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簽書淮南(揚州)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diào)開封任群牧司判官(這個職位暫時沒有確切的史料作為佐證,似有不實。),旋又外調(diào)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多年的地方官經(jīng)歷,使王安石認識到宋代社會貧困化...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歲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臨江軍(今江西清江)。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歲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廣東韶關(guān)),王安石隨父至韶州。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歲王益回臨川母報喪,王安石隨行。景祐三年丙子(1036) 十六歲唐宋八大家簡介--王安石(年譜...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后追謚號“文”,世人稱其為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小字獾郎,晚年封荊國公,漢族,世稱臨川先生 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今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
三大矛盾 1、階級矛盾尖銳:北宋初年,宋朝統(tǒng)治者由于對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態(tài)度,導致三分之一的自耕農(nóng)淪為佃戶和豪強地主隱瞞土地,致使富者有田無稅、貧者負擔沉重,連年的自然災害加劇了農(nóng)民苦難,因而造成各地農(nóng)民暴動頻繁。2、民族對立嚴重:北宋與西夏和遼國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3、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突出:改革派與守...
熙寧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問王安石:“當今治國之道,當以何為先?”王安石答:“以 擇術(shù)為始?!?熙寧二年,宋神宗問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設,以何為先?”王安石答:“變風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風俗,在長君子,消小人,以禮義廉恥由君子出故也”。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