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得寧戚
寧戚欲干齊桓公,窮困無以進(jìn),于是為商旅,賃車以適齊,暮宿于郭門之外?;腹加?,夜開門,辟賃車者,執(zhí)火甚盛,從者甚眾。寧戚飯牛于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商歌①?;腹勚?,執(zhí)其仆之手曰:“異哉!此歌者非常人也?!泵筌嚔谳d之。
桓公反至,從者以請?;腹?:“賜之衣冠,將見之?!睂幤菀?,說桓公以治境內(nèi)。明日復(fù)見,說桓公以為天下。桓公大說,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衛(wèi)人,去齊五百里,不遠(yuǎn),不若使人問之,固賢人也,任之未晚也?!被腹?:“不然,問之,恐有小惡,以其小惡棄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難全,權(quán)用其長者?!彼炫e大用之,而授之以為卿。當(dāng)此舉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選自《新序·雜事五》)
【注釋】①商歌:商聲,五音之一。 ②后車:副車,侍從乘坐的車子。
17、解釋加點(diǎn)詞的意思。(4分)
?。?)賃車以適齊 (2)擊牛角,疾商歌
?。?)權(quán)用其長者 (4)遂舉大用之
18、比較下列兩組加點(diǎn)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3分)
?、?執(zhí)火甚盛 / 執(zhí)其仆之手曰 ② 固賢人也,任之未晚也 / 且人固難全,權(quán)用其長者
A、兩個“執(zhí)”字用法相同,兩個“固”字含義不同。
B、兩個“執(zhí)”字含義相同,兩個“固”字用法不同。
C、兩個“執(zhí)”字用法相同,兩個“固”字含義不同。
D、兩個“執(zhí)”字含義相同,兩個“固”字用法不同。
19、翻譯下列句子。(5分)
?。?)窮困無以進(jìn)。
(2)寧戚見,說桓公以治境內(nèi)。
20、“從者以請”這一句有省略。請概括地回答,“從者”所“請”的內(nèi)容是 。(2分)
21、用自己的話回答,齊桓公“所以霸”的原因是什么?(3分)
【注釋】
[1]寧戚,春秋時期衛(wèi)國人,早年貧困,替人拉牛車運(yùn)貨物。后來得到齊桓公任用,拜為上卿,遷相國。
[2]干:求,指謀求官職。
[3]賃車:載貨物之車,古時多用牛拉。
[4]郭門:外城的城門。
[5]辟:推開。
[6]說桓公以治境內(nèi):用如何治理齊國的話勸說桓公。
[7]說桓公以為天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
參考答案:
17、(1)到、往 (2)洪亮唱起、激昂唱起(形作動。如果只答“宏亮、激昂”也得分)
(3)姑且 (4)提拔(由“舉起”引申為“提拔”,這里不宜解釋為“推薦”,因?yàn)辇R桓公是最高領(lǐng)導(dǎo))(“遣、疾、
舉”均出于300個實(shí)詞)(4分)
18、A (3分。兩個“執(zhí)”的用法都是動詞,兩個“固”含義:前者是“果真”的意思,后者是“本來”的意思) 19、(1)(寧戚)仕途窘迫,沒有辦法推薦自已(2分。要點(diǎn):窮困、無以、進(jìn)、通順,各0.5分)
(2)寧戚拜見(齊桓公),用聚合國內(nèi)力量來勸說齊桓公(3分。要點(diǎn):見、說、介后、合、境內(nèi)、通順,各0.5分) 20、如何安置寧戚(2分)
21、齊桓公求賢迫切,能夠力排爭議,正確地對待人才,不因?yàn)椤靶簵壢酥竺馈?大膽的發(fā)揮入才的長處。(3分)
【參考譯文】
寧戚想要向齊桓公謀求職位,因?yàn)?求仕不順)處境困窘,沒有辦法推薦自己,于是做了商販,租借牛車到齊國去,晚上在城門外住宿。齊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開城門,讓租車馬的商贓避開。(他們)火把燃得很旺,隨從(齊桓公)的人很多。寧戚正在車下喂牛,看到桓公而心中悲傷,敲打著牛角,用洪亮激昂的聲音唱起商調(diào)歌曲。齊桓公聽了,拉著他車夫的手說:“奇怪嗬,這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啊!”(就)命令用侍從乘坐的車子把寧戚載上。
桓公返回到了宮廷,隨從人員請示(如何安置寧戚)?;腹f:“賜給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見他?!睂幤莅菀?齊桓公),用聚合國內(nèi)力量來勸說他。第二天再拜見(齊桓公),用治理天下來勸說他。齊桓公非常高興,想要任用他。群臣勸諫說:“這位客人是衛(wèi)國人,(衛(wèi)國)距離齊國五百里,(路途)不遠(yuǎn),不如派人去打聽一下,果真是賢人的話,再任用他也不為晚?!被腹f:“不是這樣的,派人去打聽的話,恐怕他會有小的缺點(diǎn),因?yàn)樗男∪秉c(diǎn)而丟掉他的大優(yōu)點(diǎn),這就是國君失去天下賢士的原因啊。況且人本來就很難十全十美,我們姑且用他的長處?!庇谑翘岚沃赜脤幤?授給官職,讓他擔(dān)任卿大夫。在這件事上,齊桓公做得對,這是他稱霸的原因啊。
【點(diǎn)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求全責(zé)備,寧戚肯定不是所謂“賢德之人”,正如《文子·上義》中所說:“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zé)備于人?!饼R桓公便是不責(zé)備于人的君子,他不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待人以寬,得寧戚如此,得管仲也是如此。管仲曾經(jīng)輔佐和齊桓公爭位的公子糾,而且曾經(jīng)射殺桓公,幾乎使之喪命,但當(dāng)鮑叔牙盡數(shù)管仲優(yōu)長,桓公便寬容管仲對他的傷害,拜管仲為相。正因?yàn)榛腹艘詫?,才能夠盡得天下之士,成就稱霸六國的偉業(yè)。
——(文言文閱讀理解)《齊桓公得寧戚》閱讀答案及參考譯文,來自易優(yōu)作文網(wǎ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學(xué)作文,學(xué)閱讀,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作文
更多語文試題請訪問“易優(yōu)語文測評系統(tǒng)”,名著名篇閱讀效果檢測,中小學(xué)語文題庫,在線模擬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