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歷史)帝乙憂心,嫁妹和親
來源:易優(yōu)悅讀
糾錯
文丁殺死周文王的父親后,使周族和商朝結(jié)下了冤仇。周文王姬昌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積蓄力量,準(zhǔn)備替父親季歷報仇雪恨。姬昌開始不斷侵吞商朝西北諸侯方國,商王只能坐視,卻沒有辦法。
周族姬昌還發(fā)兵攻打商王朝,雖然沒有取得勝利,但給商王朝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接著,居于江淮之間的夷族也和周人一樣對商朝進行侵?jǐn)_。商朝腹背受敵,這使帝乙無比焦心。
帝乙不想僵化雙方的矛盾,因為如果兩面受敵,將會極大地削弱商朝的實力。
帝乙歸妹
帝乙為此整日悶悶不樂,有一天帝乙心緒不悅地回到后宮,見妹妹正在逗愛子玩耍??匆娒妹茫劬橹涣?。以前不太在意今天發(fā)現(xiàn)妹妹出落得仙女一般,真 是比那月里嫦娥還要漂亮。他心里忽然產(chǎn)生了一個念頭,如果要想避免東、西兩方同時受敵,就得先修好一方。那夷方屬于蠻子,跟華夏歷來關(guān)系不夠融洽,不像周 族長期臣服于商。季歷靖邊討伐西戎,協(xié)助王室安定邊境本沒有錯,是父王產(chǎn)生疑心,錯殺了季歷,才引起姬昌懷恨在心,侵犯商朝。帝乙想到這里,就有心把胞妹 嫁給姬昌,與周族修好。
<a href=http://www.zequeka.cn/>小學(xué)生語文培訓(xùn),蘇州易優(yōu)閱讀寫作同步提升</a>
帝乙派遣巫祝前往西岐提親。想那姬昌志向遠大,經(jīng)過反復(fù)權(quán)衡利弊,審時度勢,認(rèn)為滅商的時機遠未成熟。為了穩(wěn)住商王,提高周族在諸侯中的威望,同時爭取充足時間,于是很爽快地應(yīng)承下了這門親事。
倒是帝乙之妹聽說哥哥要把自己遠嫁西岐那荒涼之地,心里一百個不樂意。和哥哥哭鬧起來,說什么也不嫁那西岐姬昌。帝乙好不容易想出和親這個招數(shù),哪能隨 著妹妹的意思隨便攪和,不管妹妹怎么哭鬧,他還是心一橫,也不管妹妹心里有多么難過。親自擇定婚期,置辦嫁禮,把妹妹送往西岐。成婚之日,西伯親自相迎到 渭水,以示鄭重。周人自稱 小邦周 ,而尊商為 大邦 、 大國 ,覺得與 大國 王妹聯(lián)姻是 天作之合 。此事史稱 帝乙歸妹 ,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雙 方皆大歡喜,重歸于好。帝乙任命姬昌繼承父職為西伯。
帝乙胞妹沒見姬昌之前,一直大哭大鬧,及至見了新郎姬昌,她那臉上的陰云頓時煙 消云散。原來她見姬昌相貌端正,儀表堂堂,一副大丈夫氣概,有這樣的男子作丈夫,她當(dāng)然心滿意足,臉色自然頓時如鮮花怒放一般。姬昌見王妹如花似玉,嬌美 溫柔,心里也如蜜一樣的甜美?!对娊?jīng) 大雅》這樣描寫婚禮的盛況:
蘇州易優(yōu)語文培訓(xùn),閱讀寫作同步提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行聘選定吉祥日,(文定厥祥。)
迎親來到渭水旁。(親迎于渭。)
舟船靠攏作浮橋,(造舟為梁。)
婚禮熱鬧又堂皇。(不【通丕】顯其光。)
她的婚禮是何等的風(fēng)光,讓她生命中最美的一刻定格在碧波澹澹的渭涘洽陽,寫在滄桑的青史和詩集,讓兩千多年后的人們還在津津樂道。莘國有女初長成,奉商 王之命來嫁于周。莘和周,一個是煊赫的帝禹后裔,一個是艱辛的后稷子孫;一個是商畿邊境的泱泱大國,一個是僻處西垂的蕞爾小邦 可惜歷史沒有留下她臨行 前的感言或日后的回憶錄,我們沒法知道她當(dāng)時是悲是喜,不過在她日后生活的土地上,在周人世代傳承的宗廟雅歌中,記下了那有著劃時代意義的一刻。
莘國長女太姒來嫁于周為歷史所重墨濃彩,當(dāng)時重要的筮占筆記《周易》也沒有遺漏這一信息。《泰》卦之六五爻辭曰: 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認(rèn)為這是一 件好事。同卦的上六爻辭有記: 城復(fù)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意思是說:城墻倒塌在城濠中,不宜出兵,只能在自己的邑中維持政令。大概也是天意讓 周人 潛龍勿用 ;《易》中還有《歸妹》卦,辭曰 歸妹:征兇,無攸利 。下兌上震相疊, 有婚姻之動,有嫁女之象,故稱歸妹。 這一卦在談急于求成之 弊,如 六三 爻辭的 歸妹以須,反歸于娣 ,是說須臾間就急忙出嫁,做不得主婦,反而有可能只落得個從嫁侄娣的下場。
蘇州易優(yōu)吳老師閱讀寫作精華課,有趣、有用、提分快 www.zequeka.cn
文王經(jīng)過反復(fù) 的斟酌權(quán)衡,最終調(diào)整了戰(zhàn)略。盡管周人的文化在當(dāng)時還不夠先進,但農(nóng)耕的出身讓他們具備了思考的習(xí)慣,這是這個民族最大的潛力;同時,殷商后期時常受到東 南方的東夷(人方)困擾,繼位未穩(wěn)的帝乙恐怕也不愿腹背受敵,商周交惡對雙方來說都沒有好處。這時候, 和親 不啻是一個最好的辦法。太姒就在這樣的形勢 下踏上了征途,作為一個和平使者登上歷史舞臺。在表面上她也確實起了弭兵的作用--終文王帝乙一世,商周之間不再兵戎相加。倒不是文王被紅顏消磨了志向, 而是更懂得韜光養(yǎng)晦--為了族人的理想,他努力隱藏鋒芒,不忘恭順事商?!秴问洗呵铩氛f他 上貢必適,祭祀必敬 ,故而 紂喜,命文王稱西伯,賜之千里之 地。 這一養(yǎng)就是將近三十年。他的一生盡管不曾真正東進,但為下一代周君伐商奠定了堅實的基業(yè)。
帝乙見和親成功,商周之間盡釋前嫌,親善有加,唇齒相依,解除了后顧之憂。然后發(fā)兵東進,出兵征伐島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盂方(今河南省睢縣南)的截?fù)?。帝乙與諸侯停止前進,擺開陣勢,全力以赴對付盂方。經(jīng)過激戰(zhàn),終于消滅了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