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
余光中
旅行會改變?nèi)说臍赓|(zhì),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生活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加寬廣。 ——余光中
(1)旅行的目的不一,有的頗為嚴肅,是為了增長見聞,恢宏胸襟,簡直是教育的延長。臺灣各大學例有畢業(yè)旅行,游山玩水的意味甚于文化的巡禮,游跡也不可能太遠??鬃舆m周,問禮于老子。司馬遷二十歲“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沉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也是一程具有文化意義的壯游。 蘇轍認為司馬遷文有奇氣,得之于游歷,所以他自己也要“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
(2)值得注意的是:蘇轍自言對高山的觀賞,是“恣觀”。恣,正是盡情的意思。中國人面對大自然,確乎盡情盡興,甚至在貶官遠謫之際,仍能像柳宗元那樣“自肆于山水間”。徐文長不得志,也“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恣也好,肆也好,都說明游覽的盡情。柳宗元初登西山,流連忘返以至昏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游興到了這個地步,也真可以忘憂了。
(3)但是許多人旅行只是為了樂趣,為了自由自在,逍遙容與。中國人說“流水不腐”,西方人說“滾石無苔”,都因為一直在動的關系。最浪漫的該是小說家斯蒂文斯了。他在《驢背行》里宣稱:“至于我,旅行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哪里,只是為了前進。我是為旅行而旅行。最要緊的是不要停下來?!痹凇独俗右鳌防锼f得更加灑脫:“我只要頭上有天,腳下有路?!敝劣诼眯械姆绞?,當然不一而足。有良伴同行誠然是一大快事,不過這種人太難求了。就算能找得到,財力和體力也要相當,又要同時有暇,何況路遠人疲,日子一久,就算是兩個圣人恐怕也難以相忍。倒是尊卑有序的主仆或者師徒一同上路,像“吉訶德先生”或《西游記》里的關系,比較容易持久。也難怪潘耒要說“群游不久”。西方的作家也主張獨游。吉普林認為獨游才走得快。杰佛遜也認為:獨游比較有益,因為較多思索。
(4)獨游有雙重好處。第一是絕無拘束,一切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去做,只要忍受一點寂寞,便換來莫大的自由。當然一切問題也都要自己去解決,正可訓練獨立自主的精神。獨游最大的考驗,還在于一個人能不能做自己的伴侶。在廢話連篇假話不休的世界里,能偶然免于對話的負擔,也不見得不是件好事。一個能思想的人應該樂于和自己為伍。我在美國長途駕駛的日子,浩蕩的景物在窗外變幻,繁富的遐想在心中起伏,如此內(nèi)外交感,虛實相應,從灰曉一直馳到黃昏,只覺應接之不暇,絕少覺得無聊。
(5)獨游的另一種好處,是能夠深入異鄉(xiāng)。群游的人等于把自己和世界隔開,中間隔著的正是自己的游伴。游伴愈多,愈看不清周圍的世界。彼此之間至少要維持最起碼的禮貌和間歇發(fā)作的對話,已經(jīng)不很清閑了。有一次我和一位作家乘火車南下,作聯(lián)席之演講,一路上我們維持著馬拉松對話,已經(jīng)舌敝唇焦。演講既畢,回到旅舍,免不了又效古人連床夜話,幾乎通宵?;爻痰能嚿峡偛荒芟鄬o語啊,當然是繼續(xù)交談啦,不,繼續(xù)交鋒。到臺北時已經(jīng)元氣不繼,覺得真可以三緘其口,三年不言,保持黃金一般的沉默。
(6)如果你不幸陷入了一個旅行團,那你和異國的風景或人民之間,就永遠阻隔著這么幾十個游客,就像穿著雨衣淋浴一般。要體會異鄉(xiāng)異國的生活,最好是一個人赤裸裸地全面投入,就像跳水那樣。把美景和名勝用導游的巧舌包裝得停停當當,送到一群武裝著攝影機的游客面前,這不算旅行,只能叫做“罐頭觀光”。布爾斯廷說得好:“以前的旅人采取主動,會努力去找人,去冒險,去閱歷?,F(xiàn)在的游客卻安于被動,只等著趣事落在他的頭上,這種人只要觀光。”
