部,在柘皋鎮(zhèn)(今安徽巢縣西北)大敗金兵,金兵在濠州(今安徽鳳陽)擊敗宋兵,退至淮河北岸,淮 西的宋軍也退至江南。宋廷以論功行賞為名,將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召赴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分別任命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實則解除了他們的兵權,又 將其所領三個宣撫司撤銷,軍隊直屬宋廷。秦檜進一步拉攏張俊,打擊韓世忠、岳飛,甚至不惜采用卑劣手段,制造岳飛冤獄。與此同時,宋高宗和秦檜加緊對金乞 和。紹興十一年十月,派魏良臣為稟議使赴金。十一月,《中興名將》圖,四人分別是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從右往左)
金以蕭毅、 邢具瞻為審議使,隨魏良臣入宋,提出和議條件。雙方最后達成和約:一、宋向金稱臣, 世世子孫,謹守臣節(jié) ,金冊宋康王趙構(gòu)為皇帝;二、劃定疆界,東以淮 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縣)二州及商(今陜西商州市)、秦(今甘肅天水) 二州之大半予金;三、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1139)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
宋金既然已經(jīng)媾和,還留著這些手握兵權的武將作何用?太祖的時候,那些武將都是好兄弟,而現(xiàn)在則不同了,必須使一個斬草除根的 萬全之策 。于是,岳飛父子只能在風波亭上 抬望眼 了。
隆興和議主戰(zhàn)派的無奈
1148年,兀術死,海陵王完顏亮為右丞相。次年,完顏亮殺金熙宗,自立為帝。1153年,金以燕京為都,改名為中都大興府。為了南下掠奪,完顏亮著手 經(jīng)營開封,紹興三十一年(1161)夏,金遷都南京開封府。九月,便以號稱百萬的兵馬,分為四路,大舉南下。采石渡江失敗后,完顏亮被部將殺死,金兵北 歸。十二月,金世宗完顏雍當立,向南宋提出議和。
1162年,高宗趙構(gòu)傳位兒子趙眘,是為孝宗。孝宗血氣方剛,一心要恢復祖宗基業(yè), 主張北伐。于是起用主戰(zhàn)派張浚為樞密使。四月,張浚命李顯忠、邵宏淵出兵北伐。李顯忠接連攻占靈璧、虹縣,張浚渡江前駐盱眙督戰(zhàn),李顯忠又攻占宿州。李顯 忠被任為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準備收復中原。但邵宏淵坐視不戰(zhàn),其子又率先逃竄,李顯忠被迫退兵,宋軍潰敗,史稱 符離之戰(zhàn) 。 北伐宣告失敗,主和派于是又占上風,而張浚也對北伐喪失了信心。無奈, 張浚乞致仕,且請通好于金 ,而這時金世宗也傳話說,如果宋朝歸還占領的疆土,納 幣如故,就可以休戰(zhàn)。隆興二年(1164)宋金雙方簽訂了和約,史稱 隆興和議 。其主要條款如下:一、南宋不再向金稱臣,世為叔侄之國;二、原來的 歲 貢 改稱 歲幣 ,每年減少銀絹各10萬兩匹,仍支銀20萬兩,絹20萬匹;三、疆界與紹興時相同(宋放棄新收復的海、泗、唐、鄧、商、秦六州)。
這次和約的簽訂,除了主和派勢力強大外,主戰(zhàn)派對宋軍的能力完全失望則是其重要因素之一。這次和議,使南宋王朝的數(shù)萬軍民、無數(shù)糧帑都付諸東流。南宋君臣恢復中原的信心幾乎喪失殆盡。
嘉定和約人血饅頭換來的安寧
