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而
(一)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
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轉(zhuǎn)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蘇州小學生語文培訓,(TEl:181-1815-9898)蘇州易優(yōu)閱讀寫作同步提升
7.表示因果關系。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可譯為“你”“你的”。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三)通“如”,譯為“好像”“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翻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語文提分好幫手,易優(yōu)語文題庫 https://cs.euzW.net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二)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氣助詞,相當于“啊”。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通“呵”,可譯為喝斥。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喝斥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三、乎
(一)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1)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蘇州易優(yōu)吳老師中考語文提分班(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揣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二)介詞,相當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2)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三)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1)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易優(yōu)語文培訓,(TeL:181-1815-9898)蘇州閱讀寫作同步提升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四、乃
(一)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二)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蘇州易優(yōu)吳老師中考語文閱讀寫作培訓(TEL:181-1815-9898)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可譯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可譯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語文提分好幫手,易優(yōu)語文題庫 https://cs.euzW.net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二)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蘇州易優(yōu)語文閱讀寫作培訓,家長信賴,學生喜歡。 http://www.zequeka.cn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diào)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diào),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diào)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diào)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xiàn)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蘇州易優(yōu)語文閱讀寫作培訓,家長信賴,學生喜歡。 http://www.zequeka.cn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規(guī)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六、且
(一)連詞
1.遞進關系,可譯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2.遞進關系,可譯為“況且”“再說”。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3.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還”。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4.并列關系,可譯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副詞
1.將,將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2.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動詞
譯為“像”“好像”
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織》)
(二)代詞
1.表人稱,相當于“你”“你們”。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
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于。
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八、所
(一)名詞
表處所、地方。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九、為
(一)動詞
1.做,作為,當成,成為。
(1)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2)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3)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以為,認為。
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3.判斷詞,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2.介紹原因或目的,譯為“為了”“因為”。
