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中,那些考中科舉的進士們非常顯眼。但是在古代科舉制度下,能夠考中科舉的文人占據(jù)的比例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是陪襯。在《儒林外史》中就描述了文人的慘狀。那么在中國古代社會,一個秀才到底一年能掙多少銀子?秀才為什么很難養(yǎng)活不了一家人?其實,秀才的祿米是很少的,單單靠這點薪水,一家人的生活過得非常艱苦。
首先,來講一下科舉制度的等級??婆e制度源于隋朝,完全成型是在明朝。科舉制度分為不同的等級,只有一步步來才有可能做官。最低級的就是童生,童生沒有功名,如果一個文人幾十歲了還是童生,是會被人看不起的。當然,那種神童除外,比如明朝的張居正,10多歲就已經(jīng)考中了舉人。童生之上分別是秀才、舉人和進士,很多官員喜歡強調(diào)自己是進士出身,因為只有進士才是正經(jīng)出身的官員。
蘇州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蘇州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a>
至于舉人,雖然也可以做官,但畢竟學歷不如進士,所以官位一般不會太高。海瑞就是舉人出身,但海瑞是一個特殊的例子。進士和舉人都是可以做官的,但數(shù)量比較少。有的縣甚至都沒有一個舉人,可見數(shù)量有多少。至于秀才則是最低級的科舉文人,比沒有功名的童生高一點。在民間有窮酸秀才這個說法,因為和舉人們相比,秀才的日子確實不怎么樣。在范進中舉中,范進考中秀才的時候,大家?guī)缀鯖]有什么反應(yīng)。
但是等范進考中舉人之后,立刻有一群人來祝賀,甚至有鄉(xiāng)紳前來送錢送房子。這是因為舉人可以做官,日后可能會前途無量。至于秀才卻不能做官,除非家里親戚是吏部尚書或者內(nèi)閣的閣老。按照朝廷的規(guī)矩,秀才也有一些特權(quán)。比如說見到知縣可以不下跪、自己可以不交賦稅等等,但也僅此而已。那種天天讀書的秀才沒有什么生活來源,自然是坐吃山空。秀才分為三等,第一等的秀才,每年有四兩銀子和一些大米作為補貼。 作文網(wǎng)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中小學生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在中國古代社會,這個標準勉勉強強足夠一家人的溫飽問題。但如果家里人口稍微多一點,這就肯定不夠了。比如范進,一家人的日子緊巴巴的,還需要岳父的照顧。面對這樣的情況,有的秀才開始自食其力,比如去做教書先生、代寫書信等等,古代社會的識字率是比較低的。但是還有一些秀才就有點死要面子活受罪了,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因為自己是有功名的人,只能專心讀書。對于這樣的文人,百姓們都喜歡稱呼他們?yōu)楦F酸秀才。
其實,這就好比有的大學剛畢業(yè)的學生,放不下自己的身段,寧愿在家待業(yè),也不愿意屈就。比起進士和舉人來說,秀才和童生的日子確實過得比較慘,這就是科舉制度下的犧牲品。在明清時期,由科舉制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樣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不過從科舉制度中走出來的官員,未必都是人才,也有很多是那種只懂引經(jīng)據(jù)典的書呆子。即使是考中進士,那最多也算是官場小白,在官場上,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講究,包括最基本的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