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張柬之等人為什么能夠成功逼武則天退位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當我們提起武則天時,大家想到的是什么?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一定是,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的女皇帝,也是我國歷史上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武則天67歲即位)、同時武則天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但是,武則天的晚年生活卻是可以用 悲慘 二字來形容。在神龍元年的時候,武則天身體極度不好,宰相張柬之等人發(fā)動了“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
那么現(xiàn)在問題來了,有人說武則天那么強勢的一個人怎么會輕而易舉的被宰相張柬之等人逼迫推位成功呢?其實,武則天退位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張柬之等人成功逼迫武則天退位,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
1、社會根源。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男性在社會當中是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男性掌握著絕對話語權,男尊女卑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是一種常態(tài)。雖然到了唐朝女性地位得到提高,社會較為開放,但是從本質(zhì)上來講,并沒有改變男性是社會主導這一基本現(xiàn)實。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則天作為天下地位和權力最大的統(tǒng)治者,她當政的時間絕對長不了,遲早會被推下皇位,因為武則天是在和具有優(yōu)勢的男性們在作斗爭。所以武則天被逼迫推位是有一定社會根源的原因。
2、武則天被逼迫退位,是有一定身體原因的。在神龍元年前后(也就是公元705年前后),武則天生了重病,臥床不起,身體極度不好,無法管理朝政,而且當時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侍側(cè),所以這就給了宰相張柬之等人有發(fā)動政變的可乘之機了。
3、政治原因。武則天繼位后志得意滿,加上年齡不斷增長,武則天開始貪圖享樂了,大修宮殿、佛寺,當時在朝中和民間都引起了非常不好的影響。武則天進入暮年后,老病纏身導致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所以武則天退位是必然的。
再加上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與擁護李唐王室的禁軍統(tǒng)領李多祚進行合作,里應外合,并稱二張兄弟謀反,于是發(fā)動兵變,沖入宮中,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武則天退位。
通過以上對于武則天退位原因的分析和論述,我們知道了武則天退位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各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
準確地說,是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統(tǒng)治,唐革周命,李唐實現(xiàn)復辟。
神龍元年(705年),2月22日,守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張柬之、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崔元暐、禁軍長官左羽林將軍桓彥范、右羽林將軍敬暉、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馬事袁恕己等,堅決要求原定的軍事政變必須按計劃進行,不能有半點遲疑,否則大家死無葬身之地,對臨時變卦的太子李顯基本進行了劫持措施。羽林軍沖入宮內(nèi),殺死“二張”。五王擁李顯直接闖入女皇寢宮,李顯怯怯地告知她:“張昌宗張易之二人謀反作亂,已經(jīng)被禁軍殺死?!蔽鋭t天很鎮(zhèn)靜:“既然把他們殺了,你們就回去吧!”
張柬之:“陛下,該把國家交給太子了。”
武則天才回過神來,知道不僅僅是殺二張這么簡單的事,他們要奪權。厲聲問道:“你們都是這個意思嗎?”她對下邊一波大臣巡視一圈,直盯著崔玄暐,責問道:“崔玄暐,你也是這么想的嗎?其他人當官,都是通過各種門道,一步步進入中樞。你可是用親自提拔起來的!”崔玄暐臉色一陣紅一陣白,一句話話為說不出來!
張柬之命令士兵:“恭送太后回上陽宮歇息!”從此,武則天被軟禁于上陽宮!很快,太子李顯即位,史稱唐中宗。這已經(jīng)是他第二次即位做皇帝了。參與政變的五位主要首領分別受到中宗封賞:“癸巳,侍中敬暉封為平陽郡王;侍中桓彥范扶陽郡王,賜姓韋氏;中書令張柬之漢陽郡王;中書令袁恕己南陽郡王;特進崔玄暐海陵郡王;并加授特進,罷知政事?!?
