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17、宣宗李忱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唐宣宗李忱(810~859),憲宗第十三子,母孝明皇后鄭氏。鄭氏本李妾,元和二年,李反叛,被平定,李父子處死,憲宗納鄭氏。元和五年六月 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宮。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李怡幼時,宮中都以為他并不聰明。太和以后,他更加韜晦,與眾人一起,不愛說話。會昌六年三月,武宗病 重,多日不能說話,宦官在宮中秘密商議,立光王李怡。二十日下詔稱:皇子年幼,立光王怡為皇太叔,更名忱,軍國政事令權(quán)勾當。皇太叔見百官,滿臉哀容,裁 決庶務(wù),都合于理。三月二十三日,武宗崩,以李德裕攝冢宰。二十六日,皇太叔即皇帝位,是為宣宗,時年37歲。
宣宗不喜李德裕,認為 李德裕專權(quán)。在即位當天,宣宗便問左右,奉冊近我的是太尉(李德裕)吧,他每看我,使我感到畏憚。四月一日,宣宗開始上朝聽政,四月二日,以李德裕為荊南 節(jié)度使,李德裕為相五年半,位重功大,如此快被罷相,眾人無不驚駭。四月四日,又將貶工部尚書、判鹽鐵轉(zhuǎn)運使薛元賞為忠州刺史、其弟京兆少尹、權(quán)知府事薛 元龜為崖州司戶。這樣貶、罷武宗時大臣,是與宦官及牛黨的活動有關(guān)的。隨后又杖殺道士趙歸真等人。宣宗一面對武宗寵幸的道士趙歸真開殺戒,自己于十一月也 受三洞法篆于衡山道士劉玄靜。
宣宗不僅排斥武宗時的大臣,還盡反武宗時的國政,五月五日開始,推翻會昌年間滅佛措施,增設(shè)佛寺、剃度 僧尼,并任用牛黨人士。五月五日任牛黨官員白敏中為相,白敏中在武宗朝受到李德裕的照顧和提拔,這時便對舊日恩人李德裕落井下石,盡力加害,李德裕從正一 品大員,連連被貶、降、逐,至為從八品下的崖州司戶,于大中三年(849)十二月十日病死在崖州(治所舍城,今海南瓊山東南)。李德裕貶海南時,士人曾有 “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之詠?!杜f唐書》史臣感李德裕之死,以“功成北闕,骨葬南溟。嗚呼煙閣,誰上丹青?”嘆之(《舊唐書》卷174《李德 裕傳》)。與此同時,武宗朝被貶南方的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fù)、李玨等受到升官,所任地方官職亦向北遷移。明年正月十七日改元大中。
大中元年二月,因天旱,宣宗減膳撤樂,出宮女,縱鷹隼,止營繕,命宰相盧商與御史中丞封敖疏理京城獄中犯人。疏理犯人出現(xiàn)了偏差,大理卿馬植指出,盧商等 只知寬宥,凡死刑,都免死。官員犯贓、故意殺人,平日大赦都不免的,他們都原宥了,這就使貪官不受懲罰和有所畏懼,死者含冤無告。這樣做恐怕不是消災(zāi)的做 法吧。宣宗詔中書門下兩省五品以上官再予議論。這是在求消災(zāi)之中,推行反會昌年間所為的做法。至閏三月,宣宗又下詔,會昌五年所廢寺院,讓僧人修復(fù),官府 不許禁止。宣宗恢復(fù)崇佛做法過頭了,大中五年六月,進士孫樵上書指出:“百姓男耕女織,不自溫飽,而群僧安坐華屋,美衣精饌,率以十戶不能養(yǎng)一僧。武宗憤 其然,發(fā)十七萬僧,是天下一百七十萬戶始得蘇息也。陛下即位以來,修復(fù)廢寺,天下斧斤之聲至今不絕,度僧幾復(fù)其舊山天。陛下縱不能如武宗除積弊,奈何興之 于已廢乎!……愿早降明話,僧未復(fù)者勿復(fù),寺未修者勿修,庶幾百姓猶得以息肩也。”(《資治通鑒》卷249,唐宣宗大中五年)七月,中書門下也指出,皇帝 崇奉佛教,耗財力又生事擾人。認為:“是時君、相務(wù)反會昌之政,故僧、尼之弊皆復(fù)其舊。”(《資治通鑒》卷248,唐宣宗大中元年)
