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中國有一個寶地,人死了都擠破頭往里埋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古代的中國人是非常迷信的,因為古代的統(tǒng)治者們往往采用天命星象的說法來解釋自己地位的合理性,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風水玄學一度甚囂塵上,成為中國民間最為注重的觀念。當然,一個合格的謊言不但要讓別人相信,統(tǒng)治著著自己首先就要深信不疑才對。于是,遍數(shù)歷史長河中的帝王和廟堂之上的袞袞諸公,不論生前身后都極其重視風水。
因為權(quán)勢傍身,貴族可以挑選全天下最好的土地作為自己的住宅地或者是墓穴。古往今來,在中國皇帝陵寢最多的就是在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余脈)。
關于北邙山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傳說,公元前520年,老子離開周王城守藏室,來到北邙山這個地方,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不錯,于是連夜架起了他的八卦爐。但是當老子煉丹練到九九八十一天的時候,突然,煉丹爐嘭的一聲爆炸了,之見金光四射,頓時此山被籠罩在萬丈光芒之下,于是老子就親自吃了一粒,立馬脫卻凡骨,然后就由由北邙山出函谷關“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
世間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活著的人最好去蘇杭享福,因為這兩座城市是全中國風景最秀麗,也最富庶的地方;死了的人,則最好能夠埋葬在北邙山,如此才能保證子孫福澤綿延,保佑自己能夠在來世依舊大富大貴。因此上,很多后人就對北邙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北邙究竟有什么值得權(quán)貴們趨之若鶩的地方。
其實究其根本,北邙的名聲大噪主要還是它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風水學之中風水寶地的各項指標。北邙山雖然并非巍峨壯闊,卻也別有一番味道,再加上懷抱黃河,這樣的地勢絕對算得上是天下一絕!背山襟水,這是中國古代最上佳的風水,山意味著沉穩(wěn),淵博,山千年都不移;水意味著靈動,變通,水能夠容納百川。山水的組合,意味著墓主人可以駕馭天地萬物,死后也享受到無限的榮耀。
因此,從東周以后,無數(shù)皇族、權(quán)貴擠破了頭都想長眠在北邙,他們的思維其實麻袋理財被金融照妖鏡曝光非常簡單,對于生前擁有的這一切還很留戀,所以希望來世能夠繼續(xù)享受,這其實是一種貪心不足的想法,可是卻扎扎實實在社會的最高層之間經(jīng)久流傳。
如果你有幸來到北邙,一定會為這里所埋葬的英杰所驚嘆,我們所熟知的皇帝、權(quán)臣、名臣、詩人、將軍統(tǒng)統(tǒng)都在這里長眠??梢哉f,一座北邙山,中國千百年來十分之一二的杰出人物都在這里聚首。他們活動的年代或許大有不同,但是死后卻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北邙。比如說,光復漢室的光武帝劉秀就選中了北邙,這位生生將漢室江山綿延了兩百年的豪杰最終決定蹬北邙,枕黃河而長眠,真可謂一代雄主。
但是很多水平稍次的風水先生其實都無法理解劉秀墓的下葬方式。因為劉秀的原陵違反了最基本的常識,雖然看起來是氣貫山河:“南倚邙山,北臨黃河”這樣的陵寢足以彰顯皇帝的尊榮。但是,恰恰是這個北臨黃河出了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
如果你親自拜謁過劉秀的陵寢的話恐怕一眼就知道問題的所在。因為原陵竟然是非常罕見地面山而建,背后才是咆哮奔騰的黃河。按照常識來說,黃河往往幾年就會泛濫一次,所以背靠黃河難免會有被淹的可能。因此原陵不符合常理的建造模式讓歷代的風水先生都摸不到頭腦。歷代皇帝哪一個不是生怕自己死后不能安靜平穩(wěn)的度過晚年,唯獨劉秀不懼怕墓室被淹的可能,強行選擇了枕水蹬山的風水格局。
其實關于劉秀如此營建墓穴還有一個民間流傳的版本。據(jù)說劉秀的兒子非常調(diào)皮,從來就不聽父親的話,劉秀的話,這個兒子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常常讓他一點都沒有辦法。所以當劉秀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就決定耍個小聰明,他命令自己的兒子特地將陵墓建成不符合風水學的“枕水蹬山”的樣子。他自己還特地想了一個說辭,說什么自己命里缺水,所以死后一定要在黃河之中才能夠好好地福佑子孫。
劉秀本以為兒子肯定會反而道而行之,將自己的陵墓建的順風順水,背山襟水。哪知道,這個平日里不聽話的兒子此時卻一反常態(tài),老老實實的執(zhí)行了父親的命令,弄巧成拙也就是這般了。
其實這個說法是有悖常理的,皇帝的陵寢是在他生前早早就開始動工了的,等到皇帝做了幾十年以后,陵墓早都已經(jīng)修整好了。劉秀之所以選擇這樣的陵墓格局,主要還是不想勞民傷財,他知道按照順風順水的樣式來營建墓穴,肯定要大費周章,他認為自己生前沒有為百姓帶來什么好處,所以死后也無意大興土木。
關鍵詞:上古神話作文素材,上古神話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