雖然李唐復辟,中宗執(zhí)政??雌饋?,洛陽依然與前一天沒有兩樣。其實暗流涌動!武則天執(zhí)政21年,期間做皇帝15年。不僅武氏一門布滿朝堂、各軍政各機關,一些大臣也對女皇有了深厚的君臣感情!武則天武周政權的人員、政策及制度規(guī)定是否會一下子真正更換,那是極不容易的!特別像武三思這樣的武氏子侄不少還身居要位,而且他與皇后韋氏關系曖昧膠葛!李武兩家多為兒女親家關系,恩愛情仇復雜異常!看到武則天被殘酷地夾持,后來開元名相姚元崇,淚流滿面,情不自禁,張柬之說:你這樣要惹禍的!他第二天就被貶往地方!
然而,立下大功的五王由于武周勢力的報復,被貶被殺,下場都不好。這與李顯政策上搖擺不定密切相關!徹底清除武周影響直到唐玄宗開元十二年以后!
武則天被軟禁了一年多,身心疲憊,每況愈下,去帝號,稱則天大順皇后。臨終留下“袝葬歸陵”的遺囑,就是要求與高總合葬于乾陵。
武則天選李顯為太子,武周政權回歸李唐,為大勢所趨,二張侍寵傲物,胡作非為,予朝干政,從客觀上刺激了歷史進程的加速!
武則天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擁戴李唐政權的文武大臣,聯(lián)合禁軍發(fā)動神龍政變,成功脅迫武則天禪位于太子李顯。一代女皇就此遜位,李唐王朝得以復辟。
神龍政變除了有張易之、張昌宗等少數(shù)人遭到屠戮外,并未有太多流血犧牲,在某種程度上與英國的“光榮革命”比較類似。只是,這是唐朝矛盾的總爆發(fā),也是不同政治勢力間的一次博弈。
一代女皇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創(chuàng)下了許多個“唯一”。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位公開豢養(yǎng)男寵的女性,同時更是專權自立后,仍被歷史贊許的女人??上?,這位曾經(jīng)無比耀眼的武周皇帝,下場卻極其凄慘。
神龍政變后,已是風燭殘年的武則天心不甘、情不愿地做起了太上皇,曾經(jīng)圍繞自己左右的張易之、張昌宗等人也盡遭誅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李顯復辟李唐政權,在無限凄涼中撒手人寰。
拋開武則天的功過是非不談,就當時的政治形勢而言,李唐復辟、武周傾覆,已是一個難以扭轉(zhuǎn)的事實。
武則天晚年時,對張易之、張昌宗等人極為寵信,而且自己也日益變得風聲鶴唳,對周圍的各方勢力十分警覺,甚至早已是六親不認。
而張氏兄弟則利用武則天的寵幸,積極網(wǎng)羅黨羽,殘害群臣,甚至連太子李顯的兒子、孫子也都未能幸免于難。因此,朝中的文武群臣,已經(jīng)日漸對武則天及其親信不滿,壓抑的情緒隨時都可能爆發(fā)。
從各方政治勢力來講,即便武則天改李唐為武周,自立為帝,但朝中擁戴李唐政權的大臣從未放棄復辟的想法。只是,武則天壯年時,膽識和才干過人,還算能震懾住各方潛藏著的反對勢力。
可待武則天垂暮之際,這位女皇帝的控制力和判斷力皆不復當年。而且她所依仗和信賴的張氏兄弟,并無實權,更沒有兵權,實難與朝中權臣相抗衡。
懦弱的李顯,在半推半就之中,成為了神龍政變的最大受益者,而武則天也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張柬之等人的成功,并不是一次僥幸的成功,而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在一個男權社會,一名女性即便一度登上了權力之巔,卻也著實難以長期維護自己的地位。從思想意識層面來講,武則天早晚都是要被摘掉的果實。
而就武周和李唐的正統(tǒng)性來看,盡管武則天一度改元遷都,但畢竟還是李家的兒媳,武周也不過是李唐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插曲。曲終,自然人散。群臣始終不愿意武周繼續(xù)延續(xù),更不想政權旁落于他姓之手。所以,和平退位,或是政變奪取,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所以,聯(lián)合了禁軍的張柬之等人,在實力上早已超乎了武則天的掌控,也造成了一呼百應的聲勢,再加上將太子李顯拉入了陣營之中,武則天的退位也是再正常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