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公元574—648年),字仲達,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縣)人,是隋唐之際的著名經(jīng)學家和教育家。
他自幼學習勤奮,很有才智?!鞍藲q就學,誦記日千余言……及長,明服氏春秋傳,鄭氏尚書、詩、禮記、王氏易,善屬文,通步歷?!?《新唐書·儒學上·孔穎達傳》)曾師從于當時著名經(jīng)學家劉焯,學成之后,便居家興辦私學,以教書為業(yè)。隋煬帝大業(yè)初年,“舉明經(jīng)高第”,授河內郡(今河南新陽)博士,后又被任命為太學助教。隋末,煬帝曾召天下儒官集于東都,詔國子秘書學士與論議,穎達為冠。其時年最少,老師宿儒恥出其下,陰遣客刺之,匿楊玄感家得免。補太學助教。入唐后,太宗平王世充,引為秦府文學館學士,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授國子博士。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擢升國子司業(yè)。歲余,迂太子右庶士,乃兼國子司業(yè)。與諸儒議歷及明堂,皆從穎達之說,又與撰《隋史》。十一年(公元637年)又與朝賢修訂《五禮》,所有滯疑咸咨決之。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升為國子祭酒,仍侍講東宮。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因年老辭官。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孔穎達一生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和經(jīng)學教育,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隋唐時期的文教事業(yè)。從鄉(xiāng)村儒師、河內郡博士、太學助教、文學館學士、國子博士、國子司業(yè),一直到國子祭酒,他經(jīng)歷了從一般學者、教師到教育家、教育界主要行政長官的所有主要階梯,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教育實踐家。在學術研究方面,孔穎達重點在經(jīng)學方面,也旁及史學、天文歷法學及文學等,是個博學的大家。在講經(jīng)中,孔穎達又以《禮》、《春秋》和《易》的研究為主,兼及其他各經(jīng),在學術界有著較高的水平和聲望。
唐太宗對孔穎達十分器重,他適應政治統(tǒng)一的要求,認為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訓解不一,應對經(jīng)文有統(tǒng)一的解釋。于是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命孔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諸儒撰定《五經(jīng)》義訓。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五經(jīng)義訓》撰成,合一百八十卷,命名為《五經(jīng)正義》。唐太宗對孔穎達這一工作十分贊賞,曾詔曰:“卿等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圣人之幽旨,實為不朽?!?《舊唐書·孔穎達傳》)
中小學生作文投稿,中小學生作文點評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關于《禮》,他說:“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者:上謂公卿大夫,下謂士也。君父南面,臣子北面,公卿大夫列位于上,士則列位于下。兄前弟后,唯禮能定也?!?《禮記正義·曲禮上第一》)因此,他說:“禮者體也,履也,……順之則宗固、社稷寧、君臣序、朝廷正;逆之則紀綱廢、政教煩、陰陽錯于人,人神怨于下。故曰:人之所生禮為大也。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辯君臣長幼之位,是禮之時義大矣哉。”(《禮記正義·序》)就是說,學習《禮》的意義與作用,在于固宗、寧社稷、序君臣、正朝廷,維持現(xiàn)存秩序和政治安定。這是對“不學禮,無以立”的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揮。他還認為,《禮》有“化性”的作用。他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喜怒哀樂之志,于是乎生;動靜愛戀之心,于是乎在。精粹者雖復凝然不動,浮燥者實亦無所不為。是以古先圣王鑒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納之于德義,猶襄陵之侵修堤防以制之,駕之馬設銜策以驅之?!?《周禮正義·序》)在他看來,人生來的天性本是靜的,接觸外界事物后產(chǎn)生了動的念頭,即產(chǎn)生了“喜怒哀樂”等情感,從而做出動靜愛惡的選擇。“精粹者雖復凝然不動”,而“浮躁者”卻“無所不為”了。因此,為了訓化人性,節(jié)制情欲,使之變好而不變壞,就不能不借助教育作為“堤坊”和“銜策”的手段,而“禮”就正是起這種作用的。在這里,他同一樣,從人性情欲的角度說明教育對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中人之性可上可下”,這顯然是傳統(tǒng)的人性觀。但孔穎達“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的思想,是明顯接受了玄學和佛學影響的。這是時代思潮特點的必然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