(7)古人旅行雖然倍嘗舟車辛苦,可是山一程又水一程,不但深人民間,也深入自然。就算是騎馬,對髀肉當然要苦些,卻也看得比較真切。像陸游那樣“細雨騎驢入劍門”,比起半靠在飛機的沙發(fā)里凌空越過劍門,總有意思得多了。大凡交通方式愈原始,關山行旅的風塵之感就愈強烈,而旅人的成就感也愈高。三十五年前我隨母親從香港遷去臺灣,乘的是輪船,風浪里傾側(cè)了兩天兩夜,才眺見基隆浮在水上。現(xiàn)在飛去臺灣,只是進出海關而己,一點風波、風塵的跋涉感都沒有,要坐船,也坐不成了。所以我旅行時,只要能乘火車,就不乘飛機。要是能自己駕車,當然更好。阿拉伯的勞倫斯喜歡高速馳騁電單車,他認為汽車冥頑不靈,只配在風雨里乘坐。有些豪氣的青年騎單車遠征異國,也不全為省錢,而是為了更深入,更從容,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道路之長。
(8)當然,再長的旅途也會把行人帶回家來,靴底黏著遠方的塵土。世界上一切的橋,一切的路,無論是多少左轉(zhuǎn)右彎,最后總是回到自己的門口。然則出門旅行,也不過像醉酒一樣,解憂的時效終歸有限,而宿酲醒來,是同樣的惘惘。
(節(jié)選自余光中《何以解憂》,有刪改)
13. 下列的說法,與文意不相符的一項是( )(3分)
A. 古人游歷名川大山,可謂是盡情盡興,在遭貶謫之際,仍能恣情山水。
B. 旅行團中有導游介紹異國他鄉(xiāng)的美食與名勝,更甚于自己獨自出游。
C. 旅人與游客的區(qū)別在于能否主動地去探索未知、豐富自己旅游的經(jīng)歷。
D. 許多人旅行只是為了自由自在,逍遙快活,感受旅行更多的樂趣。
14.下列的說法,屬于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 旅行途中最好有旅伴與己同行,有許多交流思想的機會,發(fā)現(xiàn)世界的美好。
B. 旅行時選擇現(xiàn)代化的交通方式比原始的交通方式讓人獲得更多的滿足感。
C. 有思想的人在旅游的途中即使孤身一人行走在路上,也會感到樂趣無窮。
D. 旅行后歸家想起旅行途中的趣事,心中的煩憂自然一掃而空,樂而解憂。
15.“獨游”與“群游”有哪兩方面不同?請分點概括。(4分)
16.本文作者認為“旅行”會讓人的心胸變得更加寬廣,請你結(jié)合自身的經(jīng)歷談談對這句話的認識。(5分)
13.B(根據(jù)第6段判斷:“要體會異鄉(xiāng)異國的生活,最好是一個人赤裸裸地全面投入,就像跳水那樣。把美景和名勝用導游的巧舌包裝得停停當當,送到一群武裝著攝影機的游客面前,這不算旅行,只能叫做“罐頭觀光”?!弊髡哒J為獨游比參加旅行團更能深入地體會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
14.C(A.文中說“游伴愈多,愈看不清周圍的世界。彼此之間至少要維持最起碼的禮貌和間歇發(fā)作的對話,已經(jīng)不很清閑了?!弊髡哒J為與游伴的交流對話,是精神上的負擔,無法看清周圍的世界。B.文中說“大凡交通方式愈原始,關山行旅的風塵之感就愈強烈,而旅人的成就感也愈高。”,作者通過結(jié)合自身旅行的經(jīng)歷,認為原始的交通方式更能讓旅人有滿足感。D.文中說:“然則出門旅行,也不過像醉酒一樣,解憂的時效終歸有限,而宿酲醒來,是同樣的惘惘?!薄般币辉~體現(xiàn)作者旅行歸家后的悵然若失,并沒有樂而解憂。)
15.(1)“獨游”讓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訓練獨立自主的精神(考驗人的意志),
能夠做自己的精神伴侶。(1分,第4段:強調(diào)“獨”的特點,意思對即可)
“群游”難以找到有共同語言的良伴同行,容易陷入廢話連篇假話不休的世界里。(1分,第3、4段:強調(diào)與同伴難以溝通交流,意思對即可)
(2)“獨游”能夠深入異鄉(xiāng),全身心體會異鄉(xiāng)異國的生活。(1分,第5、6段:強調(diào)深入異鄉(xiāng)的特點,意思對即可)
“群游”疲于應付游伴,把自己和世界隔開,看不清楚周圍的世界。(1分,第5段:強調(diào)游伴愈多愈難以看清世界更難以體會異鄉(xiāng)生活,意思對即可)
16.旅行能開拓視野,增長見聞,使人的心胸變得更加寬廣(觀點2分)。如我在暑假期間隨父母到北京旅行,曾到長城游覽(舉例1分),了解到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的國家軍事性防御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旅行讓人見多識廣,自然就會心胸豁達,視野寬廣。(分析2分,學生能結(jié)合自身的旅游經(jīng)歷,對旅游的對象有一定的認識,即可得2分)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
更多語文試題請訪問“易優(yōu)語文測評系統(tǒng)”,名著名篇閱讀效果檢測,中小學語文題庫,在線模擬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