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施世綸是怎么死的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吾自入官身且不顧,何有于子?!毖韵轮饧词?,我不拼爹,兒子也休想拼爹。這樣一句霸氣斐然的話究竟是何人所說,他為何會說出這樣一句話,他又有怎樣的傳奇人生故事,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清朝漕運總督施世綸。
施世綸 (1658年一1722年),字文賢,清靖海侯施瑯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執(zhí)法,清正廉潔,不畏權(quán)貴,勤于民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稱為江南第一清官。民間有一部流傳很廣的俠義公案小說《施公案》,就是關(guān)于他的傳說。
【施世綸】(1659~1722年),字文賢,號潯江,晉江衙口人,施瑯仲子。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蔭生初授泰州知州,后歷官揚州、江寧、蘇州三府知府、江南淮徐道副使、安徽布政使、太仆寺正卿、順天府尹、都察院落左副都御史、戶部左侍郎、遭運總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落右副都御史等。
他居官時,政績顯著,清名遠播,《清史稿》贊之:“聰強果決,準抑豪猾,禁胥吏,所至有惠政?!薄度莞尽讽炛?:“性警敏,勤于蒞事,聽斷訟獄,摘發(fā)如神。他郡有疑案不決者,輒移鞠之。自州牧薦歷大吏,清白自持,始終如一?!痹豢滴趸实郾碚脼椤疤煜碌谝磺骞佟?,后成為清代公案小說《施公案》的主人公,卒后,欽賜祭葬。
施世綸是天下第一清官
清光緒年間,有一位文人叫陳康祺的來到北京。在戲院里,他驚奇地聽到在唱“施公”;走在街頭,盲眼的民間藝人也在唱著“施不全”,這唱的都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小說《施公案》里的故事。在藝人的口中,施不全被比作宋朝的包拯、明代的海瑞。
這“施公”就是施世綸,“施不全”是皇上御賜的名諱。他想起小時候在鄉(xiāng)里就聽父老說施世綸的事,如今京城里唱他還是這般紅火。后來,他在筆記《郎潛記聞》中感嘆道:“蓋二百年第檐婦孺之口,不盡無憑也。”
《施公案》主要描寫清康熙年間清官施世綸巧斷奇案的故事,里面還有黃天霸等一批俠士輔佐施公折獄緝盜、懲惡揚善的故事,是一部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俠義公案小說。“施公”、“黃天霸”等姓名在百姓口中錚錚傳誦數(shù)百年,真是“百姓口中有豐碑”啊 !
施世綸是清朝著名的靖海侯施瑯的次子。施瑯作為靖海總督為大清朝收復(fù)了臺灣,立下豐功偉績,爵列公侯。作為生下來就受“蔭庇”的公子,施世綸沒有一絲一毫的公子哥兒的惡習(xí)。他做官后,并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政績,也沒有什么奇特之舉。
但他最突出的風(fēng)格就是事事為民著想,是一位“以民為本”的清官的典范。有一次湖南缺一位按察使,三公九卿們都推薦施世綸。大學(xué)士伊桑阿人宮奏請康熙。不料康熙說道:“朕深知世綸廉,但遇事偏執(zhí),民與諸生訟,彼必袒民;諸生與縉紳訟,彼必袒諸生。處事惟求得中,豈可偏執(zhí) ? 如世綸者,委以錢谷之事,則相宜耳?!?
施世綸為民做主竟到了被康熙爺說成“偏執(zhí)”地步。這一“偏執(zhí)”,恰恰刻畫出了他以民為本的可敬可愛。如果當官的都能如此“偏執(zhí)”,那么“民主”也就不遠了。不知是不是因了康熙“委以錢谷之事,則相宜耳”這句“圣諭”,施世綸當官多是與錢糧打交道。
他曾到江蘇督辦漕運。當時的漕運可是一個肥缺,連負責(zé)押運的低級武官們都能扣克漕米、藏貨納贓。施世綸作為漕運總督,根本沒想到去利用職權(quán)大撈一把,而是親臨基層,身體力行,踏實干練地解決漕運內(nèi)部管理混亂的痼疾。當時漕運船只往往不能按期,路上天寒地凍,駕船的兵丁們非常辛苦。
施世綸為官清正廉潔,秉公執(zhí)法,不畏權(quán)貴,勤于民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帝稱為“江南第一清官”。哪么他究竟又做了哪些事獲得了人們的敬重,跟著小編一起接著往下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