大中元年年底,吏部奏報,會昌四年所裁減的州縣官,復(fù)為官者383人。會昌年間裁減的冗員,又復(fù)用了。 宣宗君臣對武宗年間宰相李德裕更是不遺余力進行打擊。十二月,李德裕被貶為潮州司馬。大中二年正月,會昌年間有人推薦丁柔立,認為他為人清廉正直,可以 任課官,李德裕沒有任用。宣宗即位,丁柔立為右補闕。大中二年正月,對李德裕被貶潮州,丁柔立上疏為之訟冤。結(jié)果,丁柔立被貶為南陽尉。宣宗與執(zhí)政之牛 黨,聽不進一點不同意見,竭力排斥、打擊異己,宣宗為政之失,由此可見。
宣宗即皇帝位后,對舊怨宿仇,亦恣意報復(fù)。五月二十一日,太 皇太后郭氏崩于興慶宮。郭太后,是孫女,父郭曖,母升平公主。憲宗為廣平王時,娉為妃。生穆宗。元和八年,群臣請立為后,憲宗恐后得尊位,自己受鉗 掣,故未立。宣宗母鄭氏,系郭太后之侍兒,有怨恨。所以,宣宗對郭太后奉養(yǎng)之禮薄。郭太后郁郁不樂,曾登勤政樓,有隕樓之意,為左右救持。宣宗聽說后大 怒。當晚,郭太后暴崩,中外頗有異論。宣宗因母鄭氏,不想郭太后與憲宗合葬,有司請葬景陵外園,禮院檢討官王奏宜合葬景陵,神主配憲宗室,宣宗大怒。宰 相白敏中詰問王,王據(jù)理而論,白敏中大怒,王言辭不讓而更為鋒利,另一宰相周墀贊嘆王孤直。第二日,王被貶為句容縣令。
對 待藩鎮(zhèn),宣宗更為軟弱。大中三年四月,盧龍節(jié)度使張仲武死,軍中立其子張直方,五天后,宣宗便命張直方為盧龍留后,六月命張直方為節(jié)度使。閏十一月,盧龍 兵變,張仲方被逐,軍中推周?為留后,明年八月,周?死,軍中推張允伸為留后,宣宗同意。大中九年正月,成德節(jié)度使王元逵去世,軍中立其子王紹鼎,宣宗即 命為留后。對河北藩鎮(zhèn)的替代,宣宗不再過問,只是例行公事地下詔承認。
藩鎮(zhèn)的兵變等問題,已不止發(fā)生在北方,而是擴及全國各地。大中 三年五月,徐州軍亂,逐節(jié)度使李廓;同月,武寧作亂,為節(jié)度使盧弘止平定;大中九年七月,浙東軍亂,逐觀察使李納;十一年五月,容州軍亂,逐經(jīng)略使王球; 十二年四月,嶺南軍亂,囚節(jié)度使楊發(fā);五月,發(fā)鄰道兵討平之,同時,湖南軍亂,逐觀察使韓;六月,江西軍亂,逐觀察使鄭憲;七月,宣州將康全泰作亂,逐 觀察使鄭薰;容管奏都虞侯來正謀叛,經(jīng)略使平定之。藩鎮(zhèn)內(nèi)部的兵變,反映宣宗時期,對地方的控制力愈加削弱了,社會秩序愈加不穩(wěn)定了。 宣宗大中三年,收復(fù)了河湟地區(qū)。河湟地區(qū)在安史之亂后,因忙于平叛,國力不支,逐漸為吐蕃所占。宣宗時之所以能收復(fù)河湟地區(qū),主要原因是,武宗會昌 年間做了軍事,特別是財政的準備(李德裕建立備邊庫),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吐蕃發(fā)生內(nèi)亂,大大削弱了力量。這樣,大中三年八月,唐收復(fù)了秦、原、安樂三 州及石門等七關(guān)。大中五年,沙州(今甘肅敦煌)歸唐。大中五年正月,天德軍奏報:趁吐蕃大亂,沙州人張義潮帥豪杰報甲起事于州門,唐人響應(yīng),吐蕃州將驚 逃。張義潮攝州事,奉表歸唐。朝廷即以張義潮為沙州防御使。此后,張義潮發(fā)兵略定沙州附近的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張義潮派其兄張 義澤持十一州圖籍入朝,于是河、湟之地盡歸于唐。十一月,唐設(shè)置歸義軍于沙州,以張義潮為節(jié)度使、十一州觀察使;又以其判官曹義金為歸義軍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