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3.介紹涉及的對象,譯為“給”“替”。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可譯為“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十、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3)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譯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3.置于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 病句的六種類型
考點1 語序不當
考點精講
不同的語序可能表達不同的意義。語序如果不當將會使表意不明等。語序不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句子成份順序不當、定語狀語詞序不當、主客體顛倒、分句位置不當。
(1) 多項定語排列順序不當
多項定語與中心語的正確次序一般是:①表領屬性的或時間、處所的;②表指稱或數(shù)量的短語;③動詞或動詞短語;④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⑤名詞或名詞短語。
另外,帶“的”的定語放在不帶“的”的定語之前。
【例】我們學校的(表領屬)一位(數(shù)量)有30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動詞短語)優(yōu)秀的(形容詞)語文(名詞)女(名詞)教師。
(2) 多項狀語排列順序不當
多項狀語排列順序一般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詞短語;②表時間的名詞或介賓短語;③表處所的名詞或介賓短語;④副詞(表范圍或頻率);⑤形容詞或動詞(表情態(tài));⑥表對象的介賓短語。
【例】那位失主為表謝意(表目的)昨天(表時間)在電視臺(處所)又(副詞)誠摯地(表情態(tài)形容詞)為他(表對象)點了一首歌。
(3) 詞序不當
【例】這首歌是廣大音樂愛好者備受歡迎的。
(4) 定語狀語混淆,位置不當
【例】這個問題在群眾中廣泛引起了議論。
(5) 虛詞位置不當
【例】他如果不能實事求是,事業(yè)就會受到損失。
考點精練
1.老字號食品廠規(guī)模不大,但從選材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講究,生產(chǎn)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顧客倍受信賴的。(06全國卷1)
2.“中國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是世界園藝博覽會歷屆占地面積最大、活動最豐富、演藝最精彩的一次盛會。(06遼寧卷)
3.那部電視劇后,除了熒屏上活躍著的那些人物給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還感受到了一個沒有出場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06廣東卷)
4.早餐質(zhì)量十分重要,早餐營養(yǎng)應提供占人體每天所需總量三分之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因而我們對待早餐一定不要馬虎。(06四川卷)
5.調(diào)整工資、發(fā)放獎金、提高職工福利待遇等問題,文章從理論上和政策上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和深刻的說明,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06湖北卷)
6.這里,昔日開闊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變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縮減著,令人痛心。(全國一卷)
7.這篇文章介紹了傳統(tǒng)相聲所用的押韻、諧音、摹聲等方面的詳細的語音技巧和表達效果,內(nèi)容豐富,饒有趣味。(全國二卷)
8.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發(fā)展和重視農(nóng)業(yè)產(chǎn)后經(jīng)濟,應當成為解決我國“三農(nóng)”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卷)
考點2 搭配不當
考點精講
搭配不當一般包括主語和謂語搭配不當、動詞和賓語搭配不當、附加成分與中心語搭配不當、主語和賓語意義上搭配不當以及前后照應錯誤。
(1)主語和謂語搭配不當
【例】我覺得這個答復,和對這些問題的調(diào)查處理,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
(2)動詞和賓語搭配不當
【例】《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出色地塑造了漢末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的英雄事跡。
(3) 修飾語與中心語搭配不當
【例】我們班干部嚴肅地研究了同學們對班委工作的建議,又虛心地征求了老師們的意見。
(4)主語和賓語意義上搭配不當
【例】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nèi)緊貼殼的內(nèi)壁的白色薄膜。
(5)前后照應錯誤
【例】學習態(tài)度的正確與否是成績優(yōu)良的先決條件之一。
考點精練
1.上海音樂廳精心打造“五一”晚會,奉獻給觀眾的儼然是一桌名家薈萃、名曲云集的文化大餐。(浙江卷)
2.我國于1998年開通手機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機用戶層出不窮。(福建卷)
3.新牌坊立交橋的建成將大大緩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車問題。(重慶卷)
4.地鐵緊張施工時,隧道突然發(fā)生塌方,工段長俞康華奮不顧身,用身體掩護工友的安全,自己卻負了重傷。(江蘇卷)
5.來這里聚會的無論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開朗的性格、樂觀的情緒及堅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全國卷Ⅱ)
6.據(jù)了解,節(jié)日前夕濟南各大公園積極美化、創(chuàng)意布置園區(qū),盛裝迎接國慶節(jié)的到來。(山東卷)
7.21世紀的中國有沒有希望,關鍵在于既要堅定地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廣泛地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四川卷)
8.人們認為,團隊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不只是個體貢獻的簡單相加,而是能使隊員行動一致、互相配合的團隊協(xié)作技能。(湖南卷)
考點3 成分殘缺或贅余
考點精講
所謂成分殘缺或贅余,指句子的主、謂、賓等主要成分或應該有的修飾成分、關聯(lián)詞語等遺漏或者出現(xiàn)重復多余,使語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羅嗦。
