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道德經(jīng)》中的成語:字字真智慧,個個大境...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摘要]《道德經(jīng)》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chuàng)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jīng)》的真諦。
《道德經(jīng)》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辟,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chuàng)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jīng)》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lǐng)悟。
1、自知之明
【成法大mpa兼職教授何僑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智慧精髓】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稇?zhàn)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于自我修養(yǎng)和自我慎獨。一個嚴(yán)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biāo)進行準(zhǔn)確定位。當(dāng)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成語含義】謹(jǐn)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指始終要謹(jǐn)慎從事。
【智慧精髓】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jié)于兩個方面。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jǐn)慎,而到結(jié)尾處卻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欲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yán)于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tài)。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tài)。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智慧精髓】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biāo)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huán)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后,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nèi)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愿與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裾哌^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圣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樸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么耀眼,不會過于招搖。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wěn)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guān)鍵更在于“知雄”?!爸邸辈皇钦虅萜廴嘶颉暗美聿蛔屓恕?,而是知己知彼,對癥下藥;“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后、守柔、含藏、內(nèi)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后會損失更大。
【智慧精髓】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過于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多藏,就是指對物質(zhì)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片面追求物質(zhì)好處的人,一定會采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愿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并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貪求私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quán)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zāi)。
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jié)果。
【智慧精髓】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dāng)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zāi)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jǐn)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dāng)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tài)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fā)生。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yīng)。
【智慧精髓】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wǎng)絡(luò)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就是天道好還。事物發(fā)展到非常強力的狀態(tài)之后,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
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貪心。
【智慧精髓】老子所說的知足,不是滿足現(xiàn)狀,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對煩惱的麻木和對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認人的時間、精力、智慧和機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欲望,也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為應(yīng)該把握好度,適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與應(yīng)該的范圍。如果一味貪求得不到或無須得到的東西,無休止地奔波忙碌,不僅活得痛苦,還有可能導(dǎo)致全盤皆輸。
9、知止不殆
【成語出處】《道德經(jīng)》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
【智慧精髓】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時應(yīng)該停止、何地必須停止,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出現(xiàn)危險。
現(xiàn)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對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終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會轉(zhuǎn)彎,不知知止不殆,雖然才華橫溢,卻常常遭人嫉妒,往往無辜受敵。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貴,喜歡顯擺,結(jié)果招來禍患。
關(guān)鍵詞:文史百科作文素材,文史百科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