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欣賞:第十五章 衛(wèi)靈公篇(4)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The Master said, “You, those who know virtue are few.”
【原文】
子曰:“由①,知德者鮮矣②?!?
【今譯】
孔子說:“仲由,懂得“德”的人少啊!”
【注釋】
①由:仲由,字子路。
②鮮:少。
【評點】
在孔子看來,“仁”是崇高的德性。一個人在與“仁”的要求發(fā)生矛盾時,甚至可以犧牲性命來成全“仁”。有了“仁”的思想就能非常勇敢,富有智慧,“樂而忘憂”。他教育學生要做“仁者”,要“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篇》)。他對于自己要求更高,即“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篇》),“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篇》)。一個人要追求“仁”的道德理想境界,必須由自身加強學習與修養(yǎng),日積月累,長期努力,才能將其義理得之于心,見之于行,故孔子說“知德者鮮”。宋代朱熹認為,此章很可能是因為子路對君子窮困發(fā)問有感而言。當時孔子教育子路要知德,生死禍福喪得自不能亂自所守,要把握道德,以達到君子仁人的修養(yǎng)高度。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第十五章 衛(wèi)靈公篇(5)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The Master said, “May not Shun be instanced as having governed efficiently without exertion? What did he do? He did nothing but gravely and reverently occupy his royal seat.”
【原文】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①!夫何為哉②?恭已正南面而已矣③?!?
【今譯】
孔子說:“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大治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謹慎地整肅自己、端坐王位罷了。”
【注釋】
①無為而治:“無為”,無所作為。據(jù)傳,舜當政時,一切沿襲堯的舊法來治國,似乎沒有什么改變和作為,而使天下太平。后泛指以德化民,無事于政刑。
②夫(fú):第三人稱代詞,他。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③恭已:自己恭敬鄭重,這是舜敬德的表現(xiàn)。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的方位為尊貴,天子、諸候、卿大夫在作為最高行政長官出現(xiàn)時,總是背北、面南而坐。
【評點】
孔子在先秦諸子百家中,第一個在字面上提出“無為而治”的概念。舜的“無為而治”是孔子的理想政治。舜所以能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大治,主要原因是由于舜的品德高尚,嚴格要求自己(恭已),為政以德,任用賢者,人民受其感化,自然用不著自己多做什么了。
道家無為的目的是為了“無不為”,“無不為”恰恰是最大的有為?!独献印分v的“無為”不是無所事事、消極懶惰,更不是裝呆,而是試圖通過無為達到天下大治?!独献印芬浴盁o為”思想要求統(tǒng)治者不要放縱自己的貪欲而壓榨人民、役使人民;提醒社會成員之間也不能因自己的貪欲而你爭我奪、損人利己,這樣社會才能清凈安寧。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s://www.euw.net
本章孔子稱贊大舜“無為而治”,《老子》書中有“愛民治國”的思想(見《道德經(jīng)•十章》),可見,儒道兩家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互含的。我們常說“儒家精神”、“道家精神”,是對兩家各自主要的獨特性而言,是一種理論上的抽象概括,若說到具體的儒家學派,都多少帶有道家精神;具體的道家學派,都多少帶有儒家精神,政治家思想家兼崇孔老更是司空見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