隆興和議后,宋金休戰(zhàn)了40多年。在這些年里,南宋君臣都不再提恢復中原之事。直到紹熙五年(1194),寧宗趙擴登基后,韓侂胄的出現(xiàn)才改變了這一格 局。韓侂胄(1152-1207),外戚出身,因擁立寧宗得到重用。入仕前期雖沒有擔任實職,但權勢卻日益增長。特別是在開禧元年(1205)被封平章軍 國事,其位置在宰相之上。韓侂胄是個不甘平庸、雄心勃勃之人,他時刻都想要恢復祖宗基業(yè)。他首先起用一批主戰(zhàn)人士為官,如愛國詩人辛棄疾等;然后在鎮(zhèn)江修 建韓世忠廟,追封岳飛為鄂王,大力表彰兩位抗金名將;追奪秦檜的申王爵位,取消忠獻謚號,后改謚謬丑,全面否定對金乞和的國策,以激勵宋軍士氣。
岳飛墓而此時的金朝正處于內(nèi)外交困的狀態(tài)。蒙古的不斷進攻,使金軍全力應對,而其內(nèi)部的農(nóng)民起義也層出不窮。韓侂胄看準了機會,決心發(fā)動北伐。在韓侂胄的鼓動下,寧宗拿出皇家儲備資金黃金一萬兩犒軍。韓侂胄拿出家財20萬兩白銀以作軍資,積極備戰(zhàn)。
開禧二年(1206)四月,北伐正式開始。宋軍首先在東線、中線相繼告捷。在東線,鎮(zhèn)江都統(tǒng)制陳孝慶和部將畢再遇攻克泗州,陳孝慶再攻克虹縣;在中線, 江州都統(tǒng)制許進攻克新息縣,光州忠義人孫成收復褒信縣。捷報傳到臨安,韓侂胄大受鼓舞,于是請求寧宗下詔伐金。然而,此時的宋軍已經(jīng)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就在 詔書下達的前一天,江州都統(tǒng)制王大節(jié)攻蔡州(今河南境內(nèi))失敗,軍隊潰散。半個月后,皇甫斌率步騎數(shù)萬攻唐州(今河南境內(nèi))被拒于城下,又被金兵偷營,死 傷數(shù)千?;矢Ρ笾卣旃脑賮斫粦?zhàn),又中伏,軍隊被分割為二,大潰,死傷萬余。建康都統(tǒng)制李爽攻壽州(今安徽境內(nèi)),逾月不下,結(jié)果被金守軍和援軍里應外合 而擊潰。宋將田琳雖攻克壽春,皇甫斌部將曹姓統(tǒng)制卻又被敗于溱水(今河南境內(nèi))。西線興元都統(tǒng)制秦世輔更是無能,行軍途中,軍隊居然潰散。宋軍對江蘇山東 沿海的進攻也不順利。七月,宋將商榮再攻東??h(今連云港附近),失敗。不久,統(tǒng)制戚春、夏興國以舟師萬人進攻邳州(今江蘇境內(nèi)),被守將擊敗,戚春投水 自殺,夏興國被殺。北伐重點的東線形勢更加不妙。東線宋軍的第一戰(zhàn)略目標是攻克重鎮(zhèn)宿州。當時宋軍已經(jīng)攻克宿州外圍的靈璧、虹縣,馬軍司統(tǒng)制田俊邁又攻占 了離宿州不過幾十里路的蘄縣。金將仆散揆意識到了宋軍的戰(zhàn)略意圖,搶先派精騎三千增援宿州。田俊邁率兵夜襲,被擊潰。
北伐全面失敗, 韓侂胄始料未及。他因此須發(fā)皆白,整天悶悶不樂。幾個月后,金軍開始大規(guī)模報復性反擊。宋軍根本無力抵抗,節(jié)節(jié)敗退,寧宗慌了手腳,主和派趁機而上,積極 與金媾和。金人要求懲辦戰(zhàn)爭禍首,主和派禮部侍郎史彌遠等竟殺死韓侂胄,函其首送給金人。嘉定元年(1208),雙方重定和約,史稱 嘉定和議 。其主要 內(nèi)容為:一、依靖康故事,世為伯侄之國;二、增歲幣為銀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三、疆界與紹興時相同(金放棄新占領的大散關、濠州等地)。南宋另給金軍犒 軍銀(賠款)三百萬兩。
宋寧宗綜觀兩宋三百余年的歷史,統(tǒng)治者把注意力放在了防止內(nèi)部顛覆上,而對外則是能忍則忍。這就是所謂的 守 內(nèi)虛外 。實施這種政策的后果,必然是對外屈膝投降,納幣割土。如果說在北宋和南宋的前期和中期,這一政策對待遼、金還算有效的話,那么到了北宋、南宋后 期時,則一點也不靈光了。尤其是南宋后期,以忽必烈為首的元朝統(tǒng)治者的目的就是要消滅宋朝,統(tǒng)一全國。因此,南宋統(tǒng)治者的投降政策不過是剜肉補瘡,飲鴆止 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