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4題(12分)
首先我們似乎應(yīng)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gòu)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shí)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yīng)錠”了。而且屈原開始把它準(zhǔn)確地用在一個秋風(fēng)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jiān),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fēng)掃高木?!边@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dāng)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fēng),海水揚(yáng)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fēng)”卻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fēng)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dá)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澳尽痹谶@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fēng)”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場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rèn)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yàn)槿~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了“午陰”更為真實(shí)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yàn)樗鼈冎g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dú)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xí)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要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
1、“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這個特征具體指什么?(2分)
2、曹植《野田黃雀行》有“高樹多悲風(fēng)”的詩句,為什么詩人在這里用“高樹”而不用“高木”?(3分)
3、吳均《答柳惲》有“寒風(fēng)掃高木”的詩句,為什么詩人在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樹”?(3分)
4、為什么在古詩句里很少見到“樹葉”這個詞匯?(4分)
答案:
三、(一)
1、空闊、單純,含有落葉的因素。
2、作者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dá)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
3、“高樹”飽滿,是滿樹葉子的形象,而“高木”則空闊,是落葉的形象。作者在“寒風(fēng)掃高木”的詩句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樹”,正是要借“高木”創(chuàng)造“落木千山”這樣一個空闊的藝術(shù)境界。
4、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樹”和“葉”之間有太多的一致,而古典詩歌又習(xí)慣于用單詞。 ——作文培訓(xùn),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
更多語文試題請?jiān)L問“易優(yōu)語文測評系統(tǒng)”,名著名篇閱讀效果檢測,中小學(xué)語文題庫,在線模擬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