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歷史)西漢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董仲舒簡介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儒家文化被扼殺了百余年之久后,董仲舒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復興了這一文化,而且還在當時融會貫通了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們整合成為了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他的著作后來都匯集在了《春秋繁露》一書中。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景縣廣川鎮(zhèn)大董古莊)人。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此后,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wěn)定做出了一時的貢獻。從長遠來看,他提出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幾乎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貫徹這一思想,直到辛亥革命結束帝制?!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尤其深遠,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文化思想,一直是中國的主流文化,直到新文化運動?!按笠唤y”思想則還影響著整個中華民族,而且還將一代代長期影響下去,因為它是中華民族團結鞏固的紐帶。
董仲舒一生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這是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國力空前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在思想文化方面,漢初社會也是寬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挾書之律”,置寫書之官;武帝時又廣開獻書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書坑儒而秘藏起來的儒家典籍,紛紛再現于世間;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學之士,也漸漸走出了山林。民安于太平,士樂于學業(yè),于是講學通經之士,再聚徒眾,復興儒業(yè),儒學陣營,陡然大具。經師們?yōu)榱私浭乐掠?,取悅當道,解經說義,繪聲繪色。家有家風,師有師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備。董仲舒,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安定,學術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學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廣川,東南兩面,鄰近齊魯,北靠燕代,西界三晉。自古齊魯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晉產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種文化熏陶中成長,與其將來形成多內涵的思想體系不無關系。據《史記》記載,西漢初年,傳習五經的碩儒共有八人:傳《詩》,于魯(今山東西部)有申培公,于齊(山東東部)為轅固生,于燕(今北京)則韓太傅(嬰);傳《書》,為濟南伏生;傳《禮》,則魯之高堂生;傳《易》,則淄川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數人才能合治一部《詩經》。與那些專家之才相比,董仲舒可謂鶴立雞群,形若天淵,無慚“通才”“鴻儒”之喻。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漢皇朝總結歷史的經驗,經歷了幾十年的選擇而定下來的哲學,這對鞏固西漢統治秩序與維護大一統的局面起了積極的作用。董仲舒不僅是正宗神學的奠基者,也是著名的經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