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八十九歲高齡的蔣介石死在臺灣,臨終留下遺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將來有一天葬到大陸去。警衛(wèi)人員從收音機里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高興,起床后,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毛澤東。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澤東聽后并沒有高興,相反一臉的凝重。他對身邊的人說:"知道了。"此時,沒有人能理解毛澤東內心的復雜感情。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毛澤東私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個人的追悼儀式。
君且去,不須顧
那天,毛澤東只吃了一點點東西,沉默莊嚴地把張元干的送別詞的演唱錄音放了一天。這首詞只有幾分鐘長,反覆播放便形成一種葬禮的氣氛。毛時而靜靜地躺著聽,時而用手拍床,擊節(jié)詠嘆,神情悲愴。
詞里寫道: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這兩句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懷古往今來和國家大事的人物,不是那些卿卿我我談論兒女恩怨私情的人。毛在跟蔣介石談心。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詞的最后兩句,原文是:"舉大白,聽(金縷)",表示滿腔悲憤,無可奈何,只能借飲酒寫詞聽唱來消愁。為蔣介石送葬后幾天,毛澤東仍念念不能釋懷,下令把這兩句改為"君且去,不須顧",重新演唱錄音。這一改,使送別的意味達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變成了生離死別。毛澤東向蔣介石做了最后的告別。
蔣的離世,統(tǒng)一大業(yè)留遺憾
從個人感情上面來說,這是英雄惜英雄的真情表露,而從兩岸統(tǒng)一來說,蔣的離世,使得原本已經(jīng)明朗的臺海局勢,又徒增波瀾。
蔣介石一貫主張一個中國的原則,在其晚年多次公開反對“兩個中國”的主張。1967年9月7日,蔣介石在與日本首相談話時說,美國由于不愿卷入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漩渦,于是有了兩個中國的想法,借此茍安于一時,殊不知兩個中國的辦法,是我所絕對反對,而也是中共所不能接受的,僅為一種幻想而已。 作文培訓網(wǎng)站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 。
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澤東又在進行促進國共和談與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工作。1972年10月,他曾要求去美國的人前往紐約看望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常駐美國大使”顧維鈞,邀請他來大陸看看,還要告訴他統(tǒng)一祖國是海峽兩岸愛國人士共同的愿望。1973年春天,他又打算派專機送章士釗老先生飛香港,要架通溝通大陸與臺灣的和平橋梁。章士釗先生不幸病逝于香港。1975年春節(jié)前后,蔣介石通過已經(jīng)從美國回臺灣擔任“總統(tǒng)府”資政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經(jīng)秘密通道向中共中央發(fā)出邀請毛主席到臺灣訪問的消息。陳立夫和談心切,在沒有得到回音的情況下,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fā)表了一篇《假設我是毛澤東》的文章,歡迎毛澤東和周恩來到臺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和談之路,以造福國家和人民。陳立夫特別呼吁毛澤東“以大事小”,不計前嫌,開創(chuàng)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
但是就在1975年4月5日午夜,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因心臟病在臺北士林寓所去世。蔣介石的去世,對于統(tǒng)一大業(yè)來說是一個損失。
關鍵詞:黨史故事作文素材,黨史故事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