常見的成分殘缺或贅余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
?、贇埲?:缺主、謂、賓語;缺必要的修飾成分、附加成分。
?、谫樣?:主、謂、賓語多余;修飾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1)主語殘缺
【例】經(jīng)過志主任再三解釋,才使他的怒氣逐漸平息,最后臉上勉強露出一絲笑容。
(2)賓語殘缺
【例】為了全面推廣利用菜籽餅或棉籽餅喂豬,加速發(fā)展養(yǎng)豬事業(yè),這個縣舉辦了三期飼養(yǎng)員技術培訓班。
(3)謂語殘缺
【例】南堡人民經(jīng)過苦戰(zhàn),一道大壩巍然屹立在天目溪邊。
(4)贅余
【例】全運會結束后,運動健兒們凱旋而歸。
經(jīng)過廣泛的討論,反復的修改,新的獎酬金制度終于付諸于實施了。
考點精練
1.與人之間總會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軌跡不停地相交,才編織成這大千世界紛繁的生活。(全國I卷)
2.每周四發(fā)的薪水,往往在周五、周六兩天里就被揮霍一空,有些上班族甚互連下周二、周三的伙食費都提前預支了。(山東卷)
3.讀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讀者就會被這詩一般的語言所譜寫的回憶夢幻曲所感染,使讀者感到余味無窮,不忍釋手。(廣東卷)
4.根據(jù)“全國網(wǎng)民閱讀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看,國民閱讀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對比閱讀率較高的國家可以發(fā)現(xiàn),主要是從小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浙江卷)
5.當?shù)卦旒垙S偷排未經(jīng)處理的廢水,嚴重污染環(huán)境,導致魚蝦絕跡,各種水生作物大量減產(chǎn)甚至絕產(chǎn)。(重慶卷)
6.這座紀念碑是由杰出建筑學家梁思成主持設計的。這一點,想必盡人皆知;對于他的助手、當代中國建筑大師吳良鏞也參與了有關設計方案的討論,或許鮮為人知。(福建卷)
7.在質(zhì)量月活動中,他們圍繞以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為中心,進行了綜合治理,尤其加強了對工藝流程、驗收程序的監(jiān)控。(寧夏、海南卷)
8.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形勢下,我們要關注一些行業(yè)戰(zhàn)線過長、生產(chǎn)力過剩、造成新的資源配置不合理。(遼寧卷)
9.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的主題是“和諧之旅”,它向世界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內(nèi)致力于構建和諧杜會,對外努力建設和平繁榮的美好世界。(浙江卷)
考點4 結構混亂
考點精講
所謂結構混亂,指將兩個意思或兩種句式纏繞在一起說,造成語句不通順。常見的結構混亂類型主要是句式雜糅。
【例】①這部學術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學的兩位年輕教授寫成的。
?、诓浑y看出,這起明顯的錯案遲遲得不到公正的判決,其根本原因是黨風不正在作怪。
?、圩鳛橐粋€共產(chǎn)黨員、黨的領導干部,辦事、想問題都要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
考點精練
1.一代代藝術家通過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的繼承、提高、升華,才有了藝術新形式、審美新形態(tài)的誕生和發(fā)展。(江蘇卷)
2.《全宋文》的出版,對于完善宋代的學術文獻、填補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動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意義特別重大。(湖北卷)
3.對家庭盆栽植物的擺放,專家建議:五松針、文竹、吊蘭之類最好擺在茶幾、桌上比較合適,而橡皮樹、丁香、臘梅等最好放在陽上。(四川卷)
4.聯(lián)合國設立“國際家庭日”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各國政府和民眾更加關注家庭問題,提高家庭問題的警覺性,促進家庭的和睦與幸福。(四川卷)
5.如何避免比賽過程中出現(xiàn)不合法、不透明的暗箱操作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困擾本屆組委會的首要問題。(江蘇卷)
6.一些事故給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重大損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領導和管理部門對安全生產(chǎn)沒有引起高度重視。(重慶卷)
7.一些商家違背商業(yè)道德,利用中小學生具有的好奇心理和在考試作弊并不鮮見的情況下,為“隱形筆”大作廣告。(北京卷)
8.幾天陰雨連綿,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積漏雨,屋內(nèi)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妻子只在這時才寫信向他發(fā)一兩句牢騷。(四川卷)
考點5 表意不明
考點精講
表意不明的類型主要有語意不明、指代不明、歧義等。
【例1】①縣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報到。
?、趯W習寫作是否一定要多讀多寫呢?從前人的寫作經(jīng)驗來看,這是一條必由之路。
③我認為,應該盡可能使用簡化字,不要濫用繁體字,這樣會給漢字規(guī)范和青少年學習增加困難。
④大家對護林員揭發(fā)林業(yè)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普遍感到非常氣憤。
?、菥珠L囑咐幾個學校的領導,新學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⑥會上,對如何疏通產(chǎn)品銷售渠道的問題,大家談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議很不成熟。
考點精練
1.由于適當?shù)臏囟扔兄诨瘜W反應速度,工期將選在氣溫較高的5、6月份,(重慶卷第)
2.曾記否,我與你認識的時候,還是個十來歲的少年,純真無暇,充滿幻想。(浙江卷)
3.市政府關于嚴禁在市區(qū)養(yǎng)犬和捕殺野犬、狂犬的決定得到廣大市民的熱烈擁護和支持。(江西卷)
4.根據(jù)氣象資料分析,長江中下游近期基本無降雨過程,僅江蘇和浙江的部分地區(qū)可能短時小到中雨。(安徽卷)
5.王林呆在實驗室里半個月,好像與世隔絕了,所以他回到家,強迫著自己看了十天的報紙。(廣東卷)
考點6 不合邏輯
《盤點18個常見文言虛詞之用法_高中語文基礎知識》由易優(yōu)作文網(wǎng)(www.zequeka.cn)收集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
數(shù)百名學生成功進入蘇州頂尖高中。蘇州初中語文閱讀寫作培訓,咨詢報名:181-1815-9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