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學術思想,被康熙稱為:“集太成而緒千萬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guī)”
朱熹(1130—1200年),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不生于延平龍溪,僑居建陽(今屬福建)。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號考亭、紫陽,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
朱熹自幼聰穎過人,4歲時,父親指著天空對他說:“這是天。”他便問道:“天的上面是什么東西呢?”令他父親大為驚異。8歲時,讀孝經,朱熹在書上題道:“不這樣去做,就不能算是人?!焙⒆佣枷矚g在沙堆上玩耍,小伙伴們嬉笑打鬧時,他卻獨自坐在一旁,一本正經地用手指在沙上畫著什么,大人趨前一看,他畫的竟是連大人也難以弄明白的周易八封圖。14歲父親去世,從此家境變得艱難起來,少年朱烹不得不投靠父親的友人劉子羽生活。后以教師為職業(yè)。
他青年時曾從師李侗,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軍、秘閣修撰等職。哲學上主要是繼承和發(fā)展程顥、程頤的“伊洛之學”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學體系,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他所建立的學派門人由于多在福建,故又被稱為“閩學”。
理學亦稱“道學”,是宋明儒家的哲學思想。漢儒治經專重訓估,宋儒以闡發(fā)義理,兼談性命為主,故有“理學”之稱。朱熹以思孟學派的儒家唯心主義思想為主,吸取了佛老的唯心主義思想,建立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他把理看成是最高的范疇,以“理”為宇宙的根本。認為理氣相依而不能相離,并斷言“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理”,明確提出“理在先,氣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但又認為“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也”。朱熹還建立了“理主動靜”和“定位不易”的矛盾思想體系。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從一中看出兩,從統(tǒng)一中看出對立,從固定不變的外貌中看出消長著、流行著的內在矛盾運動。又以“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的循環(huán)論,否定了他的發(fā)展觀。主張“即物而窮其理”,“得其皮膚是表也,見得深奧是里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經過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才能達到對理的體驗。在認識論上,既講人生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在知行關系上,主張“知先行后,行重知輕,知行互發(fā)”的統(tǒng)一論,體現了認識上的辯證思想。
朱烹從心性說出發(fā),強調“天理”和“人欲”的對立,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認為“天命之性”是天理的體現,是純善的。在歷史觀上,認為堯、舜、禹時“天理”流行,體現為“王道”政治,三代后“人欲橫行”,體現為“霸道”政治。這種退化的“天理”史觀對后世影響很大。朱熹自稱,他的哲學是“常談之中自有妙理,死法之中自有活法?!?
朱熹一生主要是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作官的時間并不長。自19歲登進士第后,在50多年里,在各處作官只有9個年頭,在朝廷中供職才40日。朱熹長期投身于教育活動,達40年之久。有人統(tǒng)計過,朱熹的門人有467人,私淑弟子21人,而受其學風與教風影響慕名前往求教的則數以千計。朱熹以孔孟之道為本,又繼承并改造了兩宋期間理學的主要流派,包括周敦頤、二程、張載各家之說,成為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他援佛、道入儒,吸收其哲學思辨性的一面。而排斥其宗教神秘性的一面,從而使儒學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哲理化的高度。朱烹的理學教育對元、明、清三代影響很大,成為三代官方的哲學,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之后第二個最有影響的杰出的教育實踐家和思想家??滴趸实墼u論他的思想地位是“集大成而緒千萬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guī)”。
蔡元培先生曾把朱熹比作孔子,認為朱熹和孔子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道德的集大成者。全祖望用“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一語來贊譽朱熹的淵博學識。辛棄疾對朱熹的學問與人格也極為欽佩,寫下了“歷數唐堯干載下,如公僅有二三人”的贊詞。對于這些贊語,朱熹的確是當之無愧的。
他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影響。在朝鮮、日本被稱為“朱子學”,一度曾十分盛行。在東南亞和歐美也頗受重視。
他的主要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解說》、《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以
及《楚詞集注》、《詩集傳》等。《宋史》卷429有傳。
——作文培訓,作文輔導,提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作文