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①
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③,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④。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shù)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⑤為盜于境內(nèi),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蓖跄酥?。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白見之謂明⑥?!?
注釋
?、龠x自《韓非子·喻老》。 ②患:擔(dān)心。③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見識就像眼睛一樣。④睫:眼毛。⑤莊蹻(j《 ):楚國的大盜,實為人民起義領(lǐng)袖。⑥明:眼睛亮,引申為明智。
閱讀訓(xùn)練
1.下列句中的“之”與“王之伐越何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 B.蜀之鄙有二僧 C.吾欲之南海 D.何陋之有
2.翻譯句子。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譯文:
3.楚莊王為什么要討伐越國?莊子采用什么論證方式指出楚莊王的不明智?
4.請用兩個四字短語概述文章論點,并仿照再寫兩個短語。
5.談?wù)勀銓ηf子所持論點的看法。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參考答案:
1.A (A.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在意義。B.結(jié)構(gòu)助詞“的”;C.動詞,去、往、到;D.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不譯)
2.我擔(dān)心人的見識好像眼睛一樣,能看清百步之外(的東西),卻不能看清自己的睫毛。
3.他認為越國“政亂兵弱” 比喻論證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5.了解他人是一種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種智慧。達到智是很難的,之所以難不是難在了解他人,而是難在了解自己。
譯文
楚王想要攻打越國,莊子諫阻說:“大王為什么要攻打越國呢?”楚王說:“(越國的)內(nèi)政混亂,兵力削弱。”莊子說:“我擔(dān)心人的見識好像眼睛一樣,能看清百步之外(的東西),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軍隊從被秦、晉打敗,喪失國土幾百里,這(說明我們的)兵力是軟弱的。莊蹻在國內(nèi)作亂,而官吏鎮(zhèn)壓不住,這(說明我們的)內(nèi)政是混亂的。(所以)大王的兵弱和政亂不亞于越國,可是還要攻打越國,這就是人的見識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樣啊!大王于是放棄了(攻打越國的想法)。所以,認識事物的困難不在于認識別人,而在于認識自己。所以說:“能自己看清自己叫作“明智”。”
——(文言文閱讀理解)“楚莊王欲伐越”閱讀答案及翻譯,來自易優(yōu)作文網(wǎ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學(xué)作文,學(xué)閱讀,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作文
更多語文試題請訪問“易優(yōu)語文測評系統(tǒng)”,名著名篇閱讀效果檢測,中小學(xué)語文題庫,